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一点看法

 wsyqn 2018-06-28

  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一点看法

                                                            毛智勇新作《爆破英雄马立训》

    大家都看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吧?全国的皇室贵族、成人百姓都在为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行走的皇帝喝彩,赞美他有一件”美丽的新装“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出了一个事实:皇帝并没有穿衣服啊!.......

   我将要谈到的话题,或许使我扮演了这个不起眼、不懂事的孩子。无论对与错,肤浅或是有内涵,至少这是我个人在绘画过程中逐渐感悟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人观点,我为什么要人云亦云呢?!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画画的朋友谈到笔墨,顿时眉飞色舞神气活现,“笔墨”也成了一些画家攻击另一些画家的武器,仿佛谈到中国画,没有那些漂亮花哨的“笔墨”作支撑就完全不配做一个画家。这种观点影响了一大片人,致使成为一种国画界的定律不可撼动,一些画商怀着各种目的,或者怕别人说他不懂画而露怯一起跟着推波助澜,张嘴闭嘴的“笔墨”,唯此为大,谈国画必谈笔墨仿佛才是行家、专家。个人认为,这完全是误导,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把戏!我这句话恐怕是一颗炸弹,让很多人震惊、然后是愤怒,最后是口诛笔伐,甚至会直接说我不懂中国画、一知半解的胡说八道吧?因为这句话在中国画领域广为流传,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敢于质疑已经约定俗成的“规矩”,甚至到了如果谁不谈笔墨而谈中国画,人家就会说你不懂中国画!就好像孙悟空离开紧箍咒就不是孙悟空了。。。。。。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我倒觉得在某些范围内推崇认可所谓”笔墨“的人越多,越说明这个观点存在巨大的问题!因为实际上,造型的难度远远大于玩笔墨!很多人画不好,就是因为抓不准形!很多人因此不画人物而改画山水花鸟去了。你训练造型准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玩笔墨的技巧,告诉你只需要几分钟。毫无绘画功底的退休老人在家闲着没事,只要到老年书画大学找个三流的书画老师,不出三个月就让你画的有模有样,不信你看看自己周围的那些学书画的老朋友吧。画画不同于其他行当,是需要一点”慧根“的,不是所有人画画都能成为一个画家,中国画特殊的材质和工具,会造成特殊的”笔墨“效果,自然天成,无疑成为这个画种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显著特点,浓淡干湿、墨分五色,毛笔蘸水蘸墨一笔下去墨色丰富,加上力道、急缓的变化奇巧无比、变化无穷,这正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但是,过分夸大强调笔墨第一,过分沉醉在所谓笔墨效果的小情小趣,如果不是故意误导就是浅薄无知,仅仅强调笔墨的人,就是匠气十足、浅薄的画家。笔墨无非是一种技法,把过分追求变化多端的所谓”笔墨“作为目标的画家,最终就是一个画画的工匠!其实,一些人之所以人云亦云的跟风赞美起哄”笔墨“,是因为在绘画领域,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成为张大千、徐悲鸿、梵高或者毕加索!他们真实目的是为自己的浅薄技艺”圈地盘“而已!可怕的是,这种人占了大多数,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不客气的说,往往这些大谈笔墨的人都是一些要么”山水画家“、要么”花鸟“画家,要么”什么什么专长画家“,我们是不是习以为常了?可是仔细想想你不觉得可笑吗?!一个画家接触大自然,看到山画山、看到水画水,看到人看到花花草草就画人、画花花草草,都可以画啊!除非你是个庸才画家!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你能画的我能,而你不能画的吾亦能,孰更胜一筹?孰是真画家!画画是要看功夫的,中国人太喜欢用老祖宗丰富的文字为自己抬举了,一些人为了炒作雇佣写手,充分利用中国文字丰富多彩的特点,夸大其词,把死的说成活的,寥寥数笔的玩意儿,让一些“评论家”吹的神乎其神,让你越看越是那么回事,忽悠!互相忽悠!很多人明明心知肚明,还是乐此不疲的遵从着“难得糊涂”的“美德”接着忽悠。自古以来,真正的大画家都是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具有强大的造型能力,我无意否定那些在专项领域有所建树的成功的画家,毕竟人的精力和爱好是有限的,那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但是也有更多人属于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一群。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画家正在用事实打破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所谓定律。
         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一点看法
              比如90后的陈英杰,他把美式涂鸦和中国画结合创作的作品推到美国芝加哥,惊艳了全世界。
     而《中国书画报》上曾经刊登了一篇该报特约记者牟建平对史国良的访谈《史国良谈慈善、创作和市场》。其中在画僧史国良(以下简称史僧)回答牟先生提出的一个“如何正确地看待传统”问题时,有这么些话“对于吴冠中我是尊重的,......。由于他自己对中国画笔墨完全不懂,自己在玩构成、色彩,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这话很天真,挺无知的。笔墨对吴先生来说确实等于零,因为他不懂笔墨......”。
  “笔墨等于零”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的话题了,但这么多年还是争论不休。我想可能还会一直争论下去,因为这个话题本身似乎就像“鸡生蛋,蛋生鸡”,永远都争论不完。不过这也正是体现吴老的“伟大”之处,我想吴老当年提出“笔墨等于零”是有他的意图的。他引发争论的用意就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笔墨”与“画面”的关系。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画发展的严重障碍和“一潭死水”的现状——过于强调了传统的笔墨,忽视了创新发展。评判一幅中国画好坏往往只看笔墨,认为笔墨好了就是一幅好画,因此从上到下都在追求笔墨,特别是传统笔墨,紧紧地抱着“古人”不放。所以吴老“笔墨等于零”的提出就像一石惊起千层浪,也像捅破“马蜂窝”一样惊动了众多“传统笔墨”的守护者。因此吴老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击。当然,吴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击(即使是攻击)越强烈,吴老心里越高兴。在当时吴老似乎真的有些孤军作战,寡不敌众。但现在看来已慢慢地被一些人所接受,似乎有些势均力敌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顽固分子一定要在传统笔墨上做文章。似乎没有传统笔墨就不能成中国画,就如我一直“佩服”的史僧尔等就是典型。这么多年了居然还不能理解、领会吴老的良苦用心;而且脱离吴老提出一针见血话题的背景而大逆不道地“攻击”吴老是何等的“天真”和“无知”。看来他确实还需要一辈子当“僧人”继续修行了。
    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一点看法
                                                                             吴冠中作品
  吴老的《笔墨等于零》写于1978年发表于1997年的香港《明报月刊》和《中国文化报》上。我们不妨简单地重温一下吴老原文中的核心内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成型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就像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起来是脏的,但是在特定画面中,它却起了无可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的核心就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其笔墨等于零的前提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所以我们绝不能“断章取义”脱离前提,脱离话题背景去片面地理解,否则就有故意恶意“攻击”,也有因道德“伪善”而别有用心的嫌疑。
 人云亦云、故意脱离背景“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尊敬”的“攻击”就是一种趁火打劫,是艺术界的流氓痞子。我不是什么大学教授、博导,更不是什么陈传席、陈履生等所谓的美术评论大家,只是有感而发、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大凡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造诣的画家都懂“笔墨”是中国画构成的基础语言,而最终的画面效果才是中国画的体现、中国画的“灵魂”。仅玩弄“笔墨”而失去“灵魂”有何意义?吴老的话其实不难理解,吴老所表达其实就是“笔墨”和“画面”的关系。他绝不是想完全否定“笔墨”,他的意思是唯有好的“笔墨”不一定能构成好画或好的画面效果。“笔墨”再好,脱离具体的画面或与当时情感想表达的画面效果相违背的甚至是不健康的,那其价值何在?我想不仅等于“零”,而且是“负数”了。试想如果用齐白石画昆虫的笔墨去画‘黑宾虹’时期的山水画,或用“南宗的笔墨”去表达“北派的山水”,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笔墨效果呢?可想而知!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不妨打个很通俗的比方:“笔墨”与“画面”的关系就像“砖瓦”与“建筑”的关系。有非常漂亮的砖瓦,不一定就能造出美丽的,风格各异的大厦。同样的,普通的砖瓦在建筑大师的手里同样也可以造出或精巧别致,或雄伟壮观,或具有多国地域风格的建筑;但如果在土工匠手里就只能造一些土墙,马棚或是堆灶头罢了。如果我们整天地研究如何把砖瓦做得漂亮再漂亮些,而不去研究如何用砖瓦把建筑造得个性纷呈、更吸引人一些,那么这样的砖瓦又有何用?不仅等于零,而且也等于负数了。因为你不仅在耗费人的精力,而且在浪费水土资源。所以说吴老的意思是要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精力放在研究“笔墨”上,特别是不能死抱“传统笔墨”不放,每天机械地临摹哪家哪派的“笔墨”;我们不能只把将哪家哪派笔墨继承了当追求的目的。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吸收为我所用,讲究的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甚至是创新。并且一定要多研究“笔墨”如何为追求完美的画面效果更好的服务,不能画什么画,画什么对象都是一样的笔墨语言,那么这样的画面效果会和谐吗?不伦不类、哭笑不得的笔墨不等于零又等于什么呢?如果是不健康的甚至是违反艺术规律的画面,其笔墨工夫再好,不仅等于零甚至等于负数了!我的恩师国内知名老画家施明德、王伯敏、孔仲起、刘懋善等也经常告戒我画中国画不仅要研究笔墨,更要研究布局、构图、疏密、虚实,还要投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画外的修养(包括文学、艺术的修养等);要研究如何以不同的笔墨去表达不同对象、不同主题内容的整体画面效果。早在几百年前的石涛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而我们今天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国画精英仍理解不了石涛,理解不了吴老,还在作茧自缚、故步自封,真是可悲可叹之事。 
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一点看法
                                                                               史国良作品
  不少人是由于眼光短浅、死抱传统笔墨,以至无法接受新的笔墨语言,要么是嫉妒。  而吴吴冠中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是一个具有非凡气度的“高人”;是一个站喜马拉雅山的顶峰而看艺术世界的人;是一个勇于拯救艺术而敢于发表真言的人。吴老只管发话但从不去反驳别人,尤其是不屑一顾的“小人”,“我走我的阳关道,让历史去证明一切吧!”
  我们的艺术需要“百花齐放春满园,而不是一枝独秀荒芜地。”我要奉劝一些画家多做善事,多修行。少说或尽量不说诋毁人的话,多画你的画,否则你会让人怀疑。就有些象美院的学生为引人注意(本身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注意)而故意留长发、扎辫子的嫌疑。千万不要穿新鞋,走老路,一辈子不发展。其实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和尚腰挂手机、脚下跨着摩托车,少林寺的股票不也在上市吗?!和尚都更新概念在发展,更何况我们艺术家呢?所以决不能轻信某些人的话而迷失方向,艺术家本来就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开创者,否则永远只能扒在古人肩膀上睡大觉!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著名青年美术评论家黄丹麾编著的《美术与悟性》一书,其中写到:“吴冠中是一个善于引进悟性教育的当代美术教育大家。作为油画教师,他从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油画的技巧,也不仅仅在西洋绘画范畴内打转,而是着眼于东西方艺术的源流发展和互相交融,启发学生的悟性。他把‘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作的一幅梅花册页作为示范作品从中启示印象派之所见、所求......他把潘天寿的一幅水墨画与勃拉克的一幅静物比较分析给学生看,从其中对‘平面分割’和‘组织结构’的不谋而合,揭示造型艺术规律的世界性,东西方艺术中精华成分的同一性。这样的悟性教学方式在油画专业和中国画专业中都是极罕见的。但这恰恰是东西方艺术大师的‘画魂’。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最可贵的东西是穿透世界的眼睛和再造世界的头脑,而不仅仅是一双熟练的手。”你看这是吴老多么精辟的语言论断。不难看出,吴老不但在继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于发展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东方艺术文化,也需要西方的艺术文化为我所用,需要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真正做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思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国美协在2008年工作会上所提出的“具有积极健康、和谐兼容的品格,具有纵贯古今、吐故纳新的胸襟,具有横容中外,激浊扬清的气势。”这不正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写照吗?蚊蝇式的叮咬已经激不起麻木沉睡的人们了,所以只能采用毒蛇猛咬一口的方式来激起人们的觉醒,激起中国艺术的向前发展,也算是一种以毒攻毒吧。或许这也是目前“金星秀”之所以以这么火的原因所在。如果不勇于创新、不进步、不发展,让中国艺术走出国门与世界艺术接轨,与世界艺术抗衡,那么中国的绘画艺术真的会走向“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的时代。呜呼?哀哉?!
     笔墨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技法,中国画离不开笔墨,笔墨情趣无疑会给作品增添色彩和趣味。但是不要忘了笔墨是为“形”服务的,一味强调笔墨就是对中国画的曲解,是片面的。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前人可以借鉴,但绝不是不可打破的规矩,否则何谈发展?不要肆意指责,只能说明那不是别人的错,是见识的少了、是你自己不敢尝试!艺术不是做算术题,只有一个答案。不同的画家对世界有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画出来的画也就各有特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风格。艺术没有冠军,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就是优秀的。仅仅只有少数“专家”认可的,脱离了大众的所谓“艺术”价值在哪里?难道只为这几个专家欣赏吗?这符合接地气的形势吗?一条路在开拓的时候从来都是艰辛的,开始也常常不会被人理解,但是坚持自己的路走下去,就一定会成为未来别人的一条路。一提到中国画,很多人张口闭口谈笔墨,我只是弱弱的提醒一句:喂!那是一只鸡还是一条狗?最基础的造型训练都没有解决,谈什么笔墨?其实,如果只是为了玩笔墨,我们看看好多退休没事的老同志到老年书画学习班不出三个月就画的有模有样了。
       当前中国的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一味追求形式的变化,但严重缺乏内涵和思想。您觉得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因为缺乏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作为一名艺术家,您认为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有些人成了大家,有些人却没有?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思想。有思想才有高度。艺术家一定要有思想,画画是画思想,不是画笔墨。笔墨是死的东西,思想是活的。石涛讲过“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要境界提高,笔墨才能提高,否则还是画三百年前的老画,与石涛、八大山人画得一样,那还活着干什么。所以说,中国画很多都只知道继承,却没有创新、发展,继承是为发展而服务的,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因此我想说,画者就应该老老实实画画,少拿着”笔墨“说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