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论》归源直解节录

 hyxz_ljf 2018-06-25

《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太极拳论》归源直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释文:

此文开头,即立太极之义。是直指 体(无极) 相(太极) 用(阴阳动静)。

在这个地方,可以发蒙开窍,可以会心于体悟,但是不可以用现在的思维体系去理解,今人在太极二字上脱文而长篇大论,不知已经埋没了此论原意。

因为下文直接点出所出太极即是无极:无者,没有;极者,首之端;头没有了,就更加不会有终了。因为本自不生,无开始,所以本自不灭,无终点。故曰无极。

无极既然相似不生不灭,则必然可以化现一切生灭(相),如水性之不生不灭(体),必然有生灭动静的水泡水波水流之相(用)。(然水波之生灭无碍水性之不生灭,因其水体本自无生故无灭)

此文无极与太极之道理不单单包含内家拳阴阳之理,乃是宇宙时空“体与相”之理。

古人云,事事物物皆太极,即是太极之理,此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以用言体,以其相用而显其体。

无极为体,太极为相,动静阴阳为用。

下面说,动静之机。

太极(生灭动能之总根,虽由不生灭化现,然其性为生灭),显现动静阴阳,是动静之枢纽,阴阳之母。

由是,动中有静,静中育动;阴中生阳,阳中含阴。动静,阴阳,互为其根。

所以,如要了知太极,要在动静阴阳上下功夫,如有修道门者说,于动静之中,见其本源,即是以相用见其体之理。

统而言之,如归无极,要基于太极;如要见太极,要基于动静。

故太极拳以静中动(无极桩)和动中静(太极拳,兼顾开合一气伸缩束展吐纳之道)以求其道。

下面就是结合人体身心来说太极拳的行拳规律和内在变化。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释文:内家拳其内,神意气也。其举止动,动中要有静,身动气动源于意动,然意动,其神必静,此为动中静;

其静,动作静止,意气收敛,依偎于心神,身体不动,但是内在阴阳交互,体内水火暗中相济相合,此为静中动。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释文:

无过不及,就是没有过头和不到。即是守中用中变中的道理。这个中呢,不是中间,因为中间是相对两端来说的,也是偏,非是中。

中者,冲虚也,老子言:道冲,而用之弗盈,其意为空,这个空,不是没有。苏东坡有诗云:静即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是容有之空。(注:容有之空,非真空妙有之空)

这个地方有个守中用中的道理,五行之变,全在戊己中土,寂然不动,能守此,即守一,诸方说法多端,其理一也,故孔子言,吾道以一贯之。

随曲就伸,因其寂然不动,了群动,纳诸境,故可以感而遂通,随曲就伸,舍己从人。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释文:

此处及以后文字,专论拳术之理。

此二句,明走粘之法。是因敌变化之术,人刚我柔,是顺敌变化走化也;

我顺人背,是制敌之法,其力敷住对方,引而不发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释文:

太极拳行功之慢,蓄养也,操手时候,缓急速度因敌变化,不可以拘泥。

有人把太极拳劲力划分多种,技法分成多样,无非明懂劲二字。懂劲者,守一不变,以应无穷是也。故言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释文:

动作之熟,非单单是动作熟练,古越女云:布形候气 之语,是为入门之基。

由动静之动作,引发内息,和合水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身内添髓,长骨,生膜,抻筋,方为有用之拳。

体有验证,一气开合,内外三合具备。功夫不熄,无助无忘,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由阴阳互济,援乾坤交泰,回益身心,致水火相济坎离相交,复归先天,其道顺乎先天乾道,故称神明。

安心于此,用力之久,才可以豁然贯通。(观历代道门及内家诸贤可以知其不易)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释文:

虚者,不可以实也。头为诸阳之会,实则相火上头,热血攻脑。古医人言:印堂火红,危在旦夕。即是热血上脑之相。

领者,提领也,不可以强颈部,阻碍气血,否则清阳之气被阻断,脑部则供血不足。

顶者,名词也,非动词也,与此,学者益细细体会,不可以颟顸。

其实,是 “虚拎其顶”,则无惑耳

气沉丹田,其沉,非是沉重之沉。

沉者,隐没也,不是把气沉到丹田,是要隐没在丹田,通胯骨过腰膝直到涌泉,腰腿齐到,起于脚,活泼于膝,运于腰腹,开合在中,贴于背,行于肩,形于手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