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往冬天的女人

 伏鸿阁 2018-06-25

 

(报告文学

 

    鸿

 

春天,灰蒙蒙的天穹下,绿色的麦浪一湾接一湾地掠过。潺潺流水经过渠口溶入麦地,麦地里蓄水汪汪。

肩膀瘦削的张秀芳挥锹堵住渠口,就在直腰转脸的瞬间,那双镶嵌在黧黑的清癯的脸庞上的双眸放射出了神奇的光芒——她看见了对面山峰上洁白的积雪。望啊望,张秀芳仿佛看到了冬天,因为只有在冬天,她才能真正享受到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她深深地向往着冬天!

 

一、抉       

  1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坳。

这个被叫做昌马的地方,四面环山,中间狭长,孤寂地蜗居在大西北的甘肃省玉门市西北角。相传唐朝樊梨花西征至此,曾把这里当作养马场,因而取名昌马。

公元1980年,一个普通农家的婚礼曾在小小的水峡村,不,甚至在山坳里的昌马乡引起了轰动,因为高中毕业的张秀芳嫁给了小学没有毕业,当时还拄着双拐的一个残疾人。这个男人的年龄比她大了许多。婚礼上,新郎新娘互佩红花时,丈夫很尴尬。在各种内涵不同的目光的直视下,张秀芳从容地先替丈夫把花给自己戴上,然后走过去再给丈夫把花别在胸前。

参加婚礼的乡亲们哪里知道,把张秀芳和丈夫维系在一起的,是对文学的共同追求和向往,是那份深藏心底的文学梦。

2

昌马虽然偏居深山,但天蓝水绿,古迹众多,古老的疏勒河从坳底穿过,日夜不息地唱着蔚蓝的歌谣。少女时代,张秀芳无论来到北面山腰的北魏石窟还是听大人们讲述青石沟游牧民族镌刻的岩画,或者在冬天的河面溜冰,都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后来,她从那位拄着双拐的民办教师处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埋藏心底的当作家的欲望更加强烈。再后来,她索性嫁给了那个双腿残疾的给她借书的人。

张秀芳婚前曾经设想,成家后她在生产队还当记分员,丈夫仍然是民办教师,她和丈夫要经常交流写作体会,写好多好多作品。然而,他们结婚不久,昌马乡就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张秀芳得首先养好一头驴、一头牛,种好13亩地。两年后,女儿出生了,给这个窘困的家庭又添了一张嘴。过了不久,丈夫的民办教师也当不成了。这时,张秀芳深深地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对文学的追求变成了压在心底的渴望。

3

由于丈夫残疾,像浇水、犁地、播钟这些在农村家庭里通常由男人干的重体力活,张秀芳都得自己去干。有一次,轮到张秀芳浇水时已到深夜。天黑得像头顶扣着一口无边的大锅。这样的夜晚,张秀芳不得不领着女儿去做伴儿。她俩沿渠帮急匆匆地走着,张秀芳一脚踩空,掉入渠里,被遄急的渠水冲出十几米。女儿在渠沿上边追边哭:“妈妈、妈妈”,待张秀芳抓住一个树根从水里爬出来时,瘦小羸弱的她早已浑身湿透。

 

二、寻   

4

张秀芳欲哭无泪。

一面丈夫的文学作品不时在报刊上发表,由他创办的“春阳文学社”声誉日隆;一面家庭生活的拮据与日俱增,她的身心负担越来越重。儿子的降生只给张秀芳短暂的快乐,由于又添了一张小口,同时就把愁苦也镌刻到了张秀芳的额头。丈夫的顽强拼搏、生活的穷困辛酸、周围对她婚姻选择的非议,再次激发了张秀芳强烈的写作欲,她支撑着疲惫的身体,抓挠着紫铜色的多皱的额头,开始不停地写啊写,19918月,第一篇自传体散文《盛名下的偏见》发表在《中国妇女》杂志上。散文里真挚的情感,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美籍华人教授龙德骐先生致信称赞张秀芳是“具有东方传统美德的天下最好的女人”,还寄来200美金资助她的生活。她多想就这样继续写下去啊!但是春、夏、秋三季里,张秀芳得操劳13亩小麦、大麦、胡麻的播种与收获,得操心女儿和儿子的着衣与读书,得照顾残疾丈夫的生活,这三季让她自由读书与写作的时间没有,她只有等待冬天的到来……

 

三、举  

5

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张秀芳还要忙牛、驴、猪和十几只鸡;忙完了侍侯牲畜,她还要忙丈夫、女儿、儿子的饮食起居。最难熬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病魔群起,朝这个本已不幸的家庭下手。

骨结核、骨髓炎、肺结核等轮番折磨着丈夫。不仅如此,1990年,丈夫给家里砍柴,一斧砍偏使左手致残。手伤未愈,第二年,他又被狗咬成重伤。两次住院使张秀芳债台高筑。一个四口之家,仅有一个劳动力,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而土地的赏赐又是那样吝啬。除了借,张秀芳没有别的办法。

1992年夏末,丈夫收到酒泉地区《阳关》杂志社的请柬,邀请他去参加文学笔会。这是多少个夜晚丈夫做梦都盼着的喜事啊!但想到往返费用,丈夫脸上布满愁云。这一切被摄入张秀芳敏感的眼睛。吃罢晚饭,张秀芳默默地出门借钱。然而,站在门口,面对无垠的夜色,张秀芳竟不知所往。能借出的已借过好几遍了,亲戚姊妹家又不好登门。这时候,她特别想念父亲。1980年,当她在婚姻问题上做出出人预料的选择时,父亲是唯一在最关键的时侯表示默许的。此刻,仰望着繁星满天的高空,她禁不住泪如泉涌。她那里想到会走到这步窘境啊!直到子夜时分,张秀芳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掏出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的票子搁到桌上,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为借到这些钱,她敲了多少家门,说了多 少筐求情的话。

那时正值夏收,她笑盈盈地对丈夫说:“你放心去吧,收麦子有我呢!”

望着自己少女时代就孜孜一求的文学梦在丈夫那儿变为现实,她既感到幸福又感到遗憾。

 

6

丈夫刚去酒泉,昌马山沟里就刮起了风,成熟的麦子被风吹得一粒粒往下掉。

张秀芳从下午开始割,割到月牙初上才收工。她回到家,匆匆吃了一个馍喝了一碗水,又带上一双儿女摸黑下地。她让儿子睡在麦捆上,叫女儿一边守护弟弟一边给她作伴儿,自己顶着一弯金镰似的月牙儿,割啊割啊,直至天色破晓……

 

四、跋    

   7

就在最苦最累的时候,署名张馨月的文章相继在《现代妇女》、《夜晚生活》、《酒泉日报》、《阳关》等报刊上发表。张秀芳从村里姐妹们羡慕的目光里,看出了她们心底珍藏的渴求。经过反复考虑,张秀芳创办了一个妇女读书写作的组织———昌马妇女研读会,后改名为昌马女子文学社。这个文学社的十几个姐妹们组稿件,筹资金,借设备,办出了玉门市第一家乡村妇女油印刊物———《妇女百花园》,她们的活动集中在冬天农闲季节。如今,昌马女子文学社的许多成员已成为当地文学创作队伍中的骨干。

 

8

张秀芳珍视自己的追求,也尊重丈夫的追求。她为丈夫的治病和写作奉献了一个妻子的真诚。1992年,丈夫去酒泉住院,她听说有种草药能治丈夫的病,就跑遍所有医疗站去找。山区的路都不好走。回来时她昏倒在大门口,大口大口地吐血,孩子们找来邻居才将她送到了卫生院。1993年,丈夫得了中风,眼歪嘴斜。这位憨厚的男人想以死解脱。她在旁边一面说笑话安慰丈夫,一面给丈夫按摩,服药加上60多个日日夜夜的按摩,终于使丈夫病情好转。她的真情成了丈夫写作的动力。

 

9

张秀芳每年都要挤出几十元订阅报刊,为自己,更为丈夫。她深深地知道丈夫多么热爱读书。

19944月,丈夫想上一家函授大学,这时家里拿不出一分钱来。张秀芳听说有人来收购甘草,就不顾一公斤才一角钱的低价,每天去挖。她顶着夹杂着沙尘的大风,天天到很远的地方去挖甘草,直至挣够了丈夫的报名费。如今,丈夫刘生文已有200多篇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自1989年获《中国经济合作报》优秀作品奖后,1992年,他的散文《情寄黑沙窝》又获第二届华夏少年写作大赛优秀奖,并被甘肃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五、哭  

10

张秀芳的昌马女子文学社和丈夫的春阳文学社的事迹被媒介传播后,全国各地不少文学爱好者来函求教,有些纯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找到昌马山沟里来,这些年来,张秀芳家接待过五六十名外地文学青年。

甘肃定西县有个叫何志锋的青年,父母双亡,与兄嫂一起生活。他爱好写作,但又不得要领,受到兄嫂奚落并被逐出家门,产生了轻生念头。经《新一代》杂志介绍,何志锋来到大山深处的昌马乡。看到张秀芳夫妇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从事写作,他感动得泪流不止,再也不提什么坎坷了。临走,张秀芳拿出家里仅有的一些钱让何志锋做路费。

送走了定西的何志锋,黑龙江省纳河县的余淑云又慕名而来。

那时正是冬天,增添一个人不仅要多开支伙食,还要多烧一孔炕。

余淑云住了两天后,丈夫实在不忍心再给张秀芳增添负担,入夜后就和她商量:“秀芳,让余淑云再住几天就回去吧!”

张秀芳说:“怎么说也得辅导出眉目再让走啊!”

丈夫说:“让她回去!咱们可以写信辅导嘛”。

张秀芳说:“人家姑娘几千里路上来到咱山沟里求咱,你咋好意思打发人家走呢?”

丈夫说:“我主要想着咱这日子太苦,你也太苦了。”

“不,说啥也不能让人家现在走”。极度劳累的张秀芳说完便进入了梦乡。不知过了多久,她又被轻轻的啜泣声吵醒。那是丈夫哽咽的哭声。张秀芳明白,丈夫是替自己委屈啊,她最新的一件衣服是1988年缝制的。

张秀芳再也忍不住,抱住丈夫的头,嚎啕大哭。夫妻俩哭成了一团。

这个冬天,张秀芳在坚持写作的同时,还带着一个异乡姑娘圆着文学梦。

 

11

灾难像魔影似的始终追逐着这个家族。

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间,张秀芳的丈夫先后得过骨结核、骨髓炎、肺结核、肺炎、胃溃疡、肝脏血管瘤等10多种疾病,先后住过6次院。第一次住院时,张秀芳卖掉了一半口粮。从第二次住院起,张秀芳就踏上了借债的路。此后每次住院,她都得借、借、借。就在病灾不息的日子里,张秀芳家惟一值钱的财产耕牛突然得暴病死去。她觉得顷刻之间天塌下来了。这时候,张秀芳想到了死。

山野的夜晚是宁静的。黑黝黝的天幕下,河岸巍巍,河水滔滔。张秀芳站在岸上,听着脚下汹涌流过的疏勒河,心乱如麻,泪如雨下。各种念头潮水般喷涌出来。她想,耕牛死了,还清债务没指望了,摆脱困境没指望了,活着也没多大意义了。她又想,我死了留下一双儿女咋办?住在医院里的丈夫咋办?她又想,我从小就想写本书,这一死不就一切都完了吗?

她像一尊青色的雕塑似的站着,大脑里翻江倒海。不知过了多久,她背离疏勒河,头顶满天翻星,沿着坎坷不平的山路又走回来了。                   

 

12

经历过这次生与死的抉择,张秀芳对人生体会得更透彻了。她的写作也更勤奋、更深刻。

张秀芳的散文作品频繁地出现在《夜晚生活》、《现代妇女》、《酒泉日报》、《阳关》等报刊上,获得读者广泛的好评。

每当获得成功的时候,张秀芳便想到父亲。

离水峡村5公里左右的两道山脊的夹角下,一座瘦瘪的坟堆任夹杂着沙尘的山风吹着,显得孤寂而冷清。坟墓里埋葬着张秀芳的父亲。这位担任了10多年村支书的农村基层干部,曾两次将分配给张秀芳的干部专修名额让给了别人,却惟独撂下了当时少有的高中毕业的自己的女儿,但张秀芳仍然尊重他。

1993年清明节,张秀芳曾带着刊登自己作品的报刊杂志,跪于父亲的坟前。她恭恭敬敬地供奉上那些作品,然后点燃了饱含孝心的纸钱。她用干瘦的手掌抚摩着坟堆上的沙土放声痛哭:“爹,你的秀芳看你来了。爹,我把我的作品也带来了。爹,你看看吧,你看看吧,爹……”

张秀芳深深懂得,尽管父亲两次把按条件应由她去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但父亲给她留下了无私无畏奋发进取的品德,这在她孜孜不倦地写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1995年冬天,她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20万字的长篇纪实传记作品《风雨人生路》。完成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时,写作的艰辛和生活的坎坷一起涌上心头,张秀芳泣不成声。

 

六、圆   

     13

张秀芳在写作历程上付出的汗水和泪水,融入了女儿的心田,女儿心里也升起了一个文学梦。

女儿四五岁时,张秀芳就叫她背古诗。在女儿上一年级后,她就常常在夜里给她读一些优秀少儿作品,并教她一些做人的道理。漫长的冬夜里,张秀芳伏在饭桌上写作时,女儿就翻看家中珍藏的《红岩》、《简爱》、《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上小学五年级时,她就在《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升入中学后,在《少年文史报》、《酒泉日报》、《少男少女》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0多篇。女儿刘棼汝的处女作——叙事散文《妈妈的故事》——就是反映张秀芳的做人和追求的。

张秀芳让儿子从小学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儿子深知家境不好,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有一次,儿子向张秀芳要两角钱买铅笔,她竟然拿不出这么一点钱。从那次以后,儿子就拣同学扔掉的铅笔头,削尖了再用,个别同学就讥笑他丢人。儿子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里。张秀芳说,她看完儿子的日记觉得心里很沉。后来中央电视台举行“小信鸽”征文大赛,张秀芳让儿子给日记加上标题《小铅笔头的故事》寄往北京。这次大赛共收到10万份应征稿件,由《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社选出56篇拍成了电视散文,再经全国观众投票打分,评出了10篇获奖作品。张秀芳的儿子刘洪良是西北五省惟一的获奖者,张秀芳看着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禁不住热泪盈眶。1998年,这位11岁的孩子又获得了《中国少年报》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14

张秀芳似乎一直要面对困窘和病灾。1996年初,她正向事业的高峰冲刺的时候,儿子被查出患有肾功能综合症,短短几个月就花去数千元,张秀芳处于焦虑与无奈中。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经辗转玉门、酒泉、北京治疗,病情才得到控制。第二年夏天,儿子肾病复发,张秀芳领着他到酒泉治疗。她携带的东西除简单的衣物外,就是书刊和稿纸。六月,女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患贫血,也住进了酒泉25医院。儿女的住院让张秀芳旧帐未清又添新债。

女儿考入高中后,家里已欠债太多,这个只上了半年高一的女孩只好辍学去酒泉打工,张秀芳的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依靠丈夫当代理教师和女儿打工的收入,张秀芳一直在努力还帐。

19985月,她组织了昌马女子文学社作品研讨会,吸收了新会员,交流了写作经验。

这一年,张秀芳被玉门市评为精神文明标兵。

 

 15

冬天对一个农家女意味着什么呢?

张秀芳在散文《向往冬天》里说:“(我的)一颗心被撕成三瓣,一瓣被孩子撕扯着,一瓣被残疾的丈夫撕扯着,一瓣被家务农活撕扯着,我的脑子里满满地被孩子、丈夫、春种、秋收、牛、驴、鸡、猪们占据着……,当我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冬天才漫不经心地给我解围,让我喘一口气,让绷紧的神经松弛一下。”是的,只有冬天,对张秀芳来说才是播种希望和理想的季节。

张秀芳向往冬天,热爱冬天,冬天也给了张秀芳丰厚的回报。

1995年以来,张秀芳每年都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散文等作品10篇左右。

199610月,张秀芳的散文《享受冬天》获辽宁省作家协会、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省散文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全国青年散文精品大奖赛三等奖。116日,张秀芳的散文《疯子表哥》获甘肃省飞天文学月刊社等单位举办的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奖。1999年,张秀芳的两篇散文再次获两家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散文大奖赛三等奖。同时,她还被酒泉地区树立为全区“十佳巾帼标兵”。

千禧年到来的时候,奋斗了数十年的张秀芳以她富有实力的写作成果,被甘肃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终于圆了作家梦。张秀芳夫妇是甘肃省惟一一对夫妻双双加入省作协的农民作家。

  

沉迷于温暖的人总是诅咒冬天的严酷、萧条,而跋涉在大西北山坳里的张秀芳却向往冬天。在劳累、疾病、灾难轮番袭击之后,是冬天赐予的追求梦想的机会,抚平了她心头的累累创伤。

在张秀芳那对执著而灵慧的眼睛里,冬天像诗一样美丽,会给她写作的激情和灵感。

许多农民都是春种秋收,而农民张秀芳却在冬天播种,在冬以外的季节里收获,收获梦想和劳动培育出的果实。

                                                           

 

 

 

 :本文写成不久,酒泉日报刊登了《人在家中忙 祸从天上来》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有一天上午10点钟,张秀芳正在厨房里做饭,不知司机怎么搞的竟将一辆蓝色卡车开出公路,冲到张秀芳家的厨房西墙上,将墙撞了一个洞,断裂的房梁把张秀芳砸倒在地。司机当时被吓楞了。据医院诊断,张秀芳伤了脊椎神经,弄不好要一辈子瘫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