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宁静 物我两忘

 枫叶飘然居 2018-06-28
                         淡泊宁静 物我两忘     杨峰/文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自然生成,从本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调摄得当,人则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养生学家都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到两条养性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悲伤;二是“恬淡无为”,即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所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生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寿命便可延长。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以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遭到打击处于逆境时,会因心理失衡而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烦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心身疾病,严重的危及生命。因此,人活在世上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以入世的心态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休息时以出世的心态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有人调查,诺贝尔获得者的寿命大多很长。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恬淡虚无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两位大学者的事迹:一是在几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任继愈,他从不服用任何补品,而是从中医学中的“血由气生,气由神全”得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顺其自然最好。另一位是大学者梁漱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以平常心去对待名利荣辱。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才享有95岁高龄。这对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极有启迪。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为社会积极地做出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返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延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

    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脑内克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这种由20多种内啡呔组成的神奇激素,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

    可见,如能将淡泊宁静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可使你自然而然地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健康长寿境界。

                              摘自《健康生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