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影剂外渗你了解多少?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茂林之家 2018-07-01


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造影剂渗漏仍然是严重的并发症。此项检查要求碘造影剂注射压力大、流速快,对于一些肿瘤及伴发血管病变的患者来说,更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水肿,影响患者肢体的正常功能,增加病人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碘造影剂一般为非离子高渗性造影剂,该物质具有极强的亲水性。如果一旦发现渗漏至皮下,将有效吸收其周围组织的水分子。但由于渗漏量的不同,其注射针的周围将会由于水分子被吸收而产生不同程度水肿,情况较为严重者,可能发生皮下组织坏死[1]。



笔者最近在科室遇到一例造影剂外渗案例,现将案例分享如下:


案例


患者,女性,因“乳腺癌术后复查”而入院。入院后行CT增强扫描检查,由CT室护士在患者左手桡静脉处推注造影剂(碘海醇)。检查毕发现患者左手轻度肿胀,开始未给予特殊处理,只是交待患者回病房后使用喜疗妥外搽。患者当时并未及时向病房护士报告。2h后局部出现剧烈疼痛,局部肿胀, 肢端苍白,肿胀加重,肢端由苍白转为青肿, 手指活动受限, 甲床青紫。



5月8日11:30 病人手指肿胀,不能抓握


紧急处理


立即请烧伤科的医生进行会诊,因皮肤表面颜色发青发白,肌张力较高,患者手指活动受限,消毒后立即行切开减压,行无菌包扎。第二天手指肿胀消退,病人感觉疼痛减轻,要求出院回当地治疗。




5月8日  11:35 切开减压


8天后病人因手指布满小疹子,部分破溃化脓而再次入院,考虑为碘迟发性过敏反应。化脓处无菌抽吸,消毒周围皮肤后使用夫西地酸乳膏涂搽,并根据医嘱给予静脉滴注头孢,连续使用3天,氯雷他定、酮替芬口服一周,3天后手背疹子明显消退。


5月16日 (左)               5月19日(右)


原因分析


1.机械因素   行造影剂注射,其注射速度快,注射压力大加之造影剂高度黏稠,渗透压高,对血管壁冲击力大是导致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


2.患者因素   该患者为乳腺癌化疗患者,血管条件非常差。主要表现为血管变硬、变细、弹性变差、脆性变大而且变滑。若穿刺稍微不慎便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固定不当也极易使针头突出造成造影剂外漏。


3.操作者因素   操作者应具备过硬的穿刺技术,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而CT室配备护士名额较少,长期脱离临床,加上病人血管条件不好,穿刺成功率下降。静脉穿刺时,选择钢针穿刺,增加外渗机率,当造影剂外渗到血管外组织间时,未及时从穿刺部位抽吸渗出的药液。


护理对策



1.血管外渗风险评估    


检查前认真了解患者病史,尤其关注有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了解患者出凝血机制;认真检查患者血管情况并了解既往有无外渗及静脉炎发生。


2.心理评估    


负面因素均属于血管外渗因素,操作前耐心向患者解释相关知识及如何配合,以舒缓其心理压力。


3.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    


石国霞总结患者CT增强扫描外渗情况,采用20~22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浅表静脉,妥善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绷紧皮肤,尤其是在见回血后边退针边进软管时,将穿刺点皮肤向远端绷紧,以有效防止软管打折。取5ml的生理盐水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达到正常封管.结果无造影剂外渗发生。


4.一旦发现外渗 


①使用注射器将局部外渗液回抽


②局部红肿: 给予50%的硫酸镁或利多卡因间断湿冷敷,并且嘱咐患者要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及淋巴回流,并加强功能锻炼,一般2~3d消肿。


③出现水泡: 由于局部肿胀造成皮肤表面的张力增大,影响功能锻炼的应及时切开减压。出现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尽水泡内的液体,周围用酒精棉球清洁,保持皮肤表面干燥,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④发生溃疡: 由于含碘造影剂的毒性作用,患者皮肤损伤后愈合困难,进而出现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如有脓液,用3%的双氧水清洗,除去坏死组织,并用干棉签挤压出创面的液体及组织内的空气; 如有感染,用庆大霉素清洗。  



[1]丁兰英.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血管外渗的风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84.

[2]石国霞.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4, 35(2):369-371.


作者:谢玉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