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现状及改进措施

 老刘tdrhg 2018-06-28

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是优化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能够为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长期支持。然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存在强制性的弊端,效率主义、义务机制、管控体系,让管理互动出现了人本理念匮乏、权益漠视、民主缺失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客观分析了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现状,并提出部分改进措施,希望对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侧重于效率主义的关怀匮乏。目前多数中小学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更多侧重于效率主义,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空前之高,也以此作为评估教师个人工作绩效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正面性,学生对于日常学习任务的积极态度,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客观认知,都无法从考评学生成绩的绩效指标中充分体现。效率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学生成绩,而中小学教师的付出则在于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单一性的效率评价体系,令教师工作侧重点偏移,仅以分数定论学生的成长过于片面。因此,这种基于效率主义的功利化的管理制度虽然对教学质量短期提升有所助益,但是对于综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诉求无疑是一种弊端,并不利于现代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倾向于义务机制的权益漠视。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中,对于教师职责的约束力较强,其中体现出诸多教育义务的实际要求。诸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职责。“应当”与“必须”强调了教师的义务行为,但是如何体现教师个人的基本权益,如何赋予教师工作热情和基本动能成为另一种义务机制下的管理弊端。教师的工作热情长期维持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中,势必造成身心乏力的职业倦怠。这种管理效果是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倾向于义务机制而附加的道德枷锁,并导致了教师基本权益的匮乏与漠视,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于管控体系的民主缺失。当前很多中小学在教师管理方面对于教师的民主参与并不重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学校将教师视为普通员工,而忽略了其教育者身份的事实。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最近,最为了解当前教育事业的契合度。如果忽略了教师个人意见,实质上管理体制中也相当于失去了最真实的信息反馈。由于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诉求,要求教育管理机制具备广泛采集和收纳教师个人意见的渠道。因此,过分关注于管控体系的体制结构,而忽略了其中的民主性,是无法真正收集教师反馈建议的弊端,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也容易脱离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

二、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现状的改进措施

(一)倾向人本管理理念。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所有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师管理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侧重于对教师个人的关注,对于教师教育付出的认可,方能唤醒教师潜意识中对于教育事业的付出动机。这种动机也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优化个人教学能力的本质动力。驱动教师的这种潜在动力,有助于加强人性化管理效果,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团队管理效果的不断改善。在人本理念之下强调教育效率的客观性,并非以单纯的分数指标予以界定,而是在教师日常工作中寻找到更为全面的衡量体系,并将教师的个人付出附加于该体系框架之内,从而全面、客观地认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个人贡献。

(二)重视教师基本权益。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已经让几乎所有教师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事业。这样的付出必须与教师基本权益的取得保持动态发展的平衡。在补充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基本权益的参考项附加其中,以便保持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而并非教师职业义务的强制,这将有助于消解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管理矛盾,从本质上解决职业道德的限制,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良性发展的工作环境。

(三)增加教师话语权限。认可中小学教师个人付出是改善管理制度的主要路径,而人本管理理念之下的管理活动必须契合教师话语权限的重视程度。话语权并非管理重心的偏移,而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管理艺术。增加中小学教师的个人话语权,让教师感觉自身并非单纯意义的被动或受到强制性的管理,将有助于转化单向管理输出的弊端,从而带动所有教师思考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突破口,选择更有助益的工作方式,并充分调动所有教师在接受管理时的积极心态与工作热情,最终形成普遍管理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