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个热闹说鉴定(上) 讨论古玩文物鉴定的话题,向来是十分敏感的。 记得去年一月十四日北京青年报豋载了一篇文章,说是有位姓张的收藏者,他携带一批收藏的瓷器去北京请一位鉴定专家鉴定。这位鉴定专家来头可不小,既是“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又是“北京鉴定委员会委员”,他认定其中十二件是具有馆藏文物水平的古瓷,並且开具了十二份鉴定证书,收取了二万多元钱鉴定费。令人吃惊的是,别处鉴定结果完全相反,大多数鉴定专家认为这十二件所谓有“馆藏文物水平”的瓷器,只不过是一堆当代仿制的假古玩,不值几个钱。 另一件有关鉴定的趣闻也很值得借鉴。那是一名有国家级头衔的古玩文物鉴定专家,当一位收藏者请他鉴定一枚蓝宝石时,他很认真地对着光看了一会,然后交回给收藏者,说是不值钱的石头。收藏者对宝玉石有些研究,覚得专家的结论太武断,干脆去了“宝玉石检测中心”。检测结果与国家级鉴定专家的结论完全相反,缅旬蓝宝石!收藏者带着鉴定证书再次来找国家级鉴定专家时,专家对他说:“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一笑付之。 还有一件事发人深省。 岭南派画家关山月和另一位大师的几十幅作品正在展出,关山月二人的后人亲临现场打假,说所有展出的作品没有一件真迹。但书画鉴定专家说,画家的后人不是鉴定专家,他们说的不作数! 我自巳经历的两件事,应该说更是十分的有趣。 我在“玩家雅集”任经理时,收购到启功先生一幅书法,我以为是先生的真迹。书画鉴定专家XX恰好路过,他看了看便指点着对周围的人说:“现在假启功书法太多,这幅字倒是真迹。”然后从用墨到用笔,从结体到落款,头头是道赞赏一番。三个多月后的一天,有个了解情况的朋友来告诉我,XX在别处看到“玩家雅集”卖出的这幅启功书法,竟然从头到尾否定了,说是代笔人的杰作。这下倒好,买主找上门来理论,好不容易才让他服气。 其二是一幅花鸟画,作者吴昌碩。 那天我正审看这幅画,觉得有些可疑。当天旁边的湖南美术馆在办美展,有几位书画鉴赏家抽空来坐坐,其中一位见了此画赞不绝口,从用纸用笔到双勾设色一一道来,肯定为吴昌碩真迹。一个多月后,持画人再次拿了来同我商谈真伪,恰逢月前赞美此画的鉴赏家在侧。殊不知这位老兄全忘了月前的事情,一口咬死是民国贗品,令我啼笑眥非。 更有甚者的是指鹿为马。 最近看一本外地收藏协会办的会刊,其中不少经过“知名专家”鉴定为真古玩的东西大可怀疑。有一块玉佩是典型的电脑制作的新玩意,专家竟将其定为明代古玉。一个新仿的哥釉大瓶,竟被定为清代雍正年古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