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七代现象与法律根据 《左思 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空白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山下涧边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柏,山上顶峰一株低垂枝叶的树苗,哪个更高?哪个更大呢?那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因为高山之势而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就像士族总是占据高位,而无论其本身材质如何,英俊之才始终埋没,也无论其本身材质如何。 这一切的原因就如地势高低一样自然,这种制度的由来也并非一朝一夕。比如汉代的金日磾一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均为内侍官。再比如张汤一家,自汉宣帝以来,十余人做到侍中、中常侍。连续做官长达七代,七代子孙都因做官而帽插貂尾。 再看冯唐这样的人才,岂不是堂堂伟岸的英雄,却直到白头,仍然没有得到重用。让人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空白 为什么会出现官七代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是英才却得不到重用? 这与汉代的“察举”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法”大有关系。 所谓“察举”,也叫“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说起来,相对于世袭制,察举无疑是进步的。而且,考试还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察举科目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可惜的是,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地方官员之手,考官是否认识你,才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不被考官认识,也就无法进入选才范围。不被皇帝认识,也就无法进入中枢。 逐渐地,地方选举权不免被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只推荐自己认识的人,当然也就是名望家庭的子弟,察举范围也就越来越窄,于是就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甚至出现一个家族连续七代任高官的现象。 空白 力图打破这种垄断人才现象的是曹操,著名的“求贤令”明确“唯才是举”,而不论家世、品行。但是曹操统治时期,察举制并未废止。毕竟累世为官的贵族势力难以撼动。到魏文帝曹丕时,曹丕为了争取士族对自己的支持,采纳陈群意见,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可以说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反动,但确实争取到了士族支持。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来品第人物。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 晋以后,这种选官制度几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仅以出身论英雄,显然是不合理的,魏晋南北朝之后,隋唐再度探索选官制度,科举制首先出现在隋朝,至宋朝逐渐完备,影响中国直至清末。 |
|
来自: 恶猪王5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