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遁地的蜘猪侠 2018-07-01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文丨青眉煮酒

很多人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进行碎片学习,但碎片学习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你任务切换的时间成本很高,比如你在看一篇三千字的干货,突然有朋友发消息约你吃饭,这时候你的大脑首先会做出任务处理的选择,然后进行任务切换,比如你决定先回复朋友的消息,约好时间地点,之后再回来继续看文章。

于是,你和朋友开始聊天,十五分钟后,终于互相说了byebye,这时来电话了,一个下属打过来跟你说工作上除了某个bug,请教你该如何处理或者需要你调动资源,于是你的大脑又进行了一次任务切换,同时为了处理该问题迅速运转,三十分钟后终于处理完了,这时候,你已经忘了自己那篇没看完的干货。

这种情景太普遍了,如果统计一下,我估计我所有浏览的文章里面,完整地看完的比率不超过1/3,估计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比例了,那么,这样的碎片化、不完整的信息获取或学习方式有效吗?有点儿效果,那就是自己会多一点儿谈资,比如我上午看了一篇虎嗅关于广告狂人叶茂中的文章,下午和别人聊到广告的时候就可以提一两句,但其实我对叶茂中的了解非常有限,如果这样的交谈要持续30分钟,那就完了,因为我只会一句:「叶茂中是个广告狂人」。

然后,怎么狂?还有其他狂人吗?狂的有效吗?对我们有什么帮助?额,这些我都不知道,因为我只记住了标题《广告狂人叶茂中》。所以说,这样的知识只有一个好处:有了一点儿谈资。但说到效果,没有,因为文章本身只是在讲故事,也没有给任何方法论或解决方案,所以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即便所有的文章都是完整看完的,同时也在某个读书会听了很多书,最后发现也没什么用处,而且这些东西你记不住、用不上。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信息的问题吗?不是,是你的问题,你的思维框架没有建立起来,记忆和应用的关键不在于接收信息,而是要整合,将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一一对应上,这就涉及到在接受海量信息前,先建立框架,我称之为冬天的智慧之树。

冬天的智慧之树没有叶子、没有花、也没有果实,但有根和枝干。这就是知识的基础结构,也就是知识的基础框架。

树叶是碎片化的信息,花朵是我们从碎片化信息中提取出的有效信息,而果实是最终被我们吸收并有效利用的那部分。

《穷查理宝典》世界上的事情永远有两种属性:一个是加法,也就是海量知识;一个是乘法,也就是核心规律。没有框架的情况下不停地吸收海量知识就是在简单做加法,而有了框架我们就具备了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是乘法,它最终发挥的作用是大于知识本身的。

那么,如果搭建思维框架?

1. 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

2. 跨界学习

3. 盘根问底式吸收

1.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最基础的理论,这些知识经过市场的筛选,最终会以经典作品的形式沉淀下来。这类经典作品和畅销书的不同在于,经典作品是经过市场实践的检验的,而且比较厚重,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畅销书的写法是:一个新奇的概念 几十个动听的案例,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过经典,你会迷失在畅销书的概念里。

首先,畅销书的理论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经过实践,很多书中的成功案例最后却失败的比比皆是。

其次,畅销书那个「新奇」的概念,可能只是经典书中某个理论的「变异品种」。比如创新,基本上可以分为改良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两种,但现在的情况是,改良式创新有以下变异品种:适应性创新、模仿式创新、精进式创新、连续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有颠覆式创新、非连续性创新等。

而且每一个作者都认为自己的创新方式是最适合市场的、最容易获得成功的,为此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名言来进行佐证,如果一个人以畅销书为起点来学习,不仅会搞不清楚其中的关联,而且最终也不知道该相信谁。

但如果有了思维框架呢?问题就简单多了,你很容易将一本新书的理论归类到自己已有的框架中,你可以看到这个作者的案例是从哪儿引用过来的,观点是全面还是片面,有哪些可取的地方,哪些论述是错误的,这样的阅读和学习是凌驾于作者之上的,你有能力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同时会知道自己的情况用哪种解决方案更为合适。

商业领域有哪些经典作品?

1)《定位》(很容易读,也很容易懂,但需要反复揣摩才能落实)

2)《营销管理》(大学教科书,新版收入了很多的概念,由于分类比较规范,所以很适合建立营销思维框架,4p法则、定位理论、SWOT分析等大多数成熟理论都在书中有展现)

3)《科学管理原理》(管理入门,但基本有这个就够了)

如何分辨经典?看这本书的重印次数。大多数经典书籍都会被反复重印,只是一个不错的筛选方式。行业大咖的推荐也可以,但现在的大咖唯恐你把书读完,所以不停地给你推荐书,导致你根本读不完,最后只好放弃去参加大咖的读书会。江湖套路深,大咖不可全信。

2. 跨界学习

除了看本学科的书,有些学科也非常值得研究一下,看过《人类简史》的人都知道,很多知识其实是相通的,现在划分出来的不同学科只是分工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分类,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跨专业解决问题。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生物学思维对于商业创新的影响,有很多理论就是完全相通的。

战略学家魏斯曼说过:「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发生的层面,而在与其相邻的更高层。」企业模式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自己模式这个层面上,而是在于与其相邻的更高层的哲学层面上。

系统论告诉我们,正向思考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逆向思考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有时候,就算是某一行业被摒弃的策略,也可能在另一个毫无关联的行业中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

联合利华的洗衣粉创新,可能来自咖啡产业的智慧。它把洗衣粉做得像方糖,上面写着「衬衣1块、牛仔裤2块、棉大衣3块」。就像咖啡加糖一样,它将消费者难以把控的粉末定量改成了块状定量,使用体验瞬间就提升了。

那么,跨界学习的时候学什么?我说商业。

首先,心理学;销售本身是在玩心理学,读懂了买家心理就搞懂了市场,定价、广告都和人类心理息息相关。

其次,生物学,不用懂太多,生物学让你知道整个世界生物的发展趋势,你会更了解自己,也更能理解现在整个环境的发展趋势。

再次,数学里面的统计学和概率。创业、投资都是概率事件,当不懂概率的人手忙脚乱的时候,懂概率的早已做好筹备,所以可以镇定自若。

3. 盘根问底式吸收

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信息都是表面信息,如果用黄金圈思维去思考,他们都处在what这个最表象的层面,但任何事情的发生背后必有道理,我们要养成追求事物本质的习惯。

比如最近德国队首战失利,媒体纷纷炒作「世界杯魔咒」,如果你用逆向思维思考,或者你懂一些大众心理,你可以很轻易地判断,这本身就是一场媒体炒作,你也可以拿来炒作,但从心底来说,你不能相信这样的事件。

盘根问底的关键在于找到最原始的那个点,也就是这件事触发的原因。「世界杯魔咒」触发的原因从心理学上说是因为「视网膜效应」。比如,如果你对星座深信不疑,你就更容易注意到星座描述「符合」的地方,而对一些「不符」的地方进行选择性忽视。

从概率论来说,这个属于典型的「小数定律」,也就是说,由于样本数量太小,实际上完全有可能是随机事件,所以什么都不能证明。所以你看,「跨学科 深入思考」是不是让我显得很深刻(装逼)?

最后,再谈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学过时间管理四象限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紧急而重要的,处于第一象限,必须马上处理,第二象限是不紧急但重要的,这个需要优先处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个象限很容易被忽略。

比如,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第一象限是赶紧写完这篇文章,第二象限是健身,因为坐的太久有小肚腩还便秘;第一象限的事情我肯定会做,因为会收到「即时反馈」,写的好不好都有人骂我;但第二象限的事情很重要却没有即时反馈,我今天不健身,明天、后天、下个月都不健身我也不会马上生病,所以这件事就很难执行,很容易被拖延,十年前我就认为健身很重要。

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也会面临这个问题,罗辑思维又开课了,要将如何提升个人影响力,我作为一个没有影响力的人好想去听,但同时,我又知道我要学习英语背单词,以便我能够看懂国外的一些先进文章(在google畅游)。这两件事情就分别处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第一件事既轻松又能马上收到效果;第二件事枯燥变态又很难马上有用,但远期可以带来比较大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面临很多这种选择,而搭思维框架就是处在第二象限的事情,需要啃基础概念、深入思考、知识串联。但一旦任督二脉打通,再吸收其他知识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