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天地】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慈悲诚意 2018-06-27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我要说武汉在全国很有名声,肯定是句废话。但我要说武汉的户部巷很在全国很有名声,那就未必了。知道户部巷的外省人,肯定知道这是武汉著名的美食街。网上有好事者评选中国N大美食街,不管怎么评,户部巷总是入选。但户部巷的美名,似乎也只在好吃者中口耳相传。地理课考不及格的人,还有可能知道有个武汉;不好吃的人,能识得天下有个户部巷的,实在难得。前段时间接待一位武汉专家,比较内向讷言,存心想找些话题打破沉默,因为刚去了趟户部巷,便跟他说起来,他一脸茫然。我发现不对,又说起新近去过的晴川阁、古琴台、西塞山这些古诗词里的著名去处,他还是一脸茫然。好在我想起,此公是著名的机械专家,不通古诗词是有可能的。后来稍熟,谈起来,他觉得最好吃的是他们学校食堂的葱爆驴肉。武汉的大学食堂都做得不错,但在武汉长年生活,只喜欢食堂的葱爆驴肉,未免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话说回来,一个对吃如此马虎的人,不知道户部巷,也不见得什么。

我知道户部巷是著名美食街,正是因为自己是个好吃之徒。对这个原因,我的态度很端正,是就承认。但我第一次去户部巷,并不是冲着美食街去的。那是二十多年前,我是参观著名的长江大桥后,被当地朋友就近引到户部巷吃午饭。户部巷是百年老街,里面东西好吃,武汉人是知道的,我的印象也是吃得不错,而且吃了很多种东西,但那时候应该还不是闻名全国的美食街。美食街这个光荣称号的泛滥,首先是基于大量“吃货”作为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那时候不像现在,谁都敢自号为吃货,甚至以吃货为荣。那时候太关心吃,会被人认为没出息,纵然好吃也只好偷偷吞口水。说一个人是吃货,无异于骂人,与今天的“饭桶”意义异曲同工。

其次,还得力于互联网传播尤其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美食资讯的迅猛传播。以前谈及美食,多是少数文化名家在有限的报刊发表点文章论及,现在人人都借助成为发布者,甚至传统媒体也从互联网上寻找资源。这种铺天盖地的传播效应,肯定不是拿着纸笔来记录所能比拟。很多地方美食和很多美食之地,因而广泛地被人们熟知,尤其是被有志于吃之徒所知。以前讽刺旅游只是到了某个著名景点拍了一堆照片,现在改喻为到某地吃了某些名食。

互联网传播不但带来对美食的广泛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名家对美食的定性。几个名人吃些名菜,说些个人意见,可能是韵事。但广大群众都有机会吃到更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态势不一样了。有很多著名地方大菜小吃,被吃货们损得无地自容。本来饮食就是众中难调之事,加上地域不同而带来饮食习惯爱好的巨大差别,要想所有人都对同一道名食下同样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网上有大量的吹捧某一美食的图文,也有竭力痛斥同样饮食的图文,吃货们间先热闹地撕逼起来了。再怎么有名的著名地方美食,都会被人吐槽。

名人多半还有些阅历,因而鉴赏能力可能高些,特别是过去写文章时,他们尝到的大多还不是现在这种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不管哪个地方的不同风味,都是用心手工做的多,吃起来自有一番春秋。何况这些名家首先有机会吃,过去往往吃饱尚难,谈何吃好,饥饿时代对食物的记忆,与要想方设法提振食欲的今天,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对美食的向往如同对美女的向往,大家都颂扬的美女,你也看得如同天仙,但假如千方百计娶将归来,日久之后,会发现天仙不过尔尔,架还是要吵甚至要打的。但若是穷得老婆都娶不起的年代,母夜叉也可能跟貂婵比一比。宋江把那个杀人为业的恶婆扈三娘许配给王英,王英还不是乐开了花,他会去惦记潘金莲吗?一句话,满足感往往在于得到,而不在于多好。

甚至再以美食闻名的地方,也被人诉说去不得。天津人不吃狗不理,北京人不吃烤鸭,才不是傻瓜。网上给了个有力的理由——这是专坑外地人的,本地人才不会进坑。推而论之,美食荟萃之地,尤其是被以美食街、美食巷命名了的地方,本地人也别去,省得人家真以为你傻了。西安人不宜去回民街,成都人不到宽窄巷觅食,总之,全国都有一条本地人不会去的小吃街。关于著名的武汉户部巷,网上也有很多热文,有人说户部巷脏,东西难吃,有人说真正的武汉美食不在户部巷,那里出名的几家老字号的热干面、豆皮之类武汉传统名点,都不如另外地方的好吃,中心思想就是武汉人不会去。

我是春末时,被朋友的学生带去户部巷打发时间,头天在手机上查了一下,发现这些高见的。虽然对户部巷已无什么印象,但我认为它能作为一条著名美食街长久地矗立在武昌长江边上,并且天天人潮汹涌,就具有满足需求的起码功能,不是怎么评论就能抹杀了的。全国人民都有看不起本地美食街的风气,但都挡不住人家生意红火。作为短暂逗留的外地人,户部巷走一圈,我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堪。这条百年老巷,也不过一两百米长、数米宽而已,一天到晚熙熙攘攘堵得水泄不通。巷子里的摊店,摆满了天南海北的美食,大多数人是买到了举着就地张口就吃。有的吃得非常专注,谁都不搭理;有的却一伙人谈笑晏晏,一边吃一边放肆地相互说笑。巷子里摆着很多垃圾桶,很多人被挤到桶边,也心安理得地吃,将垃圾桶视若无物。总之,你能想象到的吃相,大概都可以在此找到。

户部巷最为出名的,是个“过早”圣地,有“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为“汉味早点第一巷”。湖北人称吃早点为过早,这是我1995年从一位到广西实习的湖北籍朋友口中知道的。早上见了我,问我过早了没有。我愣了愣,他再问一次。这样,我才搞清楚过早即为吃早饭。所以,在武汉遇上人说过早,我再不傻愣愣的了。说起武汉人过早,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街上总看到年轻人匆匆地走着,手里拿着早点,边走边吃。就算是一次性碗装着的热干面,仍然是走着路吃。二是就算坐在人家店堂里过的早,使用的仍是一次性碗筷,吃罢便扔。这在哪个城市甚至县城都没有见过的。是武汉人特别讲究卫生,还是太追求效率?我估计,可能一次性碗筷的成本,和公共消毒碗筷的成本差不多,否则商人们不会不算计。在户部巷,我甚至看到一位专业乞讨人士,不知从何得来一份食物,也是装在一次性纸碗的。他捧着碗,蹲在人家店门边,吃得一本正经。

武汉的早点,花样繁多,有些已经闻名全国。比如热干面、豆皮、汤包大概举国皆知,其他面窝、甜米酒、糯米裹油条、鲜鱼糊汤粉(泡油条吃很妙)、烧麦之类,也是备受市民钟情,随处可见。据说武汉人离乡久了,一想起热干面就口水直流。但对外地人来说,要接受并喜欢上这东西,最起码得有个不短的过程。就我本人来说,吃几下可以,也觉得香,但同时还觉得太腻太干。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本地人爱得颠狂外地人却难以接受的风味,北京的豆汁儿很出名,非是十分正牌的老北京享受不了;西安羊肉泡馍备受北方人追捧,寻常的南方人也很难领教。不消说,热干面虽让武汉人牵肠挂肚,未必就能让天下人都赞赏有加。但既来之则吃之,有时候,吃过一种东西的快乐,未必比吃到一样好东西差。

武汉人教过我吃热干面的正确姿势,须同时点上热干面、蛋酒或面窝,一手端热干面,一手拿筷子,趁热拌匀,让芝麻酱香完全吸进面里,方才款款入嘴,再来上一口蛋酒,充分融合——坦率地说,这个姿式我一直使得不好,而且我对芝麻酱的香味不感兴趣,唯一觉得可堪欣赏的是那点儿萝卜干和榨菜丁儿。虽然这也不妨碍我在武汉照样拿热干面当早点吃,但是吃不出武汉人那种满足和得意来。在这一感受上,我和广大外省来汉人员是没有多大差别。

但豆皮就不同。按说我长期生活的广西,也没有这种由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成薄皮,内包熟糯米、肉丁、鲜蛋、鲜虾仁的饼状食物,但我对豆皮相当接受。我在街上当众吃东西总觉得不自在,但在户部巷时别人买了给我,我照样当街边走边吃——这也是户部巷吃东西的标准姿势。这条闻名遐迩的美食街上,很多摊点几乎是挤着摆着案台就能开业,很少有摊店还能设置桌椅,让客人坐下来从容品尝的,所以买到手就边走边尝。我不太相信有什么美食真的好吃到让人毫不遮挡就迫不及待地当众饕餮,但我也无法解释这一盛景。大概这和某些神秘主义渲染的情景一样,人入此境,非如此从众颠狂,体会不到其中的快感。

类似的武汉名点,在户部巷大多能找到。至于是否不够正宗,不够地道,我无从判断,武汉这么大,我也不可能为哪一样美食细细搜寻。但不管怎么说,在武汉这条全国著名的美食街上,不管是当街吃豆皮,还是坐下来吃鸭血粉丝汤,我都吃得很开心,回到南宁我想吃也没有啦。街上和我一样沉浸在食物中的人,可能有不少是来自全国的旅游者,但武汉本地人也绝不少——分辨武汉话,这点本事我还有,而且不少拖家带口的,更易听出来。

网上枚举过中国有十大美食街,武汉户部巷是其中之一,我所居住的广西南宁市中山路也忝陪末座。南宁人都知道它是美食街,外地朋友来了,也往往要求带到中山路走一走。但是南宁人当然也有类似说法,说那是给外地人吃的,本地人不去。对这个说法,我个人的选择是这样的,一般不会主动去,要吃什么东西,一般身边就有,犯不着跑那么远。如果去的话,确实是陪外地朋友去。但我也决不认为这里的味道差到只能哄外地人,事实上,这里很多南宁传统小吃,算是南宁最好或最有名的。比如老友粉、粉饺、粉虫、八珍粉、海鲜小炒、田螺煲、马蹄糕、煲仔糕、卷筒粉之类,这里均有数一数二的摊店。这里和全国各大美食街一样,同样汇聚了各省一些有名而且能够广泛传播的美食,而且近年来南宁成为中国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东盟美食也席卷而来,中山路就随处可见东盟名小吃,别说冬阴功这种著名的泰国名菜以及能进中国的种种热带水果,就连卖炸蜈蚣、炸蝎子、炸蚂蚱、炸水蜻蜓这些东南亚夜市的“黑暗料理”的,摊店也不少。作为粤港澳的邻居,港台食品在这里也不少,双皮奶、鸳鸯奶茶几乎都被人认为是南宁特产了。

我认为,这里集中了一批南宁传统小吃,外地人前来,不说一网打尽,也能方便地见识多样,至于南宁本地人认为哪个店的老友粉、粉饺比中山路好吃,让他们自己去,作为外地人,几乎没有可能一一找到那些最好吃的,或者本地人主张最正宗、真正的南宁传统小吃。其次,对南宁人来说,这里集中地展示了一批外省甚至港澳台、东南亚的地方美食,来此长点见识,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所谓美食这种东西,自己吃着好吃就高兴了,不便一定要找正宗的、地道的,这东西就算在原产地,可能也只有一两家店的口碑比较好。而且,真的正宗了,反倒未必适合自己的口味。不信从南宁拉几个专列的人去武汉,看看有几个吃几天就一塌涂地地爱上热干面的。我们通常无力到处远游,有些向往,能得个神似已然不错,更何求神似!

本地人吐槽本地美食街,首先得直面几个现实。其一,现在的食物味道确实比不上以前手工少量制作的好;其二,现代人因为条件改善,选择余地增加,胃口其实相对变差,一顿饭痛吃一两斤大肥肉的快感,再也不可能找到了;其三,美食街的功能能解决“有”就不错了,不必强求解决“好”,对大多数人来说,万里迢迢来到贵地,能吃上一回贵地出名的著名食物,已然不足,不必一道要最正宗最地道的,须知本地人也不可能总是找最正宗最地道的来吃。

从这点说,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中山路当然也不是南宁人的地狱。高兴就去,不高兴到哪儿吃都行。不管怎么说,小吃街尤其是被地方政府因势利导特意树立的“美食街”,都是地方美食文化的聚集,以及外来美食的集中展示。人生所有的东西无不如这所谓美食一般,真吃到嘴未必见得很有味道,问题是要解决自己“吃过了”的满足感。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巷子里面拐进来,里面别有洞天,各地美食小吃纷呈,基本上有座位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虽是大白天,灯火却营造得仿佛夜市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武汉的美食街,贩卖的是全国各地的美味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在武汉吃北京爆肚,味道未必比得上在北京吃,但对不去北京的人来说,不算开个荤吗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感觉卖热干面和豆皮的摊店最多,谁能告诉我,哪家最正宗,或哪家最好吃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在武汉排队等着吃长沙臭豆腐,也堪称其志可嘉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当街就吃,何须落座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不管站着坐着,边吃边玩手机是风格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这是在交流味道如何吗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街上一起吃东西的美女群,也是风景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看这胃口,谁说户部巷东西不好吃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一家人一起吃,也是小确幸吧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小姑娘当街互喂,便似在学校一样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这位仁兄虽从事乞讨之业,吃喝起来可是一丝不苟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吃,就是一种最有深度的交流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否一样的感觉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站着捧碗举箸,人不会常有这种体验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等座的人比坐下来吃的人多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选择是人生最艰难的事情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谁看到有个垃圾桶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算是名店,人真不少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美食前面的人气,不比股票市场差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垃圾桶旁的盛宴

户部巷不是武汉人的地狱

垃圾桶旁的陶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