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字通》为放弃拼音识字恢复字源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证

 Subf7766 2018-07-03

《中华字通》为放弃拼音识字恢复字源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证

《中华字通》为放弃拼音识字恢复字源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证

《中华字通》为放弃拼音识字恢复字源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证

《中华字通》为放弃拼音识字恢复字源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证

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由原来的先学拼音,再开始学习识字,变为先识字再学拼音。可能教材编者意识到,拼音识字的不足,想恢复到从前的先识字,再学拼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小学课本虽有拼音,可多数语文老师不会拼音,教学生识字还是传统的直接读音的方法。用会读的字,来标注生字的读音。普通话中字的声调更没有进入学生的课程中。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读音及其音调逐渐被重视起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把拼音放到了教材的开始,用拼音识字成了法定的方法。相隔几十年,大多数人们对传统识字的方法逐渐淡忘。现在的年轻人离开拼音识字,已经不知道还有其它识字的方法。在他们的记忆中拼音是唯一的识字方法。却不知这种西方式的识字方法让他们对汉字当成英文符号对待,影响了他们智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提升。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用拼音输入已成为常态,更加影响了他们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

当那些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语文老师,快要结束自己的教学生涯的时候,反思一生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出现的种种名人读错字的现象,悟到了语文教学出了问题。开始明白我们的语文课程有问题,用拼音识字,不利于汉字的掌握。都在探讨新的识字方法。这种所谓的“新方法”实际是传统的识字方法——字源识字。从“新文化运动”经历了近百年的西洋文字影响,和五十多年“汉语拼音”推广,人们对传统的识字方法已经知之甚少,推出了五花八门的“识字方法”,加以“创新”二字,实际是对传统文化确实造成的。现在的年青一代似乎对文字学不感兴趣,瞎编乱造些“不伦不类”字母或网络符号。充斥着社会生活中,是对华夏文字这个社会公器最大玷污。我相信随着计算机中央处理器芯片的汉化,编程语言总有一天也会汉化,汉字输入法也会有更先进的方法发现,输入速度更优于“五笔输字形入法”的更先进的方法会诞生。何况“五笔字型”输入法的问世,汉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已成为世界第一语言。

一、用拼音识字不符合汉字的认知规律,字源识字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认知规律

汉字是有认知规律的。从传说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再到汉晋时期汉字的正书“楷体”的形成。人们对汉字音形义的认识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始终没有间断过。《中华字通》的作者刘冰泉老师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孤灯黄卷,遍稽群籍,摩顶放踵,野外考察,潜心研究汉字及其认知规律。所幸天道酬勤,终有所获。从《易经》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中,从“旧六书”中发现了汉字的认知规律:天人合一,散点透视;构形会意,谐音补义;形声相生,音义相转。笔者以之作指导,编撰《中华字通》。这部字典借鉴甲骨文学、金石学、训诂学成果,对15000多汉字一一作了音、形、义通解: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构形、读音是从哪里来的、意义是如何引申的等均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与考证,揭示了汉字中隐含的标识、历史、人文、哲学意蕴,能使认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多维时空的意象组合。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将三者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正确运用汉字记录与表情达意。

它(拟音是蛇的初文。它是由宅或穴的省形“宀”和匕组合而成的字。“宀”指示宅或洞穴;匕(bi)是各独体文,“乚”指蛇靠身体尾巴扭动卧地伏地而行,“丿”指示蛇向内用力,如蛇的吞食,缠绕勒杀动物。也可引申为“匕首”,取蛇头似匕首作参照,这里指示蛇,蛇袭击动物类似匕首刺人。由于蛇不会自己掏洞,总是抢占其他动物的洞穴,或寄生在破房子内,又叫“宅虫”。这也是“他”借“它”声的原因。读音模拟蛇的尾巴在爬行过程中拍打东西的“嗒嗒”声。它作为偏旁部首组成的多数与蛇有关,如砣、坨、铊、咜、驼、鸵、陀、佗、沱、跎等。它的本义为蛇,后加归类符号“虫”来特指蛇,就把它指示所有动物或人以外的所有事物,归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之一。如,它罪(别的罪名)、它肠(它心,二心)、它人(别人)、它年(以后的某年或某一时期)、它名(另外的名)、它所(其他地方);虚指,如干它一场、吃它一顿。

至(止zhì 是由土和育的省形结合而成的字。土指示地面;育的省形“ ”是子的倒立之形,折“ ”表示园或弧,这里指小孩子的圆头,出生时头向下先出;加点“ 丶”指示孩子的头已经离开子宫,出来了;横“一”指示婴儿出生后横躺于产床上。至可表示孩子从出生到落地的过程。借“止”声来补充“至”字的意义,说明孩子落地妊娠过程终止。至是个偏旁部首字,如到、倒、致、侄、郅、臻等。至的本义指孩子出生的过程。可引申为1.到来,到达,如至旦(到天明)、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无微不至、至于(到,达到);2.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理(极深的道理)、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3.深,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4.亲近,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5.真挚,诚挚,如至诚、至友;6.大,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7.极,最,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辰(成伸切chén 的笔画释义为:撇“丿”表示万物出生、生长之意;三表示天上日、月、星,地上万事万物;三下“”为長的省形,表示万物生长。合体会意为依据天上日月星的运行位置知道地上万事万物的出生成长的时间。所以辰可指天上日月星,地上人的出生日如诞辰,一天分为12时辰,辰时为上午七到九点。读音来源是成(cheng)和伸(shen)的切音(cheng+shen)。成寓意为日月星在天上的成象(如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天狼)可以确定时间,来推测地上万事万物出生的时间。借伸(申)之音寓意为地上万物伸张,草木繁华,蓬勃向上,动物繁衍成长。辰作偏旁部首字有振、辱、唇、宸、晨、蜃等。辰的特征为龙。龙能上天,腾云驾雾、行云布雨、雷声隆隆,在地上为多种动物化身,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辰是依据天上日月星和地万事万物之象造的字。

以上三字可以看出汉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它”作为音源字,可以明白第三人称“他和她”读音(借“它”的声音)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由“至”可以推测“到和倒”的本义,明白“至、到、倒”还与妊娠有关,里面也蕴含着接生的操作过程;由“辰”的本义可以明白“辱、振、晨”等本义。使用拼音无法找到汉字之间的关联关系。

二、用 拼音识字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用时的延长,字源识字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汉字是建立在形音义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文字。读音蕴含着字义,不像英文字母想拼而成,而是通过模拟自然发音、借音补义、或借两字声韵相切,都有一定意义指向。破解汉字也必须从字形和字音去破解,不可只从单独的字形去判断字义,譬如:泊、差、长、朝等,这些多音字仅从字形你就无法破解。由于现在的语文老师不明白汉字读音来源,就只能参照外文的组词方式来记忆这些多音字。告诉学生和那个字组词读什么音,如湖泊(po)、停泊(bo)、首长(zhang)、长(chang)短、昆虫(chong)、蝮虫(hui)等、不是从其读音来理解其意义。当用这些拼词的方法识字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和字义理解之间产生理解过程的时间差,延长学生的理解时间,造成思维慢半拍。

泊(波bó 、泼pō)泊中三点水“氵”指水,白表示白色,是水折光看到的颜色。《集韵》:“泊,水白貌。”泊读波浪的“波”,借“波”声表示波浪运动的景象,象波浪运动样,到处流浪,比喻人无居处,漂泊。波浪运动到岸边,受岸边阻挡,就终止,又可表示船靠岸,停泊。《玉篇》:“泊,止舟也。”白色还可作为空色,表示纯洁,如淡泊名利。水在泼洒的过程中看到水的貌相也是白色。借“泼”声表示水泼地,形成的是一滩水,如水泊、梁山泊,做比喻如血泊等。泊和水道不一定是连通的的,可以理解水只进不出,单向流动,起不到保护水道的作用。湖和泊的区别在于能不能保护水道,和水道中的水双向互动。能者为湖,不能为泊。

长(朝阳切cháng zhǎng)是長的简化俗字。長的古文字像是一位长发拄拐的老人。隶变楷化后,長体现了其意义,三横“三”表示多毛发;竖“丨”表示毛发下垂;一横“一”表示毛发不仅下垂竖立的,也有横至于头顶的;竖钩“”表示相对生长延长;横八“”表示分合,指示毛发分散于头部也可辫在一起。简化为长后,意义更加广泛。,长是由“十”、钩“”和横八“”组成。“十”指示多,这里指多种动植物;“”表示相对,这里指相对本身、过去或其它同类;“”表示分合,这里指示向上下左右延伸增加。长的意义为多种动植物相对本身、过去或其它同类的延伸增大。借“朝(cháo )阳(yáng)的切音(cháo+ yáng)”表示植物朝阳的叶子都长(cháng)于背阳的叶子,光线强的长(zhǎng)得快;借“朝(zhāo)阳(yáng)的切音(zhāo+ yáng)”寓意朝(zhāo)阳升起万物开始生长(zhǎng)。长的本义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景象。长 [cháng](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本义:两点距离大),如狭长(窄而长);2.时间久,如长宵(漫长的夜)、长律(长的音律);3.遥远,如长解(押解犯人发配远方的公差);4.高、高大,如长林(高大的树林)、长壮(高大而强壮);5.优、是、正确,如长才(突出的才能)、特长;6.深长,如气味长;7.深厚,如恩情长;8.长度,如:身长、波长;8.长处,如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一技之长、学有所长;9.长久、永远,如细水长流;10.姓。[zhǎng]1.老,年高,如长艾(老年)、长没(年老而死);2.年长,年龄较大,如长君(年长的君主)、长宾(年长的宾客);3.成年的,幼之反,成人曰长,如长殇(古代男子未冠,女子未而死都称殇);4.排行第一,如长弟(先后,先生为长,后生为弟);长庶(妾生的长子)、长嫡(正妻所生的长子或长女);5.辈分大、居高位者,如长吏(官吏中俸禄高、职位尊的人)、长爵(高的爵位);6.生长、成长,如长牙、长毛;、长肉、长胖;7.抚育、使…成长,如长育(养育);8.滋长、助长,增长,如长知识;9.做长官、为首领;10.升高(多指水位或物价)。后作“涨”,如长价、水长船高;11.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如科长、处长; 12.姓。

虫(重chóng虺huǐ)的甲骨文和金文为虫蛇类的象形。隶变楷化后,繁体蟲是三个虫,表示这类动物种类繁多。虫是由“口”、竖“丨”、斜横“一”和点“丶”组成的,笔画释义为:“口”表示虫的圆形体征;“丨”表示虫类垂直圆形面的纵向为直线形;“一”表示虫类在地面或树枝上横伏着爬行;“丶”指示虫的头部,只能向前爬行,不能后退。虫借“重(chóng)”声表示虫体的各个肢节外表特征重复;或相同类众多,数不胜数。虺(讳huǐ)是一种毒蛇。虺是由兀和虫组成。兀是指高而上平,指示蛇捕食动物时头高高抬起,如眼镜蛇、蝮蛇等都是头昂起很高,用于突出蛇的袭击动物的动作;虫是归类符号,表示蛇的外表形状和爬行状态。虺借“讳”声表示遇见毒蛇要避讳,既回避又要禁忌招惹它。后为突出毒蛇的凶猛的捕食特性,虫加兀造一虺字。虫是汉字的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如虾、蠎、蚂蚁、闽、蚕、蚌、蚊、蚜等。虫的本义为节肢类爬行动物,即昆虫的通称。虫[chóng]如虫豸(昆虫、虫子)、虫蛭(小虫子)、虫天(百虫能各自适应所处的环境)、虫吊(虫声,其声凄切,有如吊问)、虫出(人死后数日则尸体生虫,喻死后不得入土安葬)。引申为1.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如长虫(大虫,方言指老虎)、虫虾(指鱼虾)、虫虱(泛指蛀虫)、虫网(谓蜘蛛布网);2.虫灾,如虫霜水旱(指农四大害)、虫妖(虫类造成的灾害,多指蝗灾)。虫 [huǐ]“虺”的本字,毒蛇名如蝮虫(蝮蛇)。

从以上三字仅从拼音去了解它,势必会造成字义掌握的过程中,还依托其它字关联记忆,形意转化过程中有时间的间差。如果学生掌握了汉字音形义,就不会存在思维过程造成的间差。直接由形音传给大脑字义,不依托任何中间环节,缩短了思维过程的用时。

三、用拼音识字容易造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下降,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拼音识字由于脱离了汉字的字形和字音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只是通过汉字的外延意义去理解,丢失了汉字的本义,用一种和字音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外文字母去拼读,脱离了汉字音源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汉字变为一种死记硬背的文字。不顾汉字固有的逻辑思维,不明白相同读音的汉字具有的“音同义近”的道理,以及字形相同“故事场景一样”的基本规律。把汉字八画当作无意义的符号,让学生去强行消化。从小孩子学字开始,就影响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母(模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在女人的胸口加两点表示两乳。隶变楷化后,是女变形为“”,属于意义变形:表示女人怀孕生子后,体型发生变化,变肥胖。撇折“”变为“”释义体型变胖,“丿”变“”失去了少女的温柔苗条,变为胸部对称的圆形的母乳;一横的上下加两点指示母亲喂奶时可以外露的两乳。读音借“模”声寓意生的孩子模样象父母。毋(勿wú)的古文字和母相似,应是从母衍变而来。隶变楷化后,是母的省形“”和撇“丿”结合而成。母为哺乳期的女人,母中两点指示母亲喂奶的乳房,有乳汁,去掉两点说明没有乳汁;“丿”表示向下、向内、阴柔等,这里指示没有乳汁的乳房下垂柔软的状态。所以,毋表示哺乳期的女人没有了乳汁,应是给婴儿断奶造成的,寓意禁止。借“勿”表示禁止孩子吃奶(断奶),乳汁很快就没有了。母的本义为母亲给孩子喂奶。引申为1.母亲,如母难(生日,意为孩子出生时母亲要受难)、母以子贵(母亲因儿子居官而显贵)、母子(母亲和儿子)、母道(为母之道);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如母妗祖母、叔母、伯母;3.本源,如酒母、字母、工作母机、母金(本金);4.通“姆”。女师。古时以妇道教子女的女教师;5.雌性的,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如母大虫(母老虎,常用作凶悍妇女的绰号)、母猴(雌性猴)、母蟹、母猫;6.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如母国、母校、母音(元音);7.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如螺丝母、子母扣;8.姓。毋的本义为母亲给孩子断奶。引申为1.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2.不 。表示否定,如毋事(不事,不从事)、毋须(无须,不必)、毋庸讳言; 3.同“无”,没有,与“有”相对,如毋害(无比)、毋几(没有希望)、毋何(没有别的事)、毋我(无私见)、毋度(没有节制); 4.姓。

臣(诚仁切chén)的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低头侧视的竖立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楷化后,臣是由横“一”、竖折“”和横目“罒”的拆分变形组成的字。上横“一”表示闭眼时的眼眶线;“”表示圆或弧,这里表示眼睛睁开看到的圆形的眼珠;中间是横目“罒”中的两竖分置于上下,指示人一旦当了臣子,眼睛要仰观君主的脸色,下视老百姓的疾苦,眼中就没有了自己。臣的读音是借诚(chéng)和仁(rén)的切音(chéng+rén)表示臣子要对君主忠诚,对老百姓要仁爱。臣的本义由甲骨文指奴隶衍化为楷体表示从政的官员。引申为1.男性奴隶,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2.国君所统属的众民,如臣庶(臣民)、姓(群臣百姓);3.君主制时的官吏,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4.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如大臣、忠臣、奸臣;5.古人自称;6.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7.对父的自称,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8.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如: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9.役使,如臣虏(奴役,役使);10.臣服,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11.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告(拟音gào)的甲骨文上面是牛头形,下面是牛张口状。隶变楷化后,告是由牛的省形“⺧ ”和“口”组成的字。牛省形“ ⺧ ”指牛头;口指示牛张口嗥叫;“⺧ ”和口会意为牛张口发出的嗥(号)叫的状态。牛嗥叫时头上仰,引申向官告状、向上报告,对上告知等对上说话。声音来自牛的嗥叫声,牛的叫声有点凄凉感。古代开庭兵卒都发出牛一样的嗥声。告作偏旁的字有靠、郜、诰、锆、勂、浩等。告的本义为牛仰头吼叫。引申为1. 报告,上报,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2.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3.揭发、告状、控告,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4.请求,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5.谕告,宣告,后作“诰”,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6.告别、辞行,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7.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7.通“皓”( hào)。光亮,洁白;8.姓。

汉字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发展,所以汉字也就蕴含着很多自然、社会和历史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历史知识的过程。汉字从本义到演义的过程也是人们认识发展的过程,里面有很高的逻辑思维。教授学生识字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从中领会自然社会奥妙的过程。如从“臣“读音中,可以让”臣子“明白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对君主忠诚,对老百姓要仁爱。可以从”告“的本义中知道对上”报告“这些规范行文等。从学习汉字中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用拼音识字容易造成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字源识字有助于学生思路清晰易于辨别字形相似的汉字

拼音识字忽略了汉字笔画的特定意义,学生不懂得汉字八画的意义,更不了解变形笔画变形增义的特性后和合体笔画意义相加的特点。书写都是照葫芦画瓢,造成了学生认识汉字的模糊性,在大脑中形不成清晰的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弯、钩等八画,具有特定原始的物理运动特性,以及引申出的引申意义。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涉猎,原因是这些笔画最基本的意义失传,小学语文老师根本不懂汉字笔画的意义。甚至连汉字基本笔画八画都不知道是哪些?包括现在小学教材的作者也不知道汉字八画的意义。有的汉字中的独体文,你不了解汉字八画,就容易读错写错,如夂、夊和攵,采和釆等,不仔细去看笔画,很容混淆。

夂(至zhì、终zhōng)是冬(冻dōng)和终(至冬切zhōng )的初文。从甲骨文 看是手工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最后结束的图形,下垂的两个小圆点表示抽丝最后剩余的蚕蛹;金文 增加了缫丝缠绕蚕丝的圆轮工具(图1);篆书开始分化为两个字冬和终。增加“纟”旁表示终;增加冰旁“仌”为冬。分化后意义延续了夂的意义。隶变楷化后夂的意义更加证明了是蚕茧缫丝最后状态。夂中撇“丿”指示柔软的蚕丝,折“ ”指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抽出的丝缠绕在圆形轮上,捺“ ”表示从蚕茧上向外抽丝,所以,夂为缫丝的过程。借“至”声表示缫丝最后停止的状态。《说文》解“从后至也”,也是到最后停止的意思。分化两字后夂一般作偏旁部首,如处、各、条、备、复、夏、麦、路、络等。冬下两点由“仌”变两横“二”,最后变“ ”是受“易学”影响,两横“二”为阴,指阴间,由最初的两个死的蚕蛹,到冬天的冰凌“仌”,再到阴间的两横“二”,最后楷化后的“ ”,这两点是“二”的变形,并非“八”点。冬借“冻”声表示一年中最后最冷的季节(冬季)。终应是至( zhì )冬(dōng )的切音(zhì+dōng )表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即终了。终延续了夂的本义,是夂的繁化,所以夂还读“终”声。的本义为一年的最后季节。引申为1.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2.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3.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如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如‘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4.最后,通“终”,如‘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5.冬冬声,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的本义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引申为1.末了(liǎo),完了(liǎo),与“始”相对,如年终、终场(末了一场)、终极、终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终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2.从开始到末了,如终年、终生、饱食终日;3.人死,如临终、送终;4.到底,总归,如终归、终究、终于、终将成功;5.姓。

夊(随)缫丝的添绪和接绪(夊):当茧子缫完或中途落绪时,为保持生丝的纤度规格和连续缫丝,须将备置的正绪茧的绪丝添上,称为添绪。立缫用人工添绪,自动缫由机械添绪,由接绪器完成接绪。接绪的过程就是随其它丝线一起抽出的过程,夊(随)字指示抽出的丝和原有丝一块行走的过程,捺和指示柔软蚕丝的“丿”有交叉为夊(随),用于区分“夂”。由于一粒茧的茧丝纤度粗细不一,为保证生丝质量,立缫添绪时除保证定粒外,还必须进行配茧,即每绪保持一定的厚皮茧和薄皮茧的数量比例。

攵(扑pū)是攴简化而来,笔画释义更能体现其意义。攵是由撇“丿”、横“一”和“乂”组合而成,主要做偏旁部首,用在有些字中替代攴,如收、攻、改、孜、敬、敞、敦、数等。“丿”表示向下、向内、阴柔等,这里指示向下轻轻用力;“一”指示教鞭或戒尺;“乂”指示治理适宜、合理得当;攵的总体会意为,手持戒尺或教鞭要轻轻用力敲打学生,不可往死里打。读音如攴,还是借“扑”声指示手持教鞭的敲打的过程。

教(校jiào)是孝和攵会意而成的字。孝(效)为上行下效,讲明道理,让学生信服;作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教借“校”声表示校正人的不端的思想行为,长其善救其失。教本义以手持杖或执鞭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如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民(教育人民)、教当(教唆)、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阅(操演,检阅)、教门儿(某种人,某类职业的人)。引申为1.叫、让,如教令;2.宗教,如信教、教民(指信仰基督教的人)、教乘(指佛教、佛法)、教法(宗教的理论);3.教育、教材,如教刑(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育的方法)、教泽(教育的恩泽)、教象(教育规则的条文);4.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5.使、令、让,如:曲罢能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

釆(辨biàn)是象形字,模拟兽爪留下的印迹,引申为分辨;也读作biǎn,指兽爪。隶变楷化后,原始的图形文字发生了意义的变化,不再用兽爪及其足印描述,而是用“米”和撇“丿”来会意“釆”字。米的本义为筛米,可以选出好米;“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这里指示将稻米放在筛子中,用力旋转震动,选出饱满度不同的稻米。借“辨”声表示可以辨别稻米的质量。釆的本义为分离和辨别出质量好的做稻种。釆极易与“采”弄混,“釆”是“丿”下面是“米”,而“采”是由“爫”和“木”组成。釆也是一个重要意符,(審)、番、悉、释、釉都是以釆为意符的汉字。悉(细xī)是有釆和心会意而成的字。釆指辨别、分辨;心指用心、细心;悉指用心分辨稻米的质量。借“细”声表示分辨物象要细心、详细。悉的本义用心详细辨别物象。引申1.详细,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2.[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3.详尽地叙述,如:书不能悉意。—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4.详尽的知道,了解,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5.尽其所有,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

弁(辨biàn)是由撇折“”、点“丶”和“廾”组成的字。笔画释义为:撇折“”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古代皇、官员的圆形官帽;点“丶”有指示作用,表示头上戴的官帽;“廾”表示双手托举,这里指示双手戴冠。弁借“辨”声表示官员所戴的官帽不同,可以辨别职位的高低。弁也是汉字的偏旁之一,如拚、昪、弃等。拚(拼pīn攀 pàn 翻fān )是由手“扌”和“弁”会意而成的字。“扌”表示手,这里指示动手摘帽;“弁”表示官帽;总体会意为徒手搏斗,打掉官帽。借“拼”声表示打在一起;借“攀”声表示打掉帽子,攀持头发相互搏斗;借“翻”声表示打在一起翻来覆去。弁的本义为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如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如:弁师(周礼官名,为夏官的属官,掌管帝王的冕服及等制)、弁冕(古时的礼帽,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又比喻首领、魁首)、弁髦(古代贵族子弟行加冠礼时用弁束住头发,礼成后把弁去掉不用,后喻没用的东西,或喻轻视)。引申1.古时指武官,因武官戴皮制的弁,后专指低级武官,如武弁、马弁、弁目(清代兵士头目的通称);2.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如弁丁(苦力,役夫);2.加冠头,如弁琼(指镶在马冠上的美玉);3.放在前面,如弁首(卷首,前言)、弁端(卷首)、弁语(弁言)、弁论(犹弁言);4.急,如:予甚弁焉。—《汉书·王莽传》。拚 [pàn]:舍弃,如:不惜残躯拚直谏,可怜血肉已成尘。—《封神演义》。拚 [pīn]:舍弃,后作“拼” ,如拚死(豁出性命)、拚捐(舍弃)、拚舍(割舍)、拚得(方言,舍得,不吝惜)、拚娇(撒娇)。[ fān ]古同“翻”,飞的样子。

字形相似的字有很多,由于里面笔画由差距,意义会有大的不同。如夂、夊、攵看似相同,夂和夊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攵和“夂与夊”的笔画不同,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釆和弁读音相同,意义相近,都有辨别之意,一个是分辨稻种,一个是分辨官位官帽。如果这些字仅从拼音去识别,就容易混淆或忘记。

字源识字附和汉字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汉字的本义和演义,快速认识汉字。《中华字通》为字源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障,让学生恢复传统的识字方法有了可参考的详实资料。对书中的15000多汉字作了音形义通解,或者说全解。从笔画释义,到笔画会意;从本义到衍生义都一一详解,是目前独一无二的音形义通解字典。(点击下面的《中华字通》封面可以网上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