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我的人为我痴心不改,我却为我爱的人甘愿一生伤悲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18-06-28





01

在乎的人始终不对





在亲密关系困扰的来访者中,有一群这样的人:



“无法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总是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


对喜欢自己的人非常厌恶,执着的与不喜欢他们的人纠缠在一起,又悲情又悲壮。


当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就苦苦追求,一旦对方喜欢自己了却开始对他没有了感觉。


“他对我很好,但我就是不喜欢他;那个人对我很不好,但是我就是很喜欢他。”


…….”


当然除了排除你确实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外,如果你已经谈过几段恋爱,并且经常陷入到这种“在乎的人始终不对”的模式,而且为此困扰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有一些警惕了:



这样“始终不对”的模式可能正是你内心想要的结果,也就是你内心存在着一个“我注定得不到我爱的人”“注定得不到爱”的潜意识信念,而这个潜意识的信念,帮你构建了一个真正这样的外在现实:我爱的人永远不爱我,并且我为此很痛苦。





那么问题很明显:如果你不能修改这个内部的潜意识信念,你就会在感情中始终制造这样的局面和结果,制造的多了,反复的陷入强迫性重复中,你就成为了具有此种命运的悲情的人。



02

你和爱人之间的距离隔着对父母的“恨”


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受早年跟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很大,所以你对目前恋人的许多爱恨情仇、要求、失望、绝望和渴望其实更多来源于你早年跟父母的关系。在这些关系里,你有很多的恨未被看见,未被化解,这些恨藏在你的潜意识中,控制了你的绝大部分情感的关注点和资源以及模式,在你没有清除掉这些恨之前,你尚没有能力去爱。



也就好比是一个受了伤的人要先要去疗伤,伤好了才能去干其它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人类疗伤的方式容易选错对象,或许也可以说,潜意识好像识别不出是谁伤害了自己,应该找谁去处理这个问题。它只只知道心灵的伤口,然后不停的去寻找修复。结果总是错找,致使这个修复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一次次的重新体验到同一种伤痛,同一种伤心,同一种伤害。



比如说一位女士,在成长中没有在情感中被好好的对待,成长中情感营养需要的关注、认可、在乎和爱都得到的很少,并且过多的承担了很多来自父母的否定、指责、忽视和嫌弃,甚至是家庭暴力,那么这位女士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就压抑住了大量对父母的怨恨和仇恨,虽然她当时意识层面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受,但是在潜意识中她早已被种下这样一颗种子:“我是无法得到爱的”“无论我怎么做,都得不到爱的”“我是注定得不到爱的”这样悲观的信念,以及这样悲观信念下面的怨恨。



在情感上具有这种种子的人,是没法接受别人的爱的。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会激发他们早年跟父母未了的爱恨情仇,也就是太多的冷漠和失望已经让他们的心绝望至极,所以,这时候得到爱,他们不但不会很幸福开心,反倒会升起很强的厌恶,这种厌恶正是对父母的愤怒和怨恨。他们无法给出爱他们的人爱,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也没有经历过爱这种温暖的情感,他们能给出的就是“不爱”,正如父母当年给他们的一样。



另外,他们又很容易陷入到跟不爱自己的人痴缠中,因为“我不爱你”这种情感是他们潜意识非常熟悉的一种模式,他们早年曾无数次的试图纠正父母对待自己的模式,但总是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去纠正,所以,他们执着的去纠正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自己,其实只是希望了解自己早年的心结:为什么我不被爱?为什么你不爱我?



简而言之,具有这种种子的人在恋爱中会进入这种模式:


一方面让别人体验自己早年的经历:无论如何我都不爱你;你越爱我我越讨厌你。


另一方面让自己重温小时候的经验:无论如何你都不爱我,为什么你不爱我?为什么我这么爱你了,你还是不爱我?为什么?




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自己对于父母,对于早年没有得到满足的爱的这种恨,我们就很难去跟爱人构建和谐的亲密关系,我们无法接受别人的爱,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恨未被处理;我们执着的去问一个不给我们爱的人要爱,其实也是想处理这部分恨。


我们天真的认为:只要这些不爱我的人愿意为我妥协,愿意改变自己来爱我,那么我就相信我会得到爱了,我就相信我是值得被爱的了。


其实你只是假借恋人的壳子来渴望改变早年的父母。



03

看到“恨”,才能真正的“爱”


快30岁那年,我跟我妈爆发过一次巨大的冲突,在那次冲突中,我变得非常的歇斯底里,并且喊出了“让我妈去死”这样极端憎恨的话语。



发生了这件事之后,我感到自己很不可理喻,疲惫至极,一方面觉得自己好像说出了多年来一直压抑着的话,一方面又非常的痛苦,觉得我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妈妈,就感觉自己撕心裂肺,被撕裂了一样难过。



就这样,我抑郁了一天。



在这抑郁的一天中,我由原来的对妈妈的无比怨恨逐渐的变的接纳现实,那一天我突然流了很多的泪,我自己一个人待在我的房子里,哭的稀里哗啦,在这种不断的哭泣中,我渐渐接纳了一个现实:我的妈妈就是一个那样的人,她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曾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和伤害,但是她是不会明白的。




我在哭泣中接纳了我有这样一个妈妈,我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这是个很悲伤的事实,但是我能怎么办呢?


这就像地震之后,在经历愤怒、不甘心、反抗、挣扎后,我开始只能接纳现实。




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就似乎从抑郁中恢复了过来,我先是给妈妈打了电话,向她道歉我不该那样对待她,虽然她又不停的指责我,但是我似乎可以包容她了,我不再跟她计较,此刻,我只想让她不要伤心,我好像变的不再计较她说什么。



而此前的很多的岁月里,我虽然在意识上很爱我妈,但是我在行为上其实是跟她非常不和谐的,她总是控制我,强迫我干我不想干的事,总是贬低我嫌弃我,似乎即便全天下的人都对我满意,我妈也会对我不满意。我们俩总是对抗,总是让对方生气,我长着一张愤怒的脸,我妈长着一张指责的脸,我们彼此都让对方很不满意,虽然我们很爱对方。



但是那次恨意的表达后,我终结了我跟我妈对抗的模式,我突然意识到我妈是个小孩,她虽然披着一个妈妈的外衣,但她其实是个小孩,我跟小孩子整天吵闹,其实没什么意思。



似乎在那一天,我逼着自己长大了,而这种长大,改变了后来我看待很多事情的目光,也改变了我跟外界的相处模式和关系。



终结了对抗模式后,我又重新审视了我妈,发现妈妈不仅具有很多的缺点,同时,她也具有很多的优点,她对我有很多很多的爱,也不可避免的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伤害。



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接受这样一个妈妈,感恩她给我的爱,规避掉她对我的伤害。我不会再一股脑的全部接受她给我的信息或刺激,我会更多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另外我也会看到妈妈想要的爱的模式,而更多的会选择她喜欢的方式去爱她,遇到俩人意见不一样的事情,我会首先先去处理妈妈的顾虑,让她习惯的模式去说服她,总之再也不使用是对抗的模式。


结果就是,这个恨被表达了之后,我跟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好。


在看见这部分“恨意”,了解甚至表达了这部分恨意之后,我们反倒真的相亲相爱了。


因为你开始懂了她,你也开始懂了你自己。你不再用一个想象中要求去看待妈妈,从而你也不会再用想象的要求去看待自己和其他人。



04

处理了“恨”,你才能找到自己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孩子对父母怨恨是一种不被文化和道德允许的东西,另一方面,做为一个孩子,是很难怨恨父母的,因为那时候的他们力量很小,需要依赖父母,当跟父母不一致或受委屈时,承认自己不够好要比承认父母实际上不爱自己,要容易的多。



因为承认自己不够好,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得不到爱,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自己也会因此拥有某种掌控感。



而如果承认父母其实没有很爱自己这个真相,这会让一个人丧失活着的信心,毕竟孩子需要爱长大,即便是虚幻的爱,虚幻的泡泡,他们也需要这种信心,来让自己生活下去。



我们的父母实际上没有很爱我们,这就是很多人生的真相。这种真相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多么的自私,多么的差,而是因为他们曾经也是孩子,做为孩子的他们曾经也没有得到很多的爱,很多的心理营养,所以这种匮乏就一代代的传递下来。



爱自古就是稀缺品,人类所有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为了得到这些爱,在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时候,爱而不得的恨就在主宰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恨,或者清理不了这些恨,那么我们是没法平和的去享受爱的。我们会不断的构建恨意的关系,让自己在里面痴缠,从而构建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理论上来说,只有当一个人恰当的处理好了自己跟父母的关系,也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后,他才能真正的具备爱一个人的能力。



也就是他要先找到他自己,然后才能处理亲密关系。




05

当一个人学会爱自己的时候,他才能看到别人爱自己的方面 



我们活在一个不够完美的人间,有很多残缺,正是在应对这种不完美和残缺上,我们发展出了自爱的能力,因为这个世界不够好,你不能指望它能很好的照顾自己,所以我们学会自我负责。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所以我们长大了,不然的话岂不是我们要永远像个孩子一样下去。



自爱能力是一种不得不发展出来的能力,在发展这种能力之前,你要经历对现实的绝望,对理想化别人的绝望,这些理想化的幻灭正是通过对周围人的人是来实现的,尤其是对父母的认识,这有一个抑郁的过程,允许这个抑郁的发生,每一次抑郁过后,你可能会更长大一点点,踏实一点点,强壮一点点。



虽然意识到现实不完美,但是你不得不去发展很多应对现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构成了你的自我,这种能力越强,你的自我就越坚固。



当你开始尝试自己爱自己,意识到自己爱自己的不容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爱人是件多么不易的事情,也正是由此,你会能额外的发现别人爱你的时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渴望有一个理想化的人来爱自己,而完全意识不到,爱别人是一件多么艰巨的事情,你自己尚且做不到,又谈何轻易的认为别人能做到呢?



但是以前你真的是认为别人不爱你,只是他意愿上不肯的事,好像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做到一样。这正是一种对别人的理想化要求和理想化期待。



当你知道爱的艰难,或许你也会重新审视那些欣赏你的人,爱你的人,此时你对他们说升起的或许不再是嫌弃,而是感恩。即便也许你依然不想跟他们共度余生,但是你或许不再那么去厌恶他们。




作者:达芙妮,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