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浙派人物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话王庆明教授

 cmj909 2018-07-03

题记:我与王庆明老师认识好几年了,当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读本科时,王庆明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还心系人物画的教学,有时会到教室里看我们的写生与创作,与好学的后辈交流一番,我们对她酣畅淋漓的水墨人物画技巧十分佩服。王老师一直默默无闻的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我们印象里,她和蔼,低调但论及浙派人物画艺术时却总是那么神采奕奕。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在南山路美院教师宿舍王老师的家中,请她就浙派人物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畅谈自己的感受。

罗小珊:王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是浙派人物画发展的一个见证者,是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三位创始人的第一代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写意人物画研习者,我对于浙派人物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十分感兴趣,想请您谈谈您当年的学习历程,好让我们对这段画派形成的历史与教学方法有个大体了解。

王庆明:我是很愿意回忆我的学习历程的,因为我感到很幸运,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我是1955年入学的,正是浙派人物画形成之时,我院中国画系处于鼎盛时期。教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李震坚先生,他几乎从我一年级教到五年级,言传身教,我受了他很深的影响,直到毕业留校工作后,李先生还是我经常请教的老师,他也愿意毫无保留的教授他所有的学生。

初入学时,素描课是全院国,油,版,雕统一上课的,三年级才回到系里上课,幸运的是这时正值方增先先生开始了他的中国画结构素描体系的探索,我们班成了第一个实验班,方先生的教学独特,新颖,有创建,具有思想深度,他让我懂得了思考,可以说前两年的素描是懵懵懂懂地画,这时才有了顿悟。原来素描是画家的思考方式,是主动把握对象的有效手段,既是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五年级毕业创作,负责带我的是周昌谷先生(当时每个学生由一位老师负责,研究生待遇)。这样我完整无缺的遇到了这三位浙派意笔人物画的奠基人。许多年后,在陆抑非先生家,他说我的画中即有李震坚、也有方增先和周昌谷的影子,我听了十分高兴,暗想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我毕业留校时正值潘天寿先生重新主持院长工作,他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组成了老先生团队给系里的青年教师上课,潘老亲自带头上画论和构图课,并从杭大请来陆维钊先生上书法,诗词课。当时系里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系里还几次安排我去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古画。几十年过去了,指到今天,我越来越体会到老先生对我们的关爱,受益终生。几十年来,我画画犹如爬行,进展速度不快,但目标明确。我庆幸我是站在巨匠的肩膀上前行。

罗小珊:听了您深情回忆学生时代老先生给予让您受益终生的教诲与关爱,我也十分感动。接下来我想请您谈谈您所理解的浙派人物画及其代表画家的艺术特点和创新点有哪些?

王庆明:我在2005年写的《浙派人物画散记》中阐述了三位浙派意笔人物画奠基人的艺术成就,同时对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我以为浙派意笔人物画的创新点是:笔墨(融合了花鸟,书法技法)、造型(结构素描体现的创立)和意境营造(画面的诗意追求)三方面。美院老校友李霖灿写到:“文化是一点一滴的增加,凡有新献,都当记功。“以上几点就是新贡献,合当记功。

写意写意,首先就是一个“写“字。去年方增先先生画展中央大厅有三幅巨作:两幅画,一幅书法摆在一起,对这个“写”字,很能说明问题。作画不是描,不是磨,而应是作者真情的抒发,放手直干——写。林语堂曾指出:“中国绘画的南派重视一气呵成,快速运笔的节奏感……这一派的重点在气韵生动与艺术家坚强的主观性,其中含有的艺术原理与技巧对现代艺术自有其重要性”,“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在中国是书画同源的。”由于地域环境包括气候在内,作为南派一支的浙派人物画强调笔墨情趣,利用生宣纸的渗化特点,以点,线,面(墨团)组成美妙的画面,使其充满了音乐性是一大特征。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再称中国山水画是“音乐化的自然”,李霖灿称中国画为线条的雄辩,是书法的线条与绘画的线条融为一体,形成了最具中国风味的结合。

笔墨和造型是写意人物画两大要素。这里我还要重提方增先先生的结构素描体系,这种以弱化明暗,讲究结构,以体块德构成与穿插榫合表现形体空间与运动的素描方法,其中还包含了一系列中国程式化的形式处理,都属于真正的创造,是突破古今中外的。这个素描体系影响了美院中国画系几代人,对全国的中国画界都有贡献。

罗小珊:王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浙派人物画的辉煌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因此质疑现在还存在不存在“浙派人物画”这样一个中国人物画流派,您认为如何?

王庆明:“浙派人物画”现在是肯定存在的,而且在人物画坛还十分有影响力。浙派人物画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不少成功的画家都说过他们的写意画是读了方增先先生《怎样画水墨画》开始的。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有多少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和出版等部门,把浙派人物画的种子撒向全国,开花,结果,传承,发展。现在浙派人物画家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中的许多人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在美术界也有其地位,创作,展览都十分活跃。我举个例子,我的学长刘文西先生,浙江美院毕业后分配到陕西,他创造了“黄土画派”,同时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浙派人物画的渊源,我们每次有组织浙派人物画展览他也都来参加的。所以我希望现在的浙派人物画家们气要壮一些,要增强自信,不要狭隘的把浙派人物画理解为地域性的画派,同时不能忘本,不能否认浙派人物画给自身的影响。

罗小珊:王老师,您觉得现在的浙江人物画家与“浙派人物画”的关系如何,现在的浙派人物画应该如何实现创新和发展呢?

王庆明:现在的浙江画家是浙派人物画的发展,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大家不可能都一样,但都是浙派人物画的延伸,创新,每个画家在浙派人物的造型,笔墨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理解创造,形成个人风格。

艺术必须创新求变,任何事物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这是肯定的,但怎样创新?这几年美术界出现了浮躁,急于求功的现象,有的人往往用“变形”来掩盖其造型能力的缺失,借“创新”之名,行粗制滥造之实,其结果终究成不了气候,只能是过眼烟云。那么怎样创新呢?我赞成在传统文化积累基础上的发展,离开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离开了中国画本身的理念,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味崇尚西方,或一知半解的模仿西方某画家或画派,企图抛开传统,另起炉灶,这不是方向。

我记得法国哲人丹纳说过:“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觉得此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的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趣。”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前些年,在浙派人物画过时的舆论下,也曾有人劝我改改画路,顺应潮流,但我还是我行我素。浙派人物画的发展是靠一代代画家积累的,一个好的艺术家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心和旺盛的创造力,缺一不可。

罗小珊:王老师,今天向您请教我真是获益良多,在我们访谈的最后,我想请您对我们年轻一辈的人物画家提一些希望和要求,谢谢!

王庆明:要求谈不上,不过我真的希望年轻的画家能多画一写意画,继承和发展我们浙派人物画的优良传统,不要一窝蜂的都去搞工笔画,要坚守住最好的东西。当然也要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多吸收中西方大师名作的营养,扩大视野,从而更好的沿着师辈们闯出来的路,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继续努力,前途是很广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