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林七贤的“贤”表现在哪里?

 齐家平国 2018-07-03

文学史上,似乎常见以数字来称呼同一时代有同类文艺建树的人们,如“建安七子”“初唐四杰”“宋四家”等,“竹林七贤”也是赫赫有名的一群文人友群。探究为何用“贤”,不妨先回忆一下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竹林七贤指的是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位品性超然、文采卓著的才子,如热播剧《凤囚凰》中王意之等人竹林雅集的场景,七人常在竹林中,饮酒赋诗,清谈吟诵,便被世人传为“竹林七贤”。晚唐李商隐有《垂柳》云“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词也有提到“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七贤”“竹林狂”便是竹林七贤了。

建安后,“篡汉”而来的魏国政治压抑隐晦,重高门士族,常内斗暗杀,百姓及士子都很难以汉代时的自由心境作诗、生活,到了正始年间,朝廷的黑暗程度更加深了一层,而依然不乏嵇康等一批高洁雅士追求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地避世高歌,他们的笔风承接了建安风骨的慷慨俊爽,开正始之风的渊永遥深,把玄学清谈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以玄学另辟蹊径去避开黑暗强压的政治环境,博取一丝山上林间的点滴自由。因此,他们的品性、他们的诗才,凌然出众,令人景仰,被集中赞誉为“贤”。“贤”字从“贝”字底,的古义是“善良,劳累,多财”,后来泛指有才德的人。称“七贤”而非“七君”“七子”等,犹见古人定义之精准。

竹林七贤中的众人,不愿卖命于司马氏皇朝,便只能以象征、比兴、玄理等文学手法将情志寄托到诗歌中,笔力幽微,境界缥缈。现世无法实现众人家国天下的理想与抱负,只好退居竹林,终日醉酒、清狂,排遣心底苦闷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最后一层保护。

“竹林七贤”这一称谓,也是一直存有争议的话题。王晓毅于《竹林七贤考》中,提出佛教典籍《大正藏》里有相关的译名,“竹林”应该是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特意取的;而卫绍生于《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里谈到,“竹林”是“七贤”中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中山上竹林;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则认为,应是先有“七贤”后有“竹林”之名的,“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至于“竹林七贤”之名的渊源至今未有定论,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世人追慕他们不屈服于强权的心志、向往他们卓然生辉的诗篇。263年,嵇康被司马昭迫害,竹林七贤之首的他于临死前,毫无悲戚之色,只是暗自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素手拂就琴弦,霎时风云易色。慷慨悲壮的旷世名曲成为永恒的绝响,与“竹林七贤”的美好声名一起,成为人们年年月月追念的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