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迪安专访丨“刘庆和:水墨语言的当代方式”

 悲愤的公牛 2018-06-28

范迪安:


刘庆和先生新的个展在合美术馆开幕,我要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刘庆和先生长期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上,堪称成果斐然,形成了很大的学术影响,为拓展中国水墨的当代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新的个展的举办,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崭新成果。


范迪安院长于刘庆和“同尘”展览现场

刘庆和是一位在新的文化情境中探讨水墨艺术表现力上做出长期思考与努力的艺术家。
一方面他信守在水墨语言表现这个领域,一直坚持用水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现实感受和艺术观念。另一方面他又努力使水墨在精神内涵和语言品质上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他的这种坚持和探索,一路走到今天,既是不断成熟起来的一条个性的艺术道路。也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方新的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毫无疑问,水墨艺术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现代以来中国水墨所走的道路,一方面是使水墨的表现主题更加与现实、生活、文化相结合,形成艺术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努力拓展水墨语言的表现方式,使之在艺术的形态上不断地具有当代文化属性。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时代,如何使水墨一方面能够延续传统的精髓,一方面能够更加鲜明的体现出艺术家个体在当代现实、当下生活中的深度思考,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范迪安院长于刘庆和“同尘”展览现场


这次,合美术馆以做艺术经典案例的方式策划刘庆和的个展,一方面呈现了他的许多创作文献,一方面用几个系列作品来反映刘庆和艺术的最新成果,我觉得这个展览既是刘庆和个人展览一次新的大型展示,也为我们今天观察、思考和研判水墨艺术的当代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契机。


我与刘庆和是多年的同事和同道,一方面观察他一路走来的实践方式,一方面也从他的独特视角中获得许多新的感受和体会。正如他的这个展览题目“同尘”所揭示的,进入展厅,首先看到了艺术家思想世界的独立性,以及思想与现实的关联性。"尘"之微小,生命亦然,于是现世称为"尘世"。"尘"的存在有许多共相,刘庆和笔下的形象就出脱出芸芸众生的境遇与状貌;"尘"的个体是一种种鲜活的情态,刘庆和更是以极为感性的笔墨画出了丰富的个体。

具体来说,刘庆和的艺术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他与现实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在生活之中悠游,又在生活之外旁观。这是一种艺术生活的状态,也正是用艺术表达现实感受的最佳视角。所谓若即,就是他从来就把生活的"在场"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点,始终从现实的生活感受中提炼与梳理自己表达的主题。他的作品,无论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看到与当下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有关,与他所思所想所感有关,尤其是人物动态、表情、物象等细节的捕捉和落笔,极为生动传神,是一种有很强的现实文化感的创作。所谓若离,是指他始终在观念上拂去生活的表象,与生活保持着观察的距离,他的这样一种在场与抽离的关系过程,使得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亲切,唤起一种熟悉的共同的经验,又有一种在文化上称为陌生化、陌生感的生动。

“同尘”展览现场


第二,他的艺术是"人我合一"的艺术。
中国古代一向推崇艺术的天人合一,讲的是艺术创作与自然与生活的经验感受相结合相融合的重要性。在刘庆和这里,他把传统的"天人合一"转化为"人我合一",他的作品大量的表现了人,表现了生活层面上的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而他又把自己和这个巨大的社会群落联系在一起,尤其用他十分个性的语言表现方法来串联起他自己的这个"我"与社会众生的这个"人"的关系,这使得他的作品不是小品意境,而是大画意涵。他巨大尺幅的作品强烈地传达了他思考和感觉的密度,展现出水墨语言作为当代艺术方式的力量。
   
在这个展览中,他展示了一批新作,尤其是在"粉墨"这个系列中运用了综合的手法,形成整体的装置,我现在还很难思考到他这件作品的形式属性和语言属性。但是走进这个展厅,所能感受到的是水墨语言让我们置身到一个文化的氛境和文化的情境之中。他在墙面上悬置巨大的人物单体形象,不同的人物身份得以交错,又用类似于水墨线条一样的丝网贯穿起来,加上光的运用,构成了一个把观众纳入其中的剧场。我觉得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水墨的探索中,是一个崭新的案例和崭新的方式。也是一件让人感到振奋和感受到水墨语言视觉冲击力的一件力作。

“同尘”展览现场


第三,谈到刘庆和的艺术,自然要谈到他在水墨语言上的长期探索,从这个展览的整体面貌来看,它完全没有脱开水墨的语言,而是在水墨语言的平面作品、空间作品、关联作品中作足了文章。
他在水墨语言上一是保持了极好的艺术修养禀赋,二是很谨慎但是很尖锐的进行许多新的尝试,因此他的作品在水墨品质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又在水墨语言的新颖感上达到突破。在当代图像世界的海洋中,把水墨艺术的语言方式大胆地融合进去,建立起水墨语言与代艺术图像的关联,再一次提示了水墨语言在当代的可行性、可能性和有效性,能够唤起我们新的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