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宽对】 瑶欢/文 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对仗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古今楹联作品,大多以宽对为主,因为作联时若刻意求工的话,往往会因词害意,反而会适得其反,步入形式主义。 因此,一般高明的联家在创作联的过程中会遵守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而往往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 宽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类不同。相同的词性,就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一题景联: 上联:苍松翠柏窥颜色 下联:秋水春山见性情 “秋水”与“苍松”,“翠柏”与“春山”,“颜色”与“性情”,皆为名词;而“苍松、翠柏”,为草木类,“秋水、春山”,为地理类;而 “窥”与“见”,皆为动词。 (2)词性不同。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也可对仗。如北京古藤书屋一联: 上联:一庭芳草围新绿 下联:十亩藤花落古香。 “芳”字,为形容词,“藤”字,为名词。但这两字都形容后面的名词——“芳草”,“藤花”。 (3)平仄相对。在一般情况下,创作联时平仄可以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法则。如明代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的一经典联: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根据平水韵的规则,读、国,为仄声。由此可知,上联第一个字的“风”和下联第一个字的“家”,皆为平声,上联第三个字的“雨”和下联的第三个字的“国”,皆为仄声。这联的平仄并没有字字相反,遵循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法则。 (4)同字对仗。对联忌异位重字,而工对也忌同位重字,但宽对可以同位重字。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的一联: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字,虽然同位重字了,但用在这里似乎没有违和感,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意境。 (5)局部不对。局部的词性、词类、平仄、语法和字可以不对。如毛泽东的一诗联: 上联:不到长城非好汉, 下联:难酬蹈海亦英雄。 “蹈”字,为动词;“长”字,为形容词。全联仅“蹈”与“长”的词性不相对,其他的平仄、词性等都相对了。 (6)语法结构不同。上下联语法结构有不同的,也是一种宽对。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 上联:长征老战士 下联:文革病诗人 上联为“老战士”为偏正结构,而下联的“病”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这里是为使动用法,即“使使人生病”,所以“病诗人”为动宾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严而不死,宽而不滥是创作对联的重要环节,宽对这是楹联通则允许的,但在创作过程中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附件: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冯友兰的一副挽梁漱溟: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钩玄决疑——廷争面折;己任——执言) 李鸿章: 死事念诸君,尚落得一席名山,千秋俎豆; 封侯嗤我辈,倒不如杖游南岳,钓隐西湖。 ——题无锡昭忠祠 (一席——杖游;名山——南岳;千秋——钓隐) 责任之心堪责己,恕己之心好恕人。 (《三国演义》) (之心——之心,同位重字。) 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 《水浒传》 (花开——月皎;风吹落——云雾遮) 贪观天上中秋月,失却盘中照殿珠。 《水浒传》 (中秋月——照殿珠) 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秋霜。 《水浒传》 (落花——杨柳)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飞来——暖意);平仄? 上联:人生哪有多如意 下联:万事只求半称心 (人生——万事) 上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下联: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 (你也求,他也求——朝也拜,夕也拜) (你来求,他来求——朝也拜,夕也拜) 中国对联甘棠奖入围作品 傅青主 孤竹证山高,印一道而诸节生,其学如此、其人如此; 大才难世出,秉一身从两朝释,明也半生、清也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