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三观(第六篇)

 MusicGiant 2018-06-30
第六篇 通俗音乐里的打击乐节奏
古典音乐比起文艺复兴以前不同在于多了功能和声的应用。通俗音乐比起20世纪以前的音乐的不同在哪里,它究竟多了什么之前没有的东西?
20世纪的通俗音乐,和以往最主要的不同,来自旋律里融合了打击乐节奏。这句看似非常简单甚至莫名其妙的结论,却恰恰就是因为它看起来太理所当然太明显了,明显得几乎所有人都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古典音乐也有打击乐器,非洲鼓也伴旋律乐器和唱,中国戏曲各种打击节奏和旋律,谭盾的先锋作品都有很多奇葩的打击节奏和旋律,但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打击节奏和旋律同时存在,因为这两个特征是尖锐对立清晰可辨的。一个声部(或多个)负责打击类节奏,一个声部(或多个)负责旋律,两个声部如同时间和空间一样,本身不能混为一谈。在20世纪初以前,基本上都是这样。这里不在于给予打击类节奏多大程度的重视和占音乐多大的比例,也不在于旋律是否模仿打击乐的节奏感觉发声。
两者根本上的融合,在于第三个声部的出现,它一方面,像打击乐里“低到中音色”咚或蹦的感觉,一方面又有一个和其他旋律声部对应的音高,同一个声响,两种功能。在最早它是低音提琴的拨弦音色,之后又有电贝司以及各种电子音效。贝斯,习以为常的一个节奏和旋律型综合乐器,却因为太平常了,很多人根本搞不明白20世纪通俗音乐的最大亮点就是根源为黑人的打击乐节奏和西方的旋律通过贝斯的结合这个事情上。打击乐的原型需要三个音色,低中高来对应音乐里音高,如同旋律里的主音,过渡音和装饰音,或者大三和弦的根三五度一样,三种频率不同的音色作为原型。这个原型节奏在低频到中频的音色通过贝斯融合进所有旋律声部,如同古典音乐里的和声融入进旋律一样,它们从不同的层面丰满了旋律。和声让旋律拥有更加饱满的情绪,而打击乐通过贝斯或相关双功能的乐器连接旋律(不管有没有和声)让其拥有-型格。
和声让旋律的情感更加饱满,打击类节奏让音乐更有型格。如果通俗音乐和古典音乐一样只通过丰富的旋律线追求饱满的情绪话,黑人通俗乐音乐应该停留在大乐团时代,白人通俗乐应停留在以交响乐编配的19世纪末意大利民歌到香颂里同样是大规模的弦乐类伴奏的歌曲,因为这些形式,可以保留足够多的旋律线,发挥音乐的层次感和结构感来表现音乐非常多的情绪张力或意识感。奇怪的是,这些堪比古典歌剧小篇幅的通俗音乐形式,却只是通俗音乐的开始。早期爵士乐不管从大乐团还是吉他贝斯钢琴三重奏,到之后的贝斯钢琴鼓三重奏为一个标准,或者白人主流从40年代和以前的以弦乐配器的流行乐到50年代的猫王,一个大的方向就是,之前的音乐,音符太多,打击乐节奏太少了。受黑人打击乐文化的影响为主,20世纪的通俗音乐不但要表达情绪,还需要有型格。
古典基础好的人,在做通俗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很有帮助的,情绪的饱满和细腻全靠音符的组织,其实抱着这样的心态也是有非常大的创作空间的,大到40年代白人通俗音乐的代表frank sinatra在那个时期以几十人规模的管弦乐打底的流行歌曲,小到一把木吉他伴奏的中国城乡民谣。如果只追求情感的丰富性,可选择不用打击类节奏与贝斯的组合,比如做一些宋祖音那样的歌,不少管弦乐与民乐的融合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但如果一个传统底子很好的人偏偏在编曲的时候选择用了鼓与贝斯这两个乐器,问题就来了,因为了解甚少,音乐型格就会显得非常薄弱。在通俗音乐里对贝斯和打击乐编曲的贫乏,如同古典音乐对和声编写的贫乏一样严重。对于通俗音乐来说,一首音乐的单一感,影响最大的不是和声进行的模式化,而是打击节奏和贝斯编写的模式化。
一首歌实际上是很难从旋律上来判定它是否是什么年代的音乐,比如宋祖音20年前和现在的歌,你听不出有什么年代的区别。德国世界音乐大师stephan micus,70年代和现在的听起来都差不多。自由爵士里,要是没鼓和贝斯的有规律节奏的配合,光其他旋律乐器独奏或重奏,也很难辨别年代。 而包含了贝斯和鼓有规律节奏的通俗音乐,听起来却很容易辨别其年代,因为贝斯和鼓对旋律的结合是20世纪音乐里创造性最大的一门学问,它在20世纪从无到有的特征,相比其他已经成熟的音乐理论的创作更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变化和发展。 流行音乐几年变一个样,本身并不完全是因为一种商业推动的结果,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包含了打击乐节奏基因的旋律,在20世纪本来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新音乐,越是发展它的变化感自然是最为强烈的。而更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打击乐节奏作为一种动态基因,它从精神上根本就不会安分在任何一种节奏模式上,改变打击乐节奏并带动音乐的变化,更像是一种基本精神。不管什么音乐,一但通过BASS真正融入进了打击乐节奏,这个音乐的基因里就包含了变化本身了。如同爵士音乐里,一方面很多爵士大师在旋律上都认可很多经典的曲目,新歌没出几首,没事就翻唱老歌,好似他们对待旋律的态度是把旋律看做一种静止的永恒的经典,但这些老歌新唱,都会在打击乐节奏和各旋律节奏追求千百种形式,好似变化就是对节奏的动态性最好的诠释。
中国流行音乐之所以差,不在于古典基础不好,而在于没有多少人好好研究过打击类节奏与贝斯在音乐整体中的运用。国外的通俗音乐,如果掌握了一定BASS和打击乐的技巧,只需一点古典乐基础,音乐可变成椎名林檎,MUSE等二流水平的流行乐。国内的通俗音乐,古典基础再好,BASS玩不好,流行音乐只能成三宝。 刘欢三宝等人的音乐,你说他们差也不叫差,旋律线都是富有张力的,但总有一种土土的和世界脱节感觉,很像70年代卡朋特或者草帽歌那种感觉的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即把打击乐和贝斯放到了音乐里,却又只给予了它们最低程度的创作。
从古典音乐的思维,贝斯提琴的功能是用于演奏根音以及从根音扩展开来的相关音符的乐器,而通俗音乐里BASS旋律编写的多样化,它的无限种编排可能,是之前和声学理论到音集理论根本没遇到过的一个问题。
对于古典音乐来说,低音提琴的旋律,不管拨还是拉的音色,;放到整个弦乐或管弦乐里,是负责根音,根音的扩展,巩固和弦内音的。不管哪种谱写方式,都是“跟着和弦的走向或音乐的整体走向做出相应变化”的,光保持这样的思维来创作,就可限制掉贝斯和鼓的所有可能性了。因为刘欢三宝的音乐虽说是BASS和鼓玩不好,但不代表保留其他声部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找会编鼓和BASS的人就可以提升音乐整体的型格了,因为所有的声部的聆听感受,是建立在鼓和BASS的变化上,而非鼓和BASS根据其他声部可随意变化的。 一个通俗音乐人的创作看似从无到有可以非常自由,实际有着非常多的限制。第一限制来自内心在写旋律的时候已经存在预期和声走向,第二限制来自写主旋律的时候已经有了预期和语言相关的音色效果,所以虽然是写纯旋律也没有歌词,但脑海里已经把它想成一首按照中文发音的感觉进行旋律创作了,以这样的思维创作,就不可能出现足够自由的旋律了。第三限制就是最重要的,旋律在创作之前已经有一个基础的鼓和贝斯的模式打底了,它对旋律或其他配乐声部的创作有着根本性的限制,这样的旋律和配乐写出来并定型后,留给鼓和贝斯的空间也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常规模式了。 站在这个角度来讲,刘欢三宝等人的歌也许会找到好的鼓手和贝斯,但自己已经把音乐做得太满,贝斯和鼓手为了迎合这么满的音乐,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挥的空间了。按照传统音乐的思路,音高越低频越稳定,贝斯就是整个旋律声部最安分的一个,带着这样的思维创作其他高声部旋律,就直接把BASS的旋律进行限定到了一个很窄的范围了。
贝斯和鼓之所以这么重要,在于它的经典原型,贝斯鼓钢琴三重奏是一个打击乐节奏和旋律均衡的配置。而由于钢琴是旋律乐器之王,现在不管是吉他和人声,还是节奏吉他,主音吉他和人声,基本上都只是钢琴一件乐器的功能。按照这个原型发展出来的音乐,哪怕多了很多旋律配器,只要用了打击乐和贝斯的稳定配合,打击乐节奏这一块就占了音乐一半的比重,你用不好它,另一半旋律线再丰富,这一半的缺陷就始终存在。
20世纪通俗音乐的最大独特性,并非在于创作了什么爵士音阶或和声,或者让旋律本身更带有节奏感的演奏方法,如果20世纪只是这种类型的创作,虽然也算一大创造,但是从长远的来看,我想几百年后的人看这个世纪的音乐和古典时期的音乐,就好似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个被男主角PK掉的爵士鼻祖一样,若只论音符上所展现的情感上的深刻,OSCAR PETERSON,BILL EVANS等人若只是钢琴独奏的纯旋律作品撑死也不会超越肖邦,德彪西等人的钢琴曲。但当代通俗音乐的重点并不在单纯的旋律组合上,打击乐节奏通过低音乐器对旋律能达到的丰富程度,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打击乐与贝斯的结合上对音乐的丰富感,是可以不靠任何音符组织上的理论的,也就是说,BASS具体玩什么音,首先是考虑打击乐节奏里低频到中频的节奏来做出相应的延伸的,它可以是和一首旋律的根音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整体听觉依然和谐并和旋律部分组成任何形式的搭配。换种说法,很多通俗音乐中BASS那种双功能的音色换成低音号或低音提琴拉弦的音色,它在整个音乐听觉中可能是错误的,极端不和谐的(如果创作的人本身就以音符中根音的思维创作贝斯的旋律线,那它也可以是和谐的)。一首歌如果换成其他非双功能音色不和谐而双功能音色会和谐的时候,那多半只因为,这个BASS的编写首先是跟着打击乐低频到中频的节奏的延伸出来的,而BASS的旋律变化,并非考虑其他旋律声部,而是因为一种节奏上的需要才去改变旋律的走向,也就是BASS音符的改变也可只是一种单纯的想BASS节奏本身丰富的方式。最后一步,才可能是考虑音符与其它中高声部的旋律会合成一种怎么样的效果。BASS与其它旋律声部们具体的合成效果,是无限制的,BASS是可以不为和声的进行做一种稳定性的烘托而是为先为节奏的稳定来考虑与旋律的连接的。
一个BASS不为和声的变化服务的例子有,英国乐队BARK PSYCHOSIS的代表作ABSENT FRIEND,从主旋律开始的一分多钟,BASS音符在每一个小节不管什么和弦都只在A和D之间来回重复,但听起来并不唐突,它首先是遵守了和鼓的节奏配合,如果换成其他音色,则会感觉是一种错误的写法。更关键的是,就算是运用BASS这个乐器,若和鼓的节奏没跟上,它也一样会像一种多出来的声音显得不合适,比如窦唯和乐队2000年左右翻唱这首歌的时候,陈劲的BASS在开始和鼓没连接上,那种音符上的不适就非常明显了。
一个更彻底的例子是,BASS和打击类节奏的魅力根本不会因为有没有和声而减少,所以用BASS来演奏根音或根音的扩展这个基础性原则根本就是不需要的。 这个例子,可在虾米上找FLOEX在游戏机械迷城的配乐THE ROBOT BAND TUNE这首曲子。一个单旋律黑管的吹奏只需通过打击乐即可让它非常饱满,这种对主旋律的配器法,把古典音乐研究到天昏地暗也没办法想到。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打击乐之所以能和黑管旋律连接起来,是因为还有一个类似低沉人声的电子音效,它一方面和打击乐形成节奏上的呼应,一方面和黑管旋律也产生了一种DRONE(持续低音)和旋律的合音形式。这里面没有和弦进行没有根音推算,也没有任何旋律配器,但整个音乐却非常丰满,对音符本身的相关研究,是不可能发展出这样的音乐的,这首小曲,就是20世纪通俗音乐里把打击乐通过BASS融入进旋律的一个缩影。
站在BASS的角度,打击乐节奏和旋律声部这两个对立的特征,好似通过BASS这个奇点,让时间和空间连成了一个共同体。其中BASS与打击乐节奏的千万种变化对旋律的影响,现在仍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其中奥妙,还需慢慢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