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笔记10

 tianruhuo 2018-06-25

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知道杜荀鹤,那是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白居易的《观刈麦》和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就是在那时学到的。后来才知道那叫“悯农诗”,而悯农诗在唐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唐朝的诗人还是很接地气的。而杜荀鹤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个“农民诗人”。

杜荀鹤(约846—约906),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引自“360百科”)

杜荀鹤在晚唐也算是个著名诗人。有人甚至说他与杜牧有血缘关系。这就不管它了。有人说这首《山中寡妇》也叫作《时世行》。据说是献给朱温的,目的是想让他了解老百姓的苦难,让他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目的是什么哪?据说:一是,让朱温关注民生;一是,让朱温注意自己。这两说,都是后人猜测。与杜荀鹤不一定沾边儿。我们还是不管它。从我们后来人说,从诗中可以认定杜荀鹤是站在老百姓这一边的,起码是同情,绝不是像有些诗人那样,写一些农民生活的事,大都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为了寻找素材而写农民。《山中寡妇》一诗,字字是事实,句句是是真情。农民的苦难,苦难的原因,写的清清楚楚。尤其是那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读过以后,就如同刻在脑子里一样,想忘记都忘不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他的诗的魅力所致。最难得的是,在这样一首小诗里面居然把农民苦难的原因——战乱,徭役,赋税,田园荒芜——说得清清楚楚;把农民苦难的程度——无衣无食,无处躲避徭役和赋税——说得毫不隐晦。没有一处夸张,没有一点抒情,但是全篇却饱含着对农民深深地同情。

关于对杜荀鹤诗的价值评价,早已多有论述。我想关注的是这位“出身微寒”的诗人在入仕途中的挣扎和苦恼。或许可从中了解一下古今人物内心的相似之处,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大大地不同。

 

杜荀鹤《出山》

病眼看春榜,文场公道开。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

处世曾无过,惟天合是媒。长安不觉远,期遂一名回。

 

这首诗很含蓄,没有像范进中举那样狂喜。这大概是杜荀鹤第一次“出山”,但已经是头见“白发”了。迎接他的是“朋人登第尽”——自己和朋友都“登第”了。因此尽管是头见白发,尽管是“病眼”朦胧,但毕竟是出山了。下一步该怎么走,心中充满光明,觉得这是“老天有眼”,所以觉得,就是长安也没有多么遥远。但我觉得,这次大概是“乡试”之后,不是中进士那一次。所以才说“长安不觉远”,因为还没有到长安。这心情,与我这个农村学生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几乎完全一样:信心满满,不觉京城远。

 

杜荀鹤《投李大夫》

自小僻于诗,篇篇恨不奇。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

进取门难见,升沈命未知。秋风夜来急,还恐到京迟。

 

这首诗表明,正在“进京”路上——“还恐到京迟”嘛。鉴于那个时代推荐,举荐,走后门还很重要——公开地实行,不算违纪——但是,对于杜荀鹤这样一个农村来的文学青年来说,想在京找个举荐人,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进取门难见,升沈命未知”这种担心如一块乌云常常笼罩在他的心头。但这首诗的题目是《投李大夫》,显然是有目标的。既然有目标,那么其中的“进取门难进”这句话,还是很不得当的。恐怕会遭遇“孟浩然之祸”——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引自《古诗文网》)

附: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我不知道,这位李大夫会不会像唐玄宗那样小心眼,也不知道杜荀鹤能否得到李大夫的推荐。我估计,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位李大夫的职位还到不了影响“高考录取”那个高度,即使他不那么小心眼,也不会起什么作用。说杜荀鹤有病乱投医,大概不为过。所以“生沉命未知”是句实话。

在“诗是敲门砖”,“诗是登天梯”的时代,没有机遇,没有门路,一切都是仅仅是个“传说”。

 

杜荀鹤《行次荥阳却寄诸弟》

难把归书说远情,奉亲多阙拙为兄。早知寸禄荣家晚,悔不深山共汝耕

枕上算程关月落,帽前搜景岳云生。如今已作长安计,只得辛勤取一名。

 

这诗写的应该到长安以后的事。此时通过当官光宗耀祖的希望,大概是越来越渺茫,因此才有了“早知寸禄荣家晚,悔不深山共汝耕”的想法。像这样全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寄希望于他改变全家命运的农家,不在少数。因为这是农村底层人口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人人寄希望于万一。但是要实现这“万分之一”的希望,实在是太艰难了。中途打退堂鼓者不在少数。所以杜荀鹤有此想法可以理解。

杜荀鹤《秋夕病中》

坏屋不眠风雨夜,故园无信水云秋。病中枕上谁相问,一一蝉声槐树头

 

这首肯定是在外边“求职”的过程中写的,因为是“故园无信”嘛。一个农民家庭的学子在外求职,能带几个盘缠?若是再赶上生病,那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屋漏偏遭连夜雨,孤苦伶仃,无人照顾,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蝉鸣!

在外漂泊,求职之苦,谋生之苦, 古今都是一样的。

说点题外话:雨中,会有蝉鸣?秋天会有蝉鸣?这肯定不是在北方。北京地区的蝉,是不会这样鸣的,它们只在最热的时候鸣,鸣得人心烦意乱的,加上天热,所以特别讨厌它的没完没了的“鸣”。长安地区会是这样吗?

 

杜荀鹤《维扬春日再遇孙侍御》

本为荣家不为身,读书谁料转家贫。三年行却千山路,两地思归一主人。

络岸柳丝悬细雨,绣田花朵弄残春。多情御史应嗟见,未上青云白发新。

 

读书的目的与结果,不能一致,做事不能如愿以偿。这是古今中外的人都会遇到的。目的是想“荣家”,结果却是“家贫”。试想,一个山村中走出来的“文人”,此时又能怎样哪?“未上青云白发新”!下一步怎么走?谁能告诉他?没有人能告诉他。但他却可以告诉别人,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杜荀鹤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

为政为人渐见心,长才聊屈宰长林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

寒雨旋疏丛菊艳,晚风时动小松阴。讼庭闲寂公书少,留客看山索酒斟。

 

这位“孟明府”显然已经“入仕”,只是官小了一点,地方偏僻一点,所以才说“屈宰长林”。但是,小有小的好处:“讼庭闲寂公书少”,闲暇时间比较多,可以自己安排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俸禄少点,但是可以有时间写诗呀!这不也是很惬意吗?

杜荀鹤以自己人生经验,劝告朋友要知足,要看到优势,要重在精神享受。俸禄少,总比没有俸禄强吧?有官当,总比没官当好吧?

这是劝人的妙招之一:让对方感觉到,世上还有比他更不如意的。这样他的心态就会平和下来。这里杜荀鹤没有直说自己的处境更糟。

 

杜荀鹤《读友人诗》

君诗通大雅,吟觉古风生。外却浮华景,中含教化情。

名应高日月,道可润公卿。莫以孤寒耻,孤寒达更荣

 

再看看对于命运跟自己相似的朋友,杜荀鹤是怎么劝说的。“孤寒”应该是很艰难的处境:孤独而贫寒。人生至此,相当于遭遇绝境。在这样的情境下,该怎么说哪?杜荀鹤心路确实很宽:他说:“莫以孤寒耻,孤寒达更荣。”现在的孤寒,不能认为就是绝境,以后翻盘,走出绝境,迎来光明,大有可能。到那个时候,当年的孤寒者迎来发达之日,那是更值得自豪的事。那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而发达的,没有留下任何的屈辱和负担。

杜荀鹤自己也确实在后来“翻过盘”。

杜荀鹤真是很会劝人:一定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一定要经得住道路曲折的考验。过了雪山草地,就是光明大道。我想,他对于自己也会是这样诫勉的!

为了将来的荣耀,忘掉现在的孤寒。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有的思想准备。

杜荀鹤的诗意人生,代表了一大批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诗意。无论古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都会有的,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广告语”,不可当成必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命运的内容却差别很大。杜荀鹤,也许是个命运等级中“中位数”的代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已。理解了杜荀鹤的人生诗意,我们或许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我们需要在“中位数”范畴内要求自己,或许内心更平静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