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味异常的中医辨治

 新宇医馆 2018-06-25

口味异常的中医辨治

 口味异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的味觉异常,如口酸、口苦、口咸等,这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中医认为,口为肺胃之门户,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脉循咽连舌本,若这些脏腑发生病变,在出现全身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口内味觉异常。因此,患者口味异常变化常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辨证依据之一。

 口臭口臭是指自觉或为他人所闻口中出气臭秽。中医认为,引起口臭的病因有三:一是胃热上蒸口臭,伴见口渴饮冷,口舌生疮糜烂,或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洪数等,治宜清胃泻热,可选用清胃散加减。二是痰热壅肺口气腥臭,伴胸痛胸闷,咳嗽痰黄黏稠,或咳吐脓血,咽干口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治宜清肺化痰,可选用清肺化痰汤合泻白散化裁。三是肠胃食积口中酸臭,伴脘腹胀满,嗳气吞酸,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等,治宜消食和胃,可选用保和丸加减。

 口苦多由于情志郁结或五志过极化火,肝胆郁火内蕴,疏泄失职,胆气上溢而致。表现为口苦,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解肝胆郁热,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口甜又称口甘,指患者常自觉口内发甜,饮白水也觉得甘甜,多由于脾胃热蒸或脾胃气阴两虚引起。脾胃热蒸者表现为口中发甜,口干欲饮,多食善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而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胃泻火,可选用泻黄散加减。脾胃气阴两虚者表现为口甜,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胀,便秘,小便黄短,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治宜补脾益气、养阴生津,可选用益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口酸口酸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他人闻之有酸气。其因有二:一为肝胃不和,表现为口中发酸,或嘈杂吞酸,食少纳呆,脘痞嗳气,胁肋胀痛,大便溏薄,舌苔白,脉弦数等,治宜疏肝和胃,可选用逍遥散合左金丸化裁。二为宿食停滞,表现为口中发酸,嗳气酸腐,伴有纳呆恶食,脘腹痞闷胀满,大便干结或溏腐秽,舌苔厚腻或黄,脉滑有力等,治宜消食导滞,可选用枳实导滞汤加减。

 口咸是指口中自觉有咸味,有时或伴有咸味痰涎,咸为肾之味,若肾阴不足,虚火内扰,肾液上乘就会导致口咸。表现为口咸,伴有咽干口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多梦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口腻口腻是指口舌粘腻,滞涩不爽,甚则食不知味,多由寒湿困脾而引起。表现为口中粘腻,口淡不渴,不思饮食,胃脘满闷,肢困乏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体淡胖,苔白腻水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燥湿、芳香化浊,可选用胃苓汤加减。

 口辣口辣是指口内常觉辛辣或舌体麻辣,如食辣椒样感觉,常由肺热或胃热引起,肺热者常见口味辛辣,鼻咽干燥,咳吐粘稠黄痰,烦躁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治宜清肺泻热,可用桑菊饮与泻白散化裁。胃热者常见口辣,口舌干燥,消谷善饥,胃脘灼热,齿龈肿痛,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治宜清胃泻火,可选用清胃散加减。

 

【口苦辨治】
  ()热扰少阳
  1,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或伴胸胁苦满。或伴脘痞纳呆,或伴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2,病因病机;热扰少阳,胆液外泄,胃气上逆而溢于口,引起口苦。《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经证。并指出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可为分析要点。
  3、治法:和解少阳,和胃泄胆。
  4,方剂: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柴胡10g,法半夏1015g,黄芩1015g,党参l0g,甘草5g,生姜5g,大枣510枚。
  方义: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肝泄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党参益气健脾,姜、枣、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心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党参,加炒山栀清热;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口渴加花粉生津。脘痞,纳呆、呕恶,加陈皮,茯苓、竹茹和胃。
  5,变通法:夹痰热者,见呕吐酸苦水,干呕、呃逆,胸胁苦满,脉滑数,苔白腻者,用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或用温胆汤(《千金要方》)加柴胡、黄芩。亦可用清胆竹茹汤(《症因脉治》),药如柴胡、黄芩、半夏、竹茹、甘草等。
  ()肝胆郁热
  1,临床表现: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心烦易怒,胁痛胸闷,头痛头晕,目眩目赤,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郁化火生热,迫胆液外泄,上溢于口。
  3,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胆。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5g,柴胡10g,黄芩10g。山栀10g,当归10g,生地10g,车前子10g(),木通510g,泽泻10g
  方义:龙胆草、山栀清热泻火,柴胡、黄芩疏肝泄胆,当归、生地和血养肝,车前于、木通、泽泻利小便,使热从下而泄。
  加减:口干喜冷饮者,加天花粉、麦门冬生津止渴;口舌碎痛者,去龙胆草,加黄连、甘草、竹叶,以合导赤敲(《小儿药证直诀》)清心泻火。
  5,变通法:口渴,舌红无苔,胃阴不足者。加用清化饮(《景岳全书》),药如生地,麦冬、石斛、白芍、丹皮、黄芩、茯苓等,养胃阴,清胃热。
  ()胆虚气怯
  1,临床表现:口苦口腻,神情抑郁,惊恐不安,如人将捕之,胸闷善叹息,多疑虑。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沉细,
  2,病因病机:肝主谋虑,姐主决断。胆虚不和,忧郁惊恐;肝气不疏,胸闷叹息,疑虑丛生,胆气不和,胆液上泄。外溢于口而致口苦等症。
  3、治法:清胆和胃。
  4,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黄芩1015g,法半夏10g,陈皮510g,竹茹1015g,枳壳5g,生姜5g,茯苓15g,甘草5g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黄芩、竹茹清胆,枳壳理气,生姜温散。
  加减:惊恐不安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平惊。胸闷叹息,多疑虑,加炙远志、石菖蒲、合欢皮、郁金;失眠心悸者。加枣仁、麦冬、五味子,均为安神之品。
  5,变通法;心胆两虚者,用十味温胆汤(经验方);心胆痰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黄芩。
  ()肝郁肾虚
  1,临床表现:口苦而涩,头晕目眩,胸胁不好,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久而化热,肾阴虚亏。阴虚火旺。
  3,治法:疏肝养血,滋肾养阴。
  4,方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加减。
  药物:柴胡510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15g,茯神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510g,泽泻1015g,甘草5g,薄荷3g(后下)
  方义:柴胡、白芍疏肝,生地、当归和血,茯神安神,山黄肉、山药滋肾,泽泻利水渗湿,薄荷芳化解郁,甘草和中。
  加减:烘热汗出,加知母、黄柏、龟甲清降相火;头晕目眩者。加旱莲草、女贞子补益肝肾。
  5,变通法: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或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滋阴补肾;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心火上炎
  1,临床表现:口苦口干,舌痛,口疮。心胸烦热,失眠不得卧,小便短。舌尖红起刺,或舌裂,苔剥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烦劳伤心,心火上炎,挟肝胆之气上逆,外溢于口而为口苦。
  3,治法:清心降火。
  4,方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黄连5g,黄芩10g,白芍10g,阿胶10g(另烊冲),麦冬10g,莲子心35g,竹叶10g
  方义;黄连、黄芩清心泻热,白芍、麦冬、阿腔养阴血,莲子心、竹叶清心除烦利小便。
  加减:舌痛、口疮者,加生地、蒲黄凉血;小便短少者。加木通,甘草、生地泄热。
  5,变通法: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黄连、黄芩。若妇女口苦、心烦,四肢苦热,与经产有关者,可用三物黄芩汤(《千金要方》),即黄芩、苦参、生地清心泻火。
  【针灸治疗】
  ()毫针法
  取穴:阳陵泉,配行间、液门、内关、足三里。
  方法;每次23穴,阳陵泉必取。常规刺法,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灸法
  取穴:阳陵泉(双侧)
  方法: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
  疗程: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耳针法
  取穴:胆、胃,酌配皮质下、神门。
  方法:王不留行子敷贴,胶布固定。嘱自行按压每天3次。
  疗程:231次。5次为1疗程。
  【评述】
  口苦之症,总因胆液上溢,胃气上逆所致,在治疗上始终以泄胆和胃为大法。泄胆热者,如黄芩、竹茹;和胃气者,如半夏、陈皮等。
  口苦之症,与足少阳胆经气上逆相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阳泉针、灸阳陵泉,对口苦之症有特效。根据今人周楣声先生临床,五论灸治少阳经或他经穴位,感传均进入右上腹,且多与胆囊区()位置相当,从而认为口苦属少阳胆之症,信而有征(《灸绳》)
  《景岳全书·卷二十六口舌》: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爆。说明口苦除与肝胆热盛、心火上炎相关者,也有因肝肾不足引起者。

 

【涕味】
涕是鼻腔分泌的粘液,亦可流入口中从口腔排出。肺开窍于鼻,鼻之外象属土,涕之流出,也与脑、胆等奇恒之腑有关,故临床辨涕可了解许多有关脏腑的病变。
涕臭
【闻诊】
久病鼻涕黄绿,胶结成块,闻之有臭味。
【临床意义】
此为肺脾气虚,邪毒滞留所致。
【治法】
宜补脾润肺,宣泄邪毒,临床需根据具体病情选用清燥救肺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涕腥
【闻诊】
鼻涕稠黄,闻之有腥臭味。
【临床意义】
此病初起多为风热之邪外犯,久病多为胆经火热上蒸所致。如《寿世保元·鼻病》指出: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皆致鼻病。故鼻出浊涕,亦有因风热在脑者,福热蕴阻者,肺热燥盛者。风热者,涕黄而质稠,伴风热表证;湿热者,涕黄浊而量多。甚者倒流口中,或气味腥臭,深黄或黄绿如脓;燥热者,涕黄黏而量少,燥热伤络,则鼻涕带血,或呈脓血涕,必兼燥热伤津之象。又《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指出:鼻流浊涕,或稠涕若脓血,腥臭难闻,或流黄水,长湿无干,此为鼻渊,又称脑漏,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澄热交蒸而成,或饮酒多而热炽,风邪乘之,风热郁而不散所致,或由胆移热于脑所致。
【治法】
初起应芳香通窍,清肺祛风散热,方用苍耳子散加减,久病宜清胆泻热,利湿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或奇授蓿香丸加减。
涕臊
【闻诊】
鼻涕清稀,闻之有尿臊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属阴水晚期,是病情垂危的险症。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鼻味】
鼻为肺窍,职司呼吸,又因阳明之脉过鼻旁,所以我们临床可以通过辨闻鼻之气味,进而了解肺胃二经的病理变化。
鼻臭
【闻诊】
鼻腔呼气时有臭秽气味,病人自己反而不闻香臭。
【临床意义】
此为肺脾气虚,邪毒滞留而致。因肺虚则气津不足,无以上输,鼻失濡养,且易为邪毒侵犯。滞留鼻窍,脉络瘀滞,熏蒸鼻窍,日久阴津被耗。肌膜失养,而致鼻内干燥。肌膜焦萎,鼻臭;又因脾土是肺金之母,主运化水谷精微,母虚及子。且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膜失养,脾不化湿,湿热熏灼,肌膜必将干萎,而发鼻臭。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萎缩性鼻炎。此外,鼻部生疮腐烂或溃塌,其腐肉败血就可发出恶臭之气,令人难以接近,如梅毒疠风或癌肿。常因触犯秽气,邪毒内蕴,日久侵蚀鼻部,内伤气血所致。
【治法】
肺脏虚损者,宜养阴润肺,宣肺散邪,方用清燥救肺汤;脾气虚弱者,宜补脾益气,培土生金,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鼻腥
【闻诊】
鼻内常流青黄浊涕,闻之鼻腔有腥臭味。
【临床意义】
此为肺热之鼻渊所致。通常为外感内热邪毒,或风寒侵袭,日久化热,上犯鼻窍,内传于肺,肺经郁热,邪热循经上蒸而为病。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鼻窦炎
【治法】
宜芳香通窍,清肺祛风散热,方用苍耳子散加味。
鼻臊
【闻诊】
鼻中出气有尿臊气味。
【临床意义】
此常见于水气病晚期的患者,通常是由脏腑精气衰败而澄热浊气上泛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刺激性蒜味
【闻诊】
鼻中有刺激性蒜味。
【临床意义】
多见于有机磷中甜症。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痰味】
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其浊而稠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此皆为有形之痰。痰的形成主要是由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而成,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尤其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同时它又可成为另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景岳全书·痰饮》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至为密切,在正常情况下,水谷精微,通过三焦之气化,或化为津,或化为血,以营养全身;无用之物变为汗,或变为气,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所以无痰之生。只有当人体为外邪所侵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生活失宜等内外因素,导致肺、脾、肾三脏失去正常的生化输布功能,三焦气化不利,水谷不化精微,渐聚成痰,便可发生各种病证。正如《证治汇补·痰证》所说: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但由于它感受的外邪及疾病的新久不同,所以痰的颜色、气味也不一样,临床我们可根据其颜色、气味来测知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病程的久暂。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说:痰新而轻者,味淡色清白稀薄;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咯不出,渐成恶味,酸辛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
腥味痰
【闻诊】
病人咳唾痰白清稀,闻之腥污异常。
【临床意义】
痰液腥污者多属虚寒证。临床常见有哮喘后期脾肾阳虚的患者。
【治法】
宜温阳祛寒,方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之类加减治疗。
臭味痰
【闻诊】
病人咳吐浊痰,甚则咳唾脓血,闻之腥臭刺鼻。
【临床意义】
咳吐腥臭痰者多为肺痈所致。若见恶臭味痰则多为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晚期恶性肺肿瘤的痰液。
【治法】
宜清肺化痰,消痈解毒,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苦臭味痰
【闻诊】
病人咳痰黏稠,有苦臭味。
【临床意义】
此多为热性咳嗽。如外感病,表邪入里化热而致肺热咳嗽。
【治法】
宜清肺化痰,方用清金化痰汤。
甜味痰
【闻诊】
病人咳痰色白最多,有甜味。
【临床意义】
此为脾虚水湿停滞,凝聚为痰,湿痰犯肺所致。
【治法】
宜健脾法湿,化痰止咳,方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酸辣味痰
【闻诊】
病人咳痰黄黏,闻之有酸辣味。
【临床意义】
此为肝火上炎犯肺,肺失清肃所致。
【治法】
宜平肝降火,清肺止咳,方用泻白散合黛蛤散。
咸味痰
【闻诊】
病人咳痰色白质稀,有咸味。
【临床意义】
此多为肾虚咳嗽所致。
【治法】
宜温肾化痰止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口中金属味】
【闻诊】
病人口中散发金属味。
【临床意义】
常为铝、珅、采等金属中毒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汗味】
正常人体汗液无强烈刺激性气味,它本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代谢产物,由阳气蒸腾津液而成,病理情况下,汗液又是邪气外出的途径。只因感受的外邪不同,汗液的气味也不尽相同。
腥味
【闻诊】
病体汗出有腥或腥膻味。甚或为黏汗。
【临床意义】
汗出有腥或腥腋气味,常为湿热蕴蒸肌肤所致。如《形色外诊简摩·嗅法》所说:汗出稠黏,有腥膻气或色黄者,风湿久蕴于皮肤,津液为之蒸变也,风湿、湿温、热病失汗者,多有之。它常见于温热、湿温、伏暑、外感暑湿、黄疸等疾病中。
【治法】
通常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方用甘露消毒丹、茵陈嵩汤等。
酸味
【闻诊】
病体汗出量多,闻之则有酸腐之气。
【临床意义】
酸性汗味常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患者,或为气分实热壅盛及久病阴虚火旺之人。
【治法】
前者多用祛风胜湿之法,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后者可用清热泻火及滋阴降火之法,方用白虎汤及知柏地黄汤加减。
臭味
【闻诊】
病体汗出臭秽。或仅为两腋下汗出臭秽,令人不可接近,又称狐臭腋臭
【临床意义】
多由瘟疫或暑热火毒侵入人体所致。狐臭则多为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
【治法】
前者宜清瘟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后者《简明中医辞典》以枯矶粉干扑,或密陀僧散加枯矶粉外搽,或手术、激光等治疗。
臊味
【闻诊】
病人汗出有尿臊气味。
【临床意义】
此多见于阴水证患者,往往是病情转危的险候。是肾阳久衰,不能化气行水,浊气不泄,毒液由汗液排出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口酸】
口酸是指病人口中有酸味感或散发出酸腐气味。
【闻诊】
口中常常泛出酸味,甚或为酸腐气味。临床意义 一般口酸多属肝热乘脾。多由肝热之气,蕴蒸脾胃,化酸生腐,上蒸于口所致。正如《证治汇补·口病》所说:心热口苦,黄连泻心汤;肝热口酸,柴胡清肝汤;脾热口臭,清胃汤;肺热口辛,泻白散;肾热口咸,滋肾丸……”又《景岳全书·口舌》说:口苦、口酸等症,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卒,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热也……”
若为酸腐味则为胃中有宿食积滞。常因暴食伤及脾胃,食停胃中化腐,胃中腐气上泛,故口中酸腐。
【治法】
肝热乘脾者,宜清肝热健脾胃,方用左金丸加神曲。
胃中有宿食积滞者,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便味】
大便的形成,是由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然后下降于小肠,在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其中的浊者成为渣滓进入大肠,经大肠的燥化和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而为粪便。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正常粪便中因含有蛋白质分解产物一靛基质及粪臭素等而有臭味,一般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若临床粪便出现有过度及特殊的臭味,则为病态。
大便恶臭
【闻诊】
大便恶臭,常伴有腹痛、脉数等。
【临床意义】
此为大肠湿热下注所致或为阿米巴痢疾。常由外感湿热或暑湿内蕴日久,湿热下迫大肠而致。
【治法】
大肠湿热下注者,治宜清泻大肠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阿米巴痢疾者,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大便腥臭
【闻诊】
大便泄泻,其气腥臭。
【临床意义】
此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脾胃虚寒而致,常为久病损伤脾胃之阳或素体脾胃阳虚所致;实证常为寒湿困脾所致,多由外感寒湿,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寒湿内生,脾阳受困所为。
【治法】
脾胃虚寒者,治宜温阳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寒湿困脾者,治宜利湿怯寒,方用蕾香正气散加减。
大便秽臭
【闻诊】
大便酸腐秽臭,或如败卵。
【临床意义】
多为食积日久化热,脾胃受损的食滞证,常为食物不洁或饮食不节所致。
【治法】
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
大便馊
【闻诊】
大便不爽,其味酸馊。
【临床意义】
此为食积的早期,尚未化热,多为饮食不节或食物不洁所致。
【治法】
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

 

 

【小便味】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后的浊液,正常小便的气味应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若尿液放置时间较久,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病理情况下,新鲜尿液的气味就可出现腥、臊、恶臭味,甚或为烂苹果味。因此,临床只要我们能够仔细辨闻其尿液的气味,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腥味
【闻诊】
小便清长,其味微有腥臊气味,并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临床意义】
此为肾气虚弱,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多由素体禀赋不足,加之劳累过度,或年老体弱,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而成。
【治法】
宜补肾益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臊味
【闻诊】
小便臊臭,其色黄混浊,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
【临床意义】
此多为膀胱湿热所致。常由嗜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或外感暑湿,湿热下注膀胱,尿液受其煎熬而致其味臊臭。《形色外诊简摩·嗅法》说:小便臊甚者,心与膀胱热盛也;不禁而不臊者,火败也。指出了小便臊味重者,是心与膀胱热盛所为;小便不禁而无滕臭者,是肾阳(命门)之火巳衰败了。
【治法】
宜清利膀胱湿热,方用八正散加减。
恶臭味
【闻诊】
小便混浊或带血,其味恶臭。
【临床意义】
可见于膀胱肿瘤。多数是由于肿瘤溃烂又继发感染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烂苹果味
【闻诊】
小便呈烂苹果样气味。
【临床意义】
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此外,有些食物和药物如蒜、葱等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应予以鉴别。

 

 

【呕吐物味】
呕吐物来自于胃,是胃气上逆所致。正常生理情况下胃以通降为顺,只有胃气下降,饮食物才得以运行。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便产生了呕吐物。因此,呕吐物可反映胃气降浊方面的异常。临床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呕吐物的气味也不一样,我们可根据呕吐物的气味,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腥味
【闻诊】
呕吐物清稀而其味腥无臭。
【临床意义】
此为胃寒所致,其中又有虚实之分。实寒多为外感风寒或暴食生冷,寒邪客于胃肠,厥逆上出而致呕吐,呕吐可先出清水,继则为所食食物,必兼外感表证,或胃脘剧痛之实证。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说的太阳病必恶寒、体痛、呕逆,即是指上焦气壅而表实的呕吐。《丹溪心法·呕吐》说:有寒气郁于胃口者。亦是指客寒犯胃之呕吐。《景岳全书·杂病谟·呕吐》认为凡病呕吐者,多以寒气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内热者十止一二,而外感之呕尤多寒邪;并认为其证有三,一是饮食寒凉或性寒之物,一是阴寒之气或水土寒湿犯胃,一是风寒外感,或伤寒或痎疟,邪在少阳、阳明。虚寒多为胃阳不足,难以腐熟水谷,饮食清浊不分,以致胃失和降,上逆而呕吐。此是脾胃虚寒或脾胃阳虚所致。
【治法】
实寒者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方用蓿香正气散加减;虚寒者宜健脾温阳,降逆止呕或健脾温肾,降逆止呕,方用附子理中丸或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酸臭味
【闻诊】
呕吐物稠浊,其气酸臭。
【临床意义】
此为胃热所致。多由热盛而蒸腐水谷,加之火性炎上,以致胃气上逆而吐物浊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景岳全书·杂病谟·呕吐》认为既是中焦有火邪,必兼火证,吐势必涌猛,其形气声色必壮;有火微者、火甚者,有暑热犯胃者。《杂病源流犀烛·呕吐哕源流》又说:有食已暴吐,脉浮而洪者,此上焦火逆也,有下闭上呕者,亦因火在上焦;有由下焦实热,二便闭,气逆呕吐者,名曰走哺;……有由肝火出胃者;有由胃本经火盛者;……有由大病后,胃热虚烦而呕者……”
【治法】
宜清热止呕,方用石膏竹茹汤加减。
酸腐味
【闻诊】
呕吐物酸腐浊秽,同时夹杂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宿食)。
【临床意义】
此多为食滞胃脘所致。常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以致宿食不化。久则腐败,故吐物酸腐而有完谷。如《杂病源流犀烛·呕吐吵源流》指出,宿食滞于胃脘,常致吐酸;若食己心下痛,隐隐不可忍,吐出食物痛方止,病名为食痹。无论寒邪客胃,或肝胜于脾,或风痰扰于脾胃间,凡吐食者,俱为食痹
【治法】
宜消食导滞佐以降逆止呕,方用保和丸加减。
腥臭味
【闻诊】
呕吐物腥臭,或夹有脓血。
【临床意义】
此多为胃痈所致。《医学入门》说:胃脘痛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胃拥吐脓血,由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热聚胃口成痈。
【治法】
早期宜通腑泄热,行瘀散结,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脓成则宜行瘀排脓,方用赤小豆薏苡仁汤加减。排脓后则宜补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粪便味
【闻诊】
呕吐物有粪便味。
【临床意义】
呕吐物带有粪便味则提示可能为幽门梗阻、腹膜炎或为肠梗阻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总之,湿热或热邪致病,其呕吐物多混浊而有臭秽难闻的气味,寒邪或寒湿致病,其呕吐物多清稀而无特殊的气味。

 

【月经味】
月经,又称月信,系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来潮是女子发育成熟的表现。正如《内经》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一般月经周期是2535 1 次。每次行经37天,经量一般为50100 毫升,其色正红,不稀不稠,无特殊臭味。病理情况下,月经的颜色、质量及气味均会发生改变,因此,临床要抓住这一变化,为正确诊断月经病而奠定基础。
腥味
【闻诊】
妇女经血有腥气之味,血质清稀,经色淡或暗。
【临床意义】
此多为因血寒所致月经失调。通常为经行之际,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寒邪外侵,搏于冲任,或素体阴寒内盛之人好发。
【治法】
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用温经汤加减。
臭味
【闻诊】
妇女行经时其气味臭秽难闻,经血稠黏,经色深红或紫红。
【临床意义】
此多为因血热而致月经失调。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烈助阳之品,或情志抑郁,郁而化火,热入血分,煎熬经血而致其气臭秽。
【治法】
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加减。

 

 

【脓味】
脓是痈疽疮疡一类外科疾患的排出物,然而也是邪正相搏的结果,是气血肌肉所化生,故辨脓可了解正气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性质与浅深。一般脓由稀转稠为正气渐复,由稠转稀为气血衰败。《灵枢·玉版》说: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灵枢·痈疽》又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发,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由此可见脓是气血肌肉腐败的产物,泻则邪气出,不泻则伤正。但由于脓受不同邪气的熏扰,病邪不同,表现于外的异常气味就不一样,临床我们可根据脓液的气味特点及所在部位,进而辨别其病因病性及病变部位。
腥味
【闻诊】
脓质稠厚,色泽黄而鲜明,略带腥气。
【临床意义】
此多为实证,是气血充实的表现。
【治法】
宜祛邪排脓,临床可根据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方药。
臭味
【闻诊】
脓液杂有豆腐渣样物,有臭味。
【临床意义】
此多为脾肾两虚,湿热邪毒滞留,腐肌蚀骨之虚实夹杂之证,已属难治。若伤口流出恶臭之棕色脓汁,多因皮破肉损,或感受湿热火毒,聚于肌肤,以气血壅滞,热盛肉腐化脓而流出恶臭的脓液。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呼吸之味】
正常人的呼吸没有什么气味,只有当脏腑病变,往往是气血津液受到邪气熏蒸后,日久不愈,正气虚极,邪气深入之际,有些浊秽之气就可由鼻腔呼出。但由于其感受的邪气不同,呼出的气味也有差异。因此,临床我们可根据其呼吸之味来判断病邪的性质及病位的深浅。
氨味
【闻诊】
呼气带有氨味,亦即尿臊气,并伴有浮肿。
【临床意义】
此多见于阴水晚期患者,属病情垂危的险症。是肾阳衰败,不能化气行水,浊气不泄,反而上泛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烂苹果味
【闻诊】
呼出之气带有烂苹果味。
【临床意义】
此可见于消渴病之重症。常因阴液耗损太过,阴竭不制阳,虚阳独盛无所依附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病室气味】
病室的气味常由病人身体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散发于室内所形成,临床根据其气味的特点就能了解病人所感受的邪气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血腥味
【闻诊】
病室充满血腥气味。
【临床意义】
说明患者曾有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产后大出血等。通常因寒而致的出血多呈血腥气,因热而致出血多为腥臭之气。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止血之法及方药。
腐臭、尸臭味
【闻诊】
病室有难闻的腐臭、尸臭气味,如同尸体腐烂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为脏腑衰败,病属危重。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烂苹果味
【闻诊】
病室有烂苹果味,现代医学称其为酮体味
【临床意义】
此见于消渴病之重症。多由热邪炽盛,阴液大伤,湿热熏蒸所致。此外,亦可见于重度妊娠恶阻之人,因频繁呕吐,阴液大伤,而胃热炽盛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臊臭味
【闻诊】
病室有尿臊之臭味。
【临床意义】
此多为水气病的晚期。多由脾肾衰败而湿热浊气内蕴之正衰邪恋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酸腐味
【闻诊】
病室常有酸腐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为表邪入里化热,热结胃肠,与肠道糟粕互结之阳明腑实证。如《瘟疫明辨·卷一》指出:风寒之气从外收敛入内,病无臭气触入,间有作臭气,必待数日转阳明腑证之时,亦只作腐气,不作尸气……”
【治法】
宜峻下热结,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臭秽味
【闻诊】
病室出现臭秽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见于感受温热疫病之气的患者。多由脏腑气血受疫气熏蒸而败坏所致。正如《瘟疫明辨·卷一》所说: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专作尸气,不作腐气。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瘟疫,败气也。人受之,自脏腑蒸出于肌表,气血津液逄蒸而败,因败而溢,溢出有盛衰,充塞有远近也……若瘟疫乃天地之杂气,非臊、非腥、非腐,其触人不可名状,非鼻观精者,不能辨之。另外,中风或其他疾病而致昏迷的患者,因二便失禁,病室也常有臭秽之气。
【治法】
宜清温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酸臭味
【闻诊】
病室有酸臭气味。
【临床意义】
此多见于久病活动不便,汗出不断而又未能洗浴的患者。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综上所述,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调畅,水谷运化协调,不会产生异常气味。只有当外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活动紊乱时,人体的气血、津液受邪气的熏扰而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气味。但由于病邪不同,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于外的异常气味就有差异,临床我们根据其气味特点和所在部位,就能分辨其病因、病性及病变部位。一般来说,气味腐烂臭秽,多属实热证;气味腥污则多属虚寒证。若其味臭如败卵,或如腐尸恶味,常是脏腑衰败的凶险症。

 

 

【病室气味】
病室的气味常由病人身体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散发于室内所形成,临床根据其气味的特点就能了解病人所感受的邪气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血腥味
【闻诊】
病室充满血腥气味。
【临床意义】
说明患者曾有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产后大出血等。通常因寒而致的出血多呈血腥气,因热而致出血多为腥臭之气。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止血之法及方药。
腐臭、尸臭味
【闻诊】
病室有难闻的腐臭、尸臭气味,如同尸体腐烂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为脏腑衰败,病属危重。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烂苹果味
【闻诊】
病室有烂苹果味,现代医学称其为酮体味
【临床意义】
此见于消渴病之重症。多由热邪炽盛,阴液大伤,湿热熏蒸所致。此外,亦可见于重度妊娠恶阻之人,因频繁呕吐,阴液大伤,而胃热炽盛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臊臭味
【闻诊】
病室有尿臊之臭味。
【临床意义】
此多为水气病的晚期。多由脾肾衰败而湿热浊气内蕴之正衰邪恋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酸腐味
【闻诊】
病室常有酸腐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为表邪入里化热,热结胃肠,与肠道糟粕互结之阳明腑实证。如《瘟疫明辨·卷一》指出:风寒之气从外收敛入内,病无臭气触入,间有作臭气,必待数日转阳明腑证之时,亦只作腐气,不作尸气……”
【治法】
宜峻下热结,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臭秽味
【闻诊】
病室出现臭秽之气。
【临床意义】
此多见于感受温热疫病之气的患者。多由脏腑气血受疫气熏蒸而败坏所致。正如《瘟疫明辨·卷一》所说: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专作尸气,不作腐气。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瘟疫,败气也。人受之,自脏腑蒸出于肌表,气血津液逄蒸而败,因败而溢,溢出有盛衰,充塞有远近也……若瘟疫乃天地之杂气,非臊、非腥、非腐,其触人不可名状,非鼻观精者,不能辨之。另外,中风或其他疾病而致昏迷的患者,因二便失禁,病室也常有臭秽之气。
【治法】
宜清温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酸臭味
【闻诊】
病室有酸臭气味。
【临床意义】
此多见于久病活动不便,汗出不断而又未能洗浴的患者。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综上所述,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调畅,水谷运化协调,不会产生异常气味。只有当外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活动紊乱时,人体的气血、津液受邪气的熏扰而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气味。但由于病邪不同,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于外的异常气味就有差异,临床我们根据其气味特点和所在部位,就能分辨其病因、病性及病变部位。一般来说,气味腐烂臭秽,多属实热证;气味腥污则多属虚寒证。若其味臭如败卵,或如腐尸恶味,常是脏腑衰败的凶险症。

 

 

 

【口臭味】
口臭是指口内出气臭秽,使他人难以与其对语。是某些口腔疾病(口糜、口疮、龋齿)、鼻咽喉疾病(如鼻渊、乳蛾)和其他疾病(如肺痈、胃火、食滞)所致的一个症状。
口腔疾病而致口臭
【闻诊】
病人张口时,口中发出臭秽之气。伴有牙痛或牙龈出血。
【临床意义】
多见于牙疳、龋齿或口腔不洁等。牙疳多由感受热邪或浊秽之气,而致牙跟腐烂,其腐肉败血就会散发出腐臭气味,令人难以接近。龋齿则是因食物残渣留于空洞的牙齿中,以致食物发酵腐败而散发出臭秽之气。口腔不洁往往是由不讲卫生,经常不刷牙、不漱口而致食物残渣腐败所致。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同时还可到口腔专科治疗。
其他疾患而致口臭
【闻诊】
口中出气臭秽异常,难以与人面对面谈活。
【临床意义】
此多为脏腑积热所致。历代医家对口臭的论述颇多,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早就指出了口臭是由脏腑积热所致。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口齿兼咽喉科·总论》说:热胜则苦,寒胜则咸……劳郁则口臭。认为劳倦、气郁可致口臭。明代李挺《医学入门·口病总论》说:脾热则口甘或臭……口臭者,胃热也。指出口臭是由千脾热和胃热所致。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脾热则口甘或臭,《内经》言脾痀是也……宜泻黄散、三黄汤……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宜加减甘露饮;或心劳味厚之人亦口臭,宜加减泻白散;或肺为火烁亦口臭,宜消风散。指出口臭有脾热、肺热、心劳、虚火、郁热之不同。综上所述,结合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我们认为口臭主要有以下几个证型:
脾胃积热:多因饮食不节,酒食热毒蕴结化热,或过食辛辣之品,或五志化火,或由外感邪热内传阳明而成胃热,以致内热炽盛,胃火上炎而致口臭。
宿食内停化火:多因暴饮暴食,过食伤脾,宿食停滞,腐臭之气上熏而致口臭。
脾胃湿热:多由胃中湿热停滞,传导失常,浊气上泛而致口臭。
肺热:多由外感邪热内伏于肺,或内伤诸火壅于肺,而致气血壅滞所为。
肾阴虚火旺:多由肾之虚火上炎,口疮频发而致口臭。
【治法】
脾胃积热者,宜清泻脾胃积热,方用三黄泻心汤或清胃散,或泻黄散加减。
宿食内停化火者,宜消食导滞佐以清热, 方用保和丸加咸。
脾胃湿热者,宜清泻脾胃湿热,方用茵陈嵩汤加减。
肺热者,宜清肺泻火,方用泻白散加黄芩、黄连等。
肾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此外,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指出:经常口有秽气,用萤香煎汤,时时含漱。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连翘末二钱, 或嚼黑枣数枚,能减。

 

 

【出血味】
出血是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溢于脉道之外的症状。血液本应循经脉运行不息,若由于气虚不能摄血,或脾虚不能统血,或邪热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或外伤损伤脉络,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出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望诊遵经·诊血望法提纲》认为,有九窍出血,如尿血、血淋、肠风、血痔、鼻衄、舌衄、齿衄,从汗孔出血曰肌衄,还有呕血、吐血、咯血、唾血、咳血、嗽血,以及殴伤跌仆出血,月事逆行之倒经,伤寒误汗之红汗,疮疡出血,崩漏半产等等,不胜枚举,所出不同,所因亦异,故察其形色质量,可知其病因及邪正盛衰之情况。然而由于导致出血的病因不同,所以血液散发的气味也不一样,临床我们可以根据其出血的气味,来进一步探知其发病原因,这将对诊断疾病起辅助作用。
腥味
【闻诊】
出血气腥,血质清稀,色淡或暗。
【临床意义】
此常为因寒而致出血。多由素体阴寒内盛或感受外寒,血为寒滞,运行失常而出血。
【治法】
宜温经散寒佐以止血,方用温经汤加减。
臭味
【闻诊】
出血,其气臭秽,血色深红而稠黏。
【临床意义】
此多为血热而致出血。多因素体内热,过嗜辛辣食物,或感受热邪,或因阴虚内热,或忿怒过度,气郁化火等,而致血热迫血妄行所致。
【治法】
实热者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减;虚热者宜滋阴凉血止血,方用两地汤、地骨皮饮加减。

 

 

【白带味】
白带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女子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白带可相应地增多,不作病论。若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即为病态。但由于其致病因素的不同临床所表现带下的气味也不一样。古代医家对白带的论述颇多,如《女科经纶》引缪仲淳语: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自滑之物,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法当开提肝气,辅助脾元,盖以白带白属气虚,故健脾补气要法也。又《妇人秘科》说:带下之病,妇女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补脾胃之主兼升提。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臭秽
【闻诊】
带下臭秽,其色黄而稠黏。
【临床意义】
此为湿毒带下。常由湿毒内侵,损伤冲任之脉,以致蕴而生热,浊秽下流所致。
【治法】
宜清热解毒,除湿止带,方用止带方加减。
腥秽
【闻诊】
带下日久,其气腥秽,其色黄白相兼而量多。
【临床意义】
此为寒湿下注带下,日久略微化热所致。多由外感寒湿,或脾阳虚,寒湿内生,蕴久化热而致。
【治法】
宜除湿止带,佐以清热,方用完带汤加黄柏、黄芩等。
腥臭
【闻诊】
带下腥臭,其色黄或赤,黏稠而量多。
【临床意义】
此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治法】
宜清肝除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腥味
【闻诊】
带下气腥,色白稀薄而量多。
【临床意义】
此为肝经寒湿下注或为脾肾阳虚,带脉失约所致。
【治法】
寒湿下注者宜散寒除湿止带,方用完带汤加减;脾肾阳虚者宜温肾健脾,固涩止带,方用内补丸加减。
恶臭
【闻诊】
妇人带下恶臭,其色黄绿夹红,为五色带下。
【临床意义】
此多为胞宫腐败。可见于子宫颈及子宫体癌患者。
【治法】
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