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智慧之心,问道人生乐苦

 逍遥_书斋 2022-05-23 发布于河南

《人生哲思录》作者:周国平

文章图片1

​周国平:一位哲人的思索

说起周国平老师,有些书友可能并不陌生。他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许多作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他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他的诗集和随笔集《忧伤的情欲》《人与永恒》,等等。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周国平老师不断地思考“人心如何安放”“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等人生重大的命题,和普通的文学相比,他的作品更有一种哲学的意味。

而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之所以形成如此特殊的哲学气息,和他个人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了作家这个身份,周国平本人,其实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哲学研究者,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是国内研究大哲学家尼采的代表学者之一,曾经翻译过《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著名作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今天,一直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好几代中国读者。

既是作家,又是哲学学者,这两重身份在同一个作者身上,合二为一,就使得周国平老师兼具了感性和理性这两种特质。作家是感性地去感知世界,哲学家则更多地利用理性,分析解读世界。二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构成了周国平老师作品的独特风格,这也是他吸引众多读者、几十年来一直享有盛誉的原因之一。

不过,周国平老师并不是一位“神坛”上的大作家、大学者。他拥有很多读者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往往是非常贴近生活、非常“接地气”的。在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中,他记录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点滴、爱恨苦乐。因为真诚,所以动人。

比如,周国平老师有一本书,叫《妞妞》,记录的就是他作为父亲,和自己的女儿妞妞共同成长的经历,非常简单、真诚,却又那么的让人感动。在这本书之后,周国平老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啾啾,又写了一部《宝贝、宝贝》,同样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对周国平老师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他是一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哲学研究者,身上兼具感性和理性两种因素,对世界有着既感性又理性的把握。同时,他又是一位真诚的写作者,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同样的爱和恨,过着类似的生活、有着类似的烦恼和思考。

本周我们要一起共读的这本《人生哲思录》,是周国平老师七十年哲思总结,堪称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人生哲思:一本走心的代表作

为什么说这本《人生哲思录》是一本“集大成之作”呢?

首先,这是作者周国平自己给这本书的定位。

他说,这本书的初衷,是在他的全部非学术作品中,挑选出能够代表他的思想而又表达精当的文字,按照主 题进行分类,让读者一册在手,即可全豹在目。也就是说,这本书收集了周国平老师多年的思想精华。这样的定位自然是非常特殊的,周国平老师自己甚至说:“如果你只想读我的一本书,让我推荐一本代表作,我就推荐这本书。”

其次,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人生哲思录》覆盖的主题非常广,人生的大事小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

全书分成四个大的部分,分别是: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作者认为,这是“人生的四个大主题”。生命、情感、人性、精神生活,这些主题的确相当宏大,每一个主题都值得单独写一本书来讨论,现在这四大主题汇集到了一起,当然会使得整本书讨论的内容更加厚重、更有价值。

那么,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将会把书中的四大主题概括成两个维度为大家进行讲解,它们分别是,“如何面对自我”以及“如何面对世界”。在这两个维度中,几乎包含了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问题、每个人都试图去解答的人生疑惑。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为大家带来本期的精华解读。

面对自我:观照的人生哲学

我们先来说说:“如何面对自我”。

所谓的“面对自我”,就是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有一句现代心理学流行的话说,就是:处理好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

内心世界的秩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但是它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我们每天东奔西走、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为了幸福,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希望把自己触及到的世界,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车子、房子、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凡此种种,都是外在世界的秩序。

但是内心世界的秩序呢?可能在你每天的忙碌中,被遗忘了,甚至,从来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思考。

那么,内心世界的秩序,包含哪些内容呢?

它包含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比如,你如何理解人性,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比如,你如何理解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是你认为最有幸福感的?再比如,你是如何独处的,你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呢?

这些话题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之又玄”,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仔细去想,它们其实都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聊一聊。

第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人性,人性是善还是恶呢?

这个问题,不是只属于哲学家的问题,而是摆在我们每个普通人面前的。从小到大,在有意无意之中,我们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认为人性里善的比重大一些,可能就会更容易相信他人、对世界产生更多的温情,自己也更容易守住底线,去做好事、做善事。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心底里认为人本来就是坏的,可能就更容易失去做人的底线,伤害他人、危害社会,同时也是放弃了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作者周国平老师在书中是如何解答的呢?

他说,人是情感动物、野兽理智动物,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性质,但它不一定是从动物性向神性的进步,也可能是逐步退化的,因为动物身上可能比人更单纯。这意味着,人性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善”或“恶”这样简单的一两个字眼去概括。

人性中,既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二者可能是交融在一起的,难解难分,纠结成了一个巨大的秘密。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的身上去探索它,去试图解开这个人性的秘密,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更加广义的人和人性。

这种探索人性奥秘的过程,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最容易发生。

这就涉及前面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独处,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孔子说,“君子慎独”,意思是说,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需要更加谨慎,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因为,人性有它的弱点,往往容易松懈。换句话说,独处可以被看作是对自我的一种考验。

无独有偶,周国平老师在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

在我们的现实生中,许多人并没有把独处当成一件放在心上的事情,日常生活里所谓的独处只,大多是外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独处,比如一个人躺着、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去旅行……事实上,这些宝贵的独处时间并没有被用好,因为没有把它用来真正地和自己对话。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说,我们都经常和别人谈话,但是,我们和自己谈话的时候是十分稀少的,而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直接面对自己,把自己剖开来,给自己看。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所以往往会想办法逃避。逃避的方式,无非是要么让自己彻底地“放空”,不去思考任何事情,要么是用其他的东西填满自己的独处时间,当下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刷视频、看八卦,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心理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周国平老师建议我们学着自己和自己相处,好好地把独处的时间利用起来。比如,他为自己定下的一条原则,就可以供我们来学习借鉴。

这条原则就是: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都只属于自己。在这些时间里,绝不做任何对别人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自己想读的书、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把这些独处的时间,用来沉思,用来思考生命,用一种浪漫的比喻来说,就是:“独自坐在坝上,看生命的河水汹涌流过。”

好,说完了独处这个话题,刚才我们还提到了“幸福”这个关键词。

什么是幸福?我们应该怎样获得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是最有幸福感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经久不衰了。如果从哲学哲思的角度去看,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幸福呢?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就用自己的哲学眼光,对幸福做了精妙的解读。

首先,幸福是灵魂的事,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我们的肉体可以感受到快乐、满足、兴奋,但这些感受不能等于幸福。任何类似的外在经历和感觉,必须要有灵魂参与其中,才能说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灵魂感知世界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活跃,那他就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的变化、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脉动,也就更容易接近幸福。相反,如果一个人内心冰冷、麻木、单调,那么,即便他的生活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他也可能没有太多的感受,错过生命里那些原本可能闪光的幸福。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说,“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它并不难找到。但是,人是奇怪的动物,往往会错失和拒绝生命给的礼物,而偏要去到错误的地方寻找幸福,这就使得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也越来越不幸福。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在生活中找到这些简单的幸福,则需要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出发,学会珍惜这些最平凡的幸福。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这些都是属于你我的真实的幸福。这些幸福,因为一直陪伴着我们,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直到某一天某一刻失去了,我们才意识到它们的宝贵,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追悔莫及。

所以,不要再犹豫,不要再怀疑,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别让自己成为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从人性到独处、再到幸福,这些都是在“如何面对自我”这个大的话题之下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如果慢慢地从抽象的哲学思考,变成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安排自己、安顿内心时,你会发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总是在和他人,和整个社会产生着联系。

这也就涉及了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二大维度:如何面对世界。

面对世界:在人的江湖如鱼得水

面对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面前的另外一个大的人生课题。它和“如何面对自我”同样重要。

如果说“面对自我”是向内的、自我观照的,那么,“面对世界”,就是向外的、和无数个他人产生交集的。

如果说,前者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使命,可以做到“独善其身”,后者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我们产生交集的他人,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碰撞,可能会碰撞出无数的火花,但也可能会伴随着无数的问题。

比如,在这部分内容中,周国平老师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应当如何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说,社交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要社交,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把社交作为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这门课,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呢?周国平老师把它概括为一句简单的话:

“保持适当的距离。”

他说,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一旦越过了这个距离,就会引起双方的反感。因此,无论是恋爱、婚姻,还是亲密的友谊,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保持距离不代表和人不亲近,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去设定两个人之间交往的“度”,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磨合”。

试想,同样是一对好朋友,也总有关系好、关系差的时候,在两个人情感亲密、打得火热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可能就稍微短一点,而如果两个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摩擦,正在“冷战”,那么这个距离自然就会远一点。

同时,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并不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两边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有距离,但是这个距离是可以跨越的,跨越的工具就是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优秀的人、受人欢迎的人,一定是擅长沟通的。

周国平老师说,人的灵魂中有自己的财富。如果这财富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这就有了沟通的快乐。

也许你会说,我也希望和人沟通,但是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大家不是同一个路子的人,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怎么也沟通不到一起去,这能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这一点,其实我们不必钻牛角尖,不能老是想着,他和我不一样,我是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人,我们怎么可能真的互相理解,等等。

要知道,人和人本身就是不一样的,人的心境是不能沟通的。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人能真的做到100%地了解别人的感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和人之间没有沟通的余地,沟通的空间是要靠我们自己争取的。

因此,我们不妨转化一下思路,换一个视角,先去接受“他和我不一样”这个前提,不再去试图改变别人,也不试图去改变自己,而是在“他和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对方能够理解到你想要什么,同时你也能更清楚地知道,对方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

比如,以友谊为例,周国平老师认为,成功的友谊是有它的特质的。好的友谊必定包含着三个因素,分别是默契、欣赏和宽容。

这三个因素,分别对应着两个人交往中的不同层次。

其中,“默契”涉及到的是两个人各自性格特质里比较接近的部分,所谓的“臭味相投”,两个人都有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两个人共同的兴趣爱好、做人做事的方式,都属于默契这个部分的内容。因为懂得,所以欣赏,自然也就容易互相理解。

但是“欣赏”和“宽容”这两点,关系到的内容可就有点不一样了。它们更多的是和两个人性格、爱好、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同点有关,是处理一段友谊问题的关键所在。

简单来说,就是朋友之间,关系再好、性格再接近,也总有人和人之间不一样的地方。两个人,可能互相默契、互相接近的部分,占了80%,但剩下的部分,也还有20%,这就是两个人的不同之处。

那么,对于朋友身上和你不大一样的特点,应该如何处理呢?周国平老师建议我们,要分情况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对于朋友身上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习惯、爱好,如果它仅仅是两个人选择的不同,不存在是非对错的区别,那我们就要学会去欣赏。

而对于另外一种情况,朋友身上存在的某些习惯、爱好,可能和你的习惯、爱好完全不一样,甚至是自己完全不认同、也不欣赏的。这时周国平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去宽容。

除非对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错误,那这种情况要特殊对待,我们要勇于做一个诤友,帮助朋友改过自新、变成更好的人。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选择用宽容去对待朋友和我们的不同之处。

毕竟,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友谊去包容对方,欣赏朋友身上的独特之处、让友谊关系中的每个人都过得自在,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面,我们再以婚姻为例,看看如何掌握婚姻关系中的平衡之道。

其实,婚姻和友谊一样,都是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存在的基础的。如果处理不好伴侣间的关系,造成的后果,往往比处理不好普通朋友之间的关系,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婚姻这件事,怎样拥有幸福的婚姻呢?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老师从哲学思考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他的见解。

首先,不要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不要想着到婚姻中去寻找“天堂”,那样你一定会感到失望的。

但是我们也不必对婚姻感到太过悲观,虽然糟糕的婚姻像是地狱,但幸福的婚姻仍然是人间美好,值得我们去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周国平老师所说,“人终究是要生活在人间的,而人间也自有人间的乐趣,这是为天堂所不具有的。”

那我们可以怎样区分“好的婚姻”和“坏的婚姻”呢?有两个衡量的标准:

一是婚姻的爱情基础,要看它够不够坚实、能不能经得起岁月的风吹雨打。如果两个人只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就走到了一起,等到时间一长,激情褪去,婚姻可能也就摇摇欲坠了;

二是婚姻的稳固程度,这里指的是日常生活小事的和谐,也就是俗话说的,“两个人能不能过到一起去”,如果两个人只有感情的阳春白雪,而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磨炼,往往最后也会不欢而散。

基于这两点标准,一段好的婚姻,应当是既有比较牢固的感情基础,又有日常生活的点滴和谐。在婚姻的契约关系里,双方都要付出,也都需要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然后一起为家庭幸福的共同目标,去过好每一天的日子、感受对方的付出、共同经营家庭、共同将这份真爱延续。

周国平谈读书与写作

前面我们说过,《人生哲思录》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书。那么,除了上面两个方向的哲学思索之外,作者周国平老师还在书中讨论了读书和写作这两个话题。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他对于读书和写作有着怎样的看法。

首先是读书这个话题。

作为一位学者前辈,周国平老师给今天的青年人提出了一句忠告,叫:“多读书,少上网。”

他认为,我们可以做一个网民,但首先应该是一个读者。如果不读书,只上网,就真的成了一条网虫了,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会造成精神营养的极度不良,真的从一个人变成了一条虫。

这段话不禁让人醍醐灌顶。要知道,周国平老师最早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互联网在国内才刚刚兴起,当时上网是件麻烦事,人们需要用调制解调器去辛苦地连接到网络。可即使这样,当时也有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没想到过了一二十年,到了当下,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民对网络的依赖有增无减。短视频和游戏的时代里,上网变成我们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却渐渐失去了它的“存在感”,读书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众的爱好,慢慢地脱离了大众、离开了年轻人的视线。

这种现象显然是值得我们担忧和反思的。

周国平老师在书中说:“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他基本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

因此,周国平老师认为,“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疲乏和空虚的。”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疲乏和空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是好读书,也就是爱好读书,不要只顾着上网、打游戏,要把读书提上日程来,时刻提醒自己,最近读书了吗?

另外一条就是读好书,也就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去读真正的有价值的好书,同时避免读坏书。那么,什么是坏书呢?就是那些平庸的书。

在这里,周国平老师总结出了两句话,非常具有诗意和启发意义:

“读永恒的书,做纯粹的人。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也许,这就是读书能够带给我们的意义,它让我们更加纯粹,也更加接近我们内心世界的圆满,让我们不再浮躁,更容易收获内心的安稳、宁静。

说完读书,接下来周国平老师就说到了写作,他建议我们每个人都养成写作的习惯。

听到这儿,有人可能会感到纳闷了:自己又不是作家,为什么要写作呢?

对于这样的疑问,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以为阅读只是学者的事、写作只是作家的事,这是极大的误解。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本真意义的阅读和写作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关注灵魂的人。”

这里又提到了“灵魂”这个概念,也就是把写作和精神生活关联起来了。写作,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满。如同作者所说,写作不是简单地把外在世界的东西搬到了内在世界中,它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过,对此,也许我们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困扰: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文笔也不好,可以写点儿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周国平老师建议,我们可以随性地去写作,为自己而写。也就是说,你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思考到什么就写什么。日记、随笔,甚至只是简单的几段话,也是在记录你的生活、留下你的思考,都是对灵魂的滋养。

好,关于《人生哲思录》这本书的精华版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解读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介绍了作者周国平和这本书《人生哲思录》的基本情况,对作者和他的思考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把全书内容分成两大维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别是“如何面对自我”和“如何面对世界”这两个大的方向。

在“面对自我”中,我们讨论了人性的本原、爱的意义、生活观和人生观;在“面对世界”中,我们讨论了人际交往的原则、爱情和婚姻的秘密,以及人性的善和恶。

最后,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思考了读书和写作的价值。原来,它们也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生哲思”的一个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