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把胃给了慧园街,把岁月留在了王府园

 老骆驼4753 2018-07-03


开车去夫子庙水游城的人,第一次难免被停车场的陡坡虐到。出了停车场,车拐进一条小巷子。


巷子左手是水游城,右手就是水平方,在两个shopping mall的夹缝里,它显得尤为逼仄。巷口的路牌上,“旧王府”三个字给整条街染上一种落魄贵族的气质。而沿着巷子往深处走,所及之处都是王府南园、王府东苑、王府园小区、王府园路……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在今王府园一带修建了府衙。几年后,朱元璋称吴王,府衙也就称吴王府。


市井浓重的街头巷尾,旧日王气只能靠脑补了。对于住在周围的人来说,历史终究飘渺。早晨巷口要份油条豆浆,晚上水西门鸭子斩半个前脯,这样热气腾腾的生活,要可亲得多。


王府园、王府南园、王府东苑再加上慧园里,圈起一片老底子的城南生活。




慧园街人气担当是王府园。上世纪的居民楼,店铺沿街杂七杂八地开着,大肠砂锅开在居民楼里,黄焖鸡米饭旁边就是足艺馆……



老街巷里的店铺,做的多是街坊生意。靠的是一吃多年的人情和老口味,店大多狭小逼仄,当街摆开桌椅。一到饭点,此起彼伏的人声夹杂电动车的报警声,吃得热气沸腾。


王府园小区人的早晨,很多是从一屉王府园包子开始。它家最早就是在小区11栋搭个棚子卖,后来搬了好几次,老主顾们也一路跟着吃过来。



锦绣坊的店依旧小,队排得却不短。一屉小笼加一杯豆浆是食客标配,王府园的小笼,肉质紧实而不散,像吃下一整颗肉圆,唯一的缺点就是汤汁有点少。吃完还要再外带几个菜包,豆腐木耳碎掺着芝麻,油香四溢,路上又忍不住干掉一个。



王府园包子对过,舌尖上的青团,是这一片少有的网红店。来吃的除了街坊,还有大老远赶来尝鲜的年轻人。它家的青团,一口下去全是清冽的草香。蛋黄肉松青团,翠绿包裹着金黄,颜值满分。



梦影食园开在慧园街,18年的时间成了一个随性的传说。店里没有菜单,每天饭点前,搭配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挑选。



店开得久了,有不少老客簇拥。有人说梦影食园是典型的南京菜,青椒炒面筋、清蒸咸鸭、蒜蓉龙虾、红烧昂刺鱼、猪脚……每道菜都很家常,味道很地道。


口味这种事,向来是仁者见仁。有人吃了一次就吐槽性价比低。冬天去看到不少穿貂的老板,等到埋单一看价格,随便几个家常菜,人均150左右,果然更适合穿貂的。



黑皮老卤是慧园街的新面孔。如果不是半开放式的操作台,光看店名,大概会误认为是卤菜店。黑皮老卤卖的是面条,而且是老城南人钟爱的老卤面。加了大肉或者熏鱼的老卤面,撒上足够的葱花,汤口甜鲜。



两百多米的旧王府,中午的饭点时间,穿着一中校服的学生在人群里很是显眼。对题海里奋战的高中生而言,打牙祭的午休放风尤其珍贵。


这个中午,一大波学子将放风的路线从府西街延伸到锦绣坊。旧王府与慧园街交叉路口,水西门鸭子店门口,斩鸭子的居民们排起了队。



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慧园里小区,清一色的砖木结构两层小洋楼。原先灰色的外墙,在后来的修缮中,被统一粉刷成了红色。


20多幢小楼分东西两排。由于门头并不大,虽处闹市,却没有一点高墙深院的意思。经过的人并不一定会留意。



慧园里最早的主人多是典型的中产,以公务员、银行职员、医生、商人为主。虽非名流,却是一个适意的阶层。


从这里出了门,向北没多远就是太平南路,民国时期聚集了江苏饭店、绿柳居等众多馆子。而向南十分钟,可走到夫子庙。一切都是便利的。




在周围林立的高楼中,慧园里显得有些矮小,有些没落。如今,这里住的大都是些寻常人家。天气晴好的中午,晾衣绳上挂起了“万国旗”。


不管房子易主多少次,主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一直没变。几乎每户都会种些花草和绿植。丝瓜藤架整齐地竖在院子里。墙角边,形状各异的瓦罐,甚至涂料桶,都被当成了花盆,装满了土,种上些月季。有心伺候花花草草的人,生活态度是自得的。



老虎窗、铁艺小阳台、小巧的院落以及弄堂似的过道。不同的人,眼中的慧园里也各不相同。有人说它是南京的“石库门”,有人说它是城南的颐和路。


慧园里并不文艺,也没有风云变幻的政治气息,它带着民国的沧桑,融入了城南市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