分享

古程国考证方案

 程耀华图书馆 2018-06-25

古程国考证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据史书及众多程氏谱牒记载,程姓的开宗受姓始祖为程伯符。《广平程氏谱略》说:“我程氏系出高阳,历虞夏商,衍至周伯符公,仕成王,封程国”。程氏因国而得姓。至于程氏始于何时何地,就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北鸡泽)、安陵(今陕西咸阳东)、洛阳上程聚三种说法。文献记载最多、专家及学者考证最多的是洛阳上程聚。史书记载,上程聚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孟津和偃师的交界处。2015年初,程氏后人在偃师市缑氏镇官庄里程村发现了元代程思茂神道碑,碑上对上程聚有详实的记载,洛阳及偃师周边的程氏宗亲开始了对上程聚史料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世界各地的程氏后人来洛寻根问祖络绎不绝。为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全面考证古程国(上程聚)的历史资料,准确确定古程国(上程聚)所在位置,对于程姓后人追根溯源,对于研究程姓发展轨迹,对于促进包括程氏文化在内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对于促进程人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立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古程国遗址考证的全面工作。

   执行主任:程显品

  副主任:程东利、程相会、程功、程永华、程有为、程建国、司马武当                              

   委员会下设秘书处、专家组、综合保障组、文物组。

  程显品:主持全面工作,兼管秘书组工作;

程东利:协助显品工作,兼管综合组工作;

程相会:协助显品工作,兼管专家组工作;

程  功:协助显品工作,兼管文物组工作。

  1、秘书组:负责确定专家组成员,编制工作程序,明确研究方向,部署研究专题,组织研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史料征集工作、汇总研讨资料,负责宣传报导,适时发布研究成果。

   秘书长:程建国(兼)

   副秘书长:程晓俊、程仲和(河北)、程步云(陕西)、程广义(上程聚)

   2、专家组 :负责专家成员的遴选,搜集研判各类石刻、碑记、史料等,分配研究专题,收集学术论文、适时建议召开学术会议,汇总学术报告,形成研讨结论。

   组长:程有为(兼)

   专家组成员暂定为20人左右。

   为保证考证的严谨性、科学性、全面性,使考证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特邀请对中国历史有重要研究的国内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大、郑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研究所、偃师市文物局、偃师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专家参与。同时邀请河南(含洛阳、偃师、上程聚)、河北(鸡泽)、陕西(咸阳)等省市对程氏历史及族谱有研究的程氏宗亲参与。根据需要,也可邀请其他社会专业人士参与。

   3、综合保障组 :负责考证工作的前期准备,考证期间人员接待、交通保障、物资筹备,学术研讨会的筹备等。

   组  长:程永华(兼)

   副组长:程广义(兼)程军良(河北)、程万鹏(陕西)

   4、文物组 :负责古程国(上程聚)现有文物(石刻、谱牒、史料)的搜集和保护,对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与保护。

   组  长: 程志刚

   副组长:程正知(陕西)

   三、近期工作安排

   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各省、市、县、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征集文稿和史料,(时间:2018.6.30.前);

2、组织召开考证委员会会议,进行具体分工,部署考证工作全面展开,(时间:2018.7.7.);

3、确定专家组成员名单,向专家组成员发出撰写学术论文邀请函,(时间:2018.7.7.    );

4、组织委员会成员及部分研究人员对偃师程村等地考察,(时间:2018.7.7——7.9  );

5、组织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前期实地考察(由程步云、程正知、程万鹏负责),(时间:2018.7.3——7.6   );

6、组织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前期实地考察(由程仲河、程军良负责),(时间:2018.7.3——7.6);

7、组织洛阳地区部分专家座谈研讨会,(时间:2018.8.11.);

8、组织全体专家组成员学术会议,(时间:2018.9.15.);

9、程氏、司马氏联谊活动、参观古程国上程聚遗址、参观程林文化园、研讨交流程氏、司马氏历史文献资料、赠送家谱、宗親交流发言,(时间:2018.9.16.);

10、汇总学术论文,发布考证结果,(适时发布)。

四、几点建议

1、要充分考虑到古程国(上程聚)的多种历史记载,做到详实准确考证。

2、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当程氏宗亲内部有争议时,以专家意见为准。

3、本次考证活动可在程氏宗亲内以省为区域征求意见,搜集资料,在考证结果公布前,委员会的活动日程、资料等均可在宗亲网进行宣传报道,在程氏微信群、QQ群、网站发布文章,网站专题报导,做到家喻户晓,

三、近期工作安排

     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各省、市、县、积极组织收集、整理、征集文稿和史料,(时间:2018.6.30.前);

2、组织召开考证委员会会议,进行具体分工,部署考证工作全面展开,(时间:2018.7.7.);

3、确定专家组成员名单,向专家组成员发出撰写学术论文邀请函,(时间:2018.7.7.    );

4、组织委员会成员及部分研究人员对偃师程村等地考察,(时间:2018.7.7——7.9  );

5、组织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前期实地考察(由程步云、程正知、程万鹏负责),(时间:2018.7.3——7.6   );

6、组织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前期实地考察(由程仲河、程军良负责),(时间:2018.7.3——7.6);

7、组织洛阳地区部分专家座谈研讨会,(时间:2018.8.11.);

8、组织全体专家组成员学术会议,(时间:2018.9.15.);

9、程氏、司马氏联谊活动、参观古程国上程聚遗址、参观程林文化园、研讨交流程氏、司马氏历史文献资料、赠送家谱、宗親交流发言,(时间:2018.9.16.);

10、汇总学术论文,发布考证结果,(适时发布)。

四、几点建议

1、要充分考虑到古程国(上程聚)的多种历史记载,做到详实准确考证。

2、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当程氏宗亲内部有争议时,以专家意见为准。

3、本次考证活动可在程氏宗亲内以省为区域征求意见,搜集资料,在考证结果公布前,委员会的活动日程、资料等均可在宗亲网进行宣传报道,在程氏微信群、QQ群、网站发布文章,网站专题报导,做到家喻户晓,程人皆知;

4、本次活动本着一切从简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贵州遵义程跃华致

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的函

 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本家、和老师:

     您们好!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随着国家对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世界各地的程氏后人来洛寻根问祖络绎不绝。为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全面考证古程国(上程聚)的历史资料,准确确定古程国(上程聚)所在位置,对于程姓后人追根溯源,对于研究程姓发展轨迹,对于促进包括程氏文化在内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对于促进程人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叫程跃华(字恩圣,号耀华),伯符公107世,新安63世,明道公30世,钟灵公12世孙,虽然我在边远的贵州遵义,但也想为古程国遗址考证尽我本份的一点微薄之力。因文化水平与经济能力都有限,但我有一份虔诚之心,真诚的想拜古程国遗址考证委员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本家、和老师们为尊师,学点知识、长点见识。

来函打扰了各位,我只想把家谱传承记载资料分享给大家,如有冒犯和不妥之处,叩请海涵。    

                     贵州遵义程跃华 

                     2018年6月11日呈

贵州遵义程跃华历史记载资料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之肇始--记载:

一、程氏杂录:曰知录,

程氏岀程伯休父,太始公自序,重·黎世序天地,休父字也,其后分支为司马氏……

二、人伦之始 绝地通天:人伦之始  上古 太昊伏羲  始正姓氏--程氏源流记载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伏羲制嫁娶,以傆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以万民之傆,傆皮著之,以可其礼,示合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

         ——摘录【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三、《史记》卷九十二 太始公自序列传第五十四:

从前,在颛顼帝时代,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在唐尧、虞舜的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至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在周代,程伯休父甫便是重、黎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代失去了世代掌管天地的官守而成为司马氏。--程姓家谱记载:“程国笫五国君程伯休父有两个儿子:既仲庚、仲辛。仲庚的后裔以程伯休父的官职为氏,既:司马氏。仲辛的后裔继续保留国姓,即:程姓”。 因此,程姓和司马姓同祖,有血缘关系,因而世代不通婚。

、程氏汇考:

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至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司马氏,程氏世居长安。

          ——摘录【古今图书集成】·眀伦汇编氏族典 笫312卷程姓部

五、程氏《迁徙歌》: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六、郑樵通志:

以国为氏,夏商以前国。程姓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南正,黎为火正,裔孙封于程,洛阳有上程聚即其也。至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候,入为可马,又晋有程郑、程婴。汉有程不识,魏有程昱,吴有程普……是程氏有人焉。

、重黎聪哲·程姓:

相传上古时, 民间祭祀很乱, 神鬼不分, 民巫混杂, 社会秩序很不稳定。 后来颛颛帝派他的两个儿子重和黎二人分管天地。重为南正, 掌管桇祀天上神灵, 黎为南正, 掌管治理山川土地和民间事务。重、黎的子孙世袭了这个职务。重、黎的后裔周朝时封在程国(今河南省洛阳东部地区),其后子孙就以封地程国为姓,史称程姓正宗。周宣王时,有司马程伯休父,春秋时有晋国大天程郑,(荀氏支子,非正妻或妾所生之子)。荀林父的弟荀欢封邑于程(今山西新绛县东北)。他们的世代子孙也称程氏。据考,程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二十里)。一说居安定郡(今甘肃固原县)。

八、程姓开姓始祖程伯符

开宗世祖,一名乔伯,又名二和,周代诸侯,食邑于程,封程国伯,子孙遂以国为姓。他生活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周公姬旦、周日正帮助周成王定鼎郊溽,修和周郊。

周武王死后,儿子年幼,无力主持国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来摄政当国,史称"周公摄政"。这种现实,霍叔、管叔、蔡叔(史称"三监")深为不满,他们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串通起来,,联合东方商的旧属国奄(曲阜一带)蒲姑(山东博兴一带)和徐夷、淮夷等方国部落,举兵反叛,兵锋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这时,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敌人的宣传所蛊惑,怀疑周公真要废幼主而自立。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迹,然后以成王的名义下令出兵平叛。

这个时期,伯符就跟随着周公一起东征,东征平叛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在周公亲自指挥下,在伯符等将士齐心协力的勇猛拼打下,经过三年鏖战,叛乱终于平息。这场战争征服了大小方国至少有五十多个,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东至黄河下游,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他以成王的名义,把周王室的子弟、亲戚、少数功臣分封到所有势力能达到的地方,大约71个国。功臣伯符封到广平(一说今河北永年一带,一说在西安附近),谓之程国,并以国为姓。(非显赫之功臣也不会封国)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成王,成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民政策,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采取怀柔政策,修和周郊。这个时候,我之宗君程伯符在修和周郊过程中,是朝中修和"代表,到全国各地安抚诸侯,并获"三异之瑞",他通过周公向周王献之。"三异之瑞"其中一异为井中之璞(山洞里的玉石,传说和氏璧乃此石所做),二异为泰山之车器,(可能是上山用的独轮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三异为异亩之禾(是两个穗的优种玉米)。成王见了大喜,尤其是对双穗之禾,特别感兴趣,特令周公做《嘉禾》篇词,还把这些宝物分给鲁等诸侯,用以推广发展生产。成王赐伯符蒲璧,在朝中做"程典令",这使我之始祖在朝野之中很显赫,很威风。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世系程氏广平世系 第一世 始祖伯符,

公系出高阳氏火正黎后历虞夏商周,至周成王时公献三异之瑞,因封程国伯。后以国为姓。公实程氏开族一世祖,世居广平。生一子廪丁。

程伯符生活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周公姬旦、周日正帮助周成王定鼎郊溽,修和周郊。周武王死后,儿子年幼,无力主持国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来摄政当国,史称“周公摄政”。这种现实,霍叔、管叔、蔡叔(史称“三监”)深为不满,他们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串通起来,联合东方商的旧属国奄(曲阜一带)蒲姑(山东博兴一带)和徐夷、淮夷等方国部落,举兵反叛,兵锋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这时,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敌人的宣传所蛊惑,怀疑周公真要废幼主而自立。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迹,然后以成王的名义下令出兵平叛。这个时期,我之宗君伯符就跟随着周公一起东征,东征平叛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在周公亲自指挥下,在伯符等将士齐心协力的勇猛拼打下,经过三年鏖战,叛乱终于平息。这场战争征服了大小方国至少有五十多个,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东至黄河下游,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他以成王的名义,把周王室的子弟、亲戚、少数功臣分封到所有势力能达到的地方,大约71个国。功臣伯符封到广平(一说今河北永年一带,一说在西安附近),谓之程国,并以国为姓。(非显赫之功臣也不会封国)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成王,成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民政策,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采取怀柔政策,修和周郊。这个时候,程伯符在修和周郊过程中,是朝中“修和”代表,到全国各地安抚诸侯,并获“三异之瑞”成王,成王见了大喜,尤其是对双穗之禾,特别感兴趣,特令周公做《嘉禾》篇词,还把这些宝物分给鲁等诸侯,用以推广发展生产。成王赐伯符蒲璧,在朝中做“程典令”,这使我之始祖在朝野之中很显赫,很威风。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程氏广平世系 第一世 始祖伯符, 公系出高阳氏火正黎后历虞夏商周,至周成王时公献三异之瑞,因封程国伯。后以国为姓。

程氏开宗始祖伯符岀生时间考伯符,初名乔。在成王时,因以三瑞之献受封程国伯,故更名符。伯符,因此被后人尊为程氏开宗始祖。在三瑞之中,“嘉禾”之瑞载于史册。据《竹书纪年》,成王十一年春正月,唐叔(受伯符之请)向成王献嘉禾之瑞。对照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成王十一年为公元前1032年。自季历克程,至成王十一年,程国已亡92年,周室已历王季、文王、武王、成王四代人,程氏也约历四代人,故在伯符献瑞时程氏早已不是以前的诸侯了。据《程氏族谱》,伯符娶文王太姒之从孙女姒氏。从血缘上看,姒氏与成王为从表姐妹关系。伯符与皇室联姻,应与其献嘉禾之瑞有关。以皇室之尊,伯符献瑞时应当尚未成婚。《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按周礼,男子在20岁时要行冠礼,女子在15岁时要行笄礼,这是男女进入成年并可结婚成家的标志。结婚的最迟年龄:男30岁、女20岁。男女婚龄之差:男大女五岁为最佳。从献瑞本身看,此为成人参与社会活动之范畴,可见伯符已过行冠之年,在20岁以上。从献瑞的文化背景看,伯符应出身于有着深厚文化底缊的富贵之家,结婚当不会过迟。而皇家的婚姻,则比民间略早。就是说,伯符不可能到25岁甚至23岁还没结婚,而姒氏也不会到20岁时才结婚。从这点看,伯符在献瑞时的最大年龄以22岁为宜,姒氏则约为十七岁,则伯符约生于公元前1053年,姒氏约生于公元前1048年。另外,成王七年,周公归政成王,按周礼制,成王当年应满20岁,则成王约生于公元前1055年。

按此,伯符则比成王约小两岁,而姒氏则比成王约小7岁,即姒氏应为成王之从表妹。

综上所述,程氏肇姓始祖伯符约生于公元前1053年。

伯符献瑞时,正处年轻有为之时,此与程氏肇于成、康可互为印证。

dBwBAAAAAAAA&bo=VgPgAQAAAAAFAJc!&rf=viewer_4

九、程伯符献三异之瑞:

 “三异之瑞”:一异为“井中之璞”(山洞里的玉石,传说和氏璧乃此石所做),二异为“泰山之车器”(可能是上山用的独轮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三异为“异亩之禾”(是两个穗的优种玉米)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三异之瑞”,解决了国家财富和氏璧” ,武器“泰山之车器”,粮食“异亩之禾”,等问题.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巨大贡献。使国家富强,振兴了家邦。

      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此后三宝,构成一个“程”字,泰山之车为“口”即车轮,井中之玉为“王”,双穗之禾为“禾”,合起即“程”字。。

    另附:“三异”“奇”词目,与上述“三异之瑞”无关。

    三异: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今螟虫不犯中牟,这是一奇;德化及于鸟兽,这是二奇;连小孩都有仁心,这是三奇。

1“井中之璞”

ACCD3A6AA21F6C3B45A521FD31320399823B30ED2611DD6A892901816D0D55CE

PM$A)X35[}FY5Z`%T{9MUQ7 M4ET)B]N0H6WKJD`7$_F8JN

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一种美丽的石头,玉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是悠久而巨大的,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到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嫁丧葬等都有一套完整的传统用玉方式。几千年来,民众将玉视为至高无上的宝物,在不断赋予玉深刻内涵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千古谜团,和氏璧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和氏璧,大多数民众都知完璧归赵典故,但被制成传国玉玺延续一千六百多年之后突然消失,既成为千古之谜也让后人凭空猜测了数百年。对于后人来说,最受人关注的是和氏璧到底出自哪儿,是何种玉?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江富建,在研究独山玉三十年之后,大胆推测:和氏璧可能是独玉。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时时诸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这块宝玉,相传在春秋时为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武王,玉工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和氏玉又名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相传被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但随着朝代更迭,至今已失传。与其相关的故事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玉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完璧归赵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但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完璧归赵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语言较书面。

2“泰山之车器”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20120501153321982198t01512573d88d6734d9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 8~10厘米之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 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 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4匹驾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左右的2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合称为""。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马体亦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泰山之车器”,在当时是最选进的战略武器.

3“异亩之禾”

自然界的植物,作为一种人为的、出于某种目的而临时赋予的预兆、暗示意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可以是互相矛盾的。双穗禾与两茎共生的单穗禾究竟谁丰收谁减产、谁吉谁凶,究竟有什么预兆,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取决于“始作俑者”人为附会上去的深层目的,借题发挥,然后自圆其说,博取信服、传播。古代社会,农业的丰歉是判断年成吉与凶的主要标准。无论是一茎生两禾(双穗禾)还是两茎生一禾(异母同颖)都是罕见的、稀少的,并不能大面积影响产量;同时,现代农业认为,农业产量不只是看禾穗的多少、颗粒的多少,还要看颗粒的饱满程度,以及根茎的倒伏与否——古代农业技术简单的条件下,也许双穗禾易倒伏、单穗禾更能成熟,等等。

程伯符当年通过周公向周王献的“异亩之禾”,从而解决了国家的人口吃饭问题

20138182325819461 t01094f77334eb36ba5 1-130530091GI11

周公写《鸱鸮》的用意:《鸱鸮》,教材注释:“写鸱鸮建巢之事。周公以此诗隐喻自己的心迹。”那么,周公的“心迹”是什么?教材紧接着对“王亦未敢训周公”作注:“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散布流言,成王怀疑周公篡位,因此,周公东征之后,写此诗说明管蔡不能不诛。成王虽不悦,但未敢责备周公”。两处注释综合起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周公的“心迹”就是想向成王表明管蔡作乱不能不诛,而且诛灭他们并不是害怕流言、杀人灭口,更不是排除异己、谋权篡位。象征吉祥的“异母同颖”献给了成王,成王高兴、作为奖励转馈给了周公。成王馈禾,周公在口头上用《嘉禾》一诗表示了感谢,在行动上用平定东方为成王呈上了强有力的回报。这应该是“异母同颖”一节的圆满结局,怎么突起波澜,弄出个《鸱鸮》,还弄得君臣不欢而“处”?周公为什么要写《鸱鸮》表明心迹呢?

可能是周公的性格有关:谨小慎微、恐惧流言。摄政之初就声明:“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大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的。”周公以弟弟的资格称王,虽无可厚非,但是他前面还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鲜,周公不过是老四。周公称王,管叔有意争权,于是散布流言;而且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因为恐惧流言,所以成王主政后,他“奔楚”。因为恐惧流言,难免杯弓蛇影,敏感多虑,“步步小心,时时在意”!

“得禾——馈禾”是周公三年东征中的小插曲,东征过程中,那些打着维护成王旗号的谣言者或者被诛杀或者被流放,形势的发展似乎在印证谣言:周公在排除异己,行“不利于成王”之实。一向谨慎的周公也不得不考虑成王这时“馈禾”恩宠的背后巨大的政治风险,把成王的好意当作“敲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往坏的地方想也就理所当然了。——用二茎共生一穗来暗示二主共享一天下,作为周公的理解倒是合适。唐叔无恶意献禾,成王满心喜悦馈禾,周公却从“异母同颖”的禾中读出了成王对他极具威压的、另一层深意:馈赠给自己的“异母同颖”的禾,并非善意,而是凶兆,但天子馈赠,无论轻重、无论奖惩,都应该是“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的,于是礼节上回应以“嘉天子命”——感激天子的馈赠,并作诗《嘉禾》,但表面的感激无法掩饰内心的紧张,于是贻诗成王,隐喻心迹。有了这一平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突兀的行为。

嘉禾重颖”生长茁壮的禾稻,每一禾上有好多穗头。 嘉禾

1.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孔颖达:"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

2.勋章的一种。民国初所定,中镂嘉禾,分九等,后废止。 重颖 zhònɡ yǐnɡ

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制度是井田制。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较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自由民虽然人数不少,但由于受到土地、农具的限制,又要随时受到国家的调遣与征发,并且无力抗拒自然灾害的袭击,所以分散的、小规模的私田经营收获很少,生产力相当低下。石器和骨角器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增加了。在此基础上,耕作技术也得到了逐步地改进。总的看来,商朝前期的耕作技术还比较粗放,处于耜耕农业的第一阶段,即一块土地连续耕种几年后便抛荒休耕了,等若干年后再重新种这块土地。如果一个地区的土地都已轮流耕种过,地力已表现出耗竭的迹象,即举行一定规模的迁徙。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便是盘庚以前多次迁都的重要原因。盘庚迁殷后,开始懂得轮流休耕方法,一块土地耕种一年,然后休耕一至二年以保持地力,再继续耕种。从此耜耕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定都在殷,人们得以有较长的时间不必大规模地迁徙了。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金文的记述,商代的粮食种类主要有粟(小米)、黍(粘黄米)、稷(黄米)、麦、稻等,此外还种植较多的桑、麻和一些瓜果蔬菜。

嘉禾》(归禾程氏

程氏史记:在商周之际,重黎的后裔伯符,曾向周成王献三异之瑞”,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双穗之禾”,此三宝后构成一个“程”字,泰山之车为“口”即车轮,井中之玉为“王”,双穗之禾为“禾”,合起即“程”字。被封于广平,并将该地称为程,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因广平为河北辖,史称为河北广平程氏。归禾—赠送嘉禾。归,通“ 馈 ”。 周成王叔父唐叔的食邑内获异禾,生于异垄,合为一穗,以为象征天下和同的嘉禾,为周公之德所致。王命赠于周公 。又命作《归禾》篇,已亡。《竹书纪年》卷下:“唐叔献嘉禾,王命唐叔归禾于周文公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镇西将军卫瓘上雍州兵于成都县 获璧玉印各一,印文似'成信’字,依周成王归禾之义,宣示百官,藏于相国府。”嘉禾的含义: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出处:生长奇异的禾,异苗同穗或一颈多穗之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如双穗禾。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在古代,双穗禾被视为天降祉福、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曾记载,周成王十一年(公元前一千零三十二) 注:唐地出现了“异亩同颖”的祥兆,田亩里长出丰满肥硕的双穗禾,被称做“嘉禾”,进献于周成王,成王将它转献周公,并作《馈禾》,周公受禾,又作《嘉禾》表示嘉许。典出《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孔传:“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又《孙氏瑞应图》:“嘉禾,五谷之长,盛德之精也。文者则二本而同秀,质者则同本而异秀,此夏殷时嘉禾也。”《尚书中候》:“嘉禾,茎长五尺,三十五穗。”古代占象家谓嘉禾为明君将兴邦之瑞。《礼斗威仪》曰:“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升平,则嘉谷并生。”据《东观汉记》载:东汉复兴之主光武帝刘秀,于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其年济阳生嘉禾,一茎九秀,合县大丰,光武因名为秀。《晋征详说》:“王者盛德则嘉禾生。嘉禾者,仁卉也,其大盈箱,一桴二米,国政质则同本而异颖,国政文则同颖而异本。勋章的一种。民国初所定,中镂嘉禾,分九等,后废止。

中华程氏广平开宗世系(总系1-15):

一世祖伯符,初名乔伯,世居广平(今属河北)。仕周成王,献三异之瑞封伯爵,国号程,以国为姓,更名符。为程氏开宗受姓一世祖。娶姒氏,文王后妃太娰之侄孙女,封程国夫人。生子一:禀丁。

二世祖禀丁,伯符之子。袭广平伯。娶姜氏(楚黄谱载为吕氏)生子一:仲壬。

三世祖仲壬,禀丁之子。袭广平伯。娶黄氏生子一:子臧。

四世祖子臧,仲壬之子。袭广平伯。娶邓氏生子一:休父。

五世祖休父,子臧之子。淮夷叛逆,宣王命为大司马,将兵伐之,克平徐方。见《诗·常武》。封安定,改安定侯。娶胡氏(安定胡开国女)生子二:仲庚(官大司马,始姓司马)、仲辛。

六世祖仲庚,休父长子。官大司马,始姓司马。

仲辛,休父次子。袭安定侯。娶崇氏生子一:黑肱。

七世祖黑肱,(gong)仲辛之子。袭安定侯。娶姚氏生子一:君识。

八世祖君识,黑肱之子。袭安定侯。娶李氏生子一:应。

九世祖应,君识之子。袭安定侯。娶赵氏生子一:公龛。

十世祖公龛,(kan)应之子。袭安定侯。娶任氏生子一:抚。

十一世祖抚,一曰抚宜,公龛之子。周顷王卿,袭安定侯。娶李氏生子一:思陵。

十二世祖思陵,抚之子。周匡王司,袭安定侯。娶吴氏生子一:德邈。

十三世祖德邈,思陵之子。袭安定侯。娶姜氏生子一:婴。

十四世祖婴,德邈之子。自程适晋,救赵氏孤儿,晋忠诚君、封忠济王,宋追封诚信侯。

墓在太平县德晋乡大赵村西南四里。娶胡氏(安定胡开女)。生子四:伯丕、

伯先、伯桃、伯恭。

十五世祖伯丕,婴长子。袭忠诚君,为安定京兆咸阳扶风天水祖。娶姜氏。

伯先,婴次子。封任诚君,一曰广平侯。娶游氏(广平游忠女)。生子二:叔睪(泽)叔本。

 伯桃,婴三子。早卒。伯恭,婴四子。呈诚君,为会稽、盱眙、太原诸程祖。

周武王死后,儿子年幼,无力主持国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来摄政当国,史称"周公摄政"。这种现实,霍叔、管叔、蔡叔(史称"三监")深为不满,他们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串通起来,,联合东方商的旧属国奄(曲阜一带)蒲姑(山东博兴一带)和徐夷、淮夷等方国部落,举兵反叛,兵锋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这时,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敌人的宣传所蛊惑,怀疑周公真要废幼主而自立。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迹,然后以成王的名义下令出兵平叛。这个时期,我之宗君伯符就跟随着周公一起东征,东征平叛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在周公亲自指挥下,在伯符等将士齐心协力的勇猛拼打下,经过三年鏖战,叛乱终于平息。这场战争征服了大小方国至少有五十多个,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东至黄河下游,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他以成王的名义,把周王室的子弟、亲戚、少数功臣分封到所有势力能达到的地方,大约71个国。功臣伯符封到广平(一说今河北永年一带,一说在西安附近),谓之程国,并以国为姓。(非显赫之功臣也不会封国)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成王,成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民政策,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采取怀柔政策,修和周郊。这个时候,我之宗君程伯符在修和周郊过程中,是朝中"修和"代表,到全国各地安抚诸侯,并获"三异之瑞",他通过周公向周王献之。"三异之瑞"其中一异为井中之璞(山洞里的玉石,传说和氏璧乃此石所做),二异为泰山之车器,(可能是上山用的独轮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三异为异亩之禾(是两个穗的优种玉米)。成王见了大喜,尤其是对双穗之禾,特别感兴趣,特令周公做《嘉禾》篇词,还把这些宝物分给鲁等诸侯,用以推广发展生产。成王赐伯符蒲璧,在朝中做"程典令",这使我之始祖在朝野之中很显赫,很威风。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公系出高阳氏火正黎后历虞夏商周,至周成王时公献三异之瑞,因封程国伯。后以国为姓。公实程氏开族一世祖,世居广平。生一子廪丁。

十一、程伯休父

西周宣王时人。父,一作甫。程,畿内诸侯,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休父为其字。官司马,曾奉龛充率六师出征徐国。见《诗经·大雅·常武》程氏广平第五世休父,淮夷叛逆宣王诏尹氏命公为大司马将兵伐之克平徐方诗人作常武诗以美之。墓在程国上冈去国二十五里八保庄三丧合葬。生二子仲庚、仲辛。。其后失官,子孙为司马氏,见《国语·楚语下》与《史记·太史公自序》。周宣王时,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徐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史记记载】《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十二、周宣王简介与程伯休父

周宣王是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姬姓,名静(一作靖),周厉王之子,死后被追谥为世宗。厉王时国人暴动,大臣召穆公虎将太子静隐藏在自己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 使太子得以脱身。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县 ),大臣拥立静为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5人伐西戎,得胜。五年(前823),宣王与尹吉甫一起伐狁(即西戎)于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狁战争中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狁向西北退走。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其时,宣王还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继续西周早年的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一年,伐太原戎,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都归失败。3 年后,伐申戎,虽取得胜利,同年却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氏之戎,丧失了调遣的南国之师。宣王死后子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西周的覆亡。

十三平淮夷的《大雅.常武》——大雅.荡之什.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人伦之始大雅·常武与程氏:

诗经》里的程伯符。《诗经·大雅·常武》译注,题解:赞美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

译文: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注释:1、赫赫:威严的样子。明明:明智的样子。2、卿士:周朝廷执政大臣。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指太祖庙。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5、整:治。六师:六军。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7、敬:借作"儆"。8、惠:爱。9、尹氏:掌卿士之官。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11、陈行:列队。12、率:循。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处:安。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事与"司"通。绪:业。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16、业业:高大的样子。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18、舒:舒徐。保:安。作:起。19、绍:戴震《诗经补注》:"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20、绎:络绎。骚:骚动。严粲《诗缉》:"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21、霆:炸雷。22、奋厥武:奋发用武。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濆(fén):高岸。26、仍:就。丑虏:对敌军的蔑称。27、截:断绝。28、所:处。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30、翰:指鸷鸟。31、苞:指根基。32、翼翼:整齐的样子。33、濯:大。34、犹:通"猷",谋略。允:诚。塞:实,指谋略不落空。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36、回:违。
   【赏析】本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本诗为宣王时之作无疑,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定南仲是宣王时人。同时,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据《出车》说“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而“周时用兵玁狁事,其见于书器者,大抵在宣王之世,而宣王以后即不见有玁狁事”;又据《鄦惠鼎》与宣王时《召伯虎敦》文字相类,断定南仲必为宣王时人。另一是程伯休父,《国语·楚语下》云重黎“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本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的叙述基本按照事件的发展:首章写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这两章着重记述史实,一一交代重要人物,虽然极为简括,但却把形势、任务、目标乃至进军路线都说清楚了。这自然是最高统帅宣王的杰作,诗人以最简洁的笔法,表现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与指挥才能。第三章写进军。诗人先从“我方”着笔: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呢?在诗人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阵营骚动、震恐,以致如五雷轰顶,仓皇失措。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未战已先声夺人。第四章写王师进击徐夷。诗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极力突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以此击徐,无异泰山压顶,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看: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徐淮的联系,还俘获了大批叛军,进而扎营于此,为剿灭敌人作准备。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进军的形势,充分显示出王师的压倒优势。第五章写王师的无比声威。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诗集传》)第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诗人先颂扬天子计谋允当,再说胜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写到王下令“还归”,叙述次第井然。“王曰还归”回应篇首“王命卿士”,一反映今日胜利的踌躇满志;一表现昔日大敌当前的凝重心境,前后鲜明对照,首尾相连,结构完善。本章造句颇奇特,双句、单句“徐方”二字交替使用,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八句'徐方’二字一上一下,绝奇之调。”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诗人反覆提出“徐方”,正见出对这次平徐胜利的特别重视与喜悦。徐为淮夷大国,屡与朝廷抗衡,今已降服来朝,自然极为可喜可贺,要津津乐道;同时又是天子亲征,诗人怎能不张大其功,宣扬徐方“既来”、“既同”、“来庭”、“不回”。可见连用四个“徐方”既是内容使然,又是抒情志感的需要,并非故意造奇。朱熹曾与上篇《江汉》比较说:“前篇召公帅师以出,归告成功,故备载其褒赏之词;此篇王实亲行,故于卒章反覆其辞,以归功于天子。”(《诗集传》)他的见解实高于姚、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很发达,但如《常武》一诗,尽管在细节的叙述上精详远不及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却也神完气足,其叙事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尤为一大特色,从诗歌艺术上说,即使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似也不遑多让。昨天刚好翻《二程集》,没想到程颐公也自己记述了姓氏来源,P589《印铭》:我祖乔伯,始封于程;及其后世,以国为姓。惟我皇考,卜居近程,复爵为伯,子孙是称。程伯之后,崇宁癸未岁二月丁卯,颐铭。

 

 华夏古国程国苍桑变迁兴衰史话

一、季历灭程国 

   程国在商朝可不是一般的国家,程家的祖先是国家掌管天文、地理的科技大国。他们在商朝是负责敬顺上天的旨意,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的职责,并且要及时郑重地将时令节气告诉人们,指导天下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程国以和天地打交道为己任,自然成为商朝负责祭祀上天群神和祭祀山川土地神的专业国家。 

    春天他们住在程国东方的畅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出日出的时刻。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以夜间的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确定仲春时节的依据。此时,通知人们应该分散开始在田野耕耘庄稼,大自然的鸟兽开始生育繁殖。  

     夏天的时候他们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明都之地。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的到来。以白天最长的那天作为夏至,以夜间火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确定仲夏时节的依据。此时,夏季雨季洪水经常泛滥,通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应该移往在高地处,鸟兽也因为天气炎热而羽毛稀疏。 

     秋天他们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以昼夜长短相等的那天为秋分,以虚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仲秋时节的依据。这时,通知人们可以住在平地上,随着天气的凉爽鸟兽的毛开始重生。

冬天他们要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辨别测定太阳向北运行的情况。以白昼最短天为冬至,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确定仲冬的依据。这时,通知人们居住在室内烧火取暖躲避严寒,野外的鸟兽长出了丰盛的细毛。

     根据天时地理的变化来管理民众的生产和时候是中国远古时期文明非常进步的表现,程国的统治者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知识过着非常富足的自然生活。同时在周国垄断外贸经营以前也是丝绸之路通往商朝较近的关隘之一,也能够从中得到利益。

      但是他们平静的生活被他们的邻居周国的发展给打破了,周国的贸易迅速发展急于缩短它与商朝市场的距离,同宗同源的程国成为周国东进中原的第一个目标。程国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地区,地处关中中部渭北黄土台原的南缘,背泾面渭,东端被泾、渭汇流切断,形成三角形原面。其规模(在今咸阳市区内的)东西长32.7公里,南北宽13.5公里,最窄处仅有1.5公里。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这里有宜于农耕的上好土地,国家文明程度高,农业效益比较高,赋税也很低,民众的生活比较舒服。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使得这里成为华夏民族农耕文明文化的主要策源地。

  程国东端的渭水,由于沣、泾二水的注入,流量加大,流速加快,顺流直下,可直入黄河抵达中原。从军事地理上说,是一个进可速取,退可固守的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程国是远古时期有着高科技的农业文明古国,周国是一个新兴农业工业商贸全面发展的国家,周国的农业技术比程国差,跟着程国人的四季生产生活而行动。刚刚开始程国人还看不起落后的周国人,可是随着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程国的女孩纷纷嫁到周国。随着周国垄断了外贸的源头,程国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感到了威胁,因此必须对快速崛起的周国进行打击。

说道程国想打击周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几代贤明帝王的苦心经营周国已经是国富民强和兵强马壮的双料强国,周国的力量此时已经超过了程国。反过来周国要不是看到依靠程国的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和生活,以及两国百姓的婚姻紧密联系,早就发兵程国了。 

程国既然国力弱硬拼打不过周国,就要发挥自己的科技力量来打击周国,为此程国在第二年春天来了的时候,还没有到播种的时候就开始装模作样的提前播种,周国的民众根据往年的惯例也开始跟着大规模播种,结果这年周国的庄稼怎么也长不好。 

     同样快到夏季雨季来临的时候,程国表面上故意不做准备暗地里却偷偷转移,结果大水把毫无戒备周国冲了个稀里哗啦。

     周国的民众莫明其妙遭到了损失,好在周国有的是钱,这点损失还扛得住,但是程国的情形却激起了周国的民愤,民众大骂程国不仗义纷纷要求季历出兵讨伐程国,季历笑了笑说道:“程国是报复我截断他们的外贸源头呢,程国现在已经丧失了天时地理的道义,等到丧失人和的时候再出兵,得程国易如反掌。” 

    周国实力强大虽然被程国暗算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是并没有影响国家的根本实力,却激发起民众的怒气,为下一步讨伐程国找到了借口,程国真是有些得不偿失。

     程国见发了两招没有达到削弱周国的效果,自己国家倒随时处在周国的报复攻击,为了加强抵御周国的攻击,程国的国王对他的属下实行加官减禄的政策,以期望增加国力,但是这些升了官的人为了维持其奢侈生活,却争相敛财害民。结果周国还没有打过来,程国自己先乱起来,程国的百姓倒日日夜夜盼望周国的军队来拯救他们。 

     瓜熟蒂落了,季历发兵程国,他要解民于倒悬。周国军队在程国民众的帮助下不费力气地爬上了程国的城头,程国的军民没有进行抵抗,周国兵不血刃地就合并了程国,成为同一个国家。 

     程国这个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能够知道幽明之故的国家,却忘记了中以顾人和,人和就是民生,少了民生的老虎就是一个纸老虎。而季历的成功就在于人和的胜利,经济的胜利,得民生者得天下。 

     周国和程国的同一是周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程国是注重天文地理古老文明国家,周国是注重人和民生经济年轻充满活力的国家,两者合并珠联璧合是一种圆满的结合,天时、地利与人和现在融合一体为周国所用了。

     当然让周国季历不仅是得到了一个国家,最大的收获还是程国的科技实力,季历即将运用他新得到的科技去征服下一个可怕的真老虎。

、季历为什么在自己即位后的第一战选择了攻打程国

季历为什么在自己即位后的第一战选择了攻打程国,这个在历史上的解释是程国当时政治昏庸,朝野混乱,黎民受苦。于是季历便兴义师灭了程国,救民于水火。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程国所在的地理位置的话,就会明白,季历伐程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程国的位置,正是在咸阳以东不到十里的地方。以后周朝在丰镐建立的西都,也就在程国以南约三十里的位置。程国这块地方北距泾水,南控渭水,东部为泾渭之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可顺流而下,直捣黄河以东;退可赖三面临水,以为屏障。后来秦国在此建都,根据此地的险要地形,在东西南北分别建造了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而这地方因此也被称之为“关中之地”,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重地。季历第一战先攻占程国,后来在商王文丁五年又在此营造程邑,目的非常清楚,便是要以此为周国东进的根据地。而季历在攻取程国的同时,应该也收复了原来周先祖弃所居住的,在岐邑以东、程国以西的邰地。

三、程人以商立国

程国的国君乃是王室的忠臣,效仿王室大兴土木建设,也是无神论者。程国的水锥的普及很广,实行机械化生产。所需要的工人不多,就将劳工们用于国都的基本建设。也是改天换地,移山倒海。权贵们占有了三分之二的社会财富,国人陷于贫困之中。消费严重不足,资本周转不开。程国希望能打开周国的消费市场,周国仍旧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封闭状态,生产方式很落后,纺织业并不发达。周边的诸侯国被程国的商品倾销搞的一塌糊涂,周国拒绝放开国内市场。对程国商品征收高额的关税,程国的权贵们很是不满。周国认为程国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国的消费市场,应该提高国民的平均收入,而不是劫贫济富。程国为毕程氏,对那些劝告不以为然。穷鬼们腰包里有了钱,谁还肯当牛做马?只有饥饿与寒冷才能迫使他们乖乖的干活,做金钱的奴隶。保持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对整体社会是有好处的,工人们担心失业,都不敢偷懒耍猾,商品才能具有竞争力。

为了强制性的撞开周国的市场,程国利用奸商进行走私活动,破坏周国的国内市场。并且在两国之间修筑了十座大坝,将上流的水源控制了起来,利用大坝来安置水锥组。江河断流,就是流淌下来的江河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周国的农业灌溉出现了问题。周人是以农耕立国,程人是以商立国,两种社会观念产生了冲突,并诉诸了武力。程国财力雄厚,与义渠结成了联盟,对周国展开了进攻。周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小国,而是拥有三百万人口的大国。兵车千乘,战士七万五千,都是些朴实的农家子弟。季历向全国军民发出了号召,将毕程氏的丑恶嘴脸加以揭露,指斥其国;'损禄尊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

这是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显然是对周国不利的。周人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击退了两国盟军。周师趁热打铁,一举攻入程国的国都毕城,灭掉了程国。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武乙勒令季历退出程地,让程国君臣复国。季历以理相争,不肯让步。季历以及周人是有神论者,认为程国权贵们是自做孽、不可活。程人兴高采烈的变成了周人,不肯再回头当奴婢,坚决反对继续由毕程氏进行恐怖统治。

义渠的黎民百姓听说程国的百姓获得了解放,就前来请求周师解救义渠百姓于倒悬,怎么不去攻打义渠的权贵?义渠也实行血腥的剥削。处于下层社会的贫民百姓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官僚机构日益扩大,百姓不堪重负。义渠权贵们不甘心上一次的失败,重整军备,联合了六个诸侯国,都是同类。义渠等国的行为是得到武乙支持的,认为周国不应该闭关锁国,应该放开国内市场。殷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国内消费不足,产品严重过剩。权贵们已经应有尽有,无法扩大消费。国内百姓连衣食都难以为继,工钱压的很低,长时期的处于贫困状态,没有任何希望。各国之间展开了竞争,战争经常发生。周人希望建立的是天下为公,人类大同的安定社会。而不是天下为私,贫富差距加大的弱肉强食社会。

四、程国曾是霸主,被云锣国所灭

     汾城,原是繁华中土中,最繁华的国度程国的都城,其繁华程度自不待提。但在十五年前,程国却被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云锣国所灭,而汾城,自然也变成了云锣国治下的领土。
     
说起云锣国,自然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既是云锣国的大将军,在凡世间可止小儿夜啼,有杀神之名的白连野。
     
云锣国本是繁华中土处的一处小国,随着神州浩土无端的战乱出现,云锣国也不可避免的撤入了这些是是非非当中,当然,身为小国的云锣国在五十年前并没有现在这般横行,对于一个人口不足千万,地域不足万里的小国家来说,连自保都是奢望,只能靠着对程国这种霸主称臣,每年都向程国缴纳大量的金银,才可以苟延残喘一下。
     
但后来,程国还是不满足于只是让云锣国称臣,在四十年前,终于还是举兵要侵占云锣国,云锣国无奈,只得奋力抵抗。但奈何双方国力相差甚远,面对程国数十万大军,云锣国只得节节败退。
     
但就在这时,白连野的父亲白钧寒出现了,据说,白钧寒原本只是一个荒山野民,常年在荒山之中,不见世间。但后来云锣国的一股败兵逃至白钧寒所在的荒山之中,见到白钧寒身强体壮,就将白钧寒征入军队之中。很快的,进入军队之中的白钧寒就显示出了他在凡世间那近乎无敌的勇猛和超凡的军事天赋,只用了几年的时间,不仅将侵入云锣国的敌军统统赶出境外,更是占领了程国的一些领土,而白钧寒本人,不仅在云锣国中官拜大将军,更是被繁华中土中人称为军神。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这白钧寒曾在一战后残忍杀害敌军十万俘虏之事。而在二十年前,白钧寒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场败仗。也是最后一场,巡视边疆的他被部下出卖,被程国和叛军共五万大军围剿,而他的身边却仅仅只有千名近卫。白钧寒虽然勇猛不似凡人,但也毕竟不是神仙,虽然连杀千名敌军,但最终他却也被乱箭射死。面对白钧寒之死。云锣国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而程国却举国为之庆祝。但就在程国再次侵略云锣国时,白连野却横空出世了,身为白钧寒之子,这白连野不仅更加勇猛,更有军事天赋,更重要地是,他也更加残暴,因为父亲的身死,他对程国之人更是有着一种刻骨的仇恨。白钧寒当年的奇迹再次被复制了出来白连野再次将程国的军队驱除出境,不仅如此,白连野在之后的十年中,更是接连举兵攻打程国,最终在十年之前,攻占了程国的都城汾城。程国被灭,而白连野则完成了一件他父亲也无法完成地事情,从而成为新的军神。而白连野占领了汾城之后,第一个命令却是麾下士兵可自有行事,百无禁忌。在他这个用意极为明显的命令之下,汾城内数十万居民在短短三天内被屠杀一空!!而汾城自此之后更被人称为坟城,护城河之水三年似血。而白连野的血脉中更是有着极为强烈的侵略欲望。在毁灭了程国之后,并没有停止侵略的步伐,以汾城为据点,不断的侵略其他国家,整个繁华中土都为之惊恐,但奈何无论如何联合纵横。都无法抵挡那用兵如神的白连野。而小小的云锣国,在白连野的帮助下,二十年来国土整整增加了十倍有余。

五、程国国都建于山西汾城

  汾城古建筑群位于襄汾县西南汾城镇中,距襄汾县城公里。汾城古建筑群是古太平县城的主要建筑,太平县创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现存建筑有:

  城隍庙位于镇之西北(古太平县城西北),创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636年),现存建筑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所建。庙内山门、戏台、献殿、大殿、钟鼓楼、厢房、配殿等均保存完好。

  文庙位于镇之西北(古太平县城西北),城隍庙之东南。创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县衙大堂位于镇之东南(古太平县城东南),创建于唐,原为鄂公帅府,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毁于大地震,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社稷庙位于镇之西南(古太平县城西南),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大殿、钟鼓楼等。洪济桥位于镇之西北(古太平县城西北),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清乾隆年间将廊桥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修缮。桥为东西向石砌单券单孔,桥面上设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式廊房。商铺有三座,分别位于镇中古街和洪济桥东。古街中的两座商铺紧紧相连,坐东向西,南侧商铺面阔五间二层,为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遗构。北侧商铺为面阔三间二层的药铺,名为“世德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二层直棂窗、梁架结构均保存完好,洪济桥东商铺为面阔五间二层,建筑年代不详,但为清代遗构无疑。尤其是其一、二的门窗仍保存完整。民居,主要为为文庙东北侧的五氏知府宅第和城隍庙东侧李氏民宅。王氏知府宅第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公元1573——1620年)。该院落为一进四合院式结构,正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顶式建筑;与正房相对的西面为一间悬山顶式的垂花门楼,南北为面阔三间前檐硬山顶式建筑。城隍庙东侧民居建筑年代不详,但从建筑风格上判断为清代建筑无疑。现存一进院落,坐北向南,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顶式建筑。关帝庙位于镇之东南(古太平县城东南),县衙大堂东南侧。创建年代不详,现为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的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歇山顶式建筑。前檐歇山顶式廊为明清时期后筑。

  城墙为创建年代不详,西城墙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重筑,现存城墙约1000米,高7.4米,宽5米。学前塔,创建年代不详,但从建筑风格上分析为明清砖塔无疑。塔平面八边空心,九层,高21.5米。

汾城古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