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芳:我怎样创作《穆桂英挂帅》

 cxag 2018-06-30


我怎样创作《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


我演了四十多年的穆桂英,还不知道她在晚年有挂帅的故事。五年前在上海看到了马金凤同志的演出, 这是豫剧中的一出优秀的传统剧目, 看到了穆桂英的那种老当益壮的爱国精神, 和我的感情之间引起了一种共鸣。因此, 去年国庆献礼时, 我就把豫剧的这朵花移植到京剧中来了。我很喜欢这出戏。


这出戏的内容是从民间传说中来的, 故事发生在穆桂英退隐二十年之后,西夏又来兴兵犯界, 边关告急, 宋王传旨在校场比武选帅, 杨金花、杨文广参加了比武, 并且刀劈了王伦夺得帅印, 宋王见姊弟年幼, 命穆桂英挂帅出征。穆桂英想起朝廷宠信监禁奸佞、迫害功臣的往事, 不愿挂帅领兵。经过佘太君的劝说, 才转变了态度, 终于慷慨誓师, 奔赴前线。这故事并不复杂,气氛很好。



第一场是“乡居”, 在这一场戏中, 穆桂英已经退隐很久了, 应当塑造出她是一个家庭妇女的形象, 梳大头、穿帔, 是青衣的打扮和举动, 这场戏还比较好办。第三场是披蟒扎靠, 完全是刀马旦的形象、动作, 这个也还容易。就是中间“接印”一场, 穆桂英是青衣的打扮, 接印后的一段思想活动不大容易表现。是家庭妇女的形象; 但要表现出临阵杀敌的元帅的威风来, 就不简单了,为了在唱腔、音乐、服装各方面都调和起来, 我们下了不少功夫, 经过仔细研究, 并且一改再改, 才安排得比较适当。


在我接到剧本初稿时, 首先发现一个问题: 这出戏的主题是穆桂英不愿意挂帅, 反映了宋王朝的刻薄寡恩; 又从穆桂英的愿意出征, 表现了她的忠勇爱国的精神; 但剧中穆桂英的转变似乎嫌太快了些, 角色的情绪还没有培养成熟, 创造出来的气氛也就不够饱满。我的体会是这位女英雄究竟是二十多年没打仗了, 骤然之间千斤重担压在她的肩上, 如何作战? 她一定要先考虑一下。所以这里一定要加一段戏。


有一天我看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演这个戏, 表演这一段戏时,演员有一个左右两冲的身段, 这就给了我一个启发。我联想到了老戏《铁笼山》、《史文恭》中人物考虑问题的身段, 我就大胆地采用了“九锤半”的锣鼓, 配合上舞蹈表演。“九锤半”是武戏中常用的锣鼓, 我现在用在青衣身上, 我是怎样处理的呢? 动作上比青衣放大一些, 比刀马旦又文静一些, 用这种方法把两种行当溶化在一起, 又不要使观众感到不调和。这一段的表演我现在还不够满意, 还要不断提高。剧团里的李春林老先生告诉我, 穿帔不要拉山膀, 用跨虎、卧鱼等身段时也不要太过于武气, 我按他的意见取消了一些身段, 两冲我就利用了豫剧的动作。



穆桂英解甲归田家居多年, 在乡间已住了二十多年了。听说西夏造反, 佘太君和她都很担心, 派杨金花姊弟去打听。穆桂英嫌他们年纪太小, 怕他们闯祸, 不愿让他们去。后来在太君和宗保的劝说之下, 也只得答应了。再出场时唱四句〔慢板〕。因为前面是比武, 有很多武打, 很吵, 完了以后一定要沉静一下, 用唱〔慢板〕把高潮压下去。杨文广回来了, 她很高兴。听到儿子劈死了王伦, 非常生气, 见到帅印更是激怒了她。一冲动就想把文广绑起来, 把帅印退回。太君闻信赶到, 劝止了她。她满腹牢骚地唱了一段〔二六〕, 在佘太君的劝说下,她答应挂帅出征。太君去为她击鼓聚将, 剩下穆桂英一个人, 她又在考虑了, 这时唱了一段〔散板〕: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 , 这第三句唱完后做考虑问题的身段。最后想到三关无人, 决定出征时, 再唱“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唱完一背手, 听到鼓声, 激起她振奋的心情。下面就是抱印, 这时的感情是兴奋的, 唱出“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不领兵谁领兵! 的豪语。抱印的抱法采用了一些《青石山》的抱印动作。以下的戏就容易了, 完全用刀马旦的动作。有人建议后面应加一些武打, 但我考虑到打也打不出什么名堂来, 索性还是不打好, 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穆桂英挂帅后一定是胜利的。豫剧也不打, 豫剧着重在挂帅时有一大段唱, 京剧就简炼一点, 能用两句就不用四句, 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


曹其敏整理


人民戏剧     1980-06 “旦角表演及《穆桂英挂帅》的形象塑造”——一九六○年五月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梅葆玖讲解“捧印”身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