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收藏的经典文学奇葩㈠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7-01

值得收藏的经典文学奇葩㈠​ 什么是楚辞?

在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枝奇葩,这就是《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因屈原所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骚体诗。楚辞这种诗体的地方色彩异常突出,诗中多描写楚国山水和楚国的物产。由于《楚辞》是用楚地方言的音调来吟诵的,而隋唐以后楚辞音调读法失传,所以后世就只能讲解它的意义了。楚辞与《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两者比较,艺术上有很多区别:体制上《诗经》多四言句,楚辞多长短句;章法上,《诗经》多同一章节的反复,楚辞章法多变,很少反复;数字上,《诗经》篇幅较短,楚辞字数多、篇章长,如最长的《离骚》有373句;风格上,《诗经》质朴无华,楚辞绚丽多彩;创作方法上,《诗经》多现实主义篇章,楚辞多想象夸张,常将神话、传说、山水、神鬼纳入诗中,构成浪漫主义画卷。总之,楚辞这种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

什么是赋?

两汉时期的文学十分繁荣,主要文体有赋、乐府诗和散文。赋是一种散文韵文并用、咏物言志的文体,流传至今的汉赋有1000多篇。西汉前期的赋借物抒怀,文词朴实,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西汉中期的赋作家很多,有代表性的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气魄宏伟,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西汉后期赋家的代表作是杨雄的《甘泉赋》;东汉时期以班固、张衡的赋最为有名,汉赋对结构、用词、音韵都非常讲究,用词力求新颖、华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什么叫格律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边塞诗。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与以往诗歌在句式、韵律方面都有明显不同的一类诗歌体,这就是格律诗,为了与古体诗相区别,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格律诗分律师与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格律诗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格律诗对数字,对仗、押韵、平仄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字数方面,如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七律,每首8句,每句七字,10句以上的称排律。在押韵方面,要求押韵在尾字为平声的字上,均押平声韵,用韵书中同一个韵部的韵,全篇不换其他韵。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关、还、山必须押韵。在对仗方面,要求律诗的四联中,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仗中最常见的是宽对,也就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如家书对烽火,抵对连,万金对三月。除此之外,还有工对、流水对、借对等。在平仄要求方面,格律诗要做到平仄相间。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格律诗共有四种句式: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

什么叫词?

1900年,人们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中发现了上百首词作,这些作品以后被称为“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词。词是隋唐时期配合燕乐歌唱而形成的一种诗体,又名曲子词、长短句等,词最早产生于民间,风格质朴,内容多反映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向民间学习,创作新词,词人辈出。到了宋代,词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杰出词人,元代以后,词走向衰落,曲谱失传,词渐渐脱离了燕乐,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词与诗不同,词谱与音乐密切相关,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它是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填词时可依据不同词牌的词谱来写,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例如“采桑子”这一词牌,要求双调44字,用平声韵,“十六字令”这一词牌,要求单调16字,押平声韵。每首词除了词牌外还有词名,词名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如《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咏梅”是词名。词在结构上多分片,片,又称阙,是段落的意思,上下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对应暂时休止,一首词一般分为两片,也有分三片、四片或不分片,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是不分片的单调词。诗的押韵基本在偶句,而词的押韵要依据词谱,韵位大都在音乐停顿的地方。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停顿之处不同,韵位自然也不同,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亦称慢词。在句式上,格律诗各句字数一样,而词句是乐句,为了切合音调的曲度,多是长短句。

什么叫话本?

宋代时,江南城镇有一些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称为瓦肆或瓦舍,很多艺人在瓦舍献艺,其中有一些是讲故事的,在宋代,“话”的意思就是故事,讲故事就是“说话”。说话艺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做“话本”。所以说。话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的内容有4种,一种是讲历史上的事,一种是用通俗话讲佛经,还有一种是用诗的形式讽喻世人,其中讲历史上的事和讲短小的故事两种,与后来的小说有密切的关系,短小故事类话本多以爱情故事、公案故事为主,故事中的市民,都可以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历史类话本大都是根据史书演绎而成的,因此内容与艺术成就不如故事类,但已初具长篇规模。由于故事类多用白话,这就开创了文学语言的新阶段,明清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白话小说,被后人称为拟话本,它主要是供人案头阅读,所以篇幅较长,在艺术上也更臻完美。今天人们常提到“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都是拟话本。

什么叫杂剧?

在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戏剧和小说一样,是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中国的戏剧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元代,戏剧才迅速发展起来,杂剧是元代戏剧的主要品种,又称剧曲,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其是宋宫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杂剧的形式一般是每本4折,相当于现在的4场,有的还加有“楔子”,其篇幅较小,作序幕或过场用,杂剧有宾白、唱词、科介三个构成部分,宾白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科介指人物的动作、表情、武打和舞蹈,以及音响效果。唱词是杂剧中主要部分,剧中每折的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几支曲子前后衔接,唱词要符合曲牌的要求,平仄和谐,韵以北方话为标准,杂剧角色分旦、末、净3种,表演时采取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不唱的形式,如剧情需要,主唱演员可以在不同的折里扮演其他角色,一直担任主唱,由于主唱的常常是旦角和末角,所以剧本分旦本与末本,元代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后来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到了明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唱逐渐失传。

什么是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代马致远的咏景名篇,以秋天萧瑟的景色烘托出了天涯游子的凄凉心情,它既不是诗,也不是词,而是一首散曲。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文体,是元代文学中的主要形式,它是在民间长短句歌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主要流传在北方,用北方音韵,所以又称北曲,散曲与词一样能演唱,演唱时用弦乐、笙笛、鼓板伴奏,其曲牌多来自唐宋大曲、词牌和宋金诸宫调旧曲等,同时还吸收了不少民间小曲和兄弟民族的乐曲,散曲主要分小令、套数。小令又名叶儿,是单独的一只曲子;套数又称散套,是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连组成的组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