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风情(1)说说故乡的野菜

 雪岸飞鸿 2018-07-02

说说故乡的野菜

                                                      作者:雪岸

置身上海,梦回千里之外的故乡。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梦幻,还有那林间追逐, 草地牧牛,池塘戏水,雨后采菌,田间学农,禾场赶滚,砍柴帮厨,学校就读,门前温书,等等,虽然时隔五、六、七十余年,记忆远去,印象依稀,一旦忆及,依旧如清风吹开那卷交错凌乱、无始无终的画册,一页页地展现在眼前。尤其是融入我那时的饮食生活,伴我成长的野菜,长留心怀,永志难忘。 

 
故乡老家地形图(1)
 
 

故乡老家地形图(2)图中小山山腰西部为老家所在地。

我的故乡——安陆市赵棚镇,地处鄂北岗地。那里山丘连绵起伏,苍松滴翠,绿竹拂风,山花点缀;数不清的山冲依山就势,从高到低,从小转大,镶嵌了层层梯田;或大或小的池塘宛如星罗棋布,绿水荡漾;从各个山冲顶部连结池塘的排水沟一路低走,终于汇集成河,在山冲梯田中穿行,滋润着这里的土地。在赵棚镇杨新村的鸡公山、黄鹰山和长山之间,有我的出生之地——一个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小村(人称陈家独屋)。围绕小村分别有荷塘、深塘、藕塘、门前塘、杨家大塘和村后的未起名的小水库。金鸡啼晓,黄鹰展翅,长山如龙,荷塘则荷花盛开,深塘则深藏蛟龙,等等,为小村的风水增添了色彩。这山丘,这池塘,这梯田,这岗地,等等,既为稻麦等主产农作,也为各类野菜的生长繁衍提供了独特的优良环境。

故乡老家地形图(3)黄鹰山(黄鹰山北的三口水塘从东至西分别为荷塘、深塘、藕塘。

故乡老家地形图(4)鸡公山

故乡的野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具体可以分为五大类,即菌藻类、野蔬类、野鱼类、野味类、野果类、其他类。

其一,菌藻类。

故乡的野生菌藻种类很多,我那时食用过的主要有两种,一是黄丝菌,二是地渣皮。除此之外还有鸡枞菌、白葱菌、牛肝菌、干巴菌、青头菌、虎掌菌、羊肚菌、老人头菌、黑松露、木耳、竹荪,等等。由于量少和害怕中毒,无人敢食,也从未食用过。

这里先说说黄丝菌。

 

黄丝菌,又名松耳、松树菌、松毛菌,铆钉菇,松针菇。黄丝菌从松林下的松针和草丛中长出,伞状,大如香菇,是无公害的野生食用菌,味道鲜、香、脆、爽、嫩、滑,深受人们的喜爱。黄丝菌子实体肉质,喇叭形,全菌杏黄色、蛋黄色或枇杷黄色,菌盖最初扁平,后下凹。有浓郁的杏仁果香味,微甜;香气浓郁,颜色悦目,鲜美可口,营养丰富。

故乡的黄丝菌,一般于春夏之交雨后生长,秋季也生长,但量少多了。它生长的速度很快,雨后一夜便长成。雨后接连天晴四、五天它便停止了生长。记得小时候每逢盛夏的梅雨季,一放学,就提着篮子到山坡上去采。只要发现一个黄丝菌,它附近便很容易找到一丛丛的。有时一采就是一大篮子,回家叫母亲炒腊肉或炖肉汤,那美美的味道到现在还令人回味。

再说说地渣皮。

 

地渣皮,别名很多,有的称作地耳、石木耳、地软、地木耳、地皮菜、野木耳、地见皮、 地钱、岩衣,也有人称作天仙菜、绿菜;《 本草纲目》上叫“地踏菰”,《 养小录》中称“地踏菜”。地渣皮是真菌与藻类结合的一种共生植物。其结构非常简单,分不出根、茎、叶,也无花无果,和海带、紫菜一样,同是一种蓝藻类植物。它是依靠细胞分裂来繁殖的。它繁殖初期呈球状,为实心,长成后扩展成为皱褶片状,为空心,有时边缘不规则开裂,宽者可达数厘米,呈绿蓝、橄榄绿、褐绿、黄绿等色。湿润时很薄、胶质。在干旱地方,它会皱缩休眠。它多生长在潮湿土壤上,夏秋季常见。

在食用菌王国,地耳虽没有黑木耳、银耳那样名贵,然而古往今来,它是人们特别是乡间人喜爱的美食,堪称席上奇馔。它味鲜,有特殊的香味。地耳入馔,可以凉拌、热炒、熘烩、作汤、作馅,可荤可素,味道均佳。地耳以鸡汤下食,滑脆鲜美,味佳甘香,为山蔬第一;以精猪肉烹炒,鲜透齿颊,满口生香,尤其用鸡汤氽之,更是味盖参汤。

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未、五十年代初的几年里,每当青黄不接的季节,母亲总是带着我,提着一只大竹篮,来到山岗上坡地里,捡些地渣皮,拿回去充饥。地渣皮,有黑色的、棕色的,看去如木耳,嚼在嘴里,柔软无比。它喜潮,雨一下,便在山岗的水洼地边生长,密密麻麻地挨挤着。就这样,一路跟着母亲,提着满满的一篮地渣皮回到了家。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地渣皮成了家里一段时间的主食。捡回来后,细心地洗几遍,放些辣椒、生姜、葱一类的佐料。烧熟后,每人盛满一大碗,急急地往口中扒,直吃得肚子鼓鼓地胀起来。那味道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鲜美呢!

其二,野蔬类。

野蔬类的野菜品种较多,也是我那时生活接触最多、食用最频繁的野菜。它包括地菜、马齿苋、小根蒜、野韭、灰苋菜、鸡头莲、鱼腥草、棉枣、水芹、香椿芽、蒲公英,槐花、虎杖等等。 

(1)  地菜。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此民谚所说的地菜便是荠菜。它为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高5~30厘米;茎通常自基部分枝,纤细。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的小叶互生,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螺旋聚伞花序,花冠蓝色,花序顶端呈旋卷状。4枚四面体形小坚果。花期5~6月。地菜又名护生草、稻根子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地菜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症。

小时候,象盼过年一样,也盼三月三吃到地菜煮的鸡蛋。记忆中,乡亲们从不把它当蔬菜吃,三年困难时期也不是当菜,而是当饭。也没人用它来包饺子,事实上,当时的家乡根本就没这类小吃。而今,地菜包饺子才从野地走进千家万户。

(2),马齿苋。

    马齿苋,又名马力苋、蚂蚁菜、瓜米菜等,是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叶肥厚多汁,无毛,茎常带紫色,叶对生,倒卵状楔形;夏季开花,花小型,黄色;果圆锥形。马苋菜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可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可明目,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味酸。马苋菜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命力强,多生于棉田、坡地、菜园、路边及屋基废墟等向阳处。

    小时候在夏秋季节,或者放学回家,或者放牛上山,便常常到地里去扯马齿苋。用不了多长时间便扯一小蓝。拿回家后,母亲便掐头去尾,取其幼嫩多汁的茎和叶,除去须根,洗净用沸水焯过之后,放在开水中煮几分种,然后或者凉拌,或者肉丝烹炒,或者用蛋、肉丝做成羹汤,鲜美可口,脆润柔嫩。当然那时农家缺油少盐,猪肉更是稀罕之物,鸡蛋也舍不得吃,要积起来卖了换油盐,就只能炒着吃,味道虽然差多了,只要能饱个肚子就行了。真正当作美味佳肴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3)野韭。

野韭,又名野韭菜、山韭菜。食用方法与韭菜基本一致。在风寒料峭、百蔬萧条的早春,一些地方民间有“黄韭试春盘”之食俗。韭菜入馔,既可作主料,又可作配料。作主料,可单炒,也可焯水后凉拌,色绿质嫩。作配料,可与很多动物性原料组配,宜于炒、爆、熘。那时,母亲常常把我扯回家的野韭当栽培的韭菜,作配料炒菜,香味四溢,叫人馋涎真滴。

(4)小根蒜。

 


   
小根蒜,学名薤白,又名花小根蒜、团葱、野蒜、野乌葱。食用方法为煎炒鸡蛋、做烹饪香料、腌制薤白头、炒肉、做馅等。  

(5)灰苋菜。

 

灰苋菜,又名藜、灰藜、灰菜、灰条、灰灰菜、落藜、胭脂菜、飞扬草、灰蓼头草等。食用部位是幼苗。食用方法是凉拌、清炒、汤、做菜干。

    (6)鸡头莲。

 

   鸡头莲,又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等。食用部位种子、嫩茎。方法是种子炒菜、羹汤、熬粥、糕点,嫩茎生吃、炒菜。

那时,鸡头莲在离我家三、四里远的杨家河的支流即畈上湾、老杨家湾前的小河里才有生长。那里是我当时在离家八里的会家砦上高小的必经之路。每年的夏天我们上学路上,都要到小河旁看一看。一当鸡头莲长起来了,便趁星期天去捞。鸡头莲的叶、茎和种子部分都长满了刺。取其种子和嫩茎时得非常小心,每次都会被刺得血流。但一想到它鲜美的味道也顾不得被刺了。

   (7)水芹。

水芹又名河芹、水英、牛草、楚葵、刀芹、野芹菜等。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塘、水沟、小河边和低洼的水田里。水芹菜的生长期较长,秋冬春都可以随时采收,既可以凉拌食用,也可以与其他荤菜炒煮。

(8)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朱皮拱。全株可食,

食用方法一般为凉拌、火锅。

(9)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蒲公草、黄花地丁、蒲公丁、黄花草、古古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等。蒲公英的花、叶、茎、根均可食用。食用方法是炒食、做汤、做馅等。但那时我家除了在生活困难时期采用外,其他日子很少采摘食用。主要原因是它的浆汗过多,粘到手上很难洗去。

(10)香椿芽。

    香椿菜,又名香椿芽,营养丰富。有特殊的芳香气味,食之鲜美可口,耐人品尝。香椿的吃法很多,可凉拌、可炒、可煎,还能腌着吃。采摘香椿芽,一般是在开春香椿树发芽时摘其嫩芽。香椿芽炒鸡蛋,其香味妙不可言。

    (11)刺槐花

    老家的屋后长了不少的刺槐,每到春未夏初,刺槐开花一串串,格外美丽。刺槐又名洋槐、胡藤。食用部位为花。食用方法主要是炒食。

(12)虎杖


虎杖,又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黄地榆。

老家门前的小水塘塘埂上长满了虎杖。食用部位为嫩茎叶、根。食用方法为嫩茎叶炒食、根做汤。

(13)绵枣。 

 
  
 

绵枣,俗名地枣、粘枣,为多年生草木。地下球形鳞茎,叶狭线形,从生于地面,象韭菜。秋季开淡紫红色小花。它在老家的山坡上、旱地里均有生长,球形鳞茎可食,味甜美,老少皆宜,绵枣风味独特,能补养身体,久储不坏,有健身防病功能。7—8月间叶丛中生出直立的花梗,花梗顶端开出粉红色小花。

在我的儿时,每年3、4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挖出它用以充饥。那时也正是绵枣发芽长叶后,我则遍山找寻,将磷茎挖出。拿回家,洗净泥土。由母亲加工后食用。如经过多次蒸煮,糖液自出,加点红糖,则更甜美,沁人心脾。绵枣属热性补品,营养价值高,其性粘。绵枣风味独特,能补养身体,久储不坏。

其三,野生鱼虾类

故乡的塘堰、小河由于水面面积不大,一般只放养家鱼(包括草鱼、青鱼、鲢子等),其他皆为野生。

(1)小麻鱼

 

小麻鱼,又称沙钻、参子。鱼体小而圆,脊背带花斑;头小而尖,腹内肠杂极少;肉质坚密而细嫩,多肉少刺,味道极其鲜美。

小麻鱼好吃。老家一带的集市上的烙鱼儿,就是用小麻鱼制作的。其制作方法也极简单。将鱼去头、去腹中肠杂后,放人热油锅中略煎至微黄时捞出,然后用油将葱、蒜、姜、青红辣椒丝炒出香味后,加入煎好的鱼一起翻炒片刻,再放人适量精盐、味精、胡椒粉、水,焖3至5分钟至鱼入味后,起锅装盘即成。此菜特点,鱼肉酥嫩,咸、辣、鲜、香四味俱全,是一道佐酒、下饭的适口佳肴。

(2)黑鱼

黑鱼,又名乌鱼、财鱼、火头鱼等。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与石蜜、蜂子、蜜蜡(蜂胶)、牡蛎、龟甲、桑蜱蛸、海蛤、文蛤、鲤鱼等列为虫鱼上品。黑鱼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黑鱼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比鸡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质高,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

记得少年时代,初夏的一次暴雨后的初晴,我发现有两条约一斤重的黑鱼在山边小流水沟里,随水流动。别提当时有多高兴了,竟意外获得了久盼的美食。那时,我特别爱好钓黑鱼。办法就是用钢丝弯成勾,在勾上缠上一砣线,将勾露出,再系上线,绑在钓杆上。然后到估计有黑鱼的池塘水面,将勾放下又拉起,作青蛙跳跃的动作,就可以钓到黑鱼了。

(3)小虾。

 
 

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动物,种类很多,这里所说的是生长于故乡池塘、小河和稻田的淡水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那时故乡还没有出现龙虾。虾具有很高的食疗营养价值,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补肾壮阳,抗早衰。常吃鲜虾(炒、烧、炖皆可),温酒送服,可医治肾虚阳痿、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症。

那时捕虾的办法有两种。其一,自制吓筝,在虾筝里缠上饵料,放入水塘中,三、五分后用长竹篙拉出水面,捡取虾筝娃里的活虾(以及小麻鱼)。其二,每当稻子黄熟时,就要在稻田周围和中间挖几条小水沟排水(为收稻作准备)。在时在田埂排水处的沟口放上烧箕,其作用是既排水,又挡住随水而下的小虾。这两种方法都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既可以让人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又可以品尝到小虾的美味。

(3)鲫鱼。

鲫鱼生活在淡水中的杂食性鱼,体态丰腴,水中穿梭游动的姿态优美。鲫鱼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在故乡池塘和小河,生有菱和藕、水草等水生植物,鲫鱼最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每年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肥美。

捕捉鲫鱼也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活动。方法也是两种。一是钓,二是下暴雨后在小麦田沟里捉。每当暴雨后,冲田小沟中流水不断,这时鲫鱼就逆水而上,就成了我当时捉鲫鱼的最佳时间。

(5)甲鱼。

甲鱼,又称鳖,俗称“甲鱼”、“水鱼”、“团鱼”、“王八”等。在我的少年时代,仅在荷塘捉过三条大约每条一斤多的甲鱼。其味道鲜美,自不待言。

    (6)鳝鱼。

鳝鱼,又名黄鳝,其味鲜肉美,刺少肉厚,营养价值甚高。,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故乡的鳝鱼以稻田里为主,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

故乡的鳝鱼,以稻田和池塘为主,那时主要是在稻田田埂旁的鳝鱼洞用钢丝做成的勾来捕捉。

其四,野味类。

“野味”的外延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是指大自然中非人工喂养、栽培的,可吃的动、植物。就狭义面言,就是当今酒店、餐馆里所标明的“野味”,一般是指野生动物类的肉食。我这里说的就是在当时的故乡接触到几种野生动物的肉食。

(1)野鸡。

 

野鸡,又名山鸡、雉,是人们所食野味中最多的肉食品之一。故乡的小山岗上的树林是野鸡生活的好地方。

 
   (2)野兔。


故乡的小山冈和旱地也是野兔生长的好地方。野兔肉也是野味中最多的肉食品之一。其皮毛可用,那时还有人专门收购。

捕捉野兔和前面说到的野鸡,主要办法是用猎枪打。我的大哥喜爱打猎。一旦发现,便上山去打猎。我就在后面跟着看。打到了,就帮忙去检。

    (3)麻雀。

麻雀,俗名瓦雀、禾雀、雌雄同色。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它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它们的巢多用草茎、枯枝等搭建,巢址常选择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

1958年,曾将它列为四害之一,动员老百姓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消灭麻雀。上个世纪60年代初停止捕杀后,数量恢复很快。

    麻雀肉嫩鲜美。我那时捕捉麻雀的办法是在冬天,在地上选一处平整的场所,用一个竹筛子,找一根小木棍,把筛子一边支起,木棍上系一根长绳子,在筛下撒上谷子,人拉着绳子,躲在稍远处,等麻雀来吃的时候,拉动绳子,竹筛倒下,将麻雀罩在竹筛里。

其五,其他类。

(1)锯子草。

 

锯子草,别名猪殃殃,小锯藤、小茜草、八仙草。全草纤细,表面灰绿或绿褐色。茎具四棱,,棱上有多数倒生剌;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多卷缩破碎。多野生于小麦田、山坡、草地或沟边。食用的锯子草随播种的小麦一起生长。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未、五十年代初和三年困难时期,当初春青黄不接之时,扯它洗净放在饭锅里,和米一起煮成饭。所谓糠菜半年粮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它没有什么美味可言,只起个饱肚子的作用。

(2)水荷。

 

水荷,又名菁菜、蒪菜、马蹄菜。生长于故乡的池塘中。其食用部位为嫩叶。和锯子草一样,它也没什么味道可言,用它主要是拌在饭里咆。

说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03月12日草于上海

   2018年06月08日重新抄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