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渡花鸟市场关闭的时候,引发了一波怀旧潮。虽然这几年看上去花鸟市场不是那么紧俏了,但其实它与老上海的情感连结还是很深的。比如到了过年的时候,想要在家里放几支蜡梅应应景,首先想到的也是去花鸟市场转一转。在上海人的业余生活里,花鸟鱼虫是消遣和享受的“四大金刚”。 当年,逢到周末,上海一些花鸟市场里买花、玩虫、赏鸟、观鱼、看石的玩家,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老人家会说:“那时小街市面很旺,有骨牌,象牙,照相,画像,旧书,茶馆,药铺,古玩店,花鸟鱼虫店等,店摊何止千家。”而且,外地的亲朋好友来玩,一定要去城隍庙的,整个城隍庙就像一个硕大的“花鸟市场”,卖花草盆景、赏石摆件、翠鸟白鸽、红鱼绿龟、蟋蟀鸣虫、花猫黑狗样样都有。 花:养花意味着责任 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叶,花卉与其它农业副产品一样,由花农提篮挑担上市销售,少量香花由小贩加工成各类花饰沿街叫卖。老城内有一个叫花草浜的地方,花农常在河边洒水浇花并歇脚叫卖,城里买花的人也来次选购,日久在此地形成花树集市,后来填河筑路,如今的花草弄就是老上海遗留的地名。” 光启路口,戏台边,只容一人通过的花草弄 “19世纪80年代,上海县城已经有20多处私营园艺农场和花店。1917年,由上海花树公所董事发起筹集银元5000余元,在南阳桥(今东台路)附近建了一幢名为聚花楼花园的两层楼房,并在楼旁和楼后空地搭建席棚,作为公所的所址和交易市场,1930年1月这里正式定名为上海市花树市场,1937年3月,花树市场迁移到城南斜桥制造局路130号花神庙旁营业。” 19世纪末的花神庙 解放前的上海,花店最多在抗战胜利时,为129家。到解放后的1951年,增至148家。至1956年公私合营,有花店71家。那时,花店生意倒在寒冬花淡时好,卖盆景、温室盆花和水仙等不多的冬令花是小头,圣诞和春节销售是大头,业内称“一年靠一冬”。
栀子花、白兰花 听老人说,从前上海花市场以卖白兰花、茉莉、玫瑰等香花为主,大客户是汪裕泰等茶庄和张祥丰等蜜饯行,用于加工花茶和食品香料。每年春天,上海有些花店或花鸟市场也卖桃、李、梅、杏、柿、葡萄等果树苗,供有庭院的居民种植。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九江路 旧上海流行香石竹、唐菖蒲、马蹄莲等切花,以及四季海棠、樱草、兔子花等盆花。有时春节前九江路还举办年宵花市,出售天竺、腊梅、水仙以及“”岁寒三友”松竹梅盆景和各种树桩盆景。 鸟:遛鸟是交流 上海鸟店最早在老城隍庙九曲桥西南。起初是市,无店有摊,形成在1821至1850年,也就是清道光年间。后摊变店,因经营鸟类不同而成南北两帮。以卖芙蓉、绣眼、黄腾等南方鸟是南帮,有黄福兴、俞顺兴和桂芳等店;以卖百灵鸟等北方鸟的北帮有荣顺祥、三合成和双盛永等店;南帮鸟笼多为方形和长方形,北帮多为圆形。 1920年前后,广东路西面一带又形成新的鸟市。卖鸟,鸟笼,鸟食缸等,抗战后期,鸟店春天以卖鸟卖鸽子为主,秋天以卖蟋蟀及养蟋蟀配件为主,后来又成为蟋蟀市场。 老城隍庙九曲桥西南最早曾经有许多鸟店 养鸟需遛鸟,多在绿化地带。笼蒙布,吊树上或手提。遛鸟是交流,有时也斗鸟。斗是推优,比谁家养得好唱得好。 小孩子则喜欢在花园里捉小麻雀,如果正好捉到一只想学飞不慎跌落的麻雀,就在它腿上系根鞋底线,养在纸盒里,散点米。那几天,家不安宁。老麻雀在上“叽叽喳喳”,小麻雀在下“喳喳叽叽”……还有的人能把捉的麻雀驯服,上海人叫“养家麻雀”,养得认家了。麻雀脑袋染红药水,手一抛,飞出去;转回来,落在肩上,不要太神气,感觉不是小小麻雀,而是硕大凶猛的隼。 图片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鱼:上海人把金鱼叫做“金金鱼” 1920年,有个河北文安县人孙连忠贩金鱼到上海设摊,在今天的乌鲁木齐路附近建池养鱼。后来,他家乡亲朋好友也来上海养金鱼,这些鱼先送到连云路花鸟市场出售,有的批发给小贩,然后到跑马厅、新闸路、康定路等处肩挑兜售。 1937年,胶州路新闸路口出现一家热带鱼专营店,当时一对五彩神仙鱼,要价三百银元,价钱在花鸟虫里拔头筹,引得一些好奇市民围观。之前热带鱼都是兼营,有日本人开的杂货店,也有中国人开的鸟店,甚至连永安公司也摆柜开卖。 五彩神仙鱼(网络图片) 当时,卖金鱼的固定摊头在吕宋路(今连云路)。而三角地菜场、新闸路和康定路等地,常有挑担流动卖鱼。销路最大是当年产鱼,年销量数十万尾,因鱼小便宜,没小指粗,只一寸来长。一般看不出品种,只挑双尾巴且尾巴大的,养单尾巴要被人笑。两岁以上的,价钱就高了,名品每尾要价几担米,常人买不动。 上海人把金鱼叫“金金鱼”。养鱼的比种花的少,解放前才50户鱼摊贩。至1958年合营时,全市金鱼、热带鱼摊贩也只有54户。而店有5家,其中鼎兴泰、康华两家卖金鱼,其他三家做热带鱼生意。 虫:玩的是情怀 一位老上海讲述了他对花鸟市场的感悟—— 小学时,我家就住在曹家渡附近。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曹家渡花鸟市场,但长宁支路这条马路菜场上,有那么一段,颇类似花鸟市场。除了应时卖一些小鸡子儿、小青蛙之类以外,平时以金鱼、假山石、文竹之类作为常销货,估计这就是1980年代花鸟市场的雏形吧。
![]() 版画,呈现清末上海的斗蟋蟀场面,取自《清末浮世绘》 上海人把蟋蟀叫“趱织”。养趱织不是为了听虫鸣,主要为个斗。斗趱织要打草,要嘘伊开牙,开牙才能斗。这草要挂上架,不能弄脏草锋。草分三种,较高级穿心草,还有长草锋和短草锋,最佳是鼠须。斗时,双方各领草三根。打草会有汗水,要戴手套。打草的章法叫“簧法”,簧草得法激斗态,乃至反败为胜。 开在大马路上的花鸟鱼虫摊 老上海还有一些花鸟鱼虫摊开设在大马路上,如连云路69号新城花店,凤阳路白克花店,重庆南路顾福兴花店,淮海中路37号霞飞花店,南京西路先乐花店等有几十家。卖观赏鱼的店比较少,有鼎兴泰鱼店,谭氏热带鱼生产工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西路花鸟商店曾是上海人喜欢走走的好去处。 老上海弄堂一角
1942至1945年是新城隍庙和邑庙市场最旺盛时期,至1966年上半年,此处依然是小商品、旧货和花鸟虫鱼较为集中的市场 还有鸟雀、鸽子、鸟笼、鸟食缸等卖,夏秋季卖蟋蟀、油葫芦、竹蛉、黄蛉、墨蛉、金火虫、叫蝈蝈的小摊分散在街边,三五分钱一只随你挑,带回家,晚上放在枕头旁聆听秋虫清亮的鸣声,酣然入睡。 江阴路花鸟市场 在上海市中心,上海大剧院的西边,南北高架的边上有一条江阴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曾经是上海最主要的花、鱼、鸟市场。它东起黄陂北路,西止成都北路,全长只有200米左右,马路虽小,却闻名全国。连一些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以及外国旅游者也经常慕名到市场参观、录像和购物。
逛逛上海的花鸟市场 上海还有很多较有特色的花鸟市场,周末不如去那里逛一逛,有琳琅满目的鲜花,绿意盎然的多肉,还有可爱呆萌的小宠物…… ![]() 黄浦区
岚灵花鸟市场种类齐全、场地开阔。其中花的品种较多,如果你是花的爱好者可以来这里走走。市场内还有很多多肉植物,价格适中,普货,高档货都有。市场内设有停车场。 冬天来这里买水仙、风信子,都是不错的选择。不光有花花草草,还有很多动物,价格适中。 市场主要以鲜花、绿植为主。花卉品种多样,内部分区一目了然:盆栽多肉区,鲜切花区,仿真花区。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好看的装饰品,市场内设有停车场。 这家花鸟市场地方不大,但是各种花草、鸟、鱼都有得卖,特别是卖鱼、虾、水草的品种更全。还有不少卖宠物和宠物粮食的,地方也很好找。 龙大花卉市场就在佛罗伦萨小镇对面,里面品种比较全,小到各种多肉品种,还有各种小型花卉,小型盆景;大到各种树苗,果树等,空间布局不拥挤而且还干净,价格基本比市区便宜,有的店铺会便宜蛮多,人也不算多,想要悠闲逛逛可以来这里。 市场并不大,总体干净整洁。从益梅路进去,就有不少卖多肉的店铺,中间区域是玉器红木之类的店,往里走还有不少卖鲜花和多肉的店家,可以货比三家。 ![]() (部分文字参考:东方网、桌边闲话) 看懂上海粉丝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