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道经典《悟真篇原序》有什么奥妙?

 铁佗哥 2018-07-03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

作者:罗安宪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张伯端的《悟真篇》,代表着北宋后期,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准则。千百年来,道家、道教将《悟真篇》视作金丹文化的金科玉律。而《悟真篇》的实际修真内容,似乎长期不能被现代道教所认知。


要弄清楚《悟真篇》的金丹文化,要了解道教金丹文化的概貌,比较简易的、通俗的、有权威的文献,应该是这篇《悟真篇原序》了。


《悟真篇原序》到底讲了些什么?




张伯端的《悟真篇》,代表着北宋后期,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准则。千百年来,道家、道教将《悟真篇》视作金丹文化的金科玉律。而《悟真篇》的实际修真内容,似乎长期不能被现代道教所认知。


《悟真篇原序》是张伯端为编辑《悟真篇》早期所写的序言,它详细地介绍《悟真篇》一书的写作成因,道家金丹文化的主要思想,历代养生文化与修真文化的区分,以及他个人访道、修道的一些经历,及释道儒三教文化,跟道家金丹文化的共同特点。


我们学习道教的金丹文化,如果像一些传人所说的那样,是遵循张伯端传承下来的金丹文化体系的话,则揭示《悟真篇》的修真思想,将是解释现代道教金丹文化,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要弄清楚《悟真篇》的金丹文化,要了解道教金丹文化的概貌,比较简易的、通俗的,有权威的文献,应该是这篇《悟真篇原序》了。


首先,我们要对《悟真篇》的内容,在基本结构上做些分析,他是分修命、了命和修性两个大的层次的。所以,修命、修性的说法,《悟真篇》主要是按照修真的前后两个阶段,以《悟真篇》前集和后集两部分,是用不同内涵的诗词,去编辑而成的,完成《悟真篇》的编辑任务,前后花费了约三年的时间,张伯端从成都得到真传,到完成《悟真篇》的时间约九年。


不仅仅是道教: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



《悟真篇原序》的内容,是以三教合一的思想为主体,侧重于道家和禅宗文化。但后世的一些道教人士,为了实施道家金丹文化的私有化,对《悟真篇》的内容,作了一些针对性的增删,主要是《悟真篇原序》及后集的关于禅宗的那些内容。所以,我们对历史上这样的道教文化现象,这样不够宽宏的著作态度,其著作的研读价值,是应大打折扣的。


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觉得有必要将《悟真篇原序》进行重新整理。在参考了历代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悟真篇》注解著作后,我们对《悟真篇原序》进行了相应的校勘,并对这篇序言,作通俗的白话译释。


因《悟真篇原序》要表达的内容,是代表着我国道教金丹文化的主流思想,而近当代关于《悟真篇》一书的注释,似乎出现了“为盲师者,师所误”的不加辨别现象,大多数解释是难以脱离人云亦云的窘态。而理解上的不同,正确与错误,唯有通过张伯端之口,才能获得一个符合原意的答案。


怎么炼金丹,金丹是什么?




以炼金丹为根本的文化。张伯端说:“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怎么炼金丹?金丹是什么?都应该从悟真二字去玩味。


整个《悟真篇》著作的完成,我们还是用张伯端自己的话去说吧。他说:“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宫。莫怪天机俱漏泄,都缘学者自迷蒙;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


意思是说,真正的道家金丹文化经典,修真思想是相同的,只是不同的时代,语言上稍有变化。他们的文章,都是在论述道家的金丹文化,金丹才是道家文化的根。这样的文化是源自《周易》的基本思想的。这些金丹文化的天机,不要责怪我都写了出来,只是那些学人们,实在是受小道的毒害太深,又执迷不悟,自己入了网中,出不来了,我才反复阐释这些道理。如果谁能够懂得这些诗的意思,我保证他很快就证得道家的三清仙域。


《悟真篇》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大体就在这里,希望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好好读一读这篇《悟真篇原序》,以走出执相的修法,不要再迷茫下去了。


附:《悟真篇原序》



嗟夫!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

悟真篇集释

作者:(宋) 张伯端 著 翁葆光 等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