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雅逸 七分诡秘——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之一)

 国民一员 2018-06-26

三分雅逸 <wbr> <wbr>七分诡秘——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之一)玉璇玑 (图1)

三分雅逸 <wbr> <wbr>七分诡秘——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之一)

红山文化黄玉雕太阳神(图2)

 

三分雅逸  七分诡秘

——中华文明玉文化采奇撷趣

 

一、璇玑与太阳神

 

   战国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常常发现一种类似今日三旋叶飞去来器的玉或石质圆形薄片,三旋叶成尖角状,有的角沿成锯齿状,大小亦相差悬殊。其用途虽说法不一,学者们却一致认定,它一定有特殊的意义,或代表信仰,或表示希冀,或美化生活,于是称其为璇玑。

  《史记·天官书》载,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而郑玄注《大傅》时,说“浑仪中筒为旋机,外规为玉衡”,旋机则是观测天文的仪器。可见,博学者们为三旋叶玉石薄片取名璇玑,委实是很费了些脑筋的,赋予它飞旋和玄机这么一种难解之喻。古南越地区曾经有一大批两汉以前的古墓被毁,据说有不少铜器、玉器、陶器和青瓷流散民间。有人在一片狼藉的墓地上发现一枚玉璇玑(图1),一面平板,一面拱状,中心圆孔,三旋角,最大直径达16.5厘米,是璇玑中的大个子。璇玑玉质已钙化有壳,发现时碎成四块,尖角之一已残缺。因其大,“旋”状尤其突出,表示的是“飞”的含义,这便或许如部分文物工作者所言,是祭天礼器。

  转念一想,商周时期已运用砣具攻玉,将璇玑套在棒上,让它象砣具一样飞旋,切割兽肉岂不绝好,是否是切割器?

  有趣的是,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几枚石质小璇玑,其中一枚直径仅3厘米,有缺,有孔,四角有冠状突起,这便应该如另一部分文物工作者所言,有缺为玦,有角为璇玑,日用佩饰之物。玦为古人“示以当决断”之物,范增力劝项羽杀刘邦,就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璇玑状玦是叫玦还是叫璇玑呢?它的出现,诚然比“楚汉相争”时要早得多,而璇玑之用途,或许当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许多。

  红山文化黄玉雕太阳神(图2),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比璇玑更宽博。譬如说人的旺盛阳气,或者干脆就是火吧,古人也称其为太阳。而《博物志·异闻》有“夏桀二日”之说,传说天上忽然两个太阳并出。《淮南子》则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北——居水中”,太阳居然成了10个,并且住在水中。三国时吴人徐整作《五运历年纪》更有趣,说太阳本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的左眼,右眼便是月亮……林林总总的神话,加上欧洲太阳神的传说,其真身似乎都不是图中的模样。不过,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玉雕立人,倒是与图中太阳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愚以为,倘若这个所谓的立体圆雕太阳神仅仅因其头尖且长可以象征火焰而得此称呼,倒真的让人不得要领。(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