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点 | 金融资本背后的逻辑

 Lesley_cc 2018-06-30


金融资本的系统重要性

随着金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统一,具有簿记、支付、清算功能的金融业汇集了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资本,也掌握了经济中的信息流,关乎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因而金融资本具有了系统重要性。出于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的考虑,国家为金融行业设置了一定的行业准入壁垒。

起初,货币与金融资本是相对分离的。“出售时的收入货币,支付中的付款和收款,支付的平衡……都是由货币经营者作为单纯的出纳业者替商人和产业资本家完成的。”(《资本论》第三卷)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执行贮藏职能的货币逐渐充当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流转到企业后,会立刻被支付给原材料供应商和工人,执行货币的支付职能。这时,货币与金融资本不断地统一起来。“借贷的职能和信用贸易同货币经营业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货币经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现代银行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任何一笔非现金的交易都需要通过银行来完成,无论是转账还是支付,存款还是购买理财产品,无一例外。除了流通中有限的现金,大部分货币都不会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银行业掌握了货币结算的专有权利,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货币结算是银行体系的重要职能。由于银行体系承担了这一职能,金融资本都汇集到了银行体系中。与此同时,整个经济体中的所有交易信息也都被掌握在银行手中,因而银行是经济的制高点。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从另一个方面讲,控制银行业就控制了金融资本,进而控制了巨额财富,私人部门也有控制银行业的动机。一旦私人部门掌控了银行,银行就能够为它们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它们也可以利用银行的金融资本投资获利。因此,银行业是政府和私人部门都非常重视的行业。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和稳定,防止信息泄露,防止金融资本被他国所控制,各国政府都会提高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且对银行业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

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着行业准入门槛,民营资本不得设立银行。2014年3 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工作,银行业准入机制开始改革。虽然如此,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监管机构对民营银行的监管也非常严格。事实上,即便是金融体系最为发达、金融市场最为开放的美国,也颁布了《国际银行法》、《外资银行监管改进法案》等法律制度对银行业准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某些特别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有关部门都对银行业设置了一定的行业壁垒,从而导致银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行政垄断。

2

金融资本的规模经济特征

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随着资本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即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常常既保持着高速的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又保持着稳定甚至上升的资本收益率,这似乎与经济学原理产生了矛盾。事实上,金融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共性,也具有金融资本的特殊性。

存款性债务是金融机构最主要的“原材料”,而存款利息支出就是银行最主要的成本。平均存款利息成本随银行存款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存款需求上升可能会推高存款利率。在短期中,家庭的收入变动有限,银行只有提高存款利率才能够使家庭进一步减少消费、增加存款储蓄。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银行规模越大则风险越小,往往能够以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存款。在存款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储户会更倾向将资金存在更大的银行。而小银行必须提供比大银行更高的存款利率,才可能吸纳到存款。从这个角度讲,规模大的银行反而具有较低的融资成本。

综合来看,银行长期平均利息成本与存款规模的关系,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相对大小。当银行存款规模不同时,这两种力量的相对大小不同。在银行规模较小时,存款的风险溢价成本较高,第二种力量比第一种力量更强;在银行规模较大时,风险溢价成本的边际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则第一种力量就更明显。事实上,从银行业的整体来看,存款的供给并不是有限的。根据存款货币创造理论,银行将所吸收的存款再贷放出去,经过一番流转后,会形成另一家银行的新存款。也就是说,每多吸收的一笔存款都为未来吸收存款奠定了基础。可以认为,存款的长期供给并不是有限的,长期的存款利率并不会因存款的稀缺而上升。那么,上述引起平均利息成本上升的第一种力量在长期中不显著。因此,整体而言,银行的平均利息成本与存款规模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

金融资本的规模经济特征造成了金融部门的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生产函数呈现规模经济的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上升而递减。大型企业较小型企业具有更突出的成本优势,从而能够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渐渐地形成垄断。如前文所论述的,银行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特性,也就是说,大银行的平均成本比小银行的更低,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从而,银行业经过“大鱼吃小鱼”的竞争过程形成了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少数几家大银行控制大部分的银行资产。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还存在着互为促进的放大效应。一方面,规模经济的银行随着规模的不断上升,必然会有更高的收益率。更高的收益率意味着更高的资本积累速度,而银行资本加速积累就能形成更大的规模。另一方面,当一家银行是规模经济的,随着规模的不断上升,必然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获得更强的市场垄断力量。更强的市场垄断力量帮助银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以及与借款者更强的议价能力,从而通过垄断地位获取更高的收益,形成更大的规模。

3

金融的投机性

金融资本的投机性使大量金融资本参与到资本市场交易中,从而形成了活跃的资本市场。在人类“动物精神”的影响下,资本市场可能出现“非理性繁荣”,也即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的分配效应使一部分投资者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率,而使另一部分人遭受较大的损失。

一般商品在价格偏离价值时,就会向价值回归,价格波动幅度较小。而金融资产的价格,往往会先形成较大的泡沫,再以泡沫破灭的方式回归潜在均衡。席勒把资产价格泡沫称作“非理性繁荣”,并且认为,由于人类的“动物精神”,“非理性繁荣”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投机泡沫是这样一种情况:关于价格上涨的新闻刺激了投资者热情,投资者热情通过心理感染在人群中传播,并在此过程中放大可证明价格上涨合理性的故事。”这吸引了“越来越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尽管他们怀疑投资的真实价值,但也被吸引入局,部分是因为他们嫉妒他人的成功,部分则是因为赌徒的兴奋”。人们会在资产价格泡沫中,失去理性预期,形成对资产价格的过度预期,不断地将资本投入到金融资产的交易中。没有人会关注持有金融资产到期时的收益,或者金融资产的分红收益,只是会关注金融资产的未来价格走势。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对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金融资本的收益率的上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资产价格泡沫对于金融资本具有分配效应,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实际控制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承受了资产价格大跌的损失。

从整体上看,通过金融资产交易获得的回报最终来源于金融资本在生产环节的增值。但是,在泡沫形成和破灭的这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股票的分红和发行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些变动与股票市值的波动幅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资本市场表现出近似零和的特征。对于一个遭受损失的股票交易者而言,他在股价的高位买入,而在低位卖出,则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对手交易者,在股价的高位卖出,而在低位买入。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价格大涨大跌期间,既然有一部分参与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那么就必然有一部分参与者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这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分配效应。

总之,金融资本的以上三个特征为金融资本的高收益率提供了支撑,进而推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中的地位。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设置一定的金融业壁垒是合理的。而针对金融业的自然垄断,国家应该积极发展中小银行,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以提高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针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分配效应,则应该提高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培养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征收资产交易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减少投机活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在利用金融资本发展经济的同时,只有注重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平衡,引导资源回到实体经济生产中,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才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编辑  郝芮林 马智雍

来源  金融博览杂志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