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话题前,跟家长们做个小调查: 你曾说过这样的话么:
又或者:
如果答案“是”的话,那你家孩子的未来才真的是“危险”了。 因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早已经证明: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大脑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就会沿着你的期望变成什么样的人。 那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科学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自己重新站起来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别人眼中,我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去美国留学,有学术成就,有好的工作。但这一切,其实都不是轻易取得的。 比如,我上高中的时候,就考过班级最后一名,当时真的绝望了。但只用了半年时间,我就成了班里的第一名,并且稳居前三名。 现在我再来回顾自己当时的经历,我能翻盘,就是利用了一种能力,也就是今天我的主题,叫脑能力。 拥有脑能力,我只用了四步,就实现了逆袭。 我给你总结了四个法则,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 1 孩子的大脑是动态发展的,不被信任的环境,会导致大脑向保守型发育,害怕犯错,就不再会有热情,不再探索,失去学习动力和尝试改变的勇气。 所以第一个法则是你要完全信任:即使孩子是最后1名,你也要相信他能考第一名。 可能你会觉得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早已经证明了,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就会沿着你的期望变成什么样的人。 因为孩子的大脑是动态发展的,完全受环境影响和调控的。 不被信任的环境,会导致大脑向保守型发育,小心翼翼,害怕犯错,就不再有热情,不再好奇,不再探索,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尝试改变的勇气。 因为在不被信任的环境,孩子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改变,不想再次证明自己有多么笨,或者是努力了还是没有效果,受到更多的打击。 所以有些孩子会觉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考第一名,爸妈还是会不开心,还不如不学。 如果你对孩子去定标签,比如“我家孩子就是学习不努力,不用心;我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认真;看来考上好的学校有点危险啊!”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突破,那么他就会变的气馁自卑,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 你可能还会因为爱他,就给他收拾残局。 比如你会说,爸爸妈妈不指望你能考第一名,只要坚持上学,开开心心的就好。你以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和鼓励,其实这也并不可取。因为孩子内心深处还是会有深深的自卑,也没有勇气脱离父母的帮助,靠自己拼一次。 因此,爱的不过分,放手让孩子去拼。就像孩子在参加球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家长不要第一个冲上去,你需要给到最基础的建议和呐喊,然后退到参观席,期待孩子拿第一。 2 人的大脑,处理压力和处理记忆的脑器官是高度重叠的,当一个人焦虑,担心的时候,是记不住对方所说的内容的。 所以,第二个法则是私下建议而不是公开批评。 公开批评会给孩子大脑带来很大的“有毒压力”,影响孩子的记忆力。因为在人的大脑里,处理压力和处理记忆的脑器官是高度重叠的,当一个人焦虑,担心的时候,是记不住对方所说的内容的。 也就是说,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你应该是私下批评他,不应该当着别人。当孩子被公开批评的时候,他们经常只记得耻辱,而不记得家长具体需要他改掉的毛病是什么。 3 和孩子一起对失败进行复盘分析 家长不是站在批评指责的立场,而是从朋友和伙伴的角度,以平和冷静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一件事情失败的原因,并且一起头脑风暴有什么解决办法。 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我们要进行每道题的复盘分析,让孩子讲讲错题的原因和思路。并且要一起分析,看下次考试需要什么样的策略,在这次和下次之间,我们可以做什么补充的工作,来争取下次的成功。 4 在科学研究中,韧性精神,是预测孩子成功的第一大要素。 所以第四个法则是在运动中培养韧性,让孩子体验突破自己的快感。 在科学研究中,韧性这个精神,是预测孩子成功的第一大要素。训练孩子的韧性其实很简单,可以通过长跑,爬山,远足等需要毅力的体育运动,不断突破孩子的体力极限,比如5公里,10公里,15公里,到30公里,和孩子一起坚持,感受成功突破自己的快乐。 然后让孩子一起参与整个路线和计划的制定过程,一起做准备,比如准备球鞋,衣物,准备好中途累了怎么给自己打气,准备饮水和食物,等等。让孩子参与一次需要极限体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并且在他完成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奖励。 通过这种活动,让孩子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收获越挫越勇的精神。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我们要帮孩子撕掉失败者的标签,释放大脑潜力,孩子才能反败为胜。 你需要掌握这4个法则,那就是: 1、完全信任和期待孩子能赢; 2、不公开批评而是私下建议; 3、和孩子一起对失败进行复盘分析; 4、在运动中培养韧性,让孩子体验赢的快感。 相信当你尝试给孩子积极的期待,他也会顺着这种积极心态,最终成长为他喜欢的自己。 |
|
来自: 昵称52216650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