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古道的由来之谜

 方远图书馆 2018-07-01

“茶马古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云南大学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木霁弘提出来的。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起于唐宋,繁盛于明清,最为兴盛之时世“二战”中后期。

实际上,所谓茶马古道,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线路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线路全长3800多公里。

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茶叶就已经开始向海外传播了。当时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中国商人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到了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互市”的方式,经西域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自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对茶马交易采取了积极控制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蒙古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的先河。在北宋时期,茶马交易主要是在陕甘地区,朝廷还在成都和秦州(今天的甘肃天水)各置植茶和买司马,易马的茶茶叶就地取自川蜀。在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时期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明代时,更实在恢复茶马政策的基础上变本加厉,成为了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到了清代时,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雍正十三年(1744年),终止官营茶马交易制度。这项茶马交易治边政策始于隋唐,止于清代,前后延续了近千年。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众多的支线,附线,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两年后,吐蕃在云南当地建立了神川都督府,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和乌蛮增收赋税。此后,双方的贸易得到了长久的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茶马贸易。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线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出发,经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讯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就其主要通道而言,与今天的滇藏公路接近。

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在地大理,就是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时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的普洱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地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在普洱市有茶马古道上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古道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因为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所以这也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

川藏线茶马古道,和滇藏线茶马古道一样,川藏线茶马古道也开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雅安、经过今天的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到不丹、尼泊尔、印度,全长近4000余公里。这条路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连接西藏和内陆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陕甘茶马古道 ,明代时,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的。这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从四川到西北,主要的运输工具时骆驼,而茶、马的贸易方式,指的是贩茶换马。之所以选择骆驼做运输工具,是因为明朝时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到了清朝时更是达到了数千吨,由于运量大,马不能胜任,所以只能用骆驼了。

明清时,由于政府对贩茶施行管制,故而贩茶开始分区域,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是在康定,称为“蹚古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