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的遗忘——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

 终身跨界 2021-09-24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77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74篇。

本篇的主题关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学者、作家,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现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从学术专著来看,他应该是研究尼采的专家。

二十年前的2001年,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第一版。那时的我刚刚读大一。记得买回来一本,并且认真的读完了。还送给一个女同学看。印象中很喜欢,但有什么收获,已经完完全全忘记了。这就是二十年前的遗忘。

这几天又拿到这本书2019年出的第四版,600多页,三天读完。感慨于时光的飞逝、内容的深刻和作者的思辨。也料想当年的自己,能够读懂的内容或许很有限吧。

书还是那本书,只不过经历了几次修订。我还是那个我,只不过经历了二十年的时光。

摘抄一些书中精彩语录,并附上一些理解和思考。

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真性情很类似我们过去经常提出的爱憎分明。

一个人在衡量所有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的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做喜欢的事情,就像一个园丁。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

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而幸福则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心灵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前提的。所以比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出于性情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生命又是我们最忽略的东西,我们对于自己拥有它是在太习以为常了,而一切习惯了的东西都容易被我们忘记。人们为虚名浮利而忙碌,却舍不得花时间来让生命本身感到愉快,来做一些实现生命本身价值的事情。

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土地是洁净的,它接纳一切自然的污物,包括动物的粪便和尸体,使之重归洁净。真正肮脏的是它不肯接纳的东西——人类的工业废物。

活得越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所占比例越大,他就离神越近。

智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因为看清了物质快乐的有限,最少的物质就能使他们满足;另一方面,因为渴望无限的精神快乐,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

人生应该力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自爱者才能爱人。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最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

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人世间的东西,有一半是不值得争的,另一半是不需要争的。在终极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必须并无实质的区别。

苏格拉底的雕塑手艺能考几级,康德是不是教授,歌德在魏玛公国做多大的官,如今有谁会关心这些!关心这些的人是多么可笑!对于历史上的伟人,你是不会在乎他们的职务和职称的。那么,对于你自己,你就非在乎不可吗?你不是伟人,但你因此就宁愿有一颗渺小的心吗?

对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作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作认识人性的标本。

思虑伤身,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而忧虑、烦恼、痛苦,这种情况因为频繁发生而日积月累,事实上最容易致病。相反,有思考习惯和能力的人,能够以理智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面对人世间的事情,不但不会伤身,反而可以健体。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隐退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讨厌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的创办事业,如痴如醉的坠入情网,痛快淋漓的享受生命。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世上奋斗的我。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一种人,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的内心极其空虚,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

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

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昏欲睡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

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廉价庸俗小报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在人生的旅途上,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什么是自己最想做也最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的志向和事业之所在。不过,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对此往往是不清楚的。你可能暂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但你至少必须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一个人越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他就越有把握找到自己真正要的东西。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即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所以,应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最凄凉的不是失败者的哀鸣,而是成功者的悲叹。

我所说出写出的东西只是思考的产物,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岸。

好的婚姻是人间,坏的婚姻是地狱,别想到婚姻中寻找天堂。婚姻中不存在一方面单独幸福的可能,必须共赢,否则就会共输,这是婚姻游戏铁的法则。正像恋爱能激发灵感一样,婚姻会磨损才智。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吃亏,往往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这是傻。复杂的人吃亏,往往是因为高估自己的精明,这是蠢。

检验一个人的学校教育是否合格,最可靠的尺度是看他走出校门后能否坚持自主学习。

艺术家是最健忘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永远新鲜。艺术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正因为不结果实而更显出它的美来,它是以美为目的本身的自为的美。

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尼采说,艺术是人生的兴奋剂。酒既是麻醉剂,又是兴奋剂。艺术就是人生的酒。

艺术是生命和灵魂之间的直通道,由生命激情直接升华为精神自由。在一切精神创造中,灵魂永远是第一位的。

当心中强烈的情感无法排遣时,艺术就诞生了。

舞蹈是人以神的方式行走,在规则中诠释自由。

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

音乐用天国的语言叙说天国的事情,诗用人间的语言叙说天国的事情。

艺术家常常是不爱交际的,他太专注于内心了。在一般社交场合,他可能显得沉默寡言,心不在焉,因而在俗人眼中不是个有趣的人物。

所谓艺术气质,其实包括两种全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诗人气质,往往是忧郁型的。另一种是演员气质,往往是奔放型的。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学者是一种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偶尔也写书。

作家是一种以写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偶尔也读书。

写作是苦难中自救的一种方式。通过写作,我们把自己与苦难拉开了一个距离,把它作为对象,对它进行审视、描述、理解,以这种方式超越了苦难。

这本书我非常认可的内容大概有20%,有收获的内容大概有30%,不感兴趣的内容大概有40%,看不懂的大概有10%。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书,二十年前于我而言,是一座不可望见全貌的高山,那时的年轻很难真正读懂许多内容。二十年后于我而言,像一条身在其中的河,因为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多方面很符合他的观点。

就写作本身,他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我需要学习的对象。许多语句是我现在还不能挥就的。

最有感触的竟然是艺术。我发现按照他的理论,我很多方面都很符合艺术家的标准,也许这就是我喜欢音乐的内在原因,或者音乐改变了我吧。

我很想有机会能够走近周先生,了解他的生活和经历。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他是不是按照书中所写来生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