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有法】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纤纤小筑 2018-07-02




主讲:张建会

整理:艾 琳 赵凯文




主讲人简介






张建会

JIANHUI ZHANG

-1960年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从小非常喜欢书法,由于上中学时常参与学校的宣传活动,隶书这种实用性较强、可以快速运用到宣传中的字体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经常说“初学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我研习隶书40余年,也总结了一些体会,希望能通过三品美术馆主办的“三品课堂”,陆续分享给大家。

——张建会



  隶书自战国发展到东汉时期,逐渐成熟,达到了一个高峰。汉碑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研习隶书的经典资料,可谓一碑一奇,特征鲜明。在诸多的传世佳作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礼器碑》和《张迁碑》。《礼器碑》诞生于东汉永寿三年(156年),《张迁碑》要比《礼器碑》晚30年。这两块碑刻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古往今来,很多隶书大家都曾从中汲取艺术养分,久而久之,二者成了人们学习隶书绕不过去的范本。

  在隶书的学习创作中,我认为要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法度,二是气象,三是意蕴。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的异同


  学习隶书首先要从规范入手,也就是法度。我们要选择带有共性、规律性和法度严谨的范本进行临习,即具有庙堂之气的东汉时期的成熟隶书。气象,是隶书最基本的基调,也是隶书作品当中的魂魄,体现的是隶书的正大气象。隶书的创作讲求变化,但是真正成功的变化,实际上是驾驭了规律,并对法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再去追求变化。同样,如果一味严谨地遵守法度却失之气象,这样的隶书创作也是局限的。当然,在隶书创作当中也应重点把握意蕴。因为我们临写的汉隶大多是刻石,又加上字迹斑驳不清,很多人在把它写成墨迹时只着力于它的金石气象,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显得做作,缺失自然。好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非常好,随着考古研究的成果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得以从出土的汉简中,看到两汉时期的墨迹,体会到古人书写时的畅达之感。在刻石与竹简两相参照之下,书写的隶书可以既有金石气,同时又不失书卷气,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礼器碑》和《张迁碑》都以法度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背后又有气象做支撑,更体现出了意蕴。尤其是《礼器碑》,在其碑阴、碑侧有些字直接与出土的汉简中书写的墨迹相对应。《礼器碑》集隶书大成,明人郭宗昌也曾把它提到了“汉碑第一”的高度。《礼器碑》在用笔和结体上是富有变化和规律性的,同时体现了汉隶的一些共性,因此特别适合初学者入手,也可以说是隶书学习的一把钥匙。在用笔上,《礼器碑》中的文字看似笔画瘦细,实际上笔锋却像刀锋一样,可锲入纸内,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但使笔画写得劲挺,还有一个向下的纵向延伸。我们在临习书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用笔的深度与纵度这一问题,而《礼器碑》恰恰在此给出了优秀的答案。另外,《礼器碑》在结体上看似平正,但当你深入进去后,就会发现其内部仪态万千,蕴含着无穷的变化。

张建会对范字进行比对、剖析


  有别于《礼器碑》,《张迁碑》中方笔更多一些,用笔以铺毫为主,相对来讲是方圆兼备。反观《礼器碑》则是用笔劲挺,线比较细,用笔笔锋入纸。两者对比后可以发现:《礼器碑》的用笔强调纵深,《张迁碑》的用笔更强调横向。在书写中,把两者的用笔特征相结合时,作品就会变得立体。此外,还可从字形的结体看出,《礼器碑》与《张迁碑》之间存在一正一反、相互呼应的关系。《礼器碑》中的文字呈上紧下松、中宫紧缩、内收外放的状态,体现了一种发散的、内心往外放射的力量,而《张迁碑》中的文字则是上松下紧的,内放外收,有种由外往中心聚拢的气息。

  《礼器碑》《张迁碑》两者相比较而言,一个是入帖,一个是出帖。《礼器碑》是入,《张迁碑》是出。也可将《礼器碑》理解成一个常数,与之相对的,《张迁碑》就是变数。有的人认为《礼器碑》是规范的,《张迁碑》是不规范的,也有人认为《张迁碑》是比较稚嫩的,是一个不成熟的书家书写的,还有人认为是刻工有问题,再加上后来岁月侵蚀等各方面原因,才使《张迁碑》中的字形成朴茂、雄强的特点。实际上,我认为《张迁碑》对文字的处理方法,是一种艺术上的自觉,它是在《礼器碑》的常数基础上的一个变化、延伸以及升华。有了《礼器碑》的基础后,再去关注《张迁碑》中的变数。

  另外,《礼器碑》和《张迁碑》是具有庙堂之气的隶书经典,所以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两个碑的整拓来学习。我们现在学习的范本都是割裱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错位的,割裱在一起之后的内容会给人跳跃、不和谐的感觉。这一点《张迁碑》中尤为突出,因为它的字写得很方正,或者说是拙朴,很容易给后人造成笔画生硬的印象。实际上,看原碑整拓,它是很平稳、很平和的。无论是读帖还是临帖,都需要兼顾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临帖,实际上是对经典范本的认识,而不是局限于再现某个字。

  对于经典范本的临习,我们一定不能放下和绕开。当然也不能对着某一个字帖,一写就是多少年。经典范本应该是常读常新、常写常新的。《礼器碑》和《张迁碑》虽然都很有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只着力于一个方面,时间长了也就感觉不到其中的特点了,很多人在此时失去了书写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除了毅力、坚持以外,不断梳理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礼器碑》和《张迁碑》是学习隶书必须掌握的两个很好的范本,但是光学这两块碑还是不够的。两汉时期的其他汉碑,都可以作为借鉴的学习素材。要将这两块碑刻作为基本的形,搭一个架子,然后去丰满丰富它。事实上,其他书体的练习,对于隶书书写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行草的意蕴和它书写中的畅达,也会对隶书起到支撑的作用;篆书使隶书更加高古,更加浑厚、雄强。

  简析《礼器碑》和《张迁碑》的特点及异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学习《礼器碑》中的几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分析独体字、合体字的结构特性,结合《礼器碑》和《张迁碑》中具有代表性的范字,深化不同范字的特征解析和把握方向。在这两块汉碑的启发下,我们应该如何意临?又该怎样进一步延伸变化,为创作打下基础?敬请期待!


沧海遗珠

学习建议补充

《礼器碑》和《张迁碑》是具有庙堂之气的隶书经典,所以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着两个碑的整拓来学习。我们现在学习的范本都是割裱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错位的,割裱在一起之后的内容会给人以跳跃,不和谐的感觉。这一点《张迁碑》中尤为突出,它的字方正、拙朴,很容易给后人造成笔划生硬的印象。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再看原碑整拓,它是很平稳,很平和的。无论是读贴还是临帖,我们都需要兼顾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我们临帖,实际上写的是你对它的认识,而不是局限于再现某个字。



对于经典范本的临习,我们一定不能放下和绕开,当然也不能对着某一个字帖,一写就是多少年。经典范本应该是常写常新的。《礼器碑》和《张迁碑》虽然都很有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只着力于一个方面,时间长了也就感觉不到其中特点了,很多人在此时失去了书写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除了毅力,除了坚持以外,梳理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礼器碑》和《张迁碑》虽是学习隶书必须掌握的范本,但是光学这两块碑还是不够的。两汉时期的其他碑刻,都可以作为借鉴的学习素材。另外,其他书体的练习,对于隶书书写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行草的意蕴和它书写中的畅达,也会对隶书起到支撑的作用;篆书使隶书更加的高古,更加的浑厚、雄强。



《禮器碑》簡介

瘦劲如铁,变化若龙


▍   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150cm*73cm  公元156年立 

◆《禮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張遷碑》簡介

方中藏圆,楷隶之变


▍   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292cm*107cm  公元186年立 

◆《張遷碑 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15行,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41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共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