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颐源书屋 2018-06-25

最近,一位熟悉的新闻学院教授,在考察了一家国内知名的语音智能企业后,激动不已,在朋友圈大力推荐。不知道那里向他描绘了什么,让新闻专业的教授为此雀跃。

语音智能,是现在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成熟的第一波,也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最多的领域之一。其中比较为大众熟悉的,就有语音输入。最简单的,我们会发现,在京东或者淘宝上购物,我们在与客服交流时,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语音输入转换文本的方式。这不仅仅因为语音对话十分快捷,跟得上那些回复神速的店小二们,另外,使用语音输入再转换文本,还能留下地址、商品尺码等口语交代不清的重要信息,并留下凭证。这是便捷与准确都兼顾的输入方法了。

但是我在想,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是不是像我们这些日常完全以文字输入法在电脑上爬格子的新闻工作者,以后写稿子的时候,也普遍使用语音输入法?如果是,那么从文字输入向语音输入的转化,会给未来的新闻文本带来什么变化?

要讲清楚这个事情,好像得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开始讲起。通常我们说,口语是第一位的,而文字是派生的。这个很好解释,语言的起源已经早到科学家直到今天都搞不清,而书面记录的文字,也就是几千年的事。人类创造文字,就是用来记录、保存、传播口语信息的主要载体,否则就得口口传播了。但是事实上,随着长久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也有着分道扬镳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也叫文言文,据王力老夫子说,文言文起源于先秦的口语,但几千年下来,文言文早就脱离了口语的书面记录的范畴,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规范和审美,两汉辞赋、唐宋散文,这些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跟口语没有直接的转换关系。就比如说,今天家里来了客人,我一般不会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正所谓物极必反,当文言文玩起骈俪对仗、典故堆砌,“作”到读书人看着都累的程度时,上世纪初“白话文”运动就兴起了。白话文运动,顾名思义,就是让书面语重新回到口语对应的原义。

白话文运动,是文字叙事的口语化、通俗化过程。白话文运动先驱黄遵宪有句著名的白话诗,叫“我手写我口”。这听起来好像就是今天的语音输入。大众化媒体,在白话文运动中当了先锋。当时白话报如雨后春笋,杭州办过一张《杭州白话报》,成了当时的全国性主流大报。这些白话报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俗化,面向普罗大众,一般要求读两年书的人就能看懂。

我们知道,《汉语大字典》,一共收入了五万多个汉字,《中华字海》更多,有八九万个汉字。但是国家发布的一级汉语常用字只有3500多个,几乎能应付所有的口语交流和日常使用。据说外国人也是这样。一个英国农夫,只要能说一二千个单词,生活没有大的问题,而牛津词典,收集了多少英语词汇呢?30多万个。这其中大多是书面语的自我繁殖。书面语比口语有更多的表达符号、更复杂的语句结构,也有更多的修辞方法。

既然口语与文本有很大的差别,那我们大量使用语音输入形成文本,是否也会造成新闻文本的变化?在新闻广播电视的教学中,对口播新闻与书面语新闻的区别有着系统的论述。但对以码字为主业的文字记者来讲,如果习惯了语音输入,他最终的新闻产品,与使用文字输入法生成的作品比会有什么不同?没找到现成的资料,我只能用体验的办法,来探寻一下这个话题。到这里,我要坦白,这篇文章就是全部用语音输入法来完成的。据说目前讯飞输入法语音输入比较完善,但因为没有配套五笔字型,所以我用习惯的百度输入法中的语音输入来完成这篇文章。我只起了一个百把字的简单提纲,因为如果写得太详细的话,那么等于用语音输入作书面发言了。

一路“说”下来,觉得语音输入写文章也没有想像的那么不便,不仅对我这样普通话算马马虎虎的南方人,据说对许多地方的方言都能很好适应。理论上说,如果你有出口成章的本领,那用语音输入法“说”出来的文章与平时没有区别。但具体到新闻文本上,新闻文本除了有消息、通讯等体裁的不同,并不算一种十分专业化和规则严密的文体。但是它的基本要求包括精炼、简洁、准确等,语言输入法完全可以适应。我这里写的并非新闻文本,但从我的体验出发,觉得可能会带来这样几个变化——


一、口播化趋势

语音输入法写文章,我个人觉得比用文字输入轻松。一是速度更快,我们打字大约是每分钟70多个字,说话语速每分钟180个字是比较慢的了。如果不管错误,那达到100多字的语音输入完全没有问题。还有个很明显的原因,语音输入不需要咬文嚼字,只管说出去便是,不会出现我们坐在电脑前写文章时,为个把词句卡壳的难题。这对于许多写篇文章要抽几包烟、喝半罐子咖啡的人来讲,是个福音。尽管我备了个提纲,也有些书面资料,但是事实上这篇文章的输入过程比较随机,基本上是在手机里分时一小段一小段输入的。其中有两段还是在路上边走边输入的。我觉得从长远讲,新闻写作在有成熟语音输入法的加持下,会越来越倾向于口播化趋势,而且在新闻的采集过程中,这种新闻的记录包括发布,会同步进行。


二、通俗化表达

语音输入的智能,就是机器学习,加上语音匹配。我发现如果你只说一个字,软件大多会楞住,如果说些常用词汇,就会反应快、准确率高,包括一些书面短语,哪怕是名人名句,它也能熟练呈现。但如果你想制造文章别出心裁的风格,使用不常用的字词或者句法,很快就会看到你在跟自己过不去。它需要大量的关联,才能相对准确,而关联就来自别人说多了的牙慧啦。我想如果一位记者长久使用语音输入法,久而久之,他会习惯用更便捷的方式来表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必定是一个减少修辞的过程。这对通讯这类多少包含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的质量,是个考验。


三、场景化风格

书面语是从写到给人家看,而口语是从说到给人家听,不仅是输入法的改变,事实上对作者来讲写与说的应用场景也不一样。虽然对着手机或电脑说话,但潜意识里总给人面对面和一对一的感觉。而书面写作,却多半是把观点转化成文字的自我工作状态。所以用语音输入写文章,总是很容易出现“我”,从第一人称角度进行表述。其次会尽量用具体的描述来表达。比如自我感受、现场观感、故事化的表述等等。因为大量粘贴外来材料,会造成语音输入的不连贯,所以这些第三方材料的减少也会改变新闻文本构成,强化新闻的主观化趋势。


四、感性压倒思辨性

上面说了,习惯用语音输入,会减少写一篇文章需要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这个环节。但是一篇广征博引、有完整结构、前后呼应的文章,要用语音输入“出口成章”,实在是不容易的。就像这篇文章一样,靠一个简单提纲,随口表述较为严密的和抽象的主题,是很困难的。用语音输入法“说”到哪里是哪里的写作状态,应该会减少带有思辨性的长篇新闻报道。作者会更趋向于分段表达,从而增加迅捷反应的、生动的、随机的、碎片的、感性化的新闻作品。其实这也符合目前新闻消费的总趋势。

语音输入,可能只是语音智能开发的尖尖小荷,语音控制等的应用前景都在越来越近。作为语音记录、保存、传播而诞生的文字,它的功能有可能被弱化,社会大众对文字的依赖程度会下降。而本来一个人掌握文字量、词汇量的多少,是文化层次和社会阶层区分的重要标志之一。我看到微博上有人因此宣传:语音智能来了,文人的年代结束了。

新闻也是如此,更多的视频、音频新闻正在替代文字新闻本来的主流位置。比如普利策奖,普利策本人就对新闻文本有较高的文字要求,普利策奖的评奖要求中就有对文本的要求,并且曾经固执地坚持这一点,但是近年也不得不把大量的融合新闻送上了普利奖的领奖台。新闻专业,本质是对刚发生的信息的采集、传播。但是过去信息的记录与传播,主要依赖于文字,特别是对一向有文化精英情节的报纸从业者来讲,精美的文字、体现思维的阐述,都是新闻专业价值很重要的一部分,否则会大大降低新闻的专业门槛。

语音对文字的替代可能正在发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适应。但法律文书的起草、外交公告的制定,将来也都会口语化地“说”出来吗?同样,未来的新闻文本也会在某一方面保留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最后我要说,这篇文章因为是语音输入的,结构涣散,我也没把它拿到电脑上去再做大量修改变动,又变成文字输入的产物。因此至少对我来说,这次实验的结论是语音输入法很难让我“说”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庞 承:浙报集团传媒研究院)

语音对文字的替代可能正在发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适应。但法律文书的起草、外交公告的制定,将来也都会口语化地“说”出来吗?同样,未来的新闻文本也会在某一方面保留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最后我要说,这篇文章因为是语音输入的,结构涣散,我也没把它拿到电脑上去再做大量修改变动,又变成文字输入的产物。因此至少对我来说,这次实验的结论是语音输入法很难让我“说”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庞 承:浙报集团传媒研究院)来源:传媒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