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丨张耳与陈余:刎颈之交如何会走向陌路?

 恶猪王520 2018-06-30

导读

《孟子·尽心下》中曾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评价自己的学生说:“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希望学生能够回去有所作为,对其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志大、狂放,富有进取之心且不忘记初心。这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可以互相验证。

孔子讲这段话的背景是师徒周游到了陈国,鲁国执政季康子想召冉求回去协理政务。孔子非常高兴,所以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的志向,但行为稍显狂放草率,非常有文采,只是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这段话情真意切,寄托了孔子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推介与忠告。

这里的“不忘其初”,尤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初心难得,人生的初次总是让人难忘,引发诸多怀想。

时间像把刻刀将我们的棱角切去,将我们的个性泯灭,将我们的初心掩埋。而初心是我们出发的理由,是起点,是方向,是目标,也是归宿。



初心易失。每每回首过去,总让人生出几多慨叹。徐徐回望,让人讶异的是,有些事情开始是美好的,但走着走着就偏离了当初的设想,以至于我们对其失去了控制,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了另一端却无能为力,看着自己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

多少炽热的爱情烈焰变成灰烬?多少伟大的梦想被遗忘在角落?多少知心的好友走向陌路?面对落空的这一切,我们无数次的追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纳兰性德《木兰词》中感慨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变的是我的初心,还是故人心?或者是我们都已变了初心。娇羞初见时的悸动、惊鸿一瞥,都已化为覆水难收。虽然这些“初见”所论说的是爱情,但可由此观察人生所有的初心。

在《史记》中曾记载了张耳与陈余之间的故事,让人对友情的初心及其后来的变味唏嘘不已。


这二人是战国末的儒生,都是魏国大梁人。二人初识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得知二人是魏国的名士,就悬赏拘捕。凡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余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余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往到陈地,充当门卫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处,结成了共患难的情谊。生逢乱世得平生知己,实为人生幸事。

后来二人投奔陈胜,在反秦的斗争中戮力同心、建功立业,复了赵国。然而,面对秦军的攻打,陈余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去救援张耳。等二人相见时,就互相责备。

张耳责备陈余见死不救。陈余发怒说,自己派五千人马去救援了,结果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张耳绝不相信有此等事。友谊的小船,没有经受住权力与利益的风浪。二人从此心生嫌隙,而后反目成仇。



当初二人贫困逃难之时,互相信任、不惜生命、毫无顾虑。等到有了国土,就争权夺利,以致火并而灭亡。二人当初的刎颈之交走着走着就变了初心,成为了势利之交。

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叹往事只能回味。其实回味往事,最重要的是警惕自己要时刻保持初心。只有这样,我们在回望来时路时,就不会因为初心已失而追悔。

让我们时刻牢记,初心难得而易失。一切过往,皆由初心而来。因为只有保其初心,才能鉴往知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