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赵东华 2018-06-25
看中国古代人物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画出来的人可以说是有神韵在,但为什么就看着那么不真实呢?反观西方油画,画出来的人如此逼真简直可以媲美照片。…

先上图再说。明代的曾鲸曾波臣,擅长把西方写实技法融入中国绘画,甚至当时出现了以写实为特点的“波臣派”,题主不是要问流派么,这就是了。这个流派强调在凸显人物气质的时候丝毫不遮掩人物面貌的实际情况:

董其昌像,隐隐有种刻薄的感觉。在现实中看到这个人,你应该不会喜欢。
没记错的话这叫《王时敏小像》,仙风道骨。
明代企业家。

虽然,有的“情况”可能太“实际”了一点:

我故意挑了那一拨红衣明代官吏肖像中最丑的几个,就是想表现当时这种画“写实”的程度——上面两位大人的相貌,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物画没有发展出根深蒂固的写实流派,可能写实的画家都活不长。

补一句,这种流派当时的影响,不能完全相信美术史。我们知道历史是叙述的,从来都不是客观的。如果美术史家强调中国美学、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笔墨韵味之类,这种流派在他的叙述里就不重要,甚至不会出现,这不代表这个流派当时影响小或者不火热。我们如果换一种眼光,中国美术史会是另一种样子。

在明代之前,非常写实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没有,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之类,别人的回答里已经举了例子,我举一个其他画的局部作例子:

胡人与马,都是写实的。还有我很喜欢的这幅,元代画家王绎和倪瓒合画的《杨竹西小像》:

人物是王绎画的,景物是倪瓒画的。人物的用线沉静干练,景物的用线虬劲见肌理,整体构图也很好。再看人物细节:

面部寥寥几笔,不仅显示了解剖结构,也表现了悠然的神情,胡子用线虽多却纹丝不乱,仿佛多一笔多余少一笔缺失,而且把脸围起来,更突出杨竹西先生的神态。这个人物的脸部非常精彩,让我想起了达芬奇的那张自画像,虽然王绎比达芬奇早了一百多年。可以比较一下,异同之处:

这个“比较”里最神奇的是什么呢?假设两位画家能坐在一起,互相看看对方的画,互换工具,王绎用钢笔墨水,达芬奇用毛笔墨汁,纸也互换,练习几次,再画同样一个东西,会怎么样?我相信,王绎画的杨竹西会很像下面的达芬奇,而达芬奇画的自己会很像上面的杨竹西。永远不要低估高手的学习能力。

对王绎,再多说两句。首先,据说他喜欢观察别人谈笑举动,找到这个人的气质,然后才下笔。他自己说:"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如果像杨竹西先生这种,他都是默画的,那么他对人物脸部解剖结构的了解,就非常非常惊人了。其次,古人说王绎或者曾鲸的画“貌似”或者“与真人毫发无差”的时候,是毫不吝啬地夸奖,是美滋滋地赞扬。不是说中国古人就是不喜欢把人画的像,写实的就是不好,非要把人脸画成冬瓜上割几道线,没那回事。

再回到明代,说说两样东西。一个是壁画,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保留到今天还这么好真不容易,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上图仕女的脸还是传统画法,就像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初的那种千人一面的传统画法,但是她的手,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始结合透视法了,尤其是举着花盆的那只手。上上图的童子,整个人基本都是符合透视的,也比较写实。

明代的第二个事,还是回到曾鲸。他曾经试图把欧洲的光线明暗关系转移到中国画里,比如这个“观音菩萨”。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观音菩萨,其实这是基督教圣母和观音菩萨观念的结合:

当然,以这幅画论,这种“融合”是失败的,脸和手的框架过于传统,对光影明暗的理解也欠深刻。但在这个失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绘画的很多东西,在思维和工具和方法上,不仅有天然的不同,在历史上也有求同的努力。每种尝试都是可贵的,因为传统需要不断发展,固守不变并不一定值得骄傲。后来更成功的融合发生在20世纪更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过程之中,延续到了今天,这个就不论了,别人的答案里也有好多生动的很棒的例子。

人物画不很懂,只能说这么多。最后补几张写实的动物吧:

1.河蟹,元代 卫九鼎所绘。只能说宛如活物,而且感觉在爬行,高手。

2.宋代 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丝光椋鸟、鹡鸰、北红尾鸲、黄缘盒龟、中华乌龟等,又是宛如活物。注意右上角的天牛和正下方中华乌龟的透视,非常准确。

PS:黄缘盒龟,也就是黄缘闭壳龟,是中国土产的美丽龟龟,古代应该有不少,各种栖息地破坏,加上中国人太爱养和吃龟,现在搞得几乎灭绝,全安徽省野生的不知道有没有100只。我们还是要珍惜中华物种,不要让这幅画在将来被叫做《禽兽绝灭图》。

3.明代,边景昭,《三友百禽图》,一张名画,好像中小学美术课本里有。故意放在这里,跟上面黄荃的画比较一下,都是很写实的鸟类。很少有花鸟画家在一张画里画这么多鸟,而且种类也挺多,这画牛在这么多鸟这么多植物(看底下那一堆小麻雀!),没乱,厉害。我觉得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这幅画就到头了,再多就不是花鸟画,是捕鸟画了。

4.宋代,无款,《落花游鱼图卷》:鲤鱼、鲫鱼、鳑鲏、黄颡鱼、河豚,生物特征都非常明显。

5.元代,赖庵,《藻鱼图》,波士顿博物馆藏,画的可能是翘嘴鲌(这鱼很凶猛,吃小鱼)。我很佩服这画,初看的时候绝对被震惊了,立意好,构图好,笔墨好。鱼类是很难画的,身体大多比较僵硬(当然,您要喜欢画黄鳝电鳗草绳恐龙什么的,另说),不容易出动态,不容易画活,当初的尼德兰画家也画鱼,但都是死鱼,感觉上也是死鱼,中国画里面有这么精彩的活鱼,我们应该舔一下嘴感觉这种鲜嫩的骄傲。

补一张赖庵的《鲶鱼图》,我觉得就是个黄颡鱼,脂鳍特明显。同样的,他为了画活,把僵硬的鱼身变成扭动的了。

6.宋代,毛松《猿图》,很写实的一只猕猴,可能在想我的修指甲刀哪去了。

7.元代,陈琳,《溪凫图轴》,就是只公的绿头鸭,画得非常逼真,旁边题款已经明确夸了,虽然陈仲美先生是“戏作此图”,但是画得很好,“人皆不及也”。

8.宋代,李迪,《雉鸡枫鹰图轴》局部,相比捕猎的苍鹰,这个逃跑的雉鸡更写实。另外,野鸡见到鹰,不是飞起来逃跑(那等于送死)而是低头往草丛里钻(还是有活路的),也符合生物习性。画家细心观察生活,做到了动物表面和行为的双重逼真,佩服。

唠叨半天想说什么呢?论写实,总的来说肯定中国传统绘画不如欧洲绘画,但是我们的绘画传统也是复杂的,存在着多个面向,多种可能性,多种风格和手法,就像欧洲绘画传统一样,都是复杂的。可能看到的越多,越难以概括。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去陈见,一心看看画而已,看着看着,你可能会怀疑自己先前的想法,或者道听途说的结论。过去,我们的传统是坚不可破的壁垒,而现在我们当代人可能都是中国绘画伟大传统的入门生,所以有兴趣的话,就再往里走走。

PS:中国古代动物画里,有关写实的“鸡”,请参考这个回答。

莫予应:绘画史上有哪些杰出的画动物的画作和画家?

沈临枫
Star gazer

多图预警


身为中国画人物专业的大三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答。

先上结论,再展开

中国古代人物画看起来不那么写实是有先天(用线造型的传统本质)和后天(宋代以后社会主流观念对造型能力忽视)两大原因组成的。


——————————————————————分割线—————————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用线造型是中国画传统的本质?(看到这里肯定有一大波人跳脚——扯!淡!)

从工具上解释,毛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几乎都是线性的。(不服!说好的皴、擦、点、染呢!!??那么多效果你当没看见?)好吧,你自己试试看,画一群人,用勾线和皴擦点染五种方法哪个最快?必须是勾线啊,实用。

且不说后面四者都是依附于线条才成立的,历史向前推进,早在毛笔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中国人削竹为笔,用竹尖在地上书写,看吧,线性观念其实那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思维(当然,石刀刻的甲骨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用线造型,或者说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传统本质,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明显特征。

罗丹说,世界上不存在真实的线条。所以,中国画用线造型这事儿就已经决定了,不管再怎么努力,要想完完全全彻底的贴近现实,是行不通的。

但画画这事儿并不是越逼真就越好,与真实保持适当的远离,才是绘画的妙处所在。

用西方绘画举例


这是全力贴近真实的————写实主义的库尔贝(事无巨细完全按照看见的来哪怕很丑但只要真实一并画下来)(库尔贝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原原本本的写实主义,题主说的3D啊写实啊之类的以他为代表最合适不过了)

这是极力远离现实的————抽象大师康定斯基(我画的是啥你看不懂就对了)

这个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并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情绪的——梵高和席勒,我们可以统称为表现主义




作为参照,上几张中国古代的

梁楷,作为写意的代表

宋徽宗临唐代张萱《捣练图》,作为工笔的代表

(为什么选这两张下文再讲)


看出来了吗,中国古代人物画在面貌上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最接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探讨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不够写实的问题。


第一部分总结:

毛笔工具带来的线性思维,对于中国画往写实方向走带来了障碍,而且不小;但聪明的古人索性反其道而行,利用线造型和平面化反而可以拓宽对人物的表现形式,这一点西方的艺术家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意识到。

第二部分


为什么上面选那两张宋代的画作为代表?现在回答你

其实,中国古人的写实能力是有的,而且非常厉害。但是这一点体现最好的,不是绘画,而是雕塑。


兵马俑,秦代的水准。

说书俑,汉代的水准。

隋唐以前的绘画(壁画除外)均已失传的情况下,通过雕塑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人的写实功底。而宋代绘画正是这种能力在古代绘画中体现最好的。

这山峰。。。

这螃蟹画的,够写实吧

谁说古人不懂解剖!!??



所以说,有造型能力的人画的变形才可以称之为变形,因为他有控制力;而没有造型能力的人的变形,只能叫画不准。

宋代画院里的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功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才在宋代的范围内找最好的画。

但是这种以宫廷画匠为主的模式在宋代之后走向没落,转而兴起的是文人士夫画。简言之就是我的职业是别的我不会画画我只是画着玩儿玩儿来抒发我的高尚情操。它的本意是只要画面感觉好了造型正不正确其实无所谓。


但在这我要强调的是,文人画的兴起阶段的形依旧是很美很考究的,只不过它们很古雅不似晚期的南宋院画那样艳浮罢了。

这个阶段人物画的最好的非赵孟頫莫属了。



随着文人画占领统治地位,造型能力和写实倾向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排斥。但是造型能力的下降对山水花鸟画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人物画来说却是致命的。(写到这里想起来为什么老师上课总是说造型是第一位的了)



烂画的图我不想贴



到最后中国画里人物出现的最多的样子是这样

没办法,说穿了就是已经不会画人物了,哀


我不怪你们我知道你们其实都是专职山水画家。。。


(陈老莲任伯年们我对不起你,你们画得很好可是实在没办法放进来讨论写实的问题啊)


第二部分总结:

宋代以后绘画观念的转变导致画家总体的造型能力下降,写实不能。。。

————————————就这样结束了?——————————

不!!还没有


上面说的是社会主流,下面是非主流部分


早在明嘉靖、万历年代(1522—1620年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两大经典法宝:古典艺术和新产生的透视技法,被利马窦等一批传教士带入皇朝,在南京等大都市传播开来。西洋肖像画的技法,引起了旅居京城的中国写真画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在画作中,注入了一些西洋技艺,使传统肖像画在表现技巧上有所突破,这样的肖像画一经投入市场,立刻受到了王公贵族和时人的欢迎、青睐。


我承认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惊呆了,佚名高手哇 %>_<%


  明代最有影响的肖像画家曾鲸(1566—1650年),祖籍福建蒲田,长期客居南京。其画法是以“墨骨”为主并结合多层烘染,是中国传统线描与光影明暗相结合的结晶。当时在南京追随曾鲸的肖像画家就有金谷生、王宏卿、张玉珂等。美术史上称这一时期的肖像画风为“波臣派”———曾鲸字波臣,后人以其名字来命名这一画派。


这个其实很逗,古人的写实也仅限头部呵呵哈哈。。。。╮(╯_╰)╭

————————————结束了?—————————————


当然没有



上面是古代部分,下面是当代的



中国人物画能不能写实? 答案是当然可以!!

写实了就会变得和西方画一样吗? 答案当然是不!!!

我答这道题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在中国,比起其他画种,中国画人物画是最强的。

但是有太多人不知道这一点

不废话,上图



蒋兆和


黄胄



周思聪


何家英


方增先

周昌谷



顾生岳


李震坚


黄发榜(亲爱的榜爷,在木板上画)



刘国辉



吴山明(用宿墨)



吴宪生



尉晓榕



盛天晔



花俊



潘汶汛



邓先仙


吴冠华

当我写下这串名字的时候,我无比得自豪,因为我感觉到此刻我就与中国的美术史紧紧相连。

感谢每一个看完的人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安尼迪
绘画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咱从社会角度稍作解释,大家看看听听吧。
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

第一,我们得承认,某种绘画形式是否写实,源于我们现代人自己对“写实”概念的理解。
我们这代人是从了解西画的写实概念中理解写实的,而绘画科学的应用是西画式写实概念的基础,比如光影结构透视解剖对比等。这些科学概念被引入艺术,是在社会基础科学得到长足进步后的结果。
我们只要对比中国与西方基础科学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艺术观察科学中对解剖学有较高要求,而这主要来自医学的发展。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我们现在都比较清楚,最主要的就是针对人体医学解剖的认识。用形而上理念看待,对人体解剖的理解被应用在艺术里,显然推动了艺用解剖学的发展,因此西方的绘画与雕塑逐渐走向“科学化”的写实。但中国的医学发展较少涉及解剖,对人体内部病理的诊断也主要来自对人体外部的观察而得出的推理,所以解剖学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这也会产生对艺用观察方面的限制,艺术领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主要依靠外部观察后推论出的结果来确定绘画时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意象式的线条
“三停五眼”等人物画结构基本规律,就是老祖宗们在当时的科学认识上总结出的艺术法则,其实非常管用。
艺用透视学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早期西方绘画中的透视也很初级。

第二,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方式,这基本就是由绘画材料决定。
中国特色的绘画工具主要以毛笔为主,特别是带有“锋”的毛笔。羊毫较软且蓄水量较多容易造成洇水,在宣纸上不宜长时间停留,狼毫较硬,但水分比羊毫更容易流失,所以使用中国的毛笔必须了解笔毫的特性,掌握毛笔中水分的多少,并合理控制下笔的速度和时间。至于画纸,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保存很好的中国早期绘画作品,多还是绘画在绢、帛等织品上。织品和宣纸的吸水程度,也决定了绘画可以采用的绘制手段。中国传统绘画颜料是以水来调和。这都造成中国传统绘画不适宜产生色彩的笔触造型,而更适合用晕染、叠加等方式产生画面色彩的变化。工笔画是这种绘画方式的极端发展,可以绘制出非常精细的造型和色彩效果。

结合前面所说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中国画用线条造型、晕染敷色,且采用初级艺用透视,其实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花鸟画之所以可以画得很精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花鸟在绘制时基本属于放大绘制,艺术家可以对花鸟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
但我们还是得说,这些花鸟画依旧是线条造型(写意和大写意是中国画晚期的结果),在线条的“控制”下要完全表达当今我们理解的写实概念中的结构、透视、解剖……,不可能。(学过速写的人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所以说线条更适合用来表达意象式造型。

我们现在理解的写实人物概念主要受西方油画的影响,是使用色块、笔触造型,与中国造型方法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以当年处在那种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老祖宗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写实概念的理解,我们不会认为这些人物绘画作品不真实,相反,我们只会觉得这些画已经很逼真了,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一直没有摄影术的情况下。

西方写实油画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一直不重视意境在画面中的运用。到十九世纪开始注重画面中的写意效果,并从东方艺术中(例如日本浮世绘)吸收了不少经验,逐渐学会意象化色彩、笔触的使用,画面开始脱离纯写实,逐渐带有写意效果。印象派就是一种色彩的意象造型艺术流派。

西方艺术界喜欢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倒是真的,这点确实是东方艺术的缺憾。
中国绘画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努力变法,在写意上走得更远,也受到过当时一些人的批评。当年吴冠中等前辈搞艺术的中西合璧,还有不少艺术界人士指责他们,想想还真滑稽。


不是说中国绘画没有发展出注重写实的流派,而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徐悲鸿等人留洋学艺归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之后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接下来中国艺术界天翻地覆,但传承与变革的机会已遭腰斩,想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写实流派,并不容易。
当今中国画艺术界不是没有写实人物画艺术家,只是更多人选择走捷径。先出名再画画,结果画也画不成了。
再有,我们对当代的中国画作品了解还是太少,所以形成中国人物画都不够写实的观点。
其实现在很多小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都开始运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学、解剖学等艺用科学,这样的国画写实人物作品有不少。
或许,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国画人物向写实流派发展的机会吧。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没有啊!

各位朋友有贴图,俺就不上图了。
张佳玮
文学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谢邀。

尽量尝试说简单些。


其一:所谓写实与否,透视和光影效果是个很关键的部分。

而西方画重视透视与光影效果,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事。
即:在没有透视及光影效果的时代,西方画也不写实。

公元前的埃及壁画:


公元后的拜占庭壁画:

对比一下: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结论之一:文艺复兴之前,其实西画和中画的人物画,大家都差不多,因为透视和明暗对比不靠谱,所以,都不算太写实。










其二:中国也不是一开始就写意的。实际上,有一个时期,其实很重写实,尤其是宋朝画院,界画、花鸟,虽然谈不到透视光影,但都很写实重视细节。比如:宋朝的楼阁

但是:
宋朝之后,文人画流行,大家都爱玩山水写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工笔的地位;到明朝中后期,士大夫更懒得画工笔,大多笔墨文章,求写意淋漓去了。
那时节,画肖像的,太写实会被认为不摹古,且匠气。这是士大夫掌握作画话语权的直接结果。






而欧洲那边,在透视、明暗对比出现前,其实也不算写实。比如文艺复兴期间,博鲁盖尔这幅:
对比:

其实论”写实“,也不比《清明上河图》靠谱多少吧?博鲁盖尔这幅,都已经是《清明上河图》之后几百年的作品了。


但文艺复兴之后,一切慢慢变了。


比如,以下是画圣乔托的作品,文艺复兴前期。看着依然不算写实吧?不是他老人家型打得不准,或者构图不好,或者动作失真,主要是因为没有透视明暗对比凸显质感。






以下是拉斐尔师父吉兰达约的作品,好,但依然有些2D。

而看拉斐尔的这个,明显人体材质、开始当真了:

卡拉瓦乔是明暗对比的大师,17世纪初无数人学他:

而之后,北方画派(荷兰)对材质和光线又有了研究,比如伦勃朗

所以:透视、明暗效果和细部质感的成熟,使得西方画,是一个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漫长的过程。



而哪怕到了19世纪,古典油画已经在透视、结构、细部描绘方面大成后,还是有些问题。比如:
安格尔这幅《大宫女》天下知名,他自己是19世纪前期古典画派最重要的人物,一向讲究素描的精确、透视的到位。但注意这个姑娘的脊椎骨:明显长得不靠谱,违反人体基本事实了。
即是说,到19世纪,透视和明暗对比效果已经很出色到足以乱真了,但在细节方面,西方画依然有不写实的一面。


实际上,莫奈、雷诺阿、西斯莱这些印象派之所以造安格尔的反,就是因为“古典画派没有画出我们眼睛所见的东西”。即:“西方古典画派,还是不够写实。”










做总结了。
早期,大家都不用透视和明暗对比时,西画人物和国画人物,其实都不算写实。


中国自宋朝画院,重视写实过一段,但宋朝之后文人画盛行,也断了工笔匠们的念想。大家都开始刷写意+摹古了。


欧洲自文艺复兴之后,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尤其是南方画派的人体构图和北方画派的细部勾勒都发展出来后,就制造出了足以乱真的3D效果。
但是,哪怕到了19世纪,透视和明暗技法已经普及,西画在构图方面依然不算写实(参考安格尔)。所以才会出现印象派和古典派的长期斗争。
一言以蔽之,公元前一千年,大家都差不多,甚至中国画还更写实些。
之后,欧洲人走了透视和细部,而中国画家走了写意的路数。
大致如此。

作为一个画了很多年油画和国画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 —— 材料是决定性因素。材料决定技法,技法决定审美。这三者虽然会互相影响,但宏观来说,基本是这个顺序。
为什么中国造宣纸和墨,西方产生油画,则和地理条件有关。
还有一个原因是绘画的作用,西方绘画大量用在传播宗教上--如教堂壁画,因为平民识字少,因此很需要易懂的视觉冲击。虽然中国的寺庙也有大量壁画,但相比起绘画来说,我们发展较多的是印刷术。
此外,在发明大规模生产的颜料之前,西方画家个个都要自己制造颜料,相当于个个都是化学家,因此是相当专业的工种。我国画家则很早就和文人身份结合在一起,绘画观念上很先进,但是。。。不看重写实。

我觉得某些回答的某些部分是很有误导性的。比如 

 拿一副古埃及的壁画和唐代画比,那可是公元前 1000 年以前的作品,而且这种画风至少公元前 3000 年以前就定型了,再说并不一定埃及就能代表西方,埃及没有写实绘画(其实罗马化还是有的)不代表希腊罗马没有。比如  拿兵马俑当作写实的证据,未免有些太没说服力了。话说在前头,底下举一些例子(来自维基百科)。

那尔迈石板(复制品),Facsimile of the Narmer Palette, c. 公元前 3100 年(距今 5100 年),跟那种画一个风格。

跟埃及人比也可以。。可以比雕塑,比如拿木乃伊的面具嘛,或者古埃及也有雕塑。


第四王朝的法老和王后,King Menkaura (Mycerinus) and queen, Egyptian, Old Kingdom, Dynasty 4, reign of Menkaura, 公元前 2490–2472 年(距今约 4500 年)

兵马俑,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距今约 2300 年,还不如别人距公元元年时间久

书吏凯伊(The Seated Scribe),约公元前 2500 年(4500 年前)

The Seated Scribe

村长像,Statue of Sheikh el-Balad Representing Ka-aper,约公元前 2500 年(4500 年前)

到了古希腊时代,已经日臻成熟:

驾马车人青铜像,Charioteer of Delphi, 公元前 478 或 474 年

之后的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罗马时代, 已经发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拉皮斯人和半人马,Lapith fighting a centaur. South Metope 27, Parthenon, 公元前 447–433 年:

The Pergamene style of the Hellenistic period, from the Pergamon Altarearly 2nd century:

拉奥孔,Hagesandros, Athenedoros, and Polydoros, 公元前一世纪:

奥古斯都像,Augustus of Prima Porta, 公元一世纪:

太多了根本贴不完。。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兵马俑:

兵马俑,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

还有人说三星堆铜像?比如这个?

青铜人头,约公元前 14 世纪:

这难道不是满满的石器时代风格吗?公元前 14 世纪的艺术巅峰应该是啥样的?如下:

(当然它都不如一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 24 世纪的作品写实,遑论 14 世纪了……)

娜芙蒂蒂胸像,Nefertiti Bust, 公元前 1345 年(距今约 3300 年):

同期两河的雕塑也一点不差啊

Burney Relief / Queen of the Night, 公元前 1800-1750 年(距今约 3750 年):

有没有很像这个:

菩萨木像,Wood Bodhisattva, Song Dynasty (公元 960-1279 年,公元后哦


再来看绘画。庞贝古城发现的绘画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伊苏斯之战》 ,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据考证是描绘伊苏斯之战,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的同名壁画复制而成,从中可见希腊绘画发展情况。原画是应雅典统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创作,作于公元前310年。

《提奥尼索斯秘仪》:

《有桃子的静物》,公元50年

《采花少女》,约前15-公元60年

公元 79 年,庞贝毁灭于火山喷发,这些画就被埋藏了,可见创作年代早于 79 年。为什么非得拿拜占庭壁画说事呢。。

还有罗马化埃及的法尤姆肖像:

《奈奥夫妇》,公元1世纪

《络腮胡子青年》,公元2世纪

再来看看中国画: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前 5 世纪~前 221 年)

龙凤仕女图,战国(前 5 世纪~前 221 年):

女史箴图(局部),(传)顾恺之(345–406):

孔子像,(传)吴道子(约 685 年-758 年):

大概就是这样。各位自己评判。


以上是一些例子。下面讲讲问题本身。(慢慢填坑……)

首先,我认为和作画材料有关。最初的中国画是帛画,而环地中海的是壁画。

但是这不能解释雕塑的问题。


6 月 27 日更新:

但是也许雕塑也和材料有关。西方的雕塑刻在金属或者石头上,而我们的兵马俑却是陶器。并不能说中国没有石雕,然而石雕的大部份,例如著名的大佛像等,是印度传入的;进一步追溯,实际上是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的一角。

想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没有产生写实的画作或者雕塑,究竟是因为中国是特例,还是西方是特例?就好象现代科学一样,并不是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中国显得特殊,而是产生了现代科学的欧洲显得特殊,因为其他文明同样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那么,其他文明究竟有没有产生写实的艺术呢?

世界上的文明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各种各样的文明是很多,看现在的民族有多少就知道了。然而其中很多文明互相影响非常之深,比如环地中海的诸多文明,特别是人类文明开初的两河、埃及、希腊,互相影响之处不计其数。多亏了除了世界岛还有新大陆,美洲的文明早期几乎完全隔绝于旧世界,这为我们探究写实艺术的问题留下了一个口子。

那么美洲艺术是怎样的呢?它们有多么写实呢?

收录于编辑推荐 · 

试答。
首先,中国人物画的魅力和追求的境界在于线条和气韵。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走向可以塑造怒目金刚,也可以塑造慈心菩萨。而且细节度非常高,这点不亚于西方古典人物画。

左图为现代临摹,线条的差别显而易见。 图片来源:豆瓣一片关于  中国书画的帖子。


但是中国人物和花鸟画,画面显得特别平面、无纵深(导致不真实)。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 一是因为中国画并不系统地运用透视术,整幅画面经常会有好几个灭点或者轴侧图像(家具大多是轴侧),造成不真实的感觉。

  • 二是因为中国画对光影变化的表现是很主观的,而不是像西方古典科学客观地表现光感。画家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想象,通过笔墨的浓淡来表达空间远近或者光影变化。(这在山水画中很明显,并且效果非常好)在工笔人物、花鸟画中,为了表达细节,笔下的浓淡变化就更少了,这样就造成画中人物体积感很差,虽然细节到位了,但是没有真实感。

宋徽宗的《摹捣练图卷》,前段时间上博展览看了原作,非常非常细致。。。那发丝。。那衣服纹样。。

看宋钦宗仁怀朱皇后像 和 拉斐尔的《披纱巾的少女》 就能明显看出体积感的差异。
(不过个人认为帝后人物像大多匠气十足,艺术价值不高。。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例子拿来和拉菲尔比其实不太公平,中国人物画追求的境界也不在力求真实这一点上)
而工笔花鸟画,因为表现对象比较小,虽没有体积感,看上去仍然比较真实,但仔细看还是非常二维的。
宋徽宗的 《桃鸠图》


补充:匿名用户。。提到的画材的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宣纸或者绢布都不是可以反复覆盖、慢慢涂抹的画材,中国画颜料也很难在纸上混色,所以要画光下那种明暗深浅颜色跨度都很大、渐变还要柔和的肤色非常难。表现在画上就是中国人物画一般都是白描勾线再填色(平面化的感觉),因为中国画颜料很难不勾边直接互相交接——而油画可以柔和地从浅色过渡到深色,让画面中的形体边线彻底消失。
古代中国,能被画肖像画是身份的象征。绘画的出发点很少是写实,例如帝王肖像画看起来都很魁梧,这是为了显示其地位。并且,若注意观察的话,一幅画中若同时绘有主人和佣人,主人明显大于佣人,二者的身材差距是极大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景观设计建筑学建筑设计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宋苏轼有言:‘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这样的思想对于文人绘画影响很大。求深意,而非形似。 某种程度上,这个思想跟现代艺术很相像。
刘斯坦
爱因斯坦的斯坦。。。

主要原因在于审美趣味的区别,西方人物的写实传统来自于古希腊,古希腊人的审美偏向于人,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均如此,他们以人体为美。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偏向于自然,轻视对人的审美,人成为了自然的配角。

此外就是需求问题,我们古代对人物绘画的最大需求是道释人物和古代先贤先圣,一般用于壁画,属于宗教教化功能,不需要写实,甚至于最好不要写实。唐宋对人物写实有小高潮,但这是搭了唐宋绘画重写实的顺风车。如永和兄所言“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 李永学的回答 ”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人对人物肖像没有喜好,官员和有钱人没有保留自己画像的想法。当然明朝还是出了波臣派这样的小众派别,这个答案有提及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 沈临枫的回答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画画和画像是两码事,一个是文化行为,一个是市场行为。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专门的肖像画市场,没有出现专门以给人画像为谋生手段的职业,所以中国古代肖像画技术没有得到发展。欧洲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暴发户多了起来,然后就出现了大量对肖像画的需求,画家们为了多赚钱苦练写实技术,然后欧洲的写实技术就突飞猛进了。
Sasa
艺术编辑/艺术史/特约撰稿人

简单说一句:中国绘画是高度写实的。
再说一句:你首先得分清“写实”和“现实”。写实是指“逼近事物本来的样子”,例子:夏天西湖灵山经常雾蒙蒙的,那画一幅写实的《西子湖夏日图》,应该突出那种雾蒙蒙的感觉,而不是把每一个荷花叶子都画出脉络--因为正常天气里你根本看不见荷花叶子的经络长啥样。
还有就是“现实”,意思是:把不论真假是否客观存在的东西都画得和真的一样。往远说有罗马雕塑,近处说就是《霍比特人》里的史矛革巨龙,不管真假,反正看着跟活的似的。

中国绘画之所以被认定为写实,我假定你说的是山水图卷(要说工笔花鸟不写实宋徽宗要诈尸出来咬你了LZ)。山水图卷最开始的意义是文人用来假想自己出去旅游了,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家看国家地理幻想自己在大草原上喂长颈鹿一样。所以这东西追求的是代表性—夏末西湖雾蒙蒙、冬日太行有枯树—得最大程度突出2点:啥地方?啥时候?

比如你一辈子没去过太行山,但是你从书上知道太行山冬天萧索、都是低矮的枯树、有寺庙的飞檐藏在枯枝后、山势嶙峋,然后你再去看《晴岚萧寺图》,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哪里、是什么季节。中国绘画最大化突出客观事实里的代表性事件,比如枯树(冬天)、比如涓涓细流(春)、比如朦朦水汽(夏末南方江河)。

这种是很高级的写实方法。有点像法国印象派,画的不是景物的变化,而是光。中国山水画的是自然风光在人眼里的样子。
(手机就不上图了 回头补)

私以为这其实与国画一直只是读书人的技艺并没有很好地独立出来有很大关系。
西方人物绘画之所以那么写实,究其历史原因是很血腥的,为了研究人体很多画家自己亲自解刨尸体,甚至去刨坟偷尸,在当时一个好画家对于骨骼肌肉很可能要比一个医生更了解。我们现在所学习所了解的透视解刨知识,就是那些咱们耳熟能详的大画家在阴暗的地下室像变态医生一样解刨尸体得来的;反观中国传统绘画,它一直并没有正式的单划分出来,多是作为读书人的附属技能存在的,他们饱读诗书自恃清高,是干不出来解刨人尸的事的,古人对于死后坟茔的敬重就更不会去刨坟了,连中医也没怎么发展出系统的人体解刨手术,所以说对于人体的理解自然达不到写实的高度。
还有就是轻视工业,士农工商,一等的自然瞧不起三等的,工业上的新发现不会及时反馈到绘画上。反观西方绘画因为相对独立,就不会受到读书人臭脾气的影响,积极吸取科学的新知,印象派的发展其实就与工业上发现了光的丰富颜色(三棱镜)有很大关系。
至于花鸟鱼虫,因为比较小,解构简单,动作单一比较容易画的写实。
所以归根结底的说,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没有很好地独立出来罢了,是幸也是不幸。
其他的就是西方发展出来的油画等颜料是厚涂颜料,更适合做写实绘画。

补充阅读:
英国展出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精确度惊人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其实达·芬奇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第一个解剖尸体研究绘画的画家,但绝对是最出名的一个! 
《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油画》
十九世纪末光学的发展推动了绘画色彩的革命。印象派首当其冲,用油画实证了光学与色彩的关系这一基本理论----一切色彩都来自于光,来自于太阳的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印象派画家之父--莫奈曾说过:我们的绘画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色彩斑斓的绘画将永远占有沙龙展出的所有地盘。过去那种酱汤色,暗棕色,暗绿色调的绘画将永远回不来了。

注意,以下的两幅画画的是同一个人

也有写实派的,比如徐文长的画像

但是呢,也有这种非常写意的画风,还是蛮有趣味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我觉得看一下郎世宁及其弟子共同绘制的清高宗帝后像就很能说明问题,对比明显。这种不同有理解上的不一样,也有技法上的不一样,郎世宁兼容出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排名比较高的答案看起来很高端,但是其实是在回避问题,题主问的是为什么中国画没有走上写实的道路,可是他们回答的是,中国画以前也是写实的。这根本就是重复问题啊。

我觉得是东西方审美意趣所决定的,而这种审美本身又是建立在我们的人种特点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
我印象中谷崎润一郎写的荫翳礼赞里很好的讲过这一点:

东方的文化,审美,是“去光”的,没有强烈的直射的光线,在适度的,经过选取的亮度之下,阴影之中,将要被描绘的事物的细节一一显示出来,更多的细节延伸至黑暗当中,带着神秘和不可言说的美感。更多地模棱两可,更多地欲语还休,正是荫翳之美。

奥尔罕帕慕克也间接的描写过中国的审美。
安拉的细密画师们,笔下的美女,千百年来都是杏仁眼三角形嘴,这是来自中国的伟大画师们的传承。即使是斗胆描绘爱人的画师,尽管他心中浮动着爱人的甜蜜模样,也不无沮丧的发现,他最终绘下的,仍然是一个中国美女。

我觉得这两者,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东方文化的审美,是一种适度遮光条件下,平面化、细节化的审美,而且是追求意趣、风度,胜过实际的审美。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有一种高度的“标准”和“一致性”。对美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定性定义。
这就导致了一种结果,所有被描绘下来的“美”,都是合乎定义的美,也就是一个摸样的美。
这是脱离了实物,抽象了的美。
发展到更后来,追求的就更加和写实南辕北辙,或者说,中国的绘画,是求仙问神的修行,笔画精神,都是在追逐理想中的美。
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追求的是在凡人的身上发现神性,以及美。
(延伸一点的话,我觉得这可能已经是哲学上的差别了,世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的艺术试图透过神的眼睛观看世界,表现世界整体的普遍性,而欧洲人,他们透过凡人的眼睛,诠释世界个体的特殊性。)
其实这一点,在东西方的传统服装上都有体现,但是那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

到了今天,大部分东方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式的审美观,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二维向着三维世界的转变。但是更远的未来会怎么样,东方的审美意趣是彻底成为西方审美的细部补充,还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复兴,都是难以预测的事情,没有人能知道。
西蒙
做一些微小的工作
事实就摆在那里,太多人不愿承认,甚至根本没意识到。 
并不像很多高票答案所说的那样,其实很简单一句话: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理性的科学的思想萌芽,人们对光影、透视等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加深,这些科学的发展正是画面写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也有一个从稚嫩的写实走向成熟的“照片级”写实的过程;而中国,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科学的萌芽,人们所有的发明创造都依赖于经验和尝试,所以写实这种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的东西自然发展不起来。 
有些人会拿西方的抽象画来和国画对比。其实西方人是画写实画的已经没有更多追求了,才去追求抽象。要让抽象画家画写实,人家同样可以画的很好。就像物质财富充裕了,再去寻找精神上满足的。而国画呢,则像是饭还没吃饱的人成天想着实现共产主义一样,naive! 
还有一种就是晒几张工笔画,然后说它们和西方油画一样写实的朋友们。建议你们先去医院的眼科挂个号,你们眼中的现实世界居然长这个样子,你在逗我吗?
王晓妍
美术,美学,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我只是做个补充。。。。。。比例的不协调也是人物不写实的重要因素。

上述的答案基本已经回答很完善了,只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中国画中的人物画,不论是纸本还是绢本,甚至是壁画,若是涉及到帝王的人物画,帝王的比例会大于其他将臣等人,这也是于写实于透视完全无关的,突出的就是权利地位,皇室威严。比如众所周知的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

环绕于宫女中间的就是唐太宗了,左侧就是吐蕃使者,很明显,人物的比例已经造成了画面的不真实,除了帝王头像比例的大,我们能看到吐蕃使者三人也是从大到小排列。其实这幅画的角度并不是画者的角度,是唐太宗的角度出发的,君临天下的心理使然。


这个心理和古埃及壁画中的人物画心理是一样一样的,古埃及壁画中人物脸都是侧面,而身体都是正面,腿以下又是侧身,也叫侧面正身律。这也是古埃及当时的观察法(即心理主观因素)所致的,他们绘画也不讲究透视,人物大小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社会地位来定。


---------------------------------------------------------------

这么总结看来,除了明暗光线、线条、气韵、纸张等原因外,这种政治心理因素也是值得考虑的。


其实很多答案都已经说的比较详尽了,但是也可以从回复中看到很多网友玻璃心,一点中国文化的不好都听不进去。真正的自信,应该是一种接纳自己的不足,也对自己的优点不妄自菲薄的态度。近代史百年的屈辱历程造成了我们过度自尊和过度自卑的心理。很多网友都是---我们国家什么都好,说我们一点儿不好都不行,或者是人家什么都好,中国什么都落后。
其实东西方绘画是相互影响的,为什么可以互相影响?就是因为互有长处,也互有短处。

东方造型艺术长处在写意不在写实,西方造型艺术长处在写实不在写意。无论绘画还是雕塑,我们都不如人家写实,曾鲸的肖像和兵马俑的雕塑确实写实,但是和人家古希腊的雕塑和鲁本斯提香的油画肖像比写实会被全面碾压。有位答友说的对,我们就是在科学技术上不要求进步而影响了绘画艺术写实性的发展,为什么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不强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追求形而上的道,不追求形而下的技。所以我们的造型艺术没有光学的支撑,没有解剖学的支撑,甚至我们的宣纸毛笔也不如油画布油画笔可以反复修改反复覆盖。所以我们比不过人家写实,这是我们一开始就没正经追求过写实也不想追求写实的结果,也是我们当时就是想追求写实效果也比不过人家成绩的结果。

西方造型的写实性曾经顺着印度的健陀罗风影响过我们的造型艺术,使飘逸的墨线有了阴阳黑白的晕染,但是并没有失却了我们绘画特征的根本,我们的传统造型艺术还是追求空灵飘逸的写意,而不是稳健求真的写实。后来,随着徐悲鸿等一批留学生不遗余力的在国内推行写实艺术,今天的国人画个写实绘画,老外都得树大拇哥,但是也有一些国画大家认为写实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不求形似,传神写照的绘画精髓是种负面的影响。

在东方人学习西方写实的同时,西方绘画却向往东方的平面性,装饰性,写意性。日本绘画受中国绘画影响,而西方的梵高,马蒂斯都受日本绘画影响。也算是间接受了中国方绘画的影响。克莱因的绘画受中国书法的影响,呈现一种写意性。还有些西方画家力图把握中国文化1的禅宗精神。

也就是说我们的写意在影响着老外,而今天的我们也学会了人家的写实。这是东西方视觉艺术互相作用,互相补益的结果。

我们的过去的艺术传统不如西方写实,这是宗白华,李泽厚,朱光潜,林风眠,刘海粟的共识,我们的写意是世界艺术之林的最高峰,也是他们的共识。那些听不得中国绘画写实不如西方绘画的网友,请先把他们几个人的著作读一读,然后再自己写几篇论文著作驳到他们的观点即可。真的,这个问题,在专业领域就不是个问题,在这个板块里竟然能上升到洋奴和西方狗等人身攻击的程度上……也是醉了。
顾扯淡
我只是路过的文盲。。。

受邀,但是。。。
嗯 我完全不懂 试着从侧面提供一点资料

个人觉得是用毛笔和宣纸的作画质量分辨率太低
另外就是传统文化下面中国人不太喜欢研究解剖尸体而造成的写意风格流行

下面的大部分文字和图片都来自职业中医黑(笑) 能靠点儿谱吗

1045年(宋庆历五年),在环州(治所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举兵反宋的欧希范及其部属243人被俘后全部被杀害于宜州西门外,其中56人被剖腹。推官吴简和画工等人把挖出的脏腑进行仔细观察,实绘下《欧希范五脏图》,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的人体解剖图。

这个是明代李梴编撰、刊于1575年的《医学入门》中的脏腑图。。。

左边是明代高武撰的《针灸聚英》中的“五脏六腑之图”刊于1529年;右边是人体解剖之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a在1543年出版的《人体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这是两张人体解剖图。上一张出自1774年威廉姆·亨特的《孕妇子宫》;下一张是出自1830年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胖哥注:王清任应该是中医史上唯一具有实证精神的人的,他修改过很多中医里的错误知识,可他对人体的认识还是充满了错误。他画这图时可是1830年啊!)


皇上如果知道了御医用的是这种教材会不会有种坑爹的感觉。。

话说公元9世纪到11世纪的著名画家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有谁。。。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开始不忌讳解剖尸体,事实上解剖尸体和绘画的提高也确实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关系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很多文章,现在我也认识几个职业画画的工作之余都会去选修解剖课,用他们的话说这算必修课,对自我提高有很大的助益。

我觉得题主真正想问的意思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里面的人长得都是一个样子,人物的脸好像都是为了拼凑一幅画面而从同一个素材库里拖出来的一样,没有特点,千篇一律。


这些男男女妇的脸,真心长得都一个样子。
我觉得这个和没有发展出透视和明暗没有关系,即便是线描一样可以表现出人脸的结构特点,缺乏透视和明暗没有解释为什么古代画里面的脸长得都是一个样子。单眼皮,双眼皮,厚嘴唇,薄嘴唇,高颧骨,尖下巴,宽额头,高发际,塌鼻子……这些面部特征不是所谓没有透视和明暗就能解答的,是什么让中国古代的画家完全无视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一定是有别的原因。上面这些画也没有透视和明暗

或者说古代的中国人可能都是脸盲?哈哈哈。当然这是我的瞎说啦,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还希望有高人解答我的疑问,关注坐等。

首先,我必须得说明一下,油画并不是西方特有,油画本身是起源于中国,而且起源时间并不算晚。

但油画在中国只被当作旁门左道,通常只用于民间的装饰而已,中国的正统还是以工笔和写意的国画为正统。

后来油画传入西方,并在提香、波提切利、以及三杰等等的发扬,才成为西方艺术中的瑰宝。

那么为什么油画何以在西方墙里开花墙外香,其实就不得不说中世纪那悲催的绘画水平说起。

在油画传入西方的前夕,西方世界还在为温饱而斗争,又被黑死病弄得奄奄一息,这种环境下,当时的西方人基本没功夫考虑艺术,只考虑下一顿饭,所以,西方当时并没有什么绘画艺术。

西方当时仅有的绘画全在教堂的抄本中,或者贵族的私人收藏中,教堂抄本里的多半是宗教性的插图,那绘制水平……这么说吧,也就是能看出是绘画而已;至于贵族的私人收藏什么的,我觉得叫做“贵族子弟性启蒙教材”比叫做绘画要好———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只有中国人和印度人才看小黄本,作为当时西方仅有能吃饱穿暖的人群,贵族们偶尔也偷偷思思淫欲。

中世纪抄本的插图,基本就是平面的线条加色块的堆积,根本没有后来油画的艺术审美。

直到十二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个文艺复兴(是的,文艺复兴是从十二世纪开始萌芽的),其标志是大学的出现,其实,中世纪并非那么黑暗,至少不是完全的黑暗。很多学者行会开始注意到从阿拉伯世界回滚的古希腊文艺,于是开始从古典文明中借鉴很多审美,包括文学、雕塑还有绘画,于是开始有人在绘画中使用透视原理,于是西方绘画终于有了层次感。

额,睡觉了,也不知道广大知友有兴趣看没,不知不觉说了好多,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答完,如果大伙有意愿看,点赞鼓励下,我就继续答完吧再配点图给大家看看,也不枉我学过画画。

“看中国古代人物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画出来的人可以说是有神韵在,但为什么就看着那么不真实呢?”
苏东坡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论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充分的表明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选择,但是是不是不真实呢?其实不然

并不是古人不能画的逼真,恰恰相反其实古人可以画的非常逼真,从精致的花鸟画就可以看出,崔白的《双喜图》中兔子的刻画,用极为细腻的线条进行轮廓处理,并且能够注意到兔子身上的体毛也有长短之分,且各有内层保温和外层防护之作用。从中所知,细节的刻画并不影响绘画的目的———意趣的表达。
题主还提到帝王画像



以上这两幅图是《历代帝王图》的局部
提到《历代帝王图》就必须说说它的绘制时间,是唐朝。作为一幅唐朝才绘制的画卷,绘画者根本不可能看过那些历朝历代的帝王,那要怎么去画呢?根据书籍记载,那么也就是说单靠文字的描述去绘制的画卷出现所谓的失真也在情理之中。
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帝王将相画是具有模式和规范的。对于绘画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比如坐姿要怎么画,手要怎么摆,甚至于衣服的折痕有几条等
特别是民间的画师,画人物像基本是依靠前人的口传心授。

“反观西方油画,画出来的人如此逼真简直可以媲美照片。这是为什么?”
我记得在一个电影中看过的情景,早期西方人画像是被画着坐在有方格的屏风后,通过光源把头部投影到屏风上,画者就根据投影在方格上的轮廓线勾勒出头部外形。不是说这是西方人画的逼真的原因,只是这样绝对要比中国古人光靠目测来的靠谱!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和西方人的绘画理念,材料等有关。
还有,中国古代没有风景画一说,只有山水画这个题法!
基本就这样了。
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应该可以给你答案。其实我讨厌乏味的长答案。
思维模式主导文化走向。
  •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概念模糊。中国人的思维重视直觉和经验,习惯于通过直观感受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是深入的做逻辑上的分析,所以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也容易造成缺少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

中国近两千年文明不进步的原因,便是在学术上的思想不正当。不正当的地方,简单地说,便是大家以为行是很难的,知是很易的。这种思想便误了中国,便误了学者。——孙中山
  •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体,以此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带有感情色彩。

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罗素

两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小国,都未出现正式宗教,对思想没有过多干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学术思维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并产生一批伟大思想家,但希腊产生了理性之光,中国却错过了机会,原因是中国人感性知识以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切都为了实用,就连近代中国学习西方都是实用主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人家日本就是现实主义,“开发民智”、“日本精神,全盘西化”、“脱亚入欧”)。苏格拉底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咱们孔子则是因为未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忧郁而亡。
这种实用主义限制了中国人的智慧,即不去发明“没用”的科学技术,比如

说过的空间几何,还有“中医”,它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极典型的重视直觉和经验。

所以你看,西方人画个画要先学人体解剖学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理性给了他们探索精神。我不否认那些写意的画作有别样的美,更不是为了贬低古代中国的艺术水平,所以我们承认中国古人的形象思维已经发展到非常丰富的程度,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停留在原始思维的阶段。

原始思维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浑沌、无序且完全是异化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缘象比附水平多么高于原始思维,这种高水平也只能是量上的。就质而言,两者并无不同。
你觉得他不写实,实际上是看不懂……国画画的才是写实,这是东方的哲学体现。插播一句,最喜欢道家的自然大法……
首先,大家都知道桌子的几何形状是平行的,透视是是眼睛的错觉,你睁着眼睛摸和闭着眼睛看那是完全两种东西。桌子真不长透视那个样,估计古代的人喜欢画CAD图吧,哈哈。我记得有个国外的记录片说,欧洲油画在某个时期忽然变得非常写实,据说是用了通过凸透镜,在黑箱里打到画布上画的,为模特点个赞,真能挺。
第二,我们现在接受的西方文化太多,所以潜意识是非常接受西方画风的,要么看看身边还有什么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老东西么?就算课本也是白话文多,退步到一个什么地步了?让民国的小学生写个半白半文的作文都比现在初中生更有味道。近现代艺术也是从欧洲流传开来,包豪斯新文化艺术什么的,都是西方文化的结晶,全国洋化造成近现代的东方艺术也受西方艺术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总觉得现代人超越不了祖宗,因为特么的断代了啊祖宗你造么,愧为后代完全是不肖子孙的我啊!毕加索也是受了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启发呢,他还和张大千是互相欣赏的好基友!走出国门后别忘了回来呀~~~
第三,谁说国画不能反复画,我学了一点国画皮毛,听一个小地方的老师说那个绢纸上的莲花瓣儿要至少来回晕染八次,才艳,才透,还要看人晕染的好不好才能过关。八遍你还能看见下面的纸纹,清清楚楚像纱一样漂亮。我不怎么会水彩,不知道水彩晕染八遍还挺得住不?我都多少玩过,至今仍用国画手法画水彩,其实这两个部分手法挺像的,都要晕染。
第四,一直觉得挺可惜的。最近鸡汤看得挺多,但觉得有个事儿是对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就无法往前走,我觉得文化也是一样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艺术,是不能继续往后路走的。特别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东方的文化和艺术,用素描和水粉考进的学校一直是我比较遗憾的事,但文化和艺术之路毕竟是不需要什么文凭的,只要有爱就可以了。非常纠结我记住的油画大触比国画大触的名字和画作更多,无论东西方,只要美的就是满满的爱意。
最后,如果让一个喜欢东方文化和艺术的人来,他会告诉你西方艺术非常非常的赞,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祖宗这么多年来好容易保下的文化。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文化,人一辈子都学不完。
瓦为祖宗骄傲!

从绘画历史上来说其实东西方绘画的开始是一样的,就像是两个孪生兄弟。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绘画才开始以不一样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分化开来。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受人文主义、自然哲学的影响,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否定非物质的灵魂实体,确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信世界的可知性,所以都比较注重写实和功利;而中国绘画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注重意境和非功利,古代文人追求“志于道,居于仁,游于艺”的意境,强调“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比如顾恺之,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以及表达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正是因为如此,在描绘的内容和题材上也迥然不同,中国古代画家喜欢寄情于景,以景来抒情,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画家喜欢画风景,不喜欢画人物,并且不重视形,而重视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作;而古代西方的画家研究和表现的题材是故事和人们的生活,他们很重视物象,着重刻画细节和色彩的协调,追求色彩的表现力。

中西方绘画中,表现的手法也有很大差异:西画是以明暗表现立体空间关系,说白了就是用块、面来表现内容,而中国画是以线条来表现事物的,讲究的是以线写行。其实这一点在文字上也能看出来,中国书法除了楷书还会有行书和草书等,翻翻西方的手抄本就会发现他们有且只有一种字体。

当然了,东西方艺术针对的受众也有区别,中国的绘画艺术从来就是贵族艺术,民间的艺术虽然存在但一直被忽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皇家贵族或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娱乐。时常有一种“身在官场翻滚,心在旷野听雨”的意境。而西方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在中世纪之前西方绘画主要服务于宗教和装饰。很多画家都是工匠出生,他们绘画的主题是表现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是服务于大众信仰和大众的审美取向。发展到现代其主要创作仍然被广泛的应用在大众的生活中,虽然许多大师的作品已经价格高的离谱,但其精神实质是大众化的。

材料的不同,也是造就两种绘画差异的原因之一。绘画材料的区别直接反应为美术形式和创作手段的区别。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宣纸水墨画,当然在媒介上还有纸本、绢本、木板、壁画等,西方的传统绘画方式要丰富一些,主要有蛋彩画、油画、木板画、铜版画、蚀刻画、水彩画、素描、水粉、丙烯画等等,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材料以及颜料以及各种材料混合应用的表现形式,而西方艺术家们已经把美术的创作手段扩大到任何材料都可以使用的程度。相对来讲中国画的创作手段还比较单一,或者说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但中国画在材料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中国画的主要材料是一一对应的,就是毛笔水墨只适合在特定的纸张即宣纸上才能充分的表现出其特有的艺术效果,换了其他的媒介,其表现力和发挥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如果想把中国绘画的材料进行革新和发展,恐怕很有难度,这也是阻碍中国画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中国画还有个和西方绘画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国画很难修改,一笔就是一笔,由于中国画在纸张上的留下的痕迹很难修改,这就对画家的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一笔都至关重要,只要有一笔画错,整个画面就毁于一旦,这也妨碍中国画表现复杂的场景,所以慢慢的中国画发展成了一种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的画家们已经把线条艺术发挥到一个至高的境界,每一笔都似乎有生命,每一笔都那么的耐人寻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在线条艺术上无疑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实际上中国水墨画是一种独特的水彩素描。

正是由于社会、思想、针对对象和材料性质的不同,才形成了中西方绘画的不同风格,所以中国古代人物画才不是很写实。

JX Consp
朱门酒肉臭,路有克苏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画常常有着不同的目的。而重现人眼所见的现实,并不一定是画家作画的目的。

「眼见为实」的历史没有想象的那么长久
比如考虑『理想国』中对画家的说法:首先是神造的床,然后根据神造的床工匠造的床,然后是根据工匠造的床画家绘制出来的床。工匠所做的床是真正的床(理念/神造的床)的影子,而画家的床是真实的床的影子的影子。

于是画家就很不开心,想要的并非是模仿现实(因为现实是真实世界的影子),而是想要模仿真实的世界。正如欣赏现实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对于真实世界的模仿并不一定要等同于现实世界在人眼中的影像。比如伊斯兰画家的作品常常试图去体现由『神』的眼睛而非是从人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


其次,所谓的重现人眼所见的真实,西方画并不一定是做到了。比如看到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些作家,基本上所有人都是鹅蛋脸,但是在没有指出的情况下,欣赏者常常觉得是『好写实呀』,而非是『怎么又是鹅蛋脸』。
一个简要但是常常省略了重要细节的模型是眼睛接受到光线,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就人类就感觉到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模型省略了很多事情。在传递信息给脑之后,在产生直觉之前,有着很多的处理,比如对于朝向的辨认,比如颜色的对比,但是更重要的是辨认一些特征(比如祖母,克林顿等等)。并且这些信息处理的过程是可以被训练的,而现代人接受了不少的训练。
正是现代教育(或者文化环境,或者别的什么)训练使我们能够去容易的辨认写实画的一些特征,比如说这个代表阴影,那个代表在远处。所以判断欧洲人的画是否更加写实应该找一些没有现代教育的人去评价。
比如当初曾经有欧洲人向土著展现欧洲写实风格的画作,但是土著们纷纷表示『你这个写实不行不行的,真正的写实是我们这个....』

以上基本上是根据『艺术与错觉』的回忆得出来的,如果有兴趣,强烈建议去阅读贡布里希的这本书『艺术与错觉』。(好吧,其实还有一些是来自于『意识探秘』的回忆)
文夏
就是玩艺术~致我伤的,吾必使其灭,尽详策,忍胯膝,以报磐欺。
看着不那么写实,其实是你就西方的绘画系统而言的。在人物画方面要做到你说的写实其实基础是在透视和解剖上,具体到画面的视觉效果还有颜色的也就是光学的理解。 从解剖上来看,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没有西方人体的那种开放性,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神,而西方追求的是人体美。故事可见"裴脸加毛"的故事,准确表达的是画家对这个刻画对象的认知。 从比例背景上看(透视),早期是画人物画的背景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态,后来的写真则是多不加背景。 颜色上看,中国文化一直看来是奉行"五色令人目盲"的劝诫的。要像西方那样用欺骗眼睛的幻觉来创作在古人绘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绘画的目的一般不像西方贵族那样是把以及形象或者家里先辈的像挂家里炫耀的。 基本上原因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另外,大部分有颜色的人物画其实不能权当肖像画来看,除了朝廷美学下的记录性的帝王绘画,另外就是道释人物画,跟西方的宗教绘画倒可以对应下。多数写真不加颜色,推荐(传真心领)一书去了解下中国写真的艺术形式语言。 图就不发了,手机写的。
方启
律师/自由
我不懂绘画,但是热爱欣赏。我觉得一个民族的艺术表现方式,不仅仅是绘画,也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等,其实是一个文化讲述的方式,而它最普遍表现的东西,则是这种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哲学最本质的问题是,我们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比如说一个东西,或者原子或者分子;我们的传统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关系,是阴阳。所以在我们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树木、山、水或者人,都没有纤毫毕现的那种界限,而是表现着一种彼此融合,互相依存,平衡协调的关系,这种流动的关系,在观者看来,就容易看出一种意境来。前段时间在央视播放了今年的中美舞蹈大赛,其中一个小结是一段美国的爵士舞和中国草原民族舞的比赛,结果中国以大比分输了,西方的裁判判决的理由是:美国的爵士舞表现出了内心的力量,而中国的民族舞则华而不实。在我看来,把这两段舞蹈放在爵士氛围的小舞台上,无疑爵士舞更体现出力量;而如果我们把舞台放在了大草原上,那中国人飘逸俊雅的舞蹈,则表现出了与大草原和谐美好的关系,而爵士舞的力量只能是不自量力了。我很为中国家的舞蹈家腕惜,更为两种文化的不可比性觉得无奈。所以说,不是西方的画家不懂得写意,而是他们讲述的不是这样的文化;也不是中国的画家不懂得写实,而是他们讲述的也不是这样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最终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我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作为我们古人的后人,我们真的看懂这些画了吗?
工作就是平面设计,设计理论看过一些,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哪个更写实,其实答案就是从人类创造出绘画艺术开始,所有的艺术流派都是不写实的,不可能存在完全写实这个说法。
从本质上而言,在2维空间表现出三维世界,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很多网友把西方的现代透视画法看成写实画法,因为和原物比较起来更逼真,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看法。科学家做了个实验,把一个人的照片给一个原始部落的人看,几乎所有的部落的人都无法把现实中的人和照片的人联系上。从这一个角度说,现代的透视画法,和艺术,需要后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看懂。而实际上我们现代社会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绘画艺术鉴赏的训练,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在平面绘画表现出三维世界是非常艰难的,人类初期,无论西方和东方,都发展出类似埃及画的艺术,更加注重轮廓和线条。就如同小孩画法,简单而质朴。这种原因本质是跟我们的眼睛构造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天生就有简化律。世界真实的东西和信息量庞大繁杂,我们看到的东西经过大部分的简化后变成简单的线条和轮廓反映到脑神经上去,所以说视觉本身就是创造。所以从这一方面可以解释出为何原始艺术和绘画把实体轮廓化,线条化的倾向。
透视画法的弊端有很多。大家画一个正方形的池塘,池塘边上各有10棵树。用透视画法和埃及画法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更写实。
现代艺术的透视画法,只是艺术流派中的一种而已。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毋须讳言,中国古代人物画像成就是很低的,因为始终没能弄清解剖学和透视学,所以人的五官看起来都比较走形和难看,彼此雷同,殊少差异(想想三才图会里的那些帝王相,再看看万历皇后的大肉脸)。而且东方人面部本来就比较平淡,肉多骨少,不像西洋人五官那样瘦削立体,所以进一步造成中国人物画中人物面部的雷同。 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建立在科技基础之上。

传统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讲光线明暗,不临摹人体模特,不学人体构造。 画出来的人物头部躯干四肢不成比例,姿态不合人体运动机理,面目五官格式化千篇一律。因为不能真实还原,只好自诩写意,重神似不重形似。其实形不似神也不似。 用毛笔类软笔勾勒人像轮廓线条非常困难,一笔下去无法修改。当然这不是根本原因。透视法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用毛笔也可以画出比较逼真的人物画了。要是不引入西洋技法,天安门上的主席画像估计也要画成三才图会里的样子吧。
大家有机会观赏列宾的肖像画,肌肤逼真仿佛伸手可触,这就是差距。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我认为要想分清楚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不写实,而西方人物绘画却极尽写实探索之能事,这就要从中西方对艺术审美的差异上来寻找答案了。做艺术审美形态差异的溯源就要牵涉到中西哲学和文明上的构建,说得简单一点,中国的文明离不开儒释道和老庄,就像我们对美的言说从来不追根究底,对书画的品评也以妙品神品等加以区分一样。
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有:“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心,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中对所谓“形似”的追求甚至是嗤之以鼻的,苏轼就有“论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论述,这在当时士大夫为主导的中国画坛是一种根深蒂固并且被广为接受的观点。
难道在不追求将绘画禁锢在”形似”中的古代中国,绘画是毫无章法的吗?谢赫的《古画品录》指出绘画要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所以说要讲究气韵,追求传神。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也是,这些中国古典绘画理论都是带有哲学色彩的,有着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贯穿在绘画当中的大通达。
再回过头来看西方,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所在。这两个古老文明相互交融催生出现在的整个西方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都注重理性,古希腊的匠人和艺术家们也是如此,他们追求完美的比例,期望创造完美的范式,用自己所知的理解未知的。但是这些赤裸而精准的真实怎么能发生在如此含蓄的中国呢?这不但有违伦常更加违背了中国人天性中的保守。所以西方朝着理性地哲学思辨方面发展,他们解剖,画出比例图,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所知的更加清晰深刻。为什么西方没有采用埃及人的方法呢?这就牵涉到表现得真实和再现的真实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带有光感阴影和透视的无比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的绘画,就是西方绘画在研究了如何准确地再现真实后在纸上,帆布上所模仿下来的一种视觉幻象。
按照中西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并且必然要如此的。西方一直采用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要把所知的一切进行演绎。而中国,有太多澄怀观道,太多坐忘,太多逍遥萧散是需要意会神领的。这就是根本的影响中西绘画为何如此且必然如此的原因。关于对细节的精确记录和刻画两个地域的都不会太差,前面大家也都给了详细的回答还有图片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在文化传统上根源深重,我水平有限,就放一篇宗白华先生的文章《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深入浅出,讲的比我能讲的充分许多。



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宗白华) 

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有用逻辑的体系范围之、条理之,以表出来的,这是科学与哲学。有在人生的实践行为或人格心灵的态度里表达出来的,这是道德与宗教。但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
所以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这是派脱(W.Pater)最堪玩味的名言。
美术中所谓形式,如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列(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律的节奏,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或声音的交织结构。为了集中地提高地和深入地反映现实的形相及心情诸感,使人在摇曳荡漾的律动与谐和中窥见真理,引人发无穷的意趣,绵渺的思想。
所以形式的作用可以别为三项:

(一)美的形式的组织,使一片自然或人生的内容自成一独立的有机体的形象,引动我们对它能有集中的注意、深入的体验。“间隔化”是“形式”的消极的功用。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新式的配光法及观众坐黑暗中)、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
(二)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 希腊大建筑家以极简单朴质的形体线条构造典雅庙堂,使人千载之下瞻赏之犹有无穷高远圣美的意境,令人不能忘怀。
(三)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越,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人“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世界上唯有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
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北平天坛及祈年殿是象征中国古代宇宙观最伟大的建筑)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



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
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礼乐生活之形式美也早已破灭。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中国画真象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在中国则人体圆雕远不及希腊发达,亦未臻最高的纯雕刻风味的境界。晋、唐以来塑像反受画境影响,具有画风。杨惠之的雕塑是和吴道子的绘画相通。不似希腊的立体雕刻成为西洋后来画家的范本。而商、周钟鼎敦尊等彝器则形态沉重浑穆、典雅和美,其表现中国宇宙情绪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中国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的特点当在此种钟鼎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 
在这些花纹中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飞动的形相,跳跃宛转,活泼异常。但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全幅图案的流动花纹线条里面。物象融于花纹,花纹亦即原本于物象形线的蜕化、僵化。每一个动物形象是一组飞动线纹之节奏的交织,而融合在全幅花纹的交响曲中。它们个个生动,而个个抽象化,不雕凿凹凸立体的形似,而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这内部的运动,用线纹表达出来的,就是物的“骨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骨是主持“动”的肢体,写骨气即是写着动的核心。中国绘画六法中之“骨法用笔”,即系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象。所谓“气韵生动”是骨法用笔的目标与结果。
在这种点线交流的律动的形相里面,立体的、静的空间失去意义,它不复是位置物体的间架。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溶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画幅中虚实明暗交融互映,构成飘渺浮动的絪緼气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此中有明暗、有凹凸、有宇宙空间的深远,但却没有立体的刻画痕;亦不似西洋油画如可走进的实景,乃是一片神游的意境。因为中国画法以抽象的笔墨把捉物象骨气,写出物的内部生命,则“立体体积”的“深度”之感也自然产生,正不必刻画雕凿,渲染凹凸,反失真态,流于板滞。
然而中国画既超脱了刻板的立体空间、凹凸实体及光线阴影;于是它的画法乃能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唐志契的《绘事微言》中有句云:“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笔既不滞于物,笔乃留有余地,抒写作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在西洋油画上题句即破坏其写实幻境),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因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西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刻、油画同属于一境层。中国画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中国画宋元以后的趋向。然而形似逼真与色彩浓丽,却正是西洋油画的特色。中西绘画的趋向不同如此。) 
商、周的钟鼎彝器及盘鉴上图案花纹进展而为汉代壁画,人物、禽兽已渐从花纹图案的包围中解放,然在汉画中还常看到花纹遗迹环绕起伏于人兽飞动的姿态中间,以联系呼应全幅的节奏。东晋顾恺之的画全从汉画脱胎,以线纹流动之美(如春蚕吐丝)组织人物衣褶,构成全幅生动的画面。而中国人物画之发展乃与西洋大异其趣。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模为主要。中国人物画则一方着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则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式线纹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南北朝时印度传来西方晕染凹凸阴影之法,虽一时有人模仿,(张僧繇曾于一乘寺门上画凹凸花,远望眼晕如真)然终为中国画风所排斥放弃,不合中国心理。中国画自有它独特的宇宙观点与生命情调,一贯相承,至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它的特殊画风更为显著。以各式抽象的点、线渲皴擦摄取万物的骨相与气韵,其妙处尤在点画离披,时见缺落,逸笔撇脱,若断若续,而一点一拂,具含气韵。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大痴山人画山水,苍苍莽莽,浑化无迹,而气韵蓬松,得山川的元气;其最不似处、最荒率处,最为得神。似真似梦的境界涵浑在一无形无迹,而又无往不在的虚空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气韵流动,是诗、是音乐、是舞蹈,不是立体的雕刻!7 n9 q- S& V8 f 
中国画既以‘气韵生动”即“生命的律动”为终始的对象,而以笔法取物之骨气,所谓“骨法用笔”为绘画的手段,于是晋谢赫的六法以“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模仿自然,及“经营位置”之研究和谐、秩序、比例、匀称等问题列在三四等地位。然而这“模仿自然”及“形式美”,(即和谐、比例等)却系占据西洋美学思想发展之中心的二大中心问题。”希腊艺术理论尤不能越此范围。(参看拙文《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惟逮至近代西洋人“浮土德精神”的发展,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乃产生“生命表现”及“情感移入”等问题。而西洋艺术亦自廿世纪起乃思超脱这传统的观点,辟新宇宙观,于是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对传统的反动,然终系西洋绘画中所产生的纠纷,与中国绘画的作风立场究竟不相同。
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希腊民族是艺术与哲学的民族,而它在艺术上最高的表现是建筑与雕刻。希腊的庙堂圣殿是希腊文化生活的中心。它们清丽高雅、庄严朴质,尽量表现“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远眺雅典圣殿的柱廊,真如一曲凝住了的音乐。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在数量的比例中表示着音乐式的和谐。希腊的建筑确象征了这种形式严整的宇宙观。柏拉图所称为宇宙本体的“理念”,也是一种合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亚里士多德也以“形式”与“质料”为宇宙构造的原理。当时以“和谐、秩序、比例、平衡”为美的最高标准与理想,几乎是一班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共同的论调,而这些也是希腊艺术美的特殊征象。
然而希腊艺术除建筑外,尤重雕刻。雕刻则系模范人体,取象“自然”。当时艺术家竞以写幻逼真为贵。于是“模仿自然”也几乎成为希腊哲学家、艺术家共同的艺术理论。柏拉图因艺术是模仿自然而轻视它的价值。亚里士多德也以模仿自然说明艺术。这种艺术见解与主张系由于观察当时盛行的雕刻艺术而发生,是无可怀疑的。雕刻的对象“人体”是宇宙间具体而微,近而静的对象。进一步研究透视术与解剖学自是当然之事。中国绘画的渊源基础却系在商周钟鼎镜盘上所雕绘大自然深山大泽的龙蛇虎豹、星云鸟兽的飞动形态,而以卐字纹回纹等连成各式模样以为底,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它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不是单个的人体。它的笔法是流动有律的线纹,不是静止立体的形相。当时人尚系在山泽原野中与天地的大气流衍及自然界奇禽异兽的活泼生命相接触,且对之有神魔的感觉。(楚辞中所表现的境界)他们从深心里感觉万物有神魔的生命与力量。所以他们雕绘的生物也琦玮诡谲,呈现异样的生气魔力。(近代人视宇宙为平凡,绘出来的境界也就平凡。所写的虎豹是动物园铁栏里的虎豹,自缺少深山大泽的气象)希腊人住在文明整洁的城市中,地中海日光朗丽,一切物象轮廓清楚。思想亦游泳于清明的逻辑与几何学中。神秘奇诡的幻感渐失,神们也失去深沉的神秘性,只是一种在高明愉快境域里的人生。人体的美,是他们的渴念。在人体美中发现宇宙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即是发现“神”,因为这些即是宇宙结构的原理,神的象征。人体雕刻与神殿建筑是希腊艺术的极峰,它们也确实表现了希腊人的“神的境界”与“理想的美”。
西洋绘画的发展也就以这两种伟大艺术为背景、为基础,而决定了它特殊的路线与境界。

希腊的画,如庞贝古城遗迹所见的壁画,可以说是移雕像于画面,远看直如立体雕刻的摄影。立体的圆雕式的人体静坐或站立在透视的建筑空间里。后来西洋画法所用油色与毛刷尤适合于这种雕塑的描形。以这种画与中国古代花纹图案画或汉代南阳及四川壁画相对照,其动静之殊令人惊异。一为飞动的线纹,一为沈重的雕像。谢赫的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目,确系说明中国画的特点,而中国哲学如《易经》以“动”说明宇宙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
希腊艺术理论既因建筑与雕刻两大美术的暗示,以“形式美”(即基于建筑美的和谐、比例、对称平衡等)及“自然模仿”(即雕刻艺术的特性)为最高原理,于是理想的艺术创作即系在模仿自然的实相中同时表达出和谐、比例、平衡、整齐的形式美。一座人体雕像须成为一“型范的”,即具体形相溶合于标准形式,实现理想的人相,所谓柏拉图的“理念”。希腊伟大的雕刻确系表现那柏拉图哲学所发挥的理念世界。它们的人体雕像是人类永久的理想型范,是人世间的神境。这位轻视当时艺术的哲学家,不料他的“理念论”反成希腊艺术适合的注释,且成为后来千百年西洋美学与艺术理论的中心概念与问题。
西洋中古时的艺术文化因基督教的禁欲思想,不能有希腊的茂盛,号称黑暗时期。然而哥特式(gothic)的大教堂高耸入云,表现强烈的出世精神,其雕刻神像也全受宗教热情的支配,富于表现的能力,实灌输一种新境界、新技术给与西洋艺术。然而须近代西洋人始能重新了解它的意义与价值。(前之如歌德,近之如法国罗丹及德国的艺术学者。而近代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运动,也于此寻找他们的精神渊源)。 
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运动则远承希腊的立场而更渗入近代崇拜自然、陶醉现实的精神。这时的艺术有两大目标:即“真”与“美”。所谓真,即系模范自然,刻意写实。当时大天才 (画家、雕刻家、科学家)达·芬奇(L.da Vinci)在他著名的《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他们所描摹的自然以人体为中心,人体的造像又以希腊的雕刻为范本。所以达文西又说:“圆描(即立体的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白华按:中国的人物画系一组流动线纹之节律的组合,其每一线有独立的意义与表现,以参加全体点线音乐的交响曲。西画线条乃为描画形体轮廓或皴擦光影明暗的一分子,其结果是隐没在立体的境相里,不见其痕迹,真可谓隐迹立形。中国画则正在独立的点线皴擦中表现境界与风格。然而亦由于中、西绘画工具之不同。中国的墨色若一刻画,即失去光彩气韵。西洋油色的描绘不惟幻出立体,且有明暗闪耀烘托无限情韵,可称“色彩的诗”。而轮廓及衣褶线纹亦有其来自希腊雕刻的高贵的美。)达·芬奇这句话道出了西洋画的特点。移雕刻入画面是西洋画传统的立场。因着重极端的求“真”,艺术家从事人体的解剖,以祈认识内部构造的真相。尸体难得且犯禁,艺术家往往黑夜赴坟地盗尸,斗室中灯光下秘密支解,若有无穷意味。达·芬奇也曾亲手解剖男女尸体三十余,雕刻家唐迪(Donti)自夸曾手剖八十三尸体之多。这是西洋艺术家的科学精神及西洋艺术的科学基础。还有一种科学也是西洋艺术的特殊观点所产生,这就是极为重要的透视学。绘画既重视自然对象之立体的描摹,而立体对象是位置在三进向的空间,于是极重要的透视术乃被建筑家卜鲁勒莱西(Brunelleci)于十五世纪初期发现,建筑家阿柏蒂(Alberti)第一次写成书。透视学与解剖学为西洋画家所必修,就同书法与诗为中国画家所必涵养一样。而阐发这两种与西洋油画有如此重要关系之学术者为大雕刻家与建筑家,也就同阐发中国画理论及提高中国画地位者为诗人、书家一样。
求真的精神既如上述,求真之外则求“美”,为文艺复兴时画家之热烈的憧憬。真理披着美丽的外衣,寄“自然模仿”于“和谐形式”之中,是当时艺术家的一致的企图。而和谐的形式美则又以希腊的建筑为最高的型范。希腊建筑如巴泰龙(Parthenon)的万神殿表象着宇宙永久秩序;庄严整齐,不愧神灵的居宅。大建筑学家阿柏蒂在他的名著《建筑论》中说:“美即是各部分之谐合,不能增一分,不能减一分。”又说:“美是一种协调,一种和声。各都会归于全体,依据数量关系与秩序,适如最圆满之自然律‘和谐’所要求。”于此可见文艺复兴所追求的美仍是踵步希腊,以亚里士多德所谓“复杂中之统一”(形式和谐)为美的准则。
“模仿自然”与“和谐的形式”为西洋传统艺术(所谓古典艺术)的中心观念已如上述。模仿自然是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谐是艺术的“外形”,形式与内容乃成西洋美学史的中心问题。在中国画学的六法中则“应物象形”(即模仿自然)与“经营位置” (即形式和谐)列在第三第四的地位。中、西趋向之不同,于此可见。然则西洋绘画不讲求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么?似又不然!
西洋画因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实又凭借光线与阴影。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同时一种光影的明暗闪动跳跃于全幅画面,使画境空灵生动,自生气韵。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实较中国色彩为易。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乃另辟蹊径,不在刻画凸凹的写实上求生活,而舍具体、趋抽象,于笔墨点线皴擦的表现力上见本领。其结果则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成一音乐性的“谱构”。其气韵生动为幽淡的、微妙的、静寂的、洒落的,没有彩色的喧哗眩耀,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
中国画运用笔法墨气以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西洋画则各人有各人的“色调”以表现各个性所见色相世界及自心的情韵。色彩的音乐与点线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画以墨调色,其浓淡明晦,映发光彩,相等于油画之光。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篇》里论人物画法说:“盖画以骨格为主。骨干只须以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隐现于衣裳环佩之间,因而附之,自然深浅得宜,神彩焕发。”在这几句话里又看出中国画的笔墨骨法与西洋画雕塑式的圆描法根本取象不同,又看出彩色在中国画上的地位,系附于笔墨骨法之下,宜于简淡,不似在西洋油画中处于主体地位。虽然“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而华堂弦响与明月箫声,其韵调自别。
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虽根基于希腊的立场,着重自然模仿与形式美,然而一种近代人生的新精神,已潜伏滋生。“积极活动的生命”和“企向无限的憧憬”,是这新精神的内容。热爱大自然,陶醉于现世的美丽;眷念于光、色、空气。绘画上的彩色主义替代了希腊云石雕像的净素妍雅。所谓“绘画的风俗”继古典主义之“雕刻的风格”而兴起。于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的争执支配了近代的画坛。然而西洋油画中所谓“绘画的风格”,重明暗光影的韵调,仍系来源于立体雕刻上的阴影及其光的氛围。罗丹的雕刻就是一种“绘画风格”的雕刻。西洋油画境界是光影的气韵包围着立体雕像的核心。其“境界层”与中国画的抽象笔墨之超实相的结构终不相同。就是近代的印象主义,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描摹目睹的印象。(渊源于模仿自然)所谓立体主义,也渊源于古代几何形式的构图,其远祖在埃及的浮雕画及希腊艺术史中“几何主义”的作风。后期印象派重视线条的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味,然他们线条画的运笔法终不及中国的流动变化、意义丰富,而他们所表达的宇宙观景仍是西洋的立场,与中国根本不同。中画、西画各有传统的宇宙观点,造成中、西两大独立的绘画系统。
现在将这两方不同的观点与表现法再综述一下,以结束这篇短论

(一)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节奏。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画自伏羲八卦、商周锺鼎图花纹、汉代壁画、顾恺之以后历唐、宋、元、明,皆是运用笔法、墨法以取物象的骨气,物象外表的凹凸阴影终不愿刻画,以免笔滞于物。所以虽在六朝时受外来印度影响,输入晕染法,然而中国人则终不愿描写从“一个光泉”所看见的光线及阴影,如目睹的立体真景。而将全幅意境谱入一明暗虚实的节奏中,“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洛神赋》中语以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笔墨的点线皴擦既从刻画实体中解放出来,乃更能自由表达作者自心意匠的构图。画幅中每一丛林、一堆石,皆成一意匠的结构,神韵意趣超妙,如音乐的一节。气韵生动,由此产生。书法与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也由此建立。
(二)西洋绘画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希腊的雕刻与建筑。 (其远祖尤在埃及浮雕及容貌画)以目睹的具体实相融合于和谐整齐的形式,是他们的理想。(希腊几何学研究具体物形中之普遍形相,西洋科学研究具体之物质运动,符合抽象的数理公式,盖有同样的精神)雕刻形体上的光影凹凸利用油色晕染移入画面,其光彩明暗及颜色的鲜艳流丽构成画境之气韵生动。近代绘风更由古典主义的雕刻风格进展为色彩主义的绘画风格,虽象征了古典精神向近代精神的转变,然而它们的宇宙观点仍是一贯的,即“人”与“物”,“心”与“境”的对立相视。不过希腊的古典的境界是有限的具体宇宙包涵在和谐宁静的秩序中,近代的世界观是一无穷的力的系统在无尽的交流的关系中。而人与这世界对立,或欲以小己体合于宇宙,或思戡天役物,申张人类的权力意志,其主客观对立的态度则为一致(心、物及主观、客观问题始终支配了西洋哲学思想)。
而这物、我对立的观点,亦表现于西洋画的透视法。西画的景物与空间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由一固定的主观立场所看见的客观境界,貌似客观实颇主观(写实主义的极点就成了印象主义)。就是近代画风爱写无边天际的风光,仍是目睹具体的有限境界,不似中国画所写近景一树一石也是虚灵的、表象的。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手卷画)所以它的境界偏向远景。“高远、深远、平远”,是构成中国透视法的“三远”。在这远景里看不见刻画显露的凹凸及光线阴影。浓丽的色彩也隐没于轻烟淡霭。一片明暗的节奏表象着全幅宇宙的絪缊的气韵,正符合中国心灵蓬松潇洒的意境。故中国画的境界似乎主观而实为一片客观的全整宇宙,和中国哲学及其他精神方面一样。“荒寒”、“洒落”是心襟超脱的中国画家所认为最高的境界(元代大画家多为山林隐逸,画境最富于荒寒之趣),其体悟自然生命之深透,可称空前绝后,有如希腊人之启示人体的神境。 
中国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眺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方立轴以揽自上至下的全景。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全幅的气韵与节奏。西洋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至远的真景。而光与阴影的互映构成全幅的气韵流动。
中国画的作者因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作家的立场,一片荒凉,似是无人自足的境界。(一幅西洋油画则须寻找得作家自己的立脚观点以鉴赏之)然而中国作家的人格个性反因此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还有一件可注意的事,就是我们东方另一大文化区印度绘画的观点,却系与西洋希腊精神相近,虽然它在色彩的幻美方面也表现了丰富的东方情调。印度绘法有所谓“六分”,梵云“萨邓迦”,相传在西历第三世纪始见纪载,大约也系综括前人的意见。如中国谢赫的六法,其内容如下:
(1)形相之知识;

(2)量及质之正确感受;

(3)对于形体之情感;

(4)典雅及美之表示;

(5)逼似真象;

(6)笔及色之美术的用法。 (见吕凤子:中国画与佛教之关系,载金陵学报)
综观六分,颇乏系统次序。其(1)(2)(3)(5)条不外乎模仿自然,注重描写形相质量的实际。其(4)条则为形式方面的和谐美。其(6)条属于技术方面。全部思想与希腊艺术论之特重“自然模仿”与“和谐的形式”洽相吻合。希腊人、印度人同为阿利安人种,其哲学思想与宇宙观念颇多相通的地方。艺术立场的相近也不足异了。魏晋六朝间,印度画法输入中国,不啻即是西洋画法开始影响中国,然而中国吸取它的晕染法而变化之,以表现自己的气韵生动与明暗节奏,却不袭取它凹凸阴影的刻画,仍不损害中国特殊的观点与作风。
然而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暄丽耀彩的色相,却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近见唐代式壁画,敷色浓丽,线条劲秀,使人联想文艺复兴初期画家薄蒂采丽的油画)幸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絪缊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希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因为一切艺术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然而它最深最后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