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 太极拳慢中有大美

 镜头一枚 2018-07-02
站桩笔记之二十七 慢中有大美
    传统的说法是,学练太极拳,先去站桩。站多少时间?三年。三年之后,学习太极拳的自然会深得其妙。
    我是先学太极拳的,老师没教过站桩。跟着打拳,看老师的手有点抖法抖法的,我以为打拳要用上劲,便使上了劲,虽然外表看不出的。
    后来老师说,用意不用力。特地去问了一下,才知道要松。尽管老师说我的拳架好,舒展大方,行云流水。但一起学习的,说我没有东西。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站过桩后,才知道,行拳要有东西,身上首先要有松沉感。沉是从松而来。这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内家拳的核心。
   太极拳的许多要领,与站桩差不多,最多是表达的词汇不同罢了。所以,我想先学拳,后站桩,再去打拳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毕竟让初学者去站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到培养了打太极拳的兴趣后,再去站桩,也蛮好。
    跟老师学的是杨式太极拳,老师是第五代杨式太极拳传承人,在当地名气不小。我因职业关系,找我的一个同事帮忙介绍认识的。有一次,老师组织大家去公园,换一个场地打拳。见到有人打陈式太极拳,老师说,他过去也打过陈式的,觉得不太符合人体的生理原理,尤其是发力,更是一种自残的运动。
    我个人认为,年轻的时候,打陈式太极拳比较好,年轻,肾气足,真好符合人体心理的需要,发一下力,可以舒展筋骨,对膝盖的伤害也小。上了年纪,还是打杨式太极拳,因为打杨式太极拳,更舒服更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杨式从陈式而来,完全去掉了发力部分。从乡间走进了宫殿大院,从技击为主变养生为主。杨式太极拳之所以被大众认可,发扬光大,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那些寻求在太极拳上技击的,往往无功而返。因为太极拳已经经过数代人的演化,成了健身养生益智的方式方法。寻求其他增加力量的方式和技击技巧,然后安上太极拳其名,是走错了方向。开了历史的倒车。
    杨式太极拳,过去在技击场上有过辉煌。如今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的淡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上,通过演练太极拳,培养自己的技击能力,是小瞧了太极拳的功能。太极拳发展到当下,其健身养生和愉悦人性方面,更有其独特的引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知识层面的练习者,更是有意无意领略到了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博大的人生处世哲理。
    太极拳的缓慢,培养了人的灵敏。老师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个学员碰到一场车祸,下意识地躲过了。这个学员非常感谢老师,更感谢太极拳。是太极拳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说起来可能是巧合,但是,谁又能否定太极拳慢中蕴快的功能。对立统一存在的哲学现象。
    太极拳的慢,包含着无限的乐趣。太极拳舒展缓慢有外在的舞蹈之美,更有其内在的精深。只有慢,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叫一动无有不动,什么叫节节贯穿,什么叫舍己从人等等。有了慢,何需忧虑没有快?钢是从软打中练成的。打太极拳养生,好比存钱到银行,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聚集起健康的财富。
    练习太极拳者,要去站桩,才能打出味道,要去学习阅读相关的理论,才能领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将太极拳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处世技巧中。
    太极拳不仅能伸展肌体,活动经络,活血化瘀,养精蓄锐,更能从中领略到天人合一的大美。有这么多人爱上太极拳,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慢走!慢吃!慢慢来!”无不体现慢中有大美。太极拳的魅力,正是在其缓慢舒展中。(2018-6-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