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fentouge 2018-06-29

每天一本书

一年多读365本书



人生哲思录


原著 | 周国平

解读 | 唐小哼


慈怀为你读的第二百一十一本书 来自慈怀读书会 26:21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简宁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人生哲思录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要读王小波,女生要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周国平是当代知名哲学家,是中国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他的书赢得了众多读者,至今仍在不断再版中。


周国平散文集、周国平精选集、周国平语录……等各式出版物在图书市场始终畅销。

 

而《人生哲思录》这本书其实是周国平老师对自己众多文章的一个总结。周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生进行了哲学思考。


话题相当广泛: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几乎涵盖各种人生话题。

 

阅读周老师的这本《人生哲思录》,不但了解周国平老师的人生哲思,同时静思、反省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思想做一次检阅。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人生哲思录》来感受其中的精华。



感悟生命,活在当下

 

  • 最好的生活态度,是真性情的活。

 

周老师书中的第一句就是:“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 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为了满足心灵而作的事情,愉悦是一个基本的标准。


无论是读书、写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如果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悦,我们就必须怀疑其中是否有某种利益在强制,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功利行为。

 

首先我们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失去它,就失去了一切。


然而生命又是我们最忽略的。往往到了我们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有时候醒悟已经为时已晚。

 

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这是我们必要的人生态度。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其次我们要懂得活得简单,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为物役,保持精神自由。

 

一个专注于精神生活的人,物质需求必是十分简单的。人的肉体需求很有限,无非温饱,超于此便是奢侈。


如今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技术和信息的发展,让我们得到很多方便,却不是自由。


人们把太多的精力给了物质追求,没有心思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

 

所以我们都要做个丰富自己精神的智者,如果我们也想达到去繁就简的境地,就假设自己己来日不多,只能做一件事情,那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了。

 


  •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得失要有平常心。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某种获取和占有。人们往往习惯于得到,不习惯失去。

 

我们总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只是暂时过个手,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人到死时要交出一切。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失去,对失去习以为常。只有不在乎,得失坦然,宠辱不惊,那就一点也伤不到你。

 

不但是对待财物、金钱、名誉,也包括对待自己的配偶、孩子,都以一种不占有的态度,做好自己位置该做好的事情,得到自己心灵的安宁。这也就是一颗平常心。

 

因为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乃至事情的结果。既然如此,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

 

而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也顺其自然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 生活质量在于创造、享受和体验。

 

周国平认为生活质量有三要素:创造、享受和体验。

 

创造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努力。第一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第二能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地把它做好。


真正的创造是不计较结果的,其本身就是享受。这个过程,你的心灵是活泼的,敏锐的,做真正快乐的事情,无论你终于做成了什么,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你都拥有了一个创造的人生,你会感受到它的美好。

 

享受更高级的快乐:人生有两大快乐。


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亲情、与自然的交融。


另一个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信、情感和信仰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


人一旦尝到并陶醉于更高的快乐,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

 

而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在于经历人生,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中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

 


  • 真正活的幸福,是精神的富足,面对死亡也坦然。

 

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赖于物质,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精神贫瘠的穷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生存受制于物质。


那些没有精神目标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全部心灵也都受制于物质。

 

自由是精神生活的范畴,物质只是自由的条件。金钱是对人的考验,拥有财富越多,考验就越严峻。


大财富要求大智慧,精神贫瘠者往往被大财富所毁。生命的单纯、心灵的丰富和人格的高贵才是最好的东西。为了钱而毁坏最好的东西,是十足的愚昧。

 

真正的幸福感,是超越物质的存在。因为幸福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苦难。如何面对苦难,获得幸福,是每个人的重大人生课题。

 

苦难与不幸对一个人的杀伤力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不幸的程度,二是对不幸的承受力。其中,后者更是关键。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

 

承受不幸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来自做人的尊严,更是一种觉悟。是困苦中的坦然,以及超越尘世的信仰。

 

每个人都要仔细想想,这世界上有谁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谁是绝对不幸的?!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二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


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作生活的智慧。

 

所以说人要难得糊涂,哪怕是要面对死亡的时候。

 

死是对生命的最大威胁,因而是任何人生思考绝对绕不过去的问题。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我们终将逝去,因为从我们出生开始,就进入了死亡的进程,这就是常说的“出生入死”。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才能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不会失态。

 

思考死亡的另一个收获是使我们随时做好准备,即使明天就死,也不感到惊慌和委屈。


一个人既能够坦然接受随时来临的死去,又能积极地过好当下每天的生活,这样的人应该说是活明白了,也更能感知幸福。

 


注重情感体验,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 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因为爱,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我们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爱等等这些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了与世界的联系。相遇是一种缘。


爱情、亲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这种珍贵,需要我们领悟,体会,倍感珍惜。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


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也是如此,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

 

这赋予我们每个人一种责任: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并把爱和善意表达出来。这个世界才更美好。

 

所以,你心中不但要有爱和善意,而且要及时地表达,让那个与之相关的人和你共享。

 

而当我们说到爱的时候,往往更多想到的是被爱。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幸福系于被他人所爱的程度,一旦在这方面受挫,就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其实,一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


有爱心是与占有欲相反的东西。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给予比得到更幸福。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一个冷漠的人,当今社会最触目惊心的现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


在一个太重功利的社会里,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从而使有爱心的人更感孤独,甚至愤恨。


所以保护爱心,拒绝冷漠乃是我们对于自己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

 


  • 女人,男人有了爱,便缔结婚姻,经营家庭,产生生命。

 

女性为阴,男性为阳。但是,只要是自然而然,刚强在女人身上,温柔在男人身上,都不失为美。

 

女人在多数场合比男人更能适应环境,更经得起灾难的打击。这倒不是说女人比男人刚强,不如说,女人柔弱,但柔弱者有韧性,男人刚强,但刚强者易摧折。


大自然是公正的,不教某一性别占尽风流,它又是巧妙的,处处让男女两性互补。

 

男人和女人都真切地需要对方,只有在平和的联盟中才能缔造共同的幸福。

 

一个男人把一个女人叫作妻子,一个女人把一个男人叫作丈夫,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行为,而且是一个神圣行为。


一旦结为夫妻,不可轻易伤害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男人,使这圣神的命名蒙羞,心中当知敬畏。

 

但是,世上婚姻,形形色色。恋爱时闭着的眼睛,结婚使它睁开了。在长久的时间面前,彼此的缺点也暴露无遗。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话也可解为:千百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婚姻的不幸,但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造成幸福的婚姻。

 

幸福且稳固的婚姻取决于日常生活小事的和谐。

 

因为婚姻不存在一方单独幸福的可能。必须共赢,否则就共输,这是婚姻游戏的铁的法则。在夫妻的争吵中没有胜利者,结局不是握手言和,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经营婚姻,需要智慧,需要男女共同努力。

 

  • 要亲密,但也要距离。

 

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相爱的人也不例外。婚姻之所以容易终成悲剧,就因为在客观上这个必要的距离难以保持。


所谓必要的距离是指,各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人,并把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

 

两个人无论多么相爱,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可能变成同一个人。

 

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要保持必要的距离谈何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相互尊重对方独立人格的觉悟。

 

太封闭和太开放都不利于婚姻的维护。要使婚姻长久,就应该在忠诚与自由,限制和开放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与分寸。

 

  • 不要企图改变对方。

 

两口子争吵,多半是因为性格或习惯的差异。可是,人的性格和习惯是难变的,只能相互适应,或者彼此磨合。仔细想想,比起性格或习惯差异来,强势的想要改变对方的企图,是争吵更重要的原因。

 

  • 信任和宽容。

 

也许有人问:宽容会不会助长人性弱点的恶性发展,乃至毁坏爱的基础呢?周国平老师给出的回答是:


凡是会被信任和宽容毁坏的婚姻,都是难以挽救的。说到底,会被信任和宽容毁坏的爱情,本来就是脆弱的,相反,猜疑和苛求却可能毁坏最坚固的爱情。

 

鉴于世上真正幸福的婚姻如此稀少,已经得此幸福的男女应该明白:


一个男人能够使一个女人幸福,一个女人能够使一个男人幸福,就是功德无量了。

 


  • 家有儿女:父母和孩子需要一起成长。

 

在一切人间之爱中,父爱和母爱也许是最特别的一种,它极其本能,却又近乎神圣。

 

常听说:做父母的如何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似乎恩重如山。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就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


所以,如果要说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让孩子学会独立和平等,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父母对待孩子,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


当然,父母自己也是独立的灵魂,而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鲜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学会了也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而平等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亲子之间要有商量的氛围,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


  • 二是亲子之间要有交流的氛围,经常聊天和谈心,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担孩子的忧愁,共享双方的喜乐,沟通彼此的心灵。

 

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知心朋友,这是为人父母所能获得的最大成功。


不过,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

 

有些家长相当被动,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导致孩子不论大小事情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手动脑,不敢自己做主,缺乏独立精神。

 

所以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的人生态度。做人和教人是一致的。


父母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也就是在教育上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所以,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

 

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是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身的素养和素质。

 

因此我们在一生中有两次重大成长机会,一次是为人子女,在父母抚育下长大,另一次是为人父母,抚育孩子长大。

 


人性观察:见他人,见自己

 

一个人只有对人性有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和看自己的眼光才会变得深刻又宽容。周国平老师对人性有许多精彩、深刻的阐述和揭示。让我们一起品味。

 

弱点: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


那种自己认为没有弱点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人。那种众人认为没有弱点的人,多半是虚伪的人。

 

缺憾:人生皆有缺憾,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正是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才幸福地生活着。

 

性格:一个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好的办法是扬长避短,把长处发扬到极致,短处就不足为害了。


事实上,在相同性格类型的人里面,都既有成大事者,也有一事无成者,原因多半在此。

 

奖励、惩罚:理想、信仰、真理、爱、善,这些精神价值永远不会以一种看得见的形态存在,它们只能是人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有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光明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就是惩罚。

 

观世态,通人情:世态、人情也是人性的反映。


世态后面往往跟着二个字“炎凉”,世态炎凉。其实世态的炎也好,凉也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对世态更有洞察力,对人情更有理解力,为人处世能够更宽容和自在。

 

在《人生哲思录》中,周国平老师对生活态度、人生境界、人性观察、精神生活、文化、艺术、读书、教育等诸多人生问题有着深度思考和精彩阐述。

 

对人生是哲思,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曲折坎坷,酸甜苦辣,也会有人生的困惑和烦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精神放个小假期,放下手头的工作和事物,让思绪从日常繁忙和困惑中先抽离出来,给自己一个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给自己的思想做一次细致的梳理——正如苏格拉底说的:


只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

 

把日常生活的琐碎梳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营养,那我们的心灵,也必然会无比丰盛。

 

人生哲思录(修订版)

作者:周国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