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凑热闹说说教育: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美人”?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8-07-02

  引 言

  当今的家长面临太多选择,国内的学校类型就有公立、私立、双语、国际等等,横看竖看都要看花眼。偏偏还有留学这条路,就更加混乱了,时不时还跟着政策变动焦虑几分。逐渐我们就忘了,希望孩子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也许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该如何选择就非常明确了。

  来源:维小荷(vivalamour)

  我有个同事最近经历了儿子小升初的洗礼,从一家著名公立小学准备转轨到国际化的双语学校,其间过程颇不顺利。由于两种体制还是相差很大,他儿子引以为豪的那些长处并不受那些学校待见,加上启动准备流程也有些晚了,所以一路非常受挫。

  吃饭的时候一桌妈妈,说到此节,不免会讨论“幼升小”或“小升初”这个无处不在的怪物,而心惊不已。我那位同事的总结是,他并不是因为偏向哪一种语言文化,也不是因为未来一定要出国这些理由才考虑转轨。他只是很朴素的探讨哪一种方式可以让他的儿子在未来社会最终更有竞争力,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以及自给自足的精神状态。

  几年的公办家长生活让他领悟了体制内教育的精要,同时朋友小孩的例子以及其他双语学校的建立又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开放式教育的可能方式。他其实对目前所谓的那些国际和双语学校也心存疑惑,不知道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形式主义或一个伪命题。

  关于走哪一种体制我也很迷惑,毕竟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母没有这样的选择。但是我很同意他谈到教育的一些终级目的:关于个性的强度,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还有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我回想了一遍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当年并没有这些民办双语或者国际化的学校,我是按部就班读着体制内的公立学校一路到了大学,后来和很多人一样也留了几年学。坦白说,公立体制的好与坏都有很深的烙印,海那边也不是一路风景独好。这十多年的受教过程中,我如今印象深刻的关于“教育”的事件屈指可数。

  第一件事

  我初中升高中时遇到一位很特别的数学老师。因为当年是在同一个学校直升,所以他开了一个暑假班专门给直升班同学上课。这个课程是他自己开发的,美其名跨学科,包含了克隆技术,人口学数列演算,中国字迷,香功,碳60分子结构,计算机控制论,二维世界畅想,正交分解,人耳与中医穴位,人脸识别等等你肯定在今天的中学课本里也找不到的东西。当时我的感觉是,哇,这是要练一门旁门左道啊!但感觉比少林武当有意思多了。这个老师自己兴趣非常广泛,所以就随着他的性子一门一门的上。我那个时候才真正被知识本身迷住了。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又如此相通!对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井底之蛙。

  现在回想,迷人的东西都需要一种对未知的想象力。一个三维世界的我要想象二维世界的人怎么走路生活,画出他们的种种限止和可能。对计算机并没有入门知识的我要想象未来有一个克隆的我是怎样一种体验,能不能接受。原来人是一种全息的存在,耳朵上的反应会告诉我身体内部出现在的问题。那个时候,觉得世界好有意思,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按文理学科去学习呢?

  当然这门课历时三个月,昙花一现。我们又投入了正儿八经的教纲和题海中去。但对我的震憾至今都在。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味,很酷,不孤立也没有标准答案的事。对世界充满好奇应该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吧,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孤单也不会自大。

  学贵博而专。一沙一世界。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可能性,启发他芥子里有须弥。

  第二件事

  世界虽然很大,但仍需要找到入口和正确的打开方式。

  第二件事是我大二的寒假和几个同学去学GRE,学完的最后一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哭了起来。老师真的都太有煽动力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那校训的鼓舞,一拿一个准,真的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了。我们几个女生上完了课,去了陆谷孙教授家里,还在哭。为什么呢,被感动了。具体什么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就是一种非常舍不得老师的感情。

  GRE这种课多么应试,多么枯燥啊,但是我们硬是有万丈学习豪情,甚至每天夜里在寝室里都会重温一下老师当天上课所有的笑话梗。陆老师那天大概呆住了,他老神仙向来是看不上这些教授技巧的速成英语课。看到我们都哭了,对他是一个巨大的震憾。他事后沉重的说“我们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我们大学教育的课和老师达不到新东方的效果,为什么从来没有学生会受到这样的激励。这不仅仅是会说笑话的原因。”

  是啊,不仅仅是笑话的功劳。那是什么呢?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是经过琢磨的,我们那时的大学老师大概既没有贴近学生的消费者洞察心理,也没有在知识上找到乐趣的突破口。

  师傅领进门,怎么教,肯定make a huge difference. 这一点上,渐渐中国的大学也在改变。国外最基础的导论通常是该学科最牛的大伽教授亲自上阵,而不是年轻的助教。为什么?越历害的教授站的越高,越能明白如何在“道”上深入浅出,给学生一个最引人入胜但意犹未尽的开端,激发他们最大的对于这门课的热情。有多少人的热情是被扼杀在学习的初端呢?无论什么学科只要继续深究下去,注定都是辛苦和困难的,所以没有一点开头的甜头和乐趣作引子,是很难让人坚持的。

  这点上,教育还是挺需要伯乐的。遇上一个好老师,或者说遇上一种有启发性的体制和教法,是挺大的缘份。

  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是留学。留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说外国的学校如何好,老师如何棒,知识如何前沿。留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除了知识,在一个不同语系不同文化下独自生存就是最好的体验教育。

  知识本身迭代了太快,对你一生其实帮助有限。在这么多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同学面前如何自处,如何交朋友,如何团队协作,这本身对为人的挑战可能大过了学习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你变得更圆融,更有同理心,更独立,更自信。这些个性和处世上的体验可能可以伴随你一辈子。

  20岁我第一次去美国求学时,扑面而来最大的焦虑绝不是每天如山一样的阅读资料,而是一种生存挑战。在食堂里有那么多菜我都说不上来名字,我每天都点不到想吃的东西啊。我只能靠手对着有口音的墨西哥厨子点来点去,说着“this, that”,前面排队的同学流利随意的报出各种菜名才对我是一种无上的煎熬呢。

  可是几个月后我就斗胆站在了学校夜间值班室的前台。要把各位带着黑人口音的警卫巡逻报告写下来,接待各种热线求急电话。学校把这种事放给一个国际学生也是可见心大,当然后来我发觉很多事,硬着头皮,铁着心肠总是可以作下来的。不试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Why not是我最喜欢的美国精神之一。

  这些经历本身比我学到的知识或遇到的教法更有长久的冲击作用。这就是我同事说的,培养出一点个性的强度远甚于学到的知识本身,深以为然。挫折教育已经被讲烂了,各种时下兴起的营地活动和体育运动也都在往这个方向进步着。

  留学中必然会遇到挫折,辞不达意,没有朋友家人,水土不服等等。如同出水痘一样,过了就好了,甚至也许你会爱上了陌生的城市,交到新的朋友,如鱼得水。这过程中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育。我的朋友简安有一个一直重申的论断,多住一个城市总是好的。要是人生重来一遍,我想还会去更多地方,在不同的大陆都住上更多的时间。

  最好的教育从来就是丰富多样的多元生活本身。生而为人,有过上天入地,成功失败,喜怒哀乐的各种体验,活到淋漓,才最值回票价。

  最后一件事

  最后,我想说一下“美”。一直觉得中国教育里求真求善的部分强调的比较多,而最缺少的就是“美学”。

  中学时有一段时间我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后来有一次学排列组合,我一举拿了个最高分。数学老师找我谈话,具体内容也不记得了。大体意思是数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科学,你要在数字解题中领悟到其中的美就能更进一步。这种美可能是平衡,简单,规律。然后老师也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学生都觉得数学又难又烦,其实数学最美啊。

  是的,如果都能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习和生活都会很不一样。后来我开始懂得,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塑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审美。

  有一次我和一个作投资的朋友吃饭,她错过了几个当红炸子鸡。从财务回报的角度说,她有些遗憾。但是她说重来一遍,她还是会错过。因为这些过快过大的项目都不符合她的审美,而审美的标准其实蛮难改变。作事作人都暗含着这个标准。审美是一种对组合的选择,代表人的一个调性和哲学观,稳定和谐。

  文字,数字,音乐都可以是美的入口,同样烧菜,打球,编程也是。美有一种特别的私密性体验,甲之砒霜,乙之蜜糖。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也有这个意思。因此,它是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反面。美很难比较,更怕争输赢。而我们是在一个“学以致用”的文化里长大的,我们致力于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所谓有用,隐含着目的与得失,成功与失败,纠结与失落。而美呢,是专注于内在的源泉,我作为自己,去选取和享受,而不是要变成谁才能得到。

  所以,之前我同事提到希望他孩子以后能怡然自得,其实是一种很美的自我状态。我们今天的社会大体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不可能不和人比较,收入,房子,孩子等等话题都足够让人腹背受敌。如果没有一个自我的美学空间,能耗就不会停止。一方面,我们常常说中国教育里面的创造性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们的享受性也不够。对一个美的东西停驻,把玩,品味,积蓄和调动起一种富有美感的情绪,何其珍贵。而这种时间每天都是稀少而不可求的。因为很多时候,那种悦己和享受美的情感和时间通常对外界都没有什么鸟用,我们便不会沉浸其中,又匆匆随着惯性赶路。

  教育仔细想想确实是反天性的,它需要人不断教化,修练,才能把自己雕琢成器。渊博,幽默,勇敢和范冰冰,克鲁尼,网红脸什么其实是一样的。。。。这其实都是个人对于审美的一些标准。标准可以各异,体制内外可能有别,最后就看你想成为怎样一个美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