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不宜拿教师作比较

 老刘tdrhg 2018-06-26

现实中不少校长喜欢拿教师作比较,其初衷也大多是好的、善的,希望在比较中促进教师更好地工作、进步,但这样做容易引发嫉妒,甚至更为恶劣的不良后果,所以校长在与教师说事时最好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别人,不宜拿教师做比较。

一、校长喜欢拿教师作比较

现实中不少校长都喜欢拿教师作比较,他们在与教师谈话说事时,明明只是A教师一个人的事,并不涉及B教师,但校长总喜欢或下意识地拿A教师与B教师比较一番,譬如——“最近状态不太好哦,你看看人家张老师,整天那股嗷嗷叫的干劲……”又如,“你可不能松懈啊,上学期你和李老师带的班并列第一,他现在整天抓得很紧呢!”一般来说,校长这样拿教师作比较并无恶意——拿表现不好的与表现好的相比较,其初衷也并不是要打击,甚至挖苦表现不好的,而是希望给表现不好的在学校找个可以模仿的真实榜样,供其模仿学习。而将两个不差上下的老师放在一起比较,其初衷也多是为了刺激他们,以期他们能你追我赶地继续向前。

二、校长拿教师作比较之不良后果及其规避

上面我们也提到,校长这样拿教师作比较,其初衷也是好的、善的,实际上现实中校长这样做也委实能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注意的是,校长这样拿教师作比较是有很大风险和隐患的。众所周知,比较容易引起嫉妒。先哲培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嫉妒通常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比较是嫉妒的温床。而嫉妒又是什么呢?对此,我们不妨从字面先来审视一下,“嫉”者病也,而“妒”也是一种病。

让人堪忧的是,人一旦沾染上嫉妒这种疾病,往往会终日烦躁不安、备受心理煎熬,时间一久还会导致体质变弱、忧郁多病,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当事人的个性。此外,沾染嫉妒这种病的人,其心胸常常会狭隘起来,不仅难以见贤思齐,而且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做得好,不但做不到为对方鼓掌,反而会想方设法去拖对方后腿,为此不惜使出卑劣手段,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具体来说,校长拿表现不好的教师与表现好的教师作比较,其初衷也是希望表现不好的教师能“见贤思齐”,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注意的是,这毕竟只是校长的主观愿望而已,因为现实中除了“见贤思齐”之外,还有不少的“见贤不思齐”、甚至“见贤而烦”、“见贤思恨”。他们不仅看不到榜眼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点,既而向榜样看齐;反而迁怒于榜样,将自己所遭之批评归咎于榜样,心想跟这种人在一个学校真倒霉,要不是他,我也不会被校长说。于是原本还亲密友好的同事关系渐渐变了味,甚至出现嫌隙和裂缝。

更为严重的是,对于榜样,表现不好的老师是羡慕嫉妒恨,易引发红眼病,但问题是自己又做不到人家那么好,于是心里耿耿于怀、郁郁不乐起来,处心积虑地恶搞榜样,而后在焦灼的期待中升腾着恶意的快感。平时我们总流连于榜样对他人影响的正向显性功能,却往往遗忘了在此过程中榜样自身所遭受的反噬以及对单位和谐团结的负面影响。


而拿两个不差上下的教师进行作比较,委实可以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驱使他们你追我赶地更快向前。但在这种狂热的竞争中,教师你追我赶地向目标冲刺,一路上无暇也无心进行个人伦理道德涵养。并且,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有的教师常常将与自己不差上下的同事视为竞争对手,内心充满了对其的无尽防备与敌意,于是原本友好亲切的同事关系逐步散发出一股阴冷的道德冷漠,在这种道德冷漠的不良诱导下,“行动的道德特征要么是不可见的,要么就是被精心掩盖了”,因此是很容易引发不道德竞争的。个体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保有优势而采取作弊等不道德手段,甚至会有教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非但不积极进取,反而把心思放在如何破坏自己“对手”上。

综上可见,现实中校长喜欢拿教师作比较这一习惯做法是存有很大风险与隐患的。因此,校长在与老师谈话说事时,一定要强忍住拿教师作比较的冲动,该说什么就说什么,直截了当,别动不动就把其他教师拉进来比较一番。在谈话说事时,校长着眼于面前这位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表达你所看到的情形、你对其行为表现的感受以及其需要做的事情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