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膜手法治疗肌骨疼痛》导读 ——上肢点与线

 郭医 2018-06-25

肩胛段

解剖位置

涉及肌肉

对应穴位

-

喙突下胸小肌肌腹上

胸大、小肌

中府、胸小肌TrP

-

大小菱形肌肌腹分界处

喙肱肌、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肱二头肌

肩中俞、小菱形肌Trp

-

前锯肌上,当腋中线交第六肋间隙处

前锯肌、背阔肌

大包、前锯肌TrP

-

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斜角肌上

肩胛舌骨肌、斜角肌下部、斜方肌(上)、胸锁乳突肌(锁)

天鼎、斜角肌外侧TrP

内旋-

锁骨下肌肌腹

锁骨下肌、胸大肌

气户、锁骨下肌TrP

外旋-

肩胛内上角当前锯肌和肩胛提肌(涉及外旋-颈)筋膜与斜方肌上部纤维交汇处

前锯肌、斜方肌上部

天髎、肩胛提肌远端TrP

--

(后--拇螺旋)

胸大肌胸骨部筋膜当第二肋间隙

喙锁韧带-腋筋膜(前、内旋)

胸大肌(内)

屋翳、胸大肌胸骨部TrP

--

(后--指螺旋)

锁骨上窝的斜方肌锁骨止点

肩胛舌骨肌(前)

斜方肌(外)

缺盆

--

(前--拇螺旋)

冈上窝

斜方肌(后)

肩胛提肌(外)

肩井

--

(前--指螺旋)

小菱形肌、斜方肌水平部肩胛骨止点

小菱形肌(后)

斜方肌水平部(内)

曲垣

 

肱骨段

-

三角肌与胸大肌间的凹陷,当肱二头肌短头上

喙肱肌、三角肌(前)、胸大肌(锁)、肱二头肌

云门、肩前、三角肌前部TrP

-

大圆肌肌腹,腋后壁后面

大圆肌、三角肌(后)、背阔肌、肱三头肌长头

肩贞、大圆肌外侧TrP

-

腋窝外侧壁,喙肱肌后(腋筋膜)

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胸大肌、背阔肌

极泉、喙肱肌TrP

-

三角肌上部大结节前(冈上肌止点)

三角肌(中)、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

肩髃、三角肌TrP

内旋-

胸大肌肌腱深面喙锁筋膜上,该筋膜延续到肩胛下肌(手法无法触及该肌)

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

天泉

外旋-

肩胛冈下方的冈下肌、小圆肌肌腹

小圆肌、冈下肌、三角肌后部

肩髎、三角肌后部或小圆肌TrP

--

(后--拇螺旋)

腋窝支持带的胸廓缘

胸大肌、喙肱肌(前)

背阔肌(内)

渊腋

--

(后--指螺旋)

三角肌止点的前侧偏远端

胸大肌(前)

三角肌(外)

臂臑

--

(前--拇螺旋)

三角肌止点后侧偏近端

三角肌后部(后)

三角肌中部(外)

臑会

--

(前--指螺旋)

冈下窝

三角肌后部(后)

背阔肌(内、内旋)

冈下肌、小圆肌(外旋)

天宗、冈下三肌的TrP

 

【解说】肩胛段简称肩,书中指肩胛骨的运动,其运动描述基于三个运动平面,故与一般运动解剖描述有异。肱骨段简称肱,其实是指盂肱关节这个运动节段。书中同时指出了,肩胛骨与肱骨的运动不可分割。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这个部分没有单一节段的运动,其运动或者是依从序列,或者依从螺旋。(表中斜体字为笔者依该书上下文推测得出;TrP为触发点/激痛点的缩写)

【疑问】书中提到的一些相关肌肉是否具备其所指的功能,比如外-肩肌筋膜单元的肩胛舌骨肌?

单一节段单一方向的动作是否存在?亦即肌筋膜单元的协调中心点的治疗意义究竟如何?运动解剖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关节(节段)的任一单一方向动作至少需要主动肌与拮抗肌两组肌肉的协调完成。如肘关节屈曲动作(前-肘)就至少涉及肱二头肌、肱肌的主动收缩与肱三头肌、肘肌(后-肘)的主动或被动伸展。那么,临床上存在单独治疗某一个肌筋膜单元的协调中心这种情况吗?从书中所附的病例看,单一肌筋膜单元的治疗更象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责任肌治疗。只不过FM的治疗方式与软外处理肌肉起止点、激痛点疗法处理肌纤维(多在肌腹部)不同,FM处理的协调中心位于肌腹部的肌外膜。

肘段

-

肱二头肌肌腹上略偏外侧

肱肌、肱二头肌

侠白、肱二头肌外侧TrP

-

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当三角肌止点水平

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肘肌(单关节),肱三头肌长头(双关节)

消泺、肱三头肌第一TrP

-

尺侧腕屈肌在内侧肌间隔的起点

连接肱骨到尺骨(单关节)及肱骨到腕骨(双关节)的尺侧腕屈肌

青灵

-

当桡骨头水平的肱桡肌与桡侧腕长伸肌分隔的槽中

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

曲池、肱桡肌TrP

内旋-

肘窝内侧缘旋前圆肌上

旋前圆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曲泽、旋前圆肌Trp

外旋-

旋后肌在外侧肌间隔的起点

旋后肌、肱二头肌、肱桡肌

天井、旋后肌TrP

--

(后--拇螺旋)

前臂外侧肌间隔当肱骨外上髁与尺骨鹰嘴间隙上

肱三头肌(后)

肱桡肌(外)

四渎、肘肌TrP

--

(后--指螺旋)

肱三头肌内侧当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

肱三头肌(后)

嵌入内侧肌间隔的内收肌——尺侧腕屈肌(内)

小海

--

(前--拇螺旋)

臂内侧旋前圆肌、尺侧腕屈肌、屈指肌汇合处

屈指肌(前)

尺侧腕屈肌(内)

旋前圆肌(内旋)

少海

--

(前--指螺旋)

肘横纹外侧端

肱二头肌、肱肌(前)

肱桡肌(外)

肘髎、肱肌和肱二头肌外侧TrP

 

【疑问】在所有肌筋膜单元中,作者特意区别了单关节纤维和双关节纤维,这些纤维有些分属不同肌肉,有些则是同一肌肉而具不同起/止点的不同部分,有些甚至是同一肌肉在分属不同节段时。这样的划分有什么具体的临床意义吗?

腕段

-

桡侧屈腕肌外侧的拇长屈肌上

拇长屈肌、桡侧屈腕肌

孔最、桡侧屈腕肌TrP

-

尺侧腕伸肌肌腹,当该肌源于尺骨与源于肱骨的纤维汇合处

尺侧腕伸肌(尺)、尺侧腕伸肌(肱)、指伸肌

会宗、尺侧腕伸肌TrP

-

尺侧腕屈肌上

尺侧腕屈肌(尺)、尺侧腕屈肌(肱)、小指屈肌

通里、尺侧腕屈肌TrP

-

桡侧腕伸肌肌腹

桡侧腕伸肌(肱骨部、桡骨部)

上廉、桡侧腕伸肌TrP

内旋-

旋前方肌近端当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肌腱间

旋前方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郄门、旋前方肌TrP

外旋-

拇长伸肌与指伸肌上

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拇长伸肌、指伸肌

三阳络、拇长伸肌TrP

--

(后--拇螺旋)

腕屈肌支持带近端

指屈肌(前)

掌长肌(内)

间使

--

(后--指螺旋)

拇长屈肌上当屈肌支持带终止处

拇长屈肌(前)

桡侧腕伸肌(外)

列缺

--

(前--拇螺旋)

桡侧腕伸肌与拇长展肌间沟

桡侧腕伸肌(后)

拇长展肌(外)

外关

--

(前--指螺旋)

伸肌支持带近端的伸指肌腱上

伸指肌(后)

尺侧腕伸肌(内)

会宗

 

拇指与四指段

-

大鱼际近端外侧

拇短屈肌、拇短展肌、拇长屈肌

鱼际、拇对掌肌TrP

-

小指展肌上当第五掌骨基地(尺侧腕伸肌止点)

小指展肌、小指伸肌

阳池、小指展肌TrP

-

掌短肌和小指屈肌上

骨间掌侧肌、小指对掌肌、掌长肌

少府、骨间掌侧肌TrP

-

第一骨间背侧肌上,正当拇长展与其它四指的骨间肌肌腱筋膜联合处

骨间背侧肌、拇长展肌

合谷、第一骨间背侧肌TrP

内旋-

掌腱膜与指屈肌肌腱

蚓状肌、指浅、深屈肌

劳宫

外旋-

蚓状肌和骨间背侧肌上

蚓状肌、指伸肌

中煮

--

(后--拇螺旋)

鼻烟窝

拇长、短伸肌(后)

拇长展肌(外)

阳溪

--

(后--指螺旋)

掌骨上当指伸肌和小指伸肌肌腱间

指伸肌(后)

尺侧腕屈肌(内)

阳谷

--

(前--拇螺旋)

腕掌面近外(桡)侧横纹

拇短屈肌(前)

拇对掌肌(内)

太渊

--

(前--指螺旋)

腕横横纹上当指浅、深屈肌肌腱处

指浅、深屈肌屈指(前)的同时可以使之桡偏(外)

大陵

 

【解说】前--指螺旋在肩胛带与对侧下肢的前--足螺旋相延续,该螺旋的循行通过小腿后侧筋膜,这种连接可以作为大陵穴治疗足跟痛的筋膜学解释(当然还有基于神经等学说的其它解释方式)。基于这种解释,应用时应当取对侧并浅刺。

线

筋膜手法的体系中主要有“三条线”:肌筋膜序列、斜线(内在功能失调那本书中译为“对角线”,但似乎不是一个性质)和肌筋膜螺旋线。其中斜线虽然关系到某肢体或躯干在两个正交平面间的运动(更普遍)但没有具体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螺旋线上。这可能是因为斜线仅涉及单一方向,这样的肢体运动相对简单(也许仅理论上存在,类似仅涉及某一个肌筋膜单元的单一节段的单一方向动作)。

肌筋膜序列涉及整个肢体或躯干在某一正交平面上的单一方向运动。虽然这样的运动方式并非经常出现,但为了突出肌筋膜序列的作用不是来自序列中各肌肉的相互连接与协调而是源于联系着各肌肉的筋膜这一理论核心,书中以一定的篇幅描述了这些筋膜走行。在上肢部分主要涉及手掌部的腱膜、手部肌筋膜;腕部的屈肌和伸肌支持带(合为环状);前臂的前臂筋膜(环绕手臂);肘部的内、外侧肌间隔;上臂的臂筋膜;以及肩部的腋筋膜、肩胛带肌的肌筋膜。这些筋膜通过肩胛带肌延伸到躯干的前后(胸骨筋膜、棘上韧带等)和颈部(颈筋膜)。

肌筋膜螺旋线简称螺旋或螺旋线,涉及协调肢体或躯干的多个节段在同一时间内于多个平面上不同方向的运动,又被称为复杂运动。这是一种更经常发生的动作。螺旋线的解剖基础是筋膜上斜行排列的纤维。这些纤维的排列是长期反复受到相关肌肉牵拉形成的。由于人体的主要动作方式大体相同,所以螺旋的走行具有普遍规律(如书中图示),但个体的动作、姿势习惯的差异也可以改变这些筋膜纤维的排列方向,特别是在肢体与躯干的联接部位。所以螺旋线间的联系方式并非固定不变。

上肢肌筋膜螺旋的循行

--拇螺旋:起于解剖鼻烟窝(--融合性cc点)沿腕伸肌支持带的斜行纤维在手腕背面走向尺侧并到达掌面腕屈肌支持带的近端(--点);沿前臂筋膜的掌面斜行纤维至前臂外(桡)侧,绕行至前臂背面后,沿受肱三头肌内侧头牵拉所致的斜行纤维到达肘后部,位于肱骨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的前臂外侧间隔处(--点);继续在肘后斜向内上方到达上臂内侧肌间隔,此间隔为腋筋膜的延续部分,沿腋筋膜上受胸大、小肌肌腱牵拉的纤维在上臂内侧斜向前走行,螺旋到达腋窝支持带的胸廓缘(--点);此后螺旋的一支沿胸肌筋膜延续到胸大肌胸骨部当第二肋间隙处(--点),并延续到对侧胸锁乳突肌在胸骨的止点(对侧后--头螺旋的前--颈点);另外一支沿胸大肌下行纤维越过腹肌及其筋膜到达对侧髋部(对侧下肢后--足螺旋的前--髋点)协调两侧上下肢动作;第三支沿胸大肌筋膜上行到达斜方肌前部(锁骨部)的胶原纤维(该上肢后--指螺旋的前--肩点)再加入三角肌锁骨部并最终连接该上肢拮抗肌螺旋(前--拇螺旋)位于冈上窝的后--肩点。

本螺旋涉及的穴位:阳溪(LI5)、间使(PC5)、四渎(TE9)、渊腋(GB22)、屋翳(ST15)。

--指螺旋:起于腕背侧韧带的尺骨端,当指伸肌与小指伸肌间的掌骨处(--融合性cc点),沿手腕背面的伸肌支持带表面斜行纤维到达桡骨外(桡)侧,转至掌面的拇长屈肌上屈肌支持带终止处(--点)并自此沿屈肌支持带近端的斜行纤维走向前臂掌面前臂筋膜的内(尺)侧;在近肘内侧的部位,螺旋转至前臂背侧并沿受肱三头肌外侧头牵拉形成之斜行纤维向上到达肱三头肌内侧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点);螺旋继续斜向上行到达上臂外侧肌间隔,该间隔为三角肌的延续,继而螺旋到达三角肌止点的类支持带筋膜,位于止点前侧偏近端的部分(--点);沿三角肌前部纤维螺旋到达锁骨上窝直至斜方肌的锁骨止点(--点);接下来,螺旋的一支沿斜方肌前部上升至颈侧(同侧后--头螺旋的前--颈点);另一支延续至斜方肌后部的冈上窝处(前--拇螺旋的后--肩点)连接同一上肢的拮抗肌螺旋。

本螺旋涉及的穴位:阳谷(SI5)、列缺(LU7)、小海(SI8)、臂臑(LI14)、缺盆(ST12)。

--拇螺旋:起于掌面的腕横韧带当腕横纹的桡(外)侧端(--融合性cc点)当桡侧腕屈肌与桡骨茎突之间,并斜向尺骨掌面斜行到达屈肌支持带的尺骨内(尺)侧后绕向前臂背面,并沿背侧的前臂筋膜斜向上延伸至在前臂背面外(桡)侧的桡侧腕伸肌与拇长展肌间沟(--点);在此绕到前臂掌面后沿受旋前圆肌牵拉形成的斜行纤维走向肘窝的内(尺)侧到达旋前圆肌、尺侧腕屈肌、屈指肌的汇合处(--点);经肱骨内上髁后,螺旋伴上臂后侧的臂筋膜斜上绕至臂外侧的三角肌止点;经该止点后侧偏近端(--点),螺旋的一支经三角肌后部到达斜方肌、冈上肌所在的冈上窝(--点);另一支向前经三角肌前部到达三角肌-胸肌筋膜(前--肩点)协调同一肢体的拮抗肌螺旋(后--指螺旋)。

本螺旋涉及的穴位:太渊(LU9)、外关(TE5)、少海(HT3)、臑会(TE13)、肩井(GB21)。

--指螺旋:起于掌面腕横韧带尺侧,指浅、深屈肌肌腱的腕横纹处(--融合性cc点),沿受小鱼际牵拉形成的斜行纤维伸向腕横韧带桡侧并经桡骨远端的外侧绕向腕背面,继续斜向尺背侧(内)到达伸肌支持带近端的伸指肌腱上(--点);经尺侧腕屈肌的内(尺)侧缘螺旋绕回前臂掌面,沿受肱二头肌腱膜牵拉的纤维斜向上至肘窝的肘横纹外侧(--点);经此处螺旋在上臂前外侧沿肱二头肌上升至三角肌止点,继续沿三角肌后部纤维(伸展式牵拉)上行至冈下窝(--点);其后螺旋的一支延续至受斜方肌水平纤维牵拉的肩胛骨内侧缘,该处同时是斜方肌水平部和小菱形肌的肩胛骨止点(--点);另一支沿斜方肌下行纤维连接对侧背阔肌及对侧下肢,通过前--足螺旋的后--髋点同步对侧下肢运动。

本螺旋涉及的穴位:大陵(PC7)、会宗(TE7)、肘髎(LI12)、天宗(SI11)、曲垣(SI13)。

【解说】综上,螺旋的走行相对复杂。每条螺旋线在手到肘和肘到肩两部分各绕上肢约360°(肘至肩不足一周),即整个螺旋(手到肩)共绕行近720°。这显然不是按肌肉走行,而是书中所言按肌肉表面的筋膜纤维走行。上肢四条螺旋线的起点都在腕部掌背面的尺桡两侧,止点在肩胛段前后并向躯干延续,每一条螺旋包括了五个节段(指、腕、肘、肱、肩)的各一个融合性cc点(上面用斜体表示)。

从书中提到所对应的穴位看,螺旋每绕行360°后其节段诊疗点并不一定回到起始的经脉,所以临床依据传统经络学说按直线在肩、肘、手寻找对应穴位的方法与FM不同。另外对照螺旋描述的融合性cc点的解剖位置与腧穴学的穴位定位,两者有时相差较多,如前--肘点应当更近曲池而非肘髎。

从解剖角度看上肢的这些结构所属部位可能需要更多临床关注:腕支持带、肱骨内外髁及内外肌间隔、三角肌止点、肩胛带的锁骨与肩胛冈上下。

上肢相互拮抗的螺旋有:后--拇螺旋--拇螺旋--指螺旋。前--指螺旋无拮抗。

上下肢相关联的螺旋有:经躯干前面的后--拇螺旋与对侧后--足螺旋(前--髋点);经躯干后面的前--指螺与对侧下肢前--足螺旋(后--髋点)。

上肢与躯干关联的螺旋有:后--拇螺旋与对侧后--头螺旋(前--颈点);后--指螺旋与同侧后--头螺旋(前--颈点)。即两侧上肢的各一个后螺旋同时连接到一侧躯干的后--头螺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