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明端:王羲之书法鉴赏需要颠覆的认识误区

 泊木沐 2021-02-21

王羲之书法鉴赏需要颠覆的认识误区

罗明端

2019.9.19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

首先感谢瑶山书院、论坛主办方召开此会,为全国收藏家提供了优雅的环境,明亮的展厅,交流的平台。据称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古书画论坛,严格的说是民间收藏古书画论坛。多年来民间藏品凡是首次露面免不了要被打假或舆论围攻,量子鉴定首次发现王羲之书帖当然成为对古书画打假的标志事件。

对民间收藏打假论真的较量,历来处于不对等状态,打假说一句“赝品”、“假的”,就有媒体推动不实舆论造成社会影响,民间收藏论真却要讲事实、列依据,真相声音往往被不实舆论湮没覆盖,因为打假者及其后台有权操控舆论。民间出现一件王羲之(303-379年)墨宝,对真伪的争执焦点不是探讨鉴定专业与技术见解,而是不同鉴赏观念与认知的对碰,故此需要理清是非,颠覆传统俗见。

1、历史损毁说

王羲之书迹历代视为收藏珍品,从皇家官宦到商贾文人无不以藏有王羲之墨宝为贵,然而,权力的掠夺,利益的追逐,争相收藏王羲之墨宝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引发损毁灾难,史籍记载多次发生王羲之墨宝毁灭事件。

公元403年东晋大将军桓玄拥兵起事篡权,桓玄是王羲之书法崇拜者,距王羲之年代最近,尽搜豪夺王羲之墨宝最多,兵败逃窜之时将所藏王羲之作品全部投入江中。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搜集王羲之与“二王”(王献之)书法作品达万纸以上,命大臣周兴嗣取王羲之书帖碑文,拓下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皇子学书,即传至当代的《千字文》。在公元554年西魏灭南梁的江陵之战,梁元帝(梁武帝七子)在西魏攻城失守之前,将“二王”书法付之一炬,是史上王羲之真迹损毁最惨的一次灾难。

还有隋代隋炀帝(569-618年)南下巡游携大量王羲之书帖随船备阅,途中乘船沉没墨宝随毁。唐太宗李世民(559-649年)崇拜王羲之,下诏征集了2290纸墨宝,装成13帙128卷。李世民驾崩前颁遗诏将其最爱《兰亭序》“随仙驾入玄宫”永埋地下,史有唐以后再无《兰亭序》真迹之说。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皇帝,按现时说法都是崇拜王羲之的“粉丝”,他们以皇家权力与财富实力,一次次从社会收集王羲之墨宝,然后面临一场场权斗兵乱,墨宝尽毁,后世难觅真迹。传说清乾隆帝得一纸《快雪时晴帖》误为真迹,无比欣喜,经鉴别却是摹帖。历代皇帝的内府收藏,既为历史书画的收集、鉴别、保护与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又未能幸免毁于战乱甚为痛惜。

历史上发生的王羲之墨宝损毁事件,无论是典籍记载或是民间传说,都不能作为王羲之真迹完全毁灭绝迹的依据,无论哪一次损毁多么严重,都不是墨宝的搜罗殆尽,况且王羲之一生究竟写下多少字、多少帖、多少卷?流传何处?都是典籍无考、古今无知的问题,从何而谈什么真迹完全灭绝呢?真迹未现不等于是完全灭绝,当代再现或有可能。尤其清朝几代皇帝接力,把内府收藏数万件历代书画进行整理鉴别登录,编篡完成《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两部巨著,在内府所藏书画钤盖皇帝御览等玺印,其中不乏有皇家登记入册的王羲之墨宝,后随朝廷纷争内乱流入民间收藏。所谓乾隆皇帝未见到王羲之真迹一说,只能当做戏说故事,不能据此妄断王羲之墨宝已经绝迹。

2、存世数量说

文博收藏界总有些自以为是的专家语出惊人,散布荒唐谬论而引人侧目,例如说元青花存世量只有几百件,多在国外博物馆,宋汝窑器存世量不足一百件,明成化鸡缸杯只有几件等。如是民间收藏量比专家说的多得多是怎么回事?专家会说民间收藏都是假的自圆其说。存世量之说完全是一派胡言,随着有关方面承认民间收藏有数亿件文物,专家屡被打脸,在国内基本绝口存世量之说,没料到香港有人重拾存世量之说诋毁民间收藏。

年初有篇文章披露量子鉴定发现王羲之《丝布帖》真迹,某位香港古董商(兼博物馆、拍卖行顾问)发表文章说:全世界中国古书画权威认为,王羲之真迹无存,传世摹本仅有20件。看来古董商说话底气不足,拉扯上所谓全世界中国古书画权威说事,不论拉扯谁,存世量之说都是没有事实依据,你所见的是馆藏数量,你所知的是公开信息,除此,那些未知藏匿珍宝,史籍隐秘记载,特别是民间书画私藏,是任何人无法作出估测的,何来存世数量?

存世数量说或孤本说,历来是商业炒作手法,这位身兼拍卖行顾问的古董商所言,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国内民间收藏的潜龙伏虎。据悉民间收藏古书画极为丰富,个人收藏达几百件或数千件的有许多人,历史跨度从秦汉晋唐到宋元明清的历代名人书画尽有收藏发现,疑似王羲之真迹作品所闻有二位数之多,发现王羲之真迹完全可能,王羲之墨宝惊世的历史奇迹一定会发生在民间收藏。

3、书迹对比说

王羲之是古今书法界第一名家,被皇家尊贵推崇为书圣,历代内府收藏视为珍迹,其代表作《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神至之笔的赞美之词,超越当今任何赞誉。许多书法爱好者领略王羲之书法艺术之美,初始于《兰亭序》印象定格为鉴赏对比标准。

还有人看多了王羲之集字书法,集字是挑选王羲之写的最好看的字,历史最早的集字是南朝周兴嗣取王羲之书法编成《千字文》,唐代有怀仁和尚集王羲之行书刻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古代流行集字临习名家书帖,衍生诗文、碑刻、对联、招牌等集字书法创作。现代集字用上高科技手段,有集字软件可随心所意选择名家艺术风格进行书法创作,集字的快餐式碎片化学习方式,或致形成王羲之书法字字完美的艺术偏见。

民间收藏王羲之《丝布帖》真迹披露后,社会有不看好反应,认为《丝布帖》不像王羲之所写,书法水准达不到王羲之笔力水平。《丝布帖》像或不像王羲之所写问题,不是简单对比得出结论,王羲之善写隶、草、行、楷多种书体,各类书帖有写的极好,有写的一般,字体变化无穷,《兰亭序》写了21个“之”,字字形态各异舒展秀姿,何能搬照哪个字作为王羲之标准书迹呢。以下列示几张书法鉴赏图片:

以上图1是大家眼熟所知的王羲之《兰亭序》

以上图2的书法图片你能看出是谁书写的吗?

上图左辽宁博物馆藏王羲之《姨母帖》;

上图右台北故宫藏王羲之《远宦帖》摹本;

中图左辽宁博物馆藏王羲之《初月帖》;

中图右上海博物馆藏王羲之《上虞帖》摹本;

下图民间收藏王羲之《丝布帖》。

以上几幅王羲之作品如不标注,很少有人能辨认出是王羲之书迹,对比民间收藏《丝布帖》书写水平,显然并不贬损王羲之书艺,以上所示谨此说明鉴赏书法以书迹印象作对比,并不能作出正确判定。

4、古今造假说

王羲之墨宝珍稀贵重,牟利造假并不罕见,古书画市场真假混杂是业内经营常态。古人复制名人字画称摹写,摹写为习帖或保存名作,不完全是为牟利,摹写是人工采用双沟填墨、临帖仿书等方式,是效率不高的复制手法。古人摹写字画流传当代也有较高文化价值,王羲之现存墨宝许多是唐、宋年间摹写流传下来的。近代出现柯罗版印刷术以后,古字画造假始有批量出货市场。现代高科技为造假提供更便捷手段,数码扫描喷墨替代传统制版印刷,甚至有智能机器人竟能掌控毛笔写出名人书法风格,成为书写的机制作品,把造假技能推进到登峰造极阶段。

艺术品市场造假虽然不可避免,但造假与真品绝迹两者没有关系,造假是与价值有关。在民间收藏王羲之墨宝未作科学鉴定、权威发布以前,任何肯定或否定结论以及定论真品绝迹都是缺乏依据,是自甘作赌心态。

造假技术无论怎样先进造不出与真迹一模一样的赝品,当代假币可谓用尽现代科技手段,假币依然可以识别,其中因为真钞采用多重防伪技术,造假尚未超越。古书画也有天然防伪表征,低劣造假可一眼看破容易识别,高科技高仿品造假与真迹一致并不容易,造假书画材质与千百年以前纸质纤维有明显差异,手工摹写只是形似缺乏神韵风采,印刷油墨与书画水墨显色与牢度不同,仿品与原作观赏效果显有细节瑕疵,书画上历代钤印的时光造化,自然积淀的历史包浆,题跋附载的文化信息等,都是书画造假难以充真的天然防伪屏障,所以说古书画赝品不是不能识别,而是看你有没有辨识能力的问题。

仿制书画形似而缺失神韵不是空洞抽象的说辞,列举下图可直观判别,书画鉴赏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审美天赋眼力。

上图3的两种书迹均选自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A版本(左一、左三灰底色图片)为民间所藏,B版本(右一、右三黄底色图片)是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初年刊印本,是百年以来社会流传的所谓怀素真迹。数年前笔者撰写了怀素《四十二章经》真伪考证文章,发现两个版本相对应文字书写水准差异很大,借助放大字样一目了然显示出书写缺陷。图3左一“五何”两字,A版架构稳正一笔完成,图3左二B版字体歪斜不雅用数笔写成,“五”字尾笔拖带一节尾巴废笔(图3左二箭头指处)。图3右一上“垢”字,明显属生硬摹写,下方“自”字断笔续接构成连笔(图3右一上箭头指处)。图3右二下“谛”字A版书写一气呵成,图3右一下“谛”书写多次顿笔虚接,貌似一笔成形,首尾露锋轨迹无相接对应关系(图3右一下圆圈处)。上图B版是一件仿写形似而缺乏神韵的典型图例,以上例证就可打住流传百年所谓怀素真迹刊印本的以讹传讹。

量子鉴定发现王羲之等珍稀古书画,确实要惊呆许多学究,颠覆一些人从书本典籍、故事传闻到百度搜索建立的知识观点与标准答案,在科技鉴宝与实物发现面前垮塌。有人选择相信科学,也有人坚持错误认知,在科学发展史上亲见太阳围着地球转的,普遍反对太阳中心论学说。同理,哪些迷信书本、盲从舆论,认为民间收藏99%是赝品假货,博物馆没有民间不会有,王羲之墨宝早已绝迹的等等说法的,必然对民间收藏古书画的珍稀发现不屑一顾。

5、专家认可说

收藏者希望藏品得到专家认可,尤其初入门者见识有限,自信心不足,得到专家肯定第一目的是消除真假疑虑,第二、第三目的愿望或是以为专家认可,是获得社会承认、财富标签、市场拍卖通行证等等。在此劝告不必看重专家认可寄予期望,专家认可仅是个人意见,换个专家或另有说法。曾有被打假的汉代玉凳,国内顶级古玉专家看过鉴定为真品,结果残局令人意想不到。技术鉴定不是单纯技术问题,或有牵涉某些利益关系,权贵势力就要跳出来打假。除汉代玉凳以外,经过专家鉴定高价拍卖的黄庭坚、苏轼等书画作品,同样引起真假争议,争议双方头面人物都是专家,对专家认可寄予期望的想法是天真的。

专家通常指某领域知识技能具有较高专业造诣者,在当今社会风气熏染下专家变味了,有无专业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话语权,话语权是获得利益的筹码,专家队伍有真才实学坚守底线的,也有才疏学浅缺乏良知的。专家鉴宝走江湖,两句“秘诀”打天下,一句是与馆藏一样的是仿品,另一句是馆藏没有的是臆造品。许多藏家经历过专家鉴宝,也是经历一次从迷信专家到认识醒悟的变化。

不是文博不需要专家,而是需要真才实学贴进时代的专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学问的方法根本不同,自然科学苦思冥想发现数理定律、建立模型与实验研究,没有去过太空就知道天外环境。人文科学必须研究实证,先有证物,后有研究,不是凭空想象研究历史,所以文博专家见多识广是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反观近年来或因某些限制,文博专家与民间收藏无形分割为两块,文博对民间收藏持不参与、不合作、不承认、不研究态度,无碍民间收藏发展方兴未艾,专家自我封闭坐井观天,研究馆藏的不识民间古代珍宝。有位古陶瓷著名专家反思,文博研究不能停留在过去理论上,过去受到时代限制总结了所见有限的东西,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现在见到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新的发现要补充理论,不进则退。

民间收藏寄望专家认可此途不通,收藏者责无旁贷要担起文化研究的担子,民间收藏家涌出一批古书画、古青铜、古陶瓷、古玉器等鉴赏大师,发表了许多历史遗存最新发现的学术研究文章,论证了具有文字记载存在万年的中华文明史,指出馆藏或回购古书画涉嫌赝品的质疑证据,最重要的是收藏家以实物证据说话,拥有大量颠覆文献记载,颠覆史学研究,颠覆古代冶炼史、造纸史、陶瓷史、书画史等专著定论,颠覆所有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古代艺术品珍稀重器。文化研究并不神秘高深,收藏家得天独厚握有物证依据,同时有互联网为研究者打开知识之门,实现加速学习提高专业素养,过去研究某些问题需要数月数年查找书本积累资料,现在足不出门互联网数据库几小时几天搞定,古书画研究涉及作者、题跋人物与收藏印迹流传寻踪,都可以通过网上获得参考资料,收藏圈出现许多自学悟道精通历史学、古文字、书画艺术鉴赏人才等,是时代兴起跨界发展在收藏圈的体现。

6、科技鉴宝说

当前有关文化战略与艺术金融的话题舆论热炒,并未改变市场冷落交易清淡的局面,根源在于缺少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交易安全保障,现行法律的文物概念含糊不清,文物是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句话是词条释义,不是法律释义,词条释义指古器物具有文物属性,法律释义文物须有授权机构鉴定确认或国家收藏,如按词条释义执法,那么祖上的牲口料槽、传家的吃饭瓷碗都归属国家文物。前几年大英博物馆在国博展出100件影响世界的文物,其中一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照明灯,代表了过去时代的科技发明,这盏灯收进馆藏是文物,摆在卖场是商品,放在家里是用品甚至淘汰为垃圾。法律缺失文物准确定义,文物概念泛化滥用使收藏家处于尴尬境地,收藏或有违法恐惧,买假成为幸事,买真保护文物或要承担法律责任风险。

二是交易品质保证,市场上古代艺术品真假混杂,鉴定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机构缺失诚信,鉴定证书无所效用,如你有件古器物需要鉴定,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鉴定机构与权威专家。

社会缺失诚信,人与人关系生疑,寄望公道公正的科技手段鉴定,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量子技术鉴定,量子文物艺术品(年代)鉴定仪已检测过数十万件青铜、陶瓷、玉石、书画、珠宝翡翠等,直接测出检品的制作年代数据。然而收藏界反映有些意外,有些人质疑或诋毁量子鉴定。量子鉴定仪发明人杨建军先生说:原以为鉴定仪在收藏界很受欢迎,没料到抵触势力有收藏界。科技革命从来不是单纯技术问题,是新旧事物的利益关系较量,量子鉴定仪将要改变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格局,掌握鉴定话语权,所以从登场入市就意味要走一条布满阻力的道路。

对量子鉴定质疑者亲身体验鉴宝,带来检品有掩盖底款的,打破瓷器的,已知书画年代验证结果的,量子鉴定准确识别了原器与残破年代,字画纸张与创作年代,体验者由怀疑转变为信服。量子鉴定争议较大的是王羲之书帖,测出纸张墨迹年代符合王羲之生卒年份,有人认为鉴定数据符合王羲之生卒并不能认定真迹,书画鉴定要对作品人物背景、章法布局、艺术水准等鉴赏评价。隐含说古书画鉴定学问很深,一般人不懂艺术鉴赏评价,不是测年代那么简单。持此观点是书画圈人充装高手,另有用心把鉴真与鉴赏混谈,承认检测数据却否认为真迹,只有同代人造假,照此扯淡已不是鉴定书画是要考虑鉴定智商了。

量子鉴定准确性也是争议焦点问题,曾有体验者对古瓷检品有意敲出残口,量子鉴定准确测出原物与残口古今年份数据,说明鉴定仪捕捉信息准确灵敏,同时说明残破致原物附载时间信息改变。由此推想古书画构成复杂,附载许多人为干扰信息,如造纸、涂膜、书写、装裱、题跋、钤印、鉴赏收藏等等,或有附着当代无知干扰信息,或被量子检测捕捉导致检测数据失准,客观评价古书画检测偶出误差不完全是仪器原因,量子鉴定微小误差仍然比其它科技检测手段具有准确率、精准度、适用范围、无损检测等优势,量子鉴定无疑是古书画科技鉴定的首选途径。

结束语:本次论坛收藏家交流展示的古书画,是改写历史著述与专家认知的珍宝亮相揭秘,足令藏家大开眼界,或有人大跌眼镜,或有说是赝品,收藏者无须在乎别人怎么说,收藏研究自寻乐趣,开卷即有千年墨迹、帝王钤印、名流题鉴、历史烟尘等尽书其中。收藏乃天降幸运,保护是终身责任,传承续文化香火,愿景为世代长存。民间收藏自始就走在社会否定、再获认知的曲折路上,古书画将重蹈前路,砥砺前行。

论坛将对收藏家提升古书画鉴赏能力,去除浮躁心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升收藏品质与研究水平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让我们共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古书画文化珍宝做出一份努力贡献。

作者罗明端简介:原任某市政府部门负责人、大型企业集团高管等职,研究生学历,资深收藏家,有十余年收藏历史,收藏经验与研究积累深厚,考察过英、美、法、俄世界知名四大博物馆、两岸故宫以及国内民营博物馆、民间收藏家等震撼藏品,《史海遗珍》副主编,发表数十篇关于民间收藏以及古代书法考证专业文章,曾获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金笔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