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脓疱疮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的大疱性脓疱疮,又称新生儿天疱疮。 病因:本病病原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本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互相接触而传染,如由于婴儿室工作人员或患儿母亲接触新生儿或污染有致病菌的尿布、被单等用物而传染。 症状:多见于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新生儿,以炎热、潮湿季节发病较多。多发生在皮肤皱褶及尿布区,或颈、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红斑,迅速变成水疱,疱的直径为2~3毫米,高出皮肤,内含透明浆液,2~3日后疱液变为混浊或出现部分黄/色脓液,疱壁较薄,易破裂,疱破后可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并有恶臭,干燥后形成薄痂或脱屑。波及粘膜时可见口腔粘膜糜烂,婴儿哺乳时吸吮可引起剧烈疼痛而啼哭。在病初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一般状态良好,很快即可伴随发热、精神不振、不吃奶、逐渐衰弱、腹泻,粪便呈绿色稀便混有泡沫等症状,有时可并发肺炎、肾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皮肤创面分泌物化脓菌培养阳性。 家庭护理与治疗: 1、因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必须严格消毒隔离,对新生儿室内疑有感染的新生儿应暂予以隔离,以预防传染。注意保温。 2、患有脓疱疮的患儿应及时就医,千万不可自行用针挑破脓疱,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3、患病新生儿应坚持每天洗澡,衣服换下后,最好用煮沸消毒或用滴露消毒液浸泡消毒,防止反复感染。 4、新生儿期应尽量减少家人探望、怀抱,凡患有感冒、腹泻、皮肤感染等病的人员,均不应接触新生儿。新生儿母亲必须彻底洗手后才接触新生儿。 5、患儿的皮肤创面可用银花、公英、夏枯草、苦参、地肤子各10克煎水外洗后擦干,再以龙胆紫外搽。 6、新生儿脓疱疮患者应多饮水,乳母饮食应清淡,避免进食鸡、鸭、鹅、虾、蟹及煎炒燥热之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