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小学生家长担忧的孩子暑假阅读的问题(转发)

 全老师志愿填报 2018-06-26

小学生家长A:

我小时候听过很多评书,包括《三国演义》、《大明英烈传》、《杨家将》、《岳飞传》等。长大后,我感觉这些东西对一个人的心灵、认知水平、价值观及思维模式都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因此我一直没让我孩子阅读这些东西。网上也说四大名著对孩子的认知及三观甚至思维模式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四大名著是我省高考必考书目,所以,我一直又在想,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我感觉学好文言文,入门阶段就是多在这种语言环境里浸泡,慢慢地浸淫,听多了,看多了,不解释也能明白是啥意思,最起码是能明白大概的意思。我想,要把文言文阅读坚持下去,阅读材料得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否则阅读苦涩难懂的文言文很难坚持下去。暂时我也没找到更好的文言文听读材料,《道德经》等我也没有把握能带着孩子读,我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就先选了《三国演义》原版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阅读材料。



      一开始,我陪孩子看了两集老版的三国演义连续剧,孩子说喜欢看。第二天听土豆网的原版朗诵,同时阅读大部头,听读同步,一天听读一个章回。听读完后,孩子会经常给我分享故事情节,从孩子的分享中,我发现孩子能听懂看懂大部分意思,日常还时不时说出几句文言文原话。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觉得有了这些兴趣和基础,假以时日多做些积累,再学初中高中文言文是不困难的,应该是比较喜欢,理解得快,吸收得快。



基于此,我没让孩子直接背初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材料,从根本上讲,我觉得那也不是学习文言文的正确做法。因为如果在以后的高考中,碰到已背过的文章那是够幸运,可如果是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那就要考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这种能力主要来源于平时对文言文的阅读积累和沉淀。


       我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对吗?

 

 

植竣妈妈的回答:

你在这里实际上提出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读,宽泛点说,还包括类似于《道德经》这样的读物是否适合孩子读?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浸润孩子的文言文修养和基础?

 

我想先再次重申我的一个观点,其实阅读本身,是完全个性化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的。

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其实都是不同落脚点导致的不同观点不同而已,是没有对错的,就看你愿意从哪个侧面看,或者更倾向于哪个角度看。很多我们正在讨论和未来会继续讨论的问题,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前段时间有个北大老师提出说孩子读四大名著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老实说,这个观点也是见仁见智。我始终觉得,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书籍是必要来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力远比书本更重要。孩子毕竟是在具体琐碎的客观社会环境中体验成长的,遇到的每件具体琐事,在书上并不能找到对应的答案,这些日常小事的答案,往往是父母等身边的成年人给的。就是这些日常具体经历的一件件小事中,孩子身边成年人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的个人意见是,对四大名著有害与否,不用草木皆兵。

 

你看古代人读书,大家教材非常统一,都是四书五经对吧?为啥读同样的书,培养出那么多不同个性和气节的人呢?有君子,也有不少小人啊,对吧?


所以如果认为真的单靠几本书就能把孩子带入歧途或者走上正道,我看还是太片面了点,过分夸大了这几本书的作用力。对网上这些热热闹闹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但更要去独立思考,鉴别真伪,不必因为对方的身份来头,就选择迂腐地盲从。

 

还是以我们自己为例吧,竣读过《西游记》,就是泛读,没管他,他很小我就早早丢在他书架上,啥时候读的我也记不得了。《红楼梦》,也粗略接触过几章,大概他五六岁的时候吧,我和他爸经常讨论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读,儿子听多了,也有兴趣找出来看过一点点。不过就他那个年龄,也就仅限于认识上面有哪些主要人物而已。翻了书,听到我们说到里面的主要人物,他不至于一头雾水一脸懵逼,至于文学性和思想性这方面的内容,那是无从说起了。


《水浒》,是我个人完全不感兴趣的书,我对这些打打杀杀的书基本无感,所以也没特意让小竣看,当然也没说务必不能看,反正我家书架上是有这书,金圣叹点评水浒的书,我也有,倒是跟他推荐过金的点评,不过貌似竣也不太感冒,随手一翻就放下了,具体看没看,我也没过问过。考试中,确实有过涉及过书中人物特点和情节的考点,好像还丢过分,不过这些应试的内容,大考前突击一下看一点相关简化应试资料,也基本能对付过去。


《三国演义》小竣小时候也看过,印象不深。初中阶段,他同学中有个好朋友对三国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极其熟悉,他们经常聊到这方面的话题。以至于初升高这个暑假,他又把三国拿出来仔细读了第二遍,读到会意处,抿嘴而笑。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我是想说,不要以为小孩子看这些名著真能把里面的思想精髓领悟到那么深的程度,不同年龄看同一本书,视觉是不同的。小时候看,一开始只是熟悉人物,然后是对部分情节感兴趣,至于思想啥的,都是到长大后,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才可能开始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解读。

 

关于读书,有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经典说法,“一千个读者看这本书,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四大名著何尝不是这样?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父母引导,对这些书的解读自然不同。如果你的家教正能量满满,作为家长的你一身正气,何必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北大老师给我们提了个醒,就是孩子读这些书并主动和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价值观的引导?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把父母对社会的认知解说给孩子,影响孩子的思辨的过程。

 

至于《道德经》,我也未必能做到里面每个字都懂都通,但是那么浩瀚深邃的经典,我也没必要非要全弄懂才能学才能用啊,对吧?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背,一起学,然后生活中把我们能领悟那部分用起来不就行了吗?(见我过去的博文,不少和儿子关于《道德经》某篇章的解读。)我没像你这样把它想象得那么复杂艰深,也没有像你那样非要自己整明白了才敢给孩子,我就和竣一起学,学多少算多少,没整明白的,长大有机会他再继续学,没机会,学到一部分也知足了不是吗,干嘛非要全部弄懂那么贪心?

 

接着讲讲怎么浸润孩子的文言文修养和打基础。

首先我想说一个我自己对文言文的个人认识。你让孩子读文言文,打基础,是为了应付未来的考试,我不太苟同。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灵魂离不开中国文化,不要小看我们老祖宗的文化,能流传几千年不毁灭于战火瘟疫,天灾人祸中能不断同化周围的其他民族,不管谁当政统治,都能认同这个文化,最终被这个文化同化,绝对是了不起的东西,里面肯定有某些与天地一样伟大的精华。


我个人是非常敬仰古典文化的,我承认里面有糟粕,因为文化也需要生存,要生存就得适应,在适应过程中是被人,被政治利用,当事人对文化的解读,难免有妥协和被政治化的地方。可那又如何?瑕不掩瑜。


古文难,经典难,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读懂多少算多少,我又不是打算攻读古典文献做学问,不必对自己那么苛刻,对不对?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浩瀚的宝库,我能拿多少用算多少,不需要那么贪心。


要接触古典文化,文言文,就是必经的管道,必须接触先人的语言,才能靠近他们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智慧。这个道理,其实统治者高层是最明白的,所以你看,我们小学从古诗开始,到初中,高中,大学,都要学生接触各种古典文献中的名章名篇。对文言文的学习,你看到的是考试,我看到的,是文化需要被传承。统治者也有责任让文脉不断,让文化精髓被传承不息。


就像西方的孩子,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就必须要学拉丁文一样,为啥要学拉丁文?跟我们一样,他们的很多经典是拉丁文原著。西方上流社会的教育,知名私立学校的必修课,都离不开拉丁文,就跟我们避不开文言文是一个道理。这并不是为难学生,也不是单纯为了应试,是为了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骨子里刻印的东西,灵魂的基因,这个,就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应该认同的东西,是中国人血脉的烙印。


这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态度问题,我想先表明态度。基于这样的态度,决定了我对古典文化,有亲近心,充满敬仰。不管我懂多少,有多少我还看不明白,起码我内心是向往的,不排斥,不抗拒,不畏难。

 

回到文言文的基础铺垫,我认为,这完全是可以在孩子小时候的不经意感觉中,被家长刻意经营的。

有很多书籍都可以实现这个功能。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弟子规》上面的随便一句话,“闻过喜”,你读的时候不会不告诉孩子这三个字是啥意思吧?当孩子知道闻是听到,过是过失过错,喜是欢喜开心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三个字最基本的意思,这是不是文言文熏陶?将来他再看到“闻”是不是就亲近了?三字经上就更多类似的例子了。


从“人之初”这三个字,要理解初这个字,就要大人讲解。从一个单纯的初字,让孩子想到是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初,初生,初月,初升的朝阳,引申到人的生命的开始阶段,这是不是在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力?一句“幼不学,老何为?”你总要告诉孩子,“老何为”的意思是什么吧?告诉孩子:“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不掌握一身好本领,长大后,成年后,人家都忙忙碌碌,你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你还能干点啥呢?对一个啥也不会的老笨蛋,你喜欢吗?会受欢迎吗?是不是很失败的家伙?那么,孩子,我们要不要小时候就认真学本领啊?”孩子天生都是积极向上的,保证大声说要。这样难道不是既培养了人生观又铺垫了文言文基础吗?



所以很多人问我给孩子看什么文言文书籍的时候,我经常回答:“你喜欢什么,你就给孩子看什么。”因为任何文字都是思想的载体而已。你是什么思想境界和层次,决定了你怎么带着孩子去解读文章。解读莎士比亚笔下那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是看你心中的投影,这岂是我能帮得了你,能替你选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读同样的书,养出不同的人,关键是不同家庭土壤基础不同。觉得读书只是孩子的事,只让孩子读,大人不读,对小孩子来说是很难达到目的的,用不起来,纯粹书面的解释,意义不大,要结合生活来讲,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同步,才更易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