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女性最好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早诊断、早治疗的警钟需要时不时地敲几下。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乳腺疾病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X线检查和磁共振,上一篇《女性的守护天使之:乳腺X线(传说中的“钼靶”)》详细为大家介绍了乳腺X线检查,这次,我将继续带领大家走进乳腺影像学——磁共振的世界。 磁共振没有辐射,因为其成像是依靠体内的氢质子,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体内的“水”成像。 相对于X线、超声来说,磁共振的软组织分辨率高,也就是能把不同的软组织分辨得更加清楚,这对于乳腺这种软组织器官来说,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更高。 国外权威文献认为,磁共振检查发现乳腺癌的敏感度是影像学各类检查之首,甚至有文献报道其发现乳腺癌的敏感度为100%,换句通俗的话:只要有乳腺癌,磁共振就能发现。 这让很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不干脆取消乳腺X线或超声检查,直接用磁共振检查?那是因为,在医学诊断中,除了前文提到的敏感度,还有一个指标是:特异度。乳腺磁共振发现病灶的能力很强(敏感度),但经常是“宁可错杀三千,也不过放过一个”,这就是医学中所说的“特异度”不高,往往需要结合乳腺X线、超声检查结果共同考虑。 在此,我们必须再次呼吁:没有一种影像学检查优于另一种,不同影像学检查对于不同的器官或疾病各有优势,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磁共振作为一个获得过6次诺贝尔奖的“天子骄子”,是近20年影像医学发展的标杆。磁共振的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让影像诊断不再单纯依靠形态来评价,而是实现了通过分析细胞密度、代谢物产物、血流,甚至肿瘤的微环境来诊断肿瘤。在乳腺检查中比较常用的功能成像技术有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波谱成像等等。 扩散加权技术:利用水分子在细胞间扩散来成像。想象一下,乳腺癌的细胞排列肯定比正常的组织更紧密,因此水分子扩散受限,在磁共振上成像就出现了差别。放射科医生利用这个差别,将成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计算出水分子扩散的速度,再利用这个速度来进行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灌注成像技术:利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不同,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出血流灌注参数,可以进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波谱成像技术:通过检测病变部位的代谢产物来判断良恶性病变。恶性病变的细胞增生速度加快,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胆碱。放射科医生利用检测出胆碱含量的不同,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说这个问题以前,先把不适合做磁共振的排除了,剩下的就是适合的。不适合的包括:孕妇,有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相对禁忌,目前大多数的植入材料都可以做磁共振)、人工关节(相对禁忌,与血管支架情况一致)。大家在放置植入物的时候,可以先咨询一下手术医生或者保留植入物说明书复印件,以便以后做磁共振的时候给放射科医生作为参考。 按照美国放射学会的推荐,以下情况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1)乳腺癌高危人群,比如BRAC1基因突变,其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可能性达到70%;另外,直系亲属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也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2)乳腺癌拟行保乳手术患者:磁共振诊断的敏感度高,能发现所有的肿瘤,确定病灶的数量和范围,这是保乳能否成功的关键。 3)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需要做疗效评估者。 4)乳腺病变,但X线与超声检查不一致,需要进一步评价者。 5)一侧乳腺曾患有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另外一侧定期复查者,建议磁共振检查。 由于美国的磁共振检查费用非常昂贵(约为中国的10倍以上),从卫生经济学和医保负担的角度出发,他们对磁共振的适应证掌握很严格。笔者认为,即使中国磁共振检查价格相对便宜,但从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角度出发,也建议参考美国推荐方案,遵从医生的选择进行磁共振检查,毕竟乳腺磁共振检查的时间较长,过度的检查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上文提到的功能成像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被另外一种新技术——分子影像替代。分子影像根据肿瘤表达特异性的蛋白质,将通过靶向与该蛋白质结合,实现精准诊断、个体化诊断。 甚至在肿瘤肉眼可见前,通过分子影像学发现,手术切除,达到使患者痊愈的目的。 此外,现在大热的人工智能诊断将会提高乳腺影像诊断的效率。人的肉眼只能区别从黑到白的16个灰阶,而计算机识别技术则能发现上千种的差别,随着新的算法、硬件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影像学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 正如《人类简史》的副标题:从动物到上帝。虽然该书的作者对新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感到担忧,但笔者却认为,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实现了人类从动物到“智人”的发展,相信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最终我们将攻克疾病,实现人到“神”的转变,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文 | 放射科 尹波 审校 | 放射科 耿道颖 尹波,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及乳腺影像学诊断,主要从事脑肿瘤及乳腺癌的功能磁共振及基础研究。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编辑 |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