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女大学生对母亲的血泪控诉: 我不想被抑郁,只想好好做自己

 仰羊 2018-06-26


万众瞩目的高考结束了,莘莘学子总算舒了口气,家长们的神经却愈发紧绷:分数线还没出来、孩子不知道发挥得如何、成绩不理想怎么办、高考志愿要怎么填……


中国家长的勤奋与尽责,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成效如何呢?

 

▋我妈不容易,全家都欠她的

 

大三学生Y半年前被诊断出重度抑郁,虽经药物治疗后大幅好转,但抑郁的症状仍然明显。来咨询时,全程要么由亲属代言,要么是大段的沉默,说得最清楚的一句是“我妈不容易,全家都欠她的”。这句话虽然突兀,却令人印象深刻。

 

原来,Y的母亲年轻时成绩优异,一心想成为会计。不料,高中未读完便被迫辍学嫁人。婚后老公不学无术,没钱就伸手向她要,拿到钱就到处挥霍,不给就是一通打骂。母亲平日靠着做小生意,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哥哥则同父亲一样,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唯有Y乖巧懂事品学兼优,母亲便把所有期望寄托在她身上,坚持让她替自己完成夙愿,不惜驳回她想学英语、当翻译的愿望。

 

结果,Y大一就迷上了打游戏,期末考破天荒亮了红灯。第二学期变本加厉,每天翘课窝在宿舍打,几乎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一年下来,三门功课不及格;大二决心戒游戏不挂科,最后却发现连同学的笔记都看不懂。尽管拼命努力,还是有两门挂科;大三开始自暴自弃,终因挂科过多学分不够,接到校方的劝退通知。震惊之余,母亲涕泪交加地自暴家丑,痛诉培养她的不易,校长动了恻隐之心,将她改为留级,但要把落下的学分补齐。

 

无路可退又羞愧难当,她决心回头是岸。她终于做到了每天准时出现在自习室,但一坐下却开始胡思乱想;不久,情绪低落、失眠健忘接踵而至;两周后,终因自杀念头频现、行为异常被送进医院。



▋抑郁是潜意识的救赎和反击

 

一直以为母亲是悲剧的受害者,咨询后才明白母亲也是悲剧的推动者;本以为梦碎过的母亲,最能理解梦想的意义,最后却发现,强势剥夺了自己逐梦权利的正是母亲。


事实上,受害者倘若缺乏对伤痛的反思,往往会无意识地认同自己痛恨的施害方,成为新一轮悲剧的制造者而不自知。

 

在家庭中,父母于孩子而言就是全世界。孩子会天然地热爱自己的父母并对他们表达忠诚,会恐惧和回避任何可能出现的分离。一旦发现父母有任何离开或分开的可能,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阻止,即便这样的努力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显然,这种对家庭的忠诚与努力,Y表现得不言而喻。至于哥哥,表面对家庭疏离冷漠,内心却依旧保持着很深的联结,他的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恰恰是对父亲的认同。

 

事实上,在父母关系不良的家庭中,孩子通常会以三种形式表现这种努力:


▌将自己变成问题儿童/青少年,用惹祸的方式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从而减少他们争吵的机会;

▌变得体弱多病,让父母因自己的疾患不得不在医院奔波、无暇也不忍再争吵,从而制造出一种相对和谐的画面;

▌认为父母的冲突源于自己不够好,希望通过变得更优秀、更懂事,让父母开心、家庭变和谐。

 

可惜,孩子们往往不清楚:许多时候,父母的关系不良其实与自己无关,并不会因自己所谓的努力有所改善。相反,这些努力和自我牺牲还会固化为行为模式,成为自己日后人际交往的风格,并会因过度迎合他人而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心存疑惑。而这种迎合和怀疑,反过来又会对自身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每个人天然地都想做自己,而抑郁,就是Y最后的自我救赎和呐喊——

 

她最初说,我们全家都欠母亲的,欠下的债总要有人还,我就是那个向她还债的人。

 

但她迟迟不敢说,母亲很不幸,因为她不仅失去了追逐梦想的权利,还被父亲辜负和伤害了;我理解母亲的痛苦,但不接受她打碎我的梦想来补偿自身的做法,更不接受她面对我的哀求,仍然坚持让我放弃自己喜欢的英语、改学她喜欢的财会的行为。

 

两个都是她内心的声音,她却从理智上选择了牺牲和放弃自己,成全苦难的母亲。然而,那个被压抑的声音并未因此消失,只是转为潜意识,以更隐秘的方式来抗争:先是逃到游戏里——这样就无暇顾及母亲为自己选择的专业,用挂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内心那个自我牺牲的懂事的部分开始焦虑了——“家里那么不容易母亲还供我读书,这样做实在对不起她”,逼迫自己悬崖勒马,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部分立刻作出应对——“不是我不努力,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本以为看不懂笔记、被校方劝退已经够有说服力了,哪知敌军依旧很顽强,愣是把开了的弓逼出了回头箭。最后,Y只好祭出杀手锏——抑郁:我把自己从身体到心理都打废,看你还能出什么招?



▋我妈让我学财会,就是一场谋杀

 

咨询的最后,Y泪流满面地喊,我觉得我妈让我学财会,就是一场谋杀。为什么因为她是母亲,我就得放弃自己喜欢的去成全她喜欢的?母爱不是伟大的么?我不需要她多伟大,我想要的只是尊重啊!

 

字字泣血,发人深省。这场母女大战,战况惨烈。几场角逐下来,每个人都是输家。母亲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供Y读书,满心期待Y成才后能改善家中的窘迫,换回的却是挂科留级、身心皆有问题的孩子;Y则在失去逐梦权利、差点毁掉自己前途的同时,还付出了差点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代价。而Y最初想要的,不过是母亲能够允许她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已,换言之,不过是想做自己而已。

 

有一种抑郁,叫被抑郁:被父母逼成了抑郁。这类父母由于自体障碍,往往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而非有着独立思想与情感的个体。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的要求是符合传统或主流价值观的,孩子就要无条件地服从,理由是“我是为你好”或者“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

 

但他们却不曾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世界和处理问题的独特视角,拥有自己的兴趣与偏好。也许,父母的经验可能会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也可能成为禁锢他们的枷锁。毕竟,连一只蝴蝶都想按自己的意愿飞翔,何况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每个人只有做自己时,内心才是自然舒展的;若不能,便会在外部要求与做自己之间来回冲突拉扯,生命也随之变得晦涩干瘪:被抑郁正是由此而来。

 

客观来讲,这位母亲对孩子并非没有爱,只是爱的方式因自己过去受的伤害而变得扭曲:满心憧憬却被剥夺了追梦的权利,背负残酷现实与家庭重担前行的同时,却得不到来自最亲密的人的温暖、支持与尊重,自然怨愤满满。她长久地停在自己的遗憾、缺失与疼痛里,哪里有心情看见并给予眼前的孩子?倘若当初她能放下对自身缺憾的执着,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也许悲剧(失去梦想和被抑郁)早就止步了。

 


真正的爱不会带有任何捆绑、强迫、威胁或者控制的元素,爱本身就是接纳、允许和尊重对方以其自身喜欢的方式存在。


毕竟,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正如纪伯伦的诗所说的那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所以,今年的高考志愿,请试着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你的孩子,尊重并倾听ta的兴趣、选择和判断。在他们的考量还不够周到与成熟时,你可以从旁提醒或指导,但请不要控制和剥夺他们做决定的权利。毕竟,他们后面的漫漫人生路,没办法永远让你保驾护航。


愿更多的孩子远离被抑郁和折梦的轮回。


【注:文中案例已征得本人同意发表,所涉及的个人信息也已做过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