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宋克静:宁可“不当代”,也不要“伪当代”

 秦岭之尖 2018-07-02

壹号收藏网专访艺术家宋克静现场


宋克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从1985年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至今,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


艺术家宋克静专访视频


壹号收藏网: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问一下您的绘画经历是什么样的?在您从艺道路上,有哪些人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宋克静:我从事艺术这条路是源于对她的一种极度的偏爱。我高中毕业那一年正是“文革”后期,我们这代人知识启蒙的时候正好是“文革”开始,整整十年,几乎都是罢课阶段,没有正规地读什么书。1974年我毕业以后,那时候我的身体也不怎么好,所以就没下乡。我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同学,一个是范汉成另一个是王祥林,那个时候少年宫有美术班,我们高中毕业后也没有什么事可做,就在少年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办些展览,这段时间对我们锻炼很大。


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老师,一个是徐芒耀,另一个就是尚扬,尤其是在专业上面,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少年宫的那段时间主要受徐芒耀老师的影响,后来在大学读书期间主要受尚扬老师的影响了,当时尚扬老师在校读研,我在读大学,我们的寝室也是门对门,所以接触的机会特别多。当时学校里的学生也不是很多,不像现在学校里的在校生都快一万人了,记得1981年我毕业的时候,学校里的在校生还不到72个学生,当时我们湖北有72 个县,还有同学开玩笑说每个县里派一个当县太爷还不够(哈哈......)


宋克静 《失乐园》 1150mmX1150mm 布面油画 1999年


壹号收藏网:1981年从美院毕业后,您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宋克静:毕业后我还比较幸运,当时分到省文化厅,一到厅里报到,就把我派到湖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办公室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到了1985年,那段时间国内的各个大学的招生工作都已经走向正轨,编制也慢慢健全,我的老师黄立生问我愿不愿意回学校工作,我那个时候老在外面拍故事片,工作上很忙身体也不是太好,所以就调回学校了,然后就一直在学校教学至今。

  

宋克静 《景象之一》 2200mm×600mm 布面油画  2017年

壹号收藏网:您之前的创作都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像《西藏组画》、《静物组画》那些系列,上次在“浅步轻移”展的现场,可以看到那次展出的系列作品更多是从观念入手,跨度很大,这种转型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宋克静:我不是一个很保守的人,在第二次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我绝不会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做。我喜欢改变自己,但是因为长期在学校工作,国内的艺术院校在教学上都比较传统, 还是以写实具象为主。我经常跟他们说我的文化知识不高,比较愚钝,但我遇到一个问题我喜欢把它搞透,不愿一知半解。 


1982年我转变比较大,因为很少见过西方绘画原作,正好那个时期美国石油大亨哈默藏画展、卢浮宫的250周年纪念展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展频繁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回想起那段时间真是大饱眼福,同时对我的思想冲击也很大。明显感觉到表现主义离我们很近,但对着画面看时问题来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画,它跟传统绘画相比差距很大。回过头我再看传统东西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画了,因为国内当时的绘画普遍受苏联绘画的影响比较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油画材料也比较差,知道差,但不知道差在什么地方。在那以后1986年,中央美院请了巴黎美院的教授宾卡斯先生过来讲授传统油画材料技法,才大致知道传统油画材料技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克静 《亦将打散的构架》布面油画 1450mm×960mm 1994年


80年代中期我想在油画传统材料技法上有所突破,所以我以西藏风情为题材画了一些组画,我只是在传统材料技法上做了一些尝试,当时画了五六张作品,香港有一个画廊看到我的作品说很传统,就给我介绍了一些画廊,他们来了之后对我的画很感兴趣,这样我就以这类题材为背景画了一段时间,说心里话我不愿意画这些东西,因为这不是我要的,仅仅是个过渡。


到了1994年,我才开始逐步接触以大众文化为背景下的当代艺术,那年我参加第九届美展,送了两件作品,一个是《亦将打散的构架》,还有一个就是《巴楚风》,当时两张作品都获了奖,获奖之后才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点点信心。


宋克静  《物·语ON.1》 布面油画  1550mm×1250mm 2005年


2005年,我画了《物·语》,那件作品带有一定的观念,同学鲁虹看了以后很感兴趣,要我多画一些这方面的作品。2010年开始画木瓜《偶·联》系列作品,画木瓜《偶·联》系列作品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当时我在云南西双版纳拍电影,因为那里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野生木瓜随处可见,在很小的木瓜树上挂着十几个野木瓜,切开以后臭烘烘的很难闻,但是很好吃,所以对木瓜有着特殊的记忆。后来听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木瓜大都是转基因的,所以我画的木瓜大概跟转基因木瓜有关系吧。现在科技如此的发达,我们要用正确的辩证的关系看待科技,因为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一次无意中,我把废旧火花塞放到切开的木瓜上,农业产品木瓜和工业物件放在一块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视觉,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要的吧,之后慢慢地发展就做了一个系列作品。


宋克静 《偶·联.重构》  1100mm×600mm  布面油画  2017年


实际上在这里面的语言很窄,有很多人看了我的作品《偶·联》不一定理解,觉得画的很性感。当时作品画完了不知道取什么名字更恰当,有人说就叫生命,我的初衷跟这个毫无关系。取《偶·联》为作品名,是我当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内容是日本有两个科学家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奖,获奖原因是将两个不同的化学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偶联加热皂化反应的方法获得新的第三种物质,在获得第三种物质的同时还会产生第四、第五种物质,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化学物理上叫偶联皂化反应,我是通过这件事借用来的作品名。依据当代的艺术理论和逻辑关系,艺术家的作品完成了,不是由艺术家本人去解读作品,艺术家只是提供了 一个信息,受众去看这件艺术作品的时候自己去解读,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他总会有一个点能和艺术家的作品相契合。


宋克静 《偶·联.手雷之二》  2000mm×1000mm  布面油画  2017年


 壹号收藏网:中国的当代艺术,宋老师是怎么看的?


宋克静:当代艺术有一个反复,我们中国在开始转型的时候,肯定会出问题。因为时间很短,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是有原因的,是把人家的成果直接拿过来,转化为经济模式,再就是我们人多、市场大,所以在经济上它就能迅速地由低往高处走。为什么叫“软着陆”是 有道理的,就是让它冷下来。特别是当代文化上,大众是缺失的。西方的转型时期是在上个世纪中,在1965年,西方就已经进入到后现代文化,我们是到80年代第三次浪潮的风才开始吹进中国大地,那个时候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我们都不知道第三次浪潮是怎么回事, 后来慢慢接触当代艺术史和理论文献,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缺失了很多,理论上、哲学上、 文化上,缺失的太多。为什么我说中国的教育出问题呢?其实按照我们中国的发展,教育没有出问题,但是跟西方的教育对照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有很多东西是很滞后的,不是一种很先进的方式。


宋克静 《偶·联.雪茄》  1800mm×720mm  布面油画  2015年


壹号收藏网:宋老师现在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上次我们也参加过汇聚了您40多位学生作品的联展《绘合》,那在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什么教育心得?


宋克静:体会很多,但是有些体会很难改变。在教学当中,我们也不停地在探讨,发现了问题就去解决,尤其是现在这个变革时代。有时候我和同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调侃,宁可不当代,也不要伪当代。因为当代一定是要从你的骨子里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你不知道它的前因后果和理论就去做一些东西。


在教学上越到后期,我就觉得技术不重要,技术是每个人的技术,没有普遍意义。你找到 一个你的表现方式之后,不管是平面的、多维的、空间的、行为的,你找到了这个材料, 你在用这个材料做艺术作品时,从手稿开始,把计划方案全部做一遍,做完之后放到一个空间里面,它的背后就是技术,但这个技术和传统技术完全不一样,就是你的操作方式,不同的操作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技术。


宋克静 《偶·联.剃须刀之二》  1650mm×1100mm  布面油画  2017年


我更多地跟学生讲中国的老话“舍得”,你不舍你就得不到,我有很多技术很好的学生,但就是走不出来,他们不愿意丢弃,有时候我跟他们说走出来就是战胜自己。把你最好的东西收起来,再从零开始,寻找自己的语言,找差别,找好和坏的差别,而且你要去找坏的东西,你找好的就很容易变成古典主义。一个具象的东西看像不像,“很像”,那就离行画不远了,当然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是用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的。


去年我看了里昂国际双年展,作品不多,其中有一件作品做的最好,跟绘画一点关系没有,就是空间。展厅里面有很多喇叭,一米一个,走进去乱哄哄的,你不知道放的是什么东西, 但是当你靠近一个喇叭去听的时候,它放的是歌曲或是某种音乐或者其它的东西,每一个都不一样,给我的感受就象一个社会乱哄哄的,很牛!你看了以后,迅速就把你抓进去了。


宋克静 《偶·联.烟斗》  1800mm×720mm  布面油画  2015年


壹号收藏网:您觉得我们湖北的艺术圈这几十年有哪些变化?您又是怎么看的?


宋克静:近几年湖北,尤其是武汉产生了很多的美术空间(美术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很好。湖北在当代艺术这一块, “85思潮”时期,湖北在全国就是重点,湖北的理论一直走的比较前。90年代中的时候走了一批人,包括尚扬老师,尚扬老师走是画了一个句号,这么多年又沉淀下来很多东西,湖北还是出人才。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块,一个是北方文化,西安产生了秦汉文化,湖北这边则产生了楚文化。楚文化更浪漫一些,很有意思,很多东西都是因势利导的,包括一些出土的器物,从楚文化里都可以看出来,楚文化是很灵动的,所以湖北出人。再一个就是楚文化很细,跟北方文化相比,细腻程度更高一些。


宋克静 《物·语ON.2》 布面油画  1550mm×1250mm  2010年


壹号收藏网:现在退休了,对以后的艺术创作有什么规划?


宋克静:这次的“浅步轻移”展出的作品是我在很短的时间制作出来的,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0多件作品,在制作作品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原则:排除技术,把技术降到最低极限。这样就可以避免用塑造的方式去制作作品,这样跟以前产生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在准备展览期间我们參展的几个艺术家碰了一次面,相互交流了自己的作品,当看到我的作品时,都有点吃惊,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许回头”,不要我再回到原来的方式上。艺术存在太多的可能性,以后我会沿着哪条艺术主线往前发散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继续不停的往前走......


宋克静 《景象》6m×1.5m 布面油画  2017年


壹号收藏网:我们期待宋老师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我们也会一直关注!


宋克静:谢谢!


小编手记:大半辈子都在湖北美术学院教书的宋克静老师,对于艺术的理解是通透的。一路走来的艺术实践和思考,让他有了成熟的绘画语言和思维观念。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始终是真实的和谦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