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区,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创办者。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命名的蒙台梭利学习遍布110个国家。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蒙台梭利的幼儿早期教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是人的智能开发和训练的最佳时期。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剥夺了孩子这一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果剥夺孩子这一时期的教育,孩子的智能将被无情的埋没。对孩子各种感觉训练和智力潜能的开发,有着(0至6岁)年龄段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对婴幼儿的早期培养要坚持持续性,要把婴幼儿当作连续发展着的个体,要看到这个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把儿童的学习活动寓以“工作”的含义。通过感觉教育(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把感官作为心灵的窗户。蒙台梭利教育的首要条件是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她在“儿童之家”精心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 她努力将儿童置于成人干涉最少,而自我教育机会最多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在物质方面,在“儿童之家”每一样东西的大小都与幼儿的身材相称,并都轻巧,位置便于他们取用,用完后都小心依次放置,保持美丽、光泽与完美,对儿童富有吸引力。在精神方面,教师是创造良好精神环境的作者。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兴趣不只是集中于操作本身,而通常是以克服困难的愿望为基础的。如果老师试图帮助孩子,孩子通常会让教师去做,孩子自己却跑开了。这种不必要的帮助实际上会成为儿童天然能力发展的屏障。这些也是传统教学与蒙台梭利的教学的主要区别。蒙台梭利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在儿童内心深处隐藏着的神秘力量,它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其次是提供适宜的环境。教师要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对的需求,要明确儿童本身应有的能力,在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创造一个能给予儿童这种能力以“保护”并“培育”的环境。所以,蒙台梭利要求教师要首先学会沉默,在沉默中观察,在观察中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为儿童创造最适宜的环境,给予孩子最恰当的引导。 但由于这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其意义不仅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来要面临的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经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给儿童安全感。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来的要晚些,因此他们更需要保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的行动。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必要的限制。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者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会使得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 秩序的重要性。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像鱼与水、房子与地基。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存在着差异,作为家长,只有找到适合的育儿方式,才能真正挖掘出自己孩子身上的强大潜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