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界

 天地虚怀xia 2018-06-28

这个世界


物体是由许多微小粒子组成,透过正确的佛法禅修,我们能够见到它们;再进一步修观禅之下,我们能够透视它们而知见究竟色法。由于所谓的现代科学完全依赖科技及色法的根门,譬如肉眼,而不是慧眼,所以无法见到微小粒子,也无法透视它们以知见到究竟色法。然而,透过正确的禅修,我们能够见到究竟色法,知见色法只是四界及一些所造色而无他。这些有关色法的基本常识是一切古代科学所熟知的,然而所谓的现代科学则对它一无所知,这是因为盲目与身见的缘故。因此,现代科学、医学等认为四界是古代的天真信仰,而本身则从误信物质乃至整个世界,是由非常多可分开的个别分子、原子等组成,这一个方向去发展。同时,这也是唯物论舍质取量的见解。
解释了色法即已解释了(眼、耳、鼻、舌、身)五种色处。第六处的意处,则是名法。佛陀说它为:1. 受(乐受、苦受与舍受);2. 想(先识知颜色 ,再识知目标:只因为我们拥有世间的知识,而知道有如此这样的形象的东西称为桌子、纸、香蕉等);3. 思(业:受到贪、嗔、痴,或无贪、无嗔、无痴的驱使);4. 触(例如眼(内处)、色尘(外处)与眼识的集合);5. 作意(心透过此心所,注意色尘、声尘、香尘等)。但名法和色法,又是如何生起的?「因何有名色?是什么产生名色?」佛陀了知:「识缘生名色。」换句话说:没有识就没有名色。事实上,这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没有识,我们称之为身体的物质,就只是一具尸体,尸体没有根门,它只是没有生命的肉罢了。眼、耳、鼻、舌、身与意不能无识地了知目标,受、想、思、触与作意也不能无识地了知目标。佛陀解释识 :「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这也是非常直接的。举例而言,之前佛陀解释 :「缘于眼与色尘,眼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那就是说,缘于内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处(色、声、香、味、触、法),而生起了相符的识(各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并不只是识:它是识知某个东西。识不能不取目标地生起。坐在这里时,我们听到声音,看见景象,感觉到身体在地上等等,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有同一个识在看、听、嗅、尝、感觉身体,以及思考、记忆与想象等等。佛陀解释这是因为我们回顾过去与看向未来,认为是同一个「我」。佛陀说我们可能会接着想: 「是我的自我在说话,以及在此处及他处感受与体验善业与恶业的果报;但是我的自我,是常的、常存的、永恒的、不会遭受变易的,它会永恒地存在。」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这种见解:这是我论取,也称为身见。它因「有爱」而生,显现为常见,是一种忆测的见解。这种忆测的见解产生了认为灵魂或识从一生转世到另一生的见解:转世的见解。但是佛陀并不教导转世,因为诸佛从不忆测:他们知见。佛陀所见的(也是我们可以透过禅修证实的)是我们的生死轮回只是及将只是一个心识接着一个心识的生灭:其中并没有自我,没有灵魂,没有实体等等。有一次,有一位名叫沙帝(一位渔夫的儿子)的比丘想,必须有个心识从一生去到下一生才可能有投生。佛陀叫他自己解释。沙帝说:「据我所了解的世尊教法,是同一个心识在轮回,而不是别的心识。」佛陀问:「那是什么心识,沙帝?」沙帝答:「尊者,是那个在说话,以及在此处及他处感受与体验善业与恶业的果报的心识。」佛陀问:「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此沙帝比丘是否在此法此律之中点燃了一丁点的慧火?」接着佛陀解释:「……在许多开示里,我已经注明识依靠因缘而生起,因为无因就没有识能够生起…识因其所依靠生起的某种特别因缘而获其名。」接着佛陀给予一个譬喻:「……当火依靠木桐而燃烧时,它称为木桐火;当火依靠柴捆而燃烧时,它称为柴捆火;当火依靠草而燃烧时,它称为草火;当火依靠牛粪而燃烧时,它称为牛粪火;当火依靠谷糠而燃烧时,它称为谷糠火;当火依靠垃圾而燃烧时,它称为垃圾火。」这就是说:不再有木桐时,就不再有木桐火;不再有柴捆时,就不再有柴捆火等等。
接着佛陀说:「同样地……当识依靠眼与色尘而生起时,它称为眼识;当识依靠耳与声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耳识;当识依靠鼻与香尘而生起时,它称为鼻识;当识依靠舌与味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舌识;当识依靠身与触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身识;当识依靠意与法尘而生起时,它称为意识。」这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我们注意天空的颜色,我们见到它们;我们不会听到天空的颜色,是不是?我们不会看见歌,不会触觉到咖啡的味道,是不是?当天空的颜色(外处)撞击眼睛(内处),而我们注意它,眼识就会生起;当歌声(外处)撞击耳朵(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耳识就会生起;当咖啡的味道(外处)撞击舌头(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舌识就会生起。当我们不再注意该目标,就不会再有识依靠该目标而生起。一个心识生灭,接着一个新的心识生灭,接着另一个心识生灭。每一个心识都是因为一个外处撞击与
其相对应的内处而生起。这只是日以继夜地一个接一个。在一秒钟里,就有上万忆个心识一个接一个地生起。
你是否曾经见过猴子在树上来去?牠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同样地,一个心识透过捉取色尘而生起,然后放开;另一个心识捉取法尘而生起,然后放开;再一个心识捉取声尘而生起等等。佛陀解释: 「正如猴子捉住一枝树枝、放开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再放开且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地在森林中来去,同样地,称为『心』、『意』与『识』 之法日夜地生灭。」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们的世界再无他物。佛陀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世界的起源?缘于眼〔内处〕与色尘〔外处〕,眼识生起。〔缘于耳与声尘,耳识生起……缘于意与法尘,意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缘于触,受生起;缘于受,爱生起;缘于爱,取生起;缘于取,有生起;缘于有,生生起;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诸比丘,这是世界的起源。」六内处、六外处及它们各自的识是世界的起源,是一切苦与轮回的起源。换句话说:没有眼与色尘,就没有眼识,没有眼触。没有耳与声尘,就没有耳识,没有耳触。没有鼻与香尘,就没有鼻识,没有鼻触。没有舌与味尘,就没有舌识,没有舌触。没有身与触尘,就没有身识,没有身触。没有意与法尘,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触。没有触就没有乐受、苦受与舍受。没有受就没有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或法爱,也没有欲爱、有爱或非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或我论取。没有取就没有欲有、色有或无色有。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愁、悲、苦、忧、恼。
简而言之:没有世界。
佛陀对生命的描述,即是说生命只是一连串的心流与名色法,每个心都缘取各自的目标。佛陀把它比喻为猴子在森林里游荡,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 你是否曾经见过猴子在树上来去?牠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同样地,一个心识透过捉取色尘而生起,然后放开;另一个心识捉取法尘而生起,然后放开;再一个心识捉取声尘而生起等等。佛陀解释:「正如猴子捉住一枝树枝、放开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再放开又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地在森林中来去,同样地,称为『心』)、『意』与『识』之法日夜地生灭。」有六内处,其中五个是色法,是色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与身处。第六处是名法,是非色的意处。也有六外处,其中五个是色法,由五识所识知:眼识知的色尘、耳识知的声尘、鼻识知的香尘、舌识知的味尘、身识知的触尘。这五种境色也可由非色的意处识知。第六种外处是法处,是心能够识知的一切法,即法尘。其中有些是名法,例如作意、识、受、想、思、思考、记忆等等;有些是色法;有些则既非名法也非色法,例如概念法与涅盘。猴子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我们则注意一个又一个目标:我们执取一个又一个外处。作意是指当外处撞击内处时,相符的识生起,也就是说有触。举例而言,我们作意颜色,颜色撞击眼睛,眼识生起,也就是说有眼触。因此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六识依靠六内处与六外处而生起,而产生了六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与意触。这是根据缘起法则把生命分解至其组合成份。透过正确的禅修,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知见这点。若无禅修,则无法知见这点,我们可能会以为完全不需要涉及这些复杂的细节,甚至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可能会说:「这只是概念,不是佛法!相信你自己的体验。」是的,缘起的理论的确是概念。但是我们自己的体验也是概念。为了要理解我们所识知的究竟真实法,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解说它们。为了理解,为了解释,概念是必要的。即使是解释怎样泡杯咖啡,我们都必须依靠概念。然而,如果我们的概念性理解是依靠自己无知的体验,我们无法了解佛法。我们必须学习由佛陀所说的佛法概念,因为它们是依靠佛陀圆满觉悟的体验:它们是佛陀、阿罗汉为了解释真实法而采用的概念。
我们自己对识的体验是,坐在这里时,我们听到声音,看见景象,感觉到身体在地上等等,我们同时在看、听、嗅、尝、感觉身体,以及思考、记忆与想象等等。所以我们许多人都想:「怎么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心识?」进一步地想,我们我慢的本性抬起了头,因此心想:「都是废话!很明显的只有一个心识!不然怎么可能会有轮回!?!」这是人们自然倾向的想法,甚至包括我们这些自认为是佛教徒的人。我们开始说诸如原本的心、原本的识等等的东西。这种无知的见解产生自我们自然的无明与我慢。有一次,有一位比丘就这么说。那位比丘名叫沙帝,是一位渔夫的儿子,他说 :「据我所了解的世尊教法,是同一个心识在轮回,而不是别的心识。」佛陀解释,我们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们回顾过去与看向未来,认为是同一个「我」。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这种见解:这是我论取,也称为身见。这是一种忆测性的见解,因「有爱」而生起,显现为常见,即认为有个自我、灵魂或心识从一生转世到另一生,一时是这种有情,一时则是另一种有情;这是转世的见解。但佛陀并不教导转世,因为诸佛不依靠忆测性的见解:他们依靠直接知见的见解。佛陀说 :「忆测性的见解是如来已经弃除的。」佛陀所见的(也是我们可以透过禅修来证实的)是我们的生死轮回现在是、过去是及未来将会是一个心识与名色法生、住、灭接着另一个心识与名色法生、住、灭:根本没有自我,没有灵魂,没有实质等等。即使我们投生为猴子,在森林里游荡,也不会有其它东西;这是一个依靠概念而举出的譬喻。
圣典解释,当佛陀向诸比丘提起自己的过去世时,有些比丘只能理解它为有个心识在转世,这一世投生到这里,下一世投生到那里。沙帝比丘(Sàti渔夫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当其它比丘说他的见解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背时,他不肯听,固执地执着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我慢。
听到这件事,佛陀召见沙帝比丘,叫他自己解释。
沙帝说:「据我所了解的世尊教法,是同一个心识在生死轮回,而不是别的心识。」
佛陀问:「那是什么心识,沙帝?」
沙帝答:「尊者,是那个在说话,以及在此处及他处 感受与体验善业与恶业的果报的心识。」
佛陀说:「愚蠢的人,你几时听过我向谁如此教导佛法?愚蠢的人,难道我不曾以种种方法解释心识

是缘生,没有因缘就没有心识生起?」

(9)
佛陀就在沙帝比丘的眼前,身边也有许多博学的比丘,但他竟然还在他们的面前抬起自己无知的头,

以自己无知的体验与推理来衡量佛法。佛陀向他解释这种行为的后果:
「愚蠢的人,但是你已经以自己错误的理解来曲解我们,因而伤害了自己,累积了许多恶业(非福)

;这将会为你带来长久的伤害与痛苦。」
接着佛陀说:「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此沙帝比丘(渔夫的儿子)是否在此法此律之中点燃了一丁

点的慧火?」
(尊者,他怎么能够呢?没有,尊者。)

(10)
佛法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我们不应该高高抬起自己的头,不应该相信自己无知的体验;应该相信

从圆满觉悟的佛陀流转下来给我们的教法。且让我们谦虚地低头,聆听佛陀有关心识的解释:
「……在许多开示里,我已经注明识依靠因缘而生起,因为无因就没有识能够生起……识因其所依靠

生起的某种特别因缘而获其名。」
接着佛陀给予一个譬喻:
「……
当火依靠木桐而燃烧时,它称为木桐火;
当火依靠柴捆而燃烧时,它称为柴捆火;
当火依靠草而燃烧时,它称为草火;
当火依靠牛粪而燃烧时,它称为牛粪火;
当火依靠谷糠而燃烧时,它称为谷糠火;
当火依靠垃圾而燃烧时,它称为垃圾火。」

这就是说:不再有木桐时,就不再有木桐火;不再有柴捆时,就不再有柴捆火等等。
接着佛陀解释:
「同样地,识因其所依靠生起的某种特别因缘而获其名。
当识依靠眼与色尘而生起时,它称为眼识;
当识依靠耳与声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耳识;
当识依靠鼻与香尘而生起时,它称为鼻识;
当识依靠舌与味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舌识;
当识依靠身与触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身识;
当识依靠意与法尘而生起时,它称为意识。」

(11)
这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我们注意天空的颜色,我们见到它;我们不会听到天空的颜色,是不是?我们

不会看见歌,不会触觉到咖啡的味道,是不是?
? 当天空的颜色(外处)撞击眼睛(内处),而我们注意它,眼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眼触。
? 当歌声(外处)撞击耳朵(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耳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耳触。
? 当咖啡的味道(外处)撞击舌头(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舌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舌触。
? 在这里坐着时,地面的硬撞击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注意它,身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身触。
? 当这些五外处撞击各自的内处, 它们也撞击意处(内处),意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意触。
? 当儿时的记忆(外处)撞击意处(内处),意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意触。

当外处撞击内处,而且有作意时,识就会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或意识。同时也有触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或意触。五个内处是色法,第六个内处是名法。五个外处是色法,

第六个外处是一切法。作意是名法,识是名法,触也是名法。因此我们获得:
? 名色缘生六处;
? 六处缘生触;
? 触缘生受;
? 受缘生想;
? 想缘生爱;
? 爱缘生取;
? 取缘生有;
? 有缘生生;
? 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当我们不再注意某个目标,便没有识缘取该目标而生起。没有名色,便没有六处,没有作意,没有识

,没有触,没有受,没有想,没有爱,没有取,没有有,没有生,没有老、死、愁、悲、苦、忧、恼

等等。有识便有触;有触便有受与想。这些名法是不能被分离的。舍利弗尊者解释这一点:
「贤友,受、想与识这些法是结合的,不是不结合的,不可能把其中一法与其它法分离开来,以形容

它们之间的差别。人所感受的,便是他所想的;他所想的,便是他所识知的。」识的缘是名色。但是佛陀解释识也是名色的缘:就像母亲是孩子的缘,而孩子也是母亲的缘,名色与识这两者也互相作为另一者的缘。怎么样呢?
在其中一部有关缘起的经《大因缘经》 里,佛陀很清楚地向阿难尊者解释这一点。且让我们谦虚地低

头,聆听这部经怎么说。
有一次,阿难尊者禅观缘起。他是须陀洹圣者,其博学受到佛陀赞扬。那一天,他去见佛陀,说:
「真是太奇妙了,尊者,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但它对我来说却显得很清楚!」

(14)
佛陀怎么说?佛陀向睿智的阿难尊者说了什么?佛陀是否说:「是的,阿难,法的确很容易!只需要

相信你自己的体验,这一切将会变得很清楚。」不。佛陀不曾在任何地方这么说。
当阿难尊者说缘起对他来说显得很清楚时,佛陀的回答是:
「阿难,不要这么说!阿难,不要这么说!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由于未能遍知与通达此谛

,有情就好像一圈打结的线,或像织巢鸟的巢,或像打结的芦苇,无法脱离恶趣、恶道、堕处与生死

轮回。」

(15)
佛陀本身说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我们对苦因是缘起没有了知的能力本身就是苦的因。因此,

对把名色法分解至个别究竟法的缘起,我们不应该视之为不必要的复杂与微细的佛法:佛陀说它便是

佛法:
「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缘起。」

换句话说:不见缘起者不见法;法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且让我们谦虚地低头,再聆听佛陀对缘起

的苦因的解释。

(16)
首先,佛陀解释当他还是一位菩萨,坐在菩提树下时所证悟之法:唯有有生、有、取、爱、受、触与

名色,才会有老死 。接着佛陀向阿难尊者说:
「阿难,如果你被问到:『名色是否有存在的缘?』你应该回答:『是的。』如果被问到:『什么是

名色的缘?』你应该回答:『识缘生名色。』及『名色缘生识。』」

换句话说:没有识,便没有名色;没有名色,便没有识。


帕奥尊者主讲四圣谛(10)
(17a)
舍利弗尊者以著名的「两捆芦苇的譬喻」来解释这一点:
「就像两捆芦苇可以互相倚靠而立,同样地,名色是识的缘;识是名色的缘。贤友,若人移开其中一

捆芦苇,另一捆将会倒下来;若人移开另一捆芦苇,第一捆将会倒下来。同样地,名色灭尽,识也灭

尽;识灭尽,名色也灭尽。」

(17b)
佛陀则透过问阿难尊者有关投生来解释这一点。请细心聆听。
首先,佛陀解释名色依靠识而生起。他向阿难尊者说:
「我已经说过:『识缘生名色』,应当如此理解它。若识不入母胎,名色是否能在该处发展?」

当佛陀说到识「入」母胎时,他并不是指有个中阴身的识在某处徘徊,等着入胎:圣典解释这只是一

种惯用语。这就像当我们说「我去睡觉」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去某个地方。识入胎是指投胎:一个

有情的生。因此,换句话说,佛陀问阿难尊者的问题是:「若投生不在胎里发生,名色是否能在该处

发展?」或「若投生没有发生,胎儿拥有(眼、耳、鼻、舌、身)五处的身体与胎儿的第六处(意处

)是否能在胎里发展?」当然,阿难尊者的回答是:「不能够,尊者。」

(18)
没有投生,便没有识;没有识,便没有名色;没有名色,便没有六处。女人怀孕时,她的肚子变得愈

来愈大,在她胎里长大的并不是像植物般没有生命的东西:那是拥有识与名色法的人体。一开始他就

是一个人,拥有识、受、想等等。甚至西方科学现在也已经知道这一点。禅修时,我们能够透过回观

到投生的剎那、辨识当时存在之法来证实这一点。

(19)
接着,佛陀问阿难尊者:
「或者,若识入母胎后又离去,名色是否能在今生达到出生?」

换句话说,佛陀在此的问题是:「如果投生时在胎里生起的识停止,如果死亡发生,而下一个识在其

它地方生起,是否会有我们所称的人的出生?」 再次,阿难尊者的回答是:「不能够,尊者。」
没有识,便没有名色。其中一个例子是,当女人怀了孕,胎儿却出生死亡,也就是她流产了。有时候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与流产了,有时候则知道,也有时候她甚至故意杀死自己胎中有识的人命

(20)
接着佛陀问:
「若一个年幼的男孩或女孩的识如此被切断,名色是否能够长大、发展与成熟?」

换句话说,佛陀在此的问题是:「如果该男孩或女孩,无论是在胎里或出生之后死亡,他或她的名色

是否能够完全地发展?」当然,在此阿难尊者的回答也是:「不能够,尊者。」
没有识,便没有名色,举例而言,当女人意外或故意堕胎,或婴儿在生产时死亡,或过后在孩提时期

死亡。
(21)
接着,佛陀总结其解释:
「因此,阿难,就只是这个识是名色的根、缘、起源与原因。」

换句话说,投生时生起的识是名色显现的缘;再换句话说,它是五蕴的显现、六处的获得的缘。这是

佛陀所称的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