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听洪均生公论陈式太极拳

 文苑书店66 2018-07-03


作者/洪均生(整理:张光宗、孟凡春)编辑/张宏婉


导读一代宗师洪均生先生在太极拳理上首次提出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对掤劲作出了更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指明了方向。他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并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主。”

其拳法风格:精巧轻灵,宛转含蓄,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 拳法特点:攻于细密。

下面为各位朋友精心准备的文字,摘自刘秀文老师的《太极宗师洪均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名为《忆、听洪均生公论陈式太极拳(计29题)》,本文精选了其中25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缠法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陈氏老谱第一句就说“太极拳,缠法也”。这是太极拳的特点,合于生理学的在此,合于力学的也在此。


缠是螺旋的旋转。任何一个动作从头到脚,从肢到指,全用缠法。顶劲从百会穴缠起达到裆部,往左转则顶劲领着左转,往右转则顶劲领着右转。右转时则右裆松左裆紧,左转时则左裆松右裆紧,那边裆松那个腿走外缠,裆紧的那一方腿走里缠。外缠是从根节达到梢节(即从裆到脚指),里缠是从梢节达到根节。


外缠、里缠在手上更为显明,即外缠从臂根而上转,以转到手心斜向上面为度。里缠从手向下转达到臂根,以手心斜向下为度。外缠是开劲,里缠是合劲。动作的配合,经常是形合用开劲,形开用合劲,这是阴阳虚实的妙用。手指的配合,也是每一指每一节全有缠劲。外缠从小指开始,里缠从大指开始,全以中指尖为中心。


从生理学讲,手指足指以至全身处,全有经络穴道,所以这种动作,又使每个经络穴道得到平均运动,影响到内脏甚至每个细胞全得到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拳论所说“一动无有不动”,又说“运动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会走缠劲,才真作到“一动无不动”和“无微不至”。


从力学来讲,缠劲是手引化来劲,手反击对方,才能做到“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是“以柔克刚”的妙法。螺旋推动,无坚不摧。


2、三节的配合


从全身讲,足是根节,腰是中节,头是梢节。从内讲,思想是根节,气是中节,劲是梢节。从脚体讲,肩是根节,肘是中节,手是梢节。裆是根节,膝是中节,足是梢节。再幼分析一下,也分三节,腕根、掌中而指梢。即一指之微也有三节。这还是说直的。横的方面,手外缠是小指至外掌为根,中指至掌心为中,大指至掌内侧为梢;手里缠则反过来。无一处不是三节,合起来还是调协如同一个整的。


3、九宫的变化

八方加中心是九宫,如用方向来讲,还是科学的,唯物的。但拳而论,不可讲作东西南北,那就成固定了,应当讲为前后左右四斜角,本身就是中心。这是平面的。按立体的讲,就须说成上下左右和四斜角,加上中心为九宫。拳式的变化,角度的大小,甚至一指尖的动作,只要旋转走缠劲就有九个方向。在两个人研究推手时,更须掌握九宫的变化。中心只旋转而不变,八方则变化而无穷,如按一个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来讲,变化之多可想而知。


4、步 法


身手的变化虽然很多,全以步法的变化为转移。步法的方向,按正规讲是以胸部的方向为准的。两脚尖必须和胸口方向一致,通常是三角形,前窄而后宽。步法顺利则手上无不顺利。手就是反了,也可以后步当前步,后手当前手,如倒卷肱的后手后腿就是这样作用。陈家拳和别的拳不同之处即在步法变的灵活,特别是前腿无实步,所以才进退自如。练拳时步法应尽量开展,以后腿屈着膝与裆平,前腿自然平展为度,不可过大,用时只可开到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开大了,后步应跟上,步有余则易于变换。


5、重心的所在与如何调节平衡


全身虽然只有一个重心,经常保持在腹部。步法任何变换,尽管有虚实,重心总是保持在腹部,决不是移至某一腿上去的,这也是陈家拳的特有条件。


如分开讲,则一个指头也有它的重心,如同钻头往前旋转时,重心在尖上,拉钻时是一左一右的旋转,尖不偏,就直往前钻进。


腹部的重心,也全仗左右裆的大筋一松一紧和两膝的一升一沉而调节平衡。规律是身往右转,右裆必然松,而左裆必然紧,松紧的限度不可过了,就是心口的方向,只可转到左右的前斜角。当右裆松时,右膝必然上升,左裆紧时,左膝必下沉;左裆松时,左膝必然上升,右裆紧时,右膝必下沉,再加上全身的配合,重心就永久保持在身体的中心。


凡是步的进退,必然腰先转动。规律是身向右转则左足进,身左转则右足进,是相反的。退时则右转右退,左转左退,是一顺的。进步时,后足重而前足轻;退步时,前足重而且后足轻。进步足根先贴地,落时足尖点地发劲;退时足尖先贴地,落时足根踏地发劲。不拘进退,重心是在腹部,如同拉地排车,上坡则塌把,下坡则扬把,扬塌是调节平衡的方法,重心则永远保持在车轴上。


所以按劲的分配讲,中心永久保持一分。进时后足作六分劲,前足作三分劲;退时前足是六分劲,后足三分劲。中心的劲可以随时调给前足或后足一部分,使之平衡。在拳法进退时,前后手还有一部分劲,帮助调节,如同拉车扬把时,手须有下按劲,塌把时手须有上提劲。这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配合。


再如手转的方向,角度大了,则脚的方向,必然得向相反之处开出,重心仍然平衡。大抵在变化时,下边的角度比上边的角度略大一点,略快一点,才能恰好平衡。


6、双 重


我们明白调节重心平衡的道理和方法就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双重,并且怎么避免双重了,双重决不是单纯在腿上讲的,有人认为腿一虚一实就不双重,骑马式的步子是双重的,但在不会掌握全身平衡调节的人,步法虚实虽然分清了,怎么更站不稳?而拳里为什么又保留骑马式的步法。


所以双重是说手足的配合,前手足同实,则后手足必全虚。全实是双重,就不灵活。所谓“双重则滞”不是进退前手足必须是一虚一实,就是腿必须虚。


7、用意不可用力和以柔克刚


处理任何事物,必先有个道理,根据道理,生出方法,这个道理和方法就是理想,理想是唯物的。俗话说:“绳磨木断,水滴石穿。”这是柔能克刚的道理,但磨、滴就是方法,不磨不滴,并且不久磨久滴,也达不到“断”和“穿”的要求。


我们再看,农夫的锄地,木匠的斫轮,庖丁的解牛,只要老手动作起来好象不用力的,可是他们的心中是有数的,就是有原理有方法,劳动起来才能“得心应用”。


因此可以想到,太极拳既然有原理,一定有方法,有运动规律,结合起来就是理想,简单地说就是“意”,而不是空洞的意。任何动作或者研究推手,必须根据这样的“意”去作,才能作到“不用力”而以柔克刚,此拳“以柔克刚”的方法,就是“螺旋推进”。


8、全身动作要点


形的动作虽然受意的支配,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合乎这样规律,外形才能顺遂,外面顺遂,内气才能舒畅。初学更须先把外形的规律作正确了,才能渐渐内外合一,内外调协,滋从头到脚节一一详细写出,以供初学研究。


头:要正,从头顶百会穴,假想如一根绳子悬起,所谓“虚领顶劲”和“满身轻利顶头悬”。


眼:自然睁开,注意力偏于前手(即对方所在),也要兼顾后手和全面,有时身虽左或右转,而眼神注意相反的方向(如倒卷肱,二起脚向左后退时身向左转,眼须看右前方),以眼神补手足的虚处,这也是“虚中有实”的一种配合。


耳:听身后,习惯了,身后略有动静就能听到。


鼻:呼吸匀而长。


口:自然合住,在发劲时,可以呼出气,但决不可吸气。


舌:自然平贴上腭,平贴则津不妄出,口不会干。


下颏:略往内收。


项:自然挺起,颏收则项自挺(竖),身向何方转,则项亦随之转,不可扭转,即眼向左右看时,也系眼球转,而项不单独转。

以上是上盘。


胸:微内涵,必须自然,则气舒畅。


背:同项部一齐自然挺拔,拔背则胸自涵。


腰:是个总轴的中心,方向变化则左右旋转的角度,通常以左右前斜角为限,如转的过了,则步须随之进退转换,不可前倾后仰。但有特别着式,如七寸靠、闪通背,斜中寓正的动作不在此限。腰以松为主。但须明白,松是圆活,而不是松懈。


腹:在生理方面讲,是气的本营(气海穴),在力学方面讲,是重心所在,必须松静。松则气舒,静则形稳。腹的下边应向内敛,则气下沉不会上浮,且沉著稳定。


臀:俗名尾巴骨,就是长强穴,要略向后上翻,如同正身端坐之状,这样才能尾闾中正,气从督脉直贯于顶,而小腹也自然合住。任何动作时经常如坐在平稳的物件上边,十分得劲。这里和腹的形状、动作必互相结合,才能做到“气沉丹田、腹内松静”。

以上是中盘。


裆:大腿根内的两条大筋是调节全身重心平衡的枢纽,劲要转灵而下塌。腰左转则左裆松而右裆紧,右转则右松左紧,但不可过紧,过了就不灵,而重心反偏了。表上的游丝,总是左右旋转就是此意。在裆的中间讲须开得圆如斗口,不可成上尖如人字形。圆则活,尖则滞,特须注意。


膝:膝盖经常向上,在虚实变换时,随裆劲的转向上下。即右裆松则右膝上升左膝下沉,左裆松则左膝上升右膝下沉。我们看电梯上下时,有两块铁总是一升一降,可悟此理。膝盖不可摇摆。凡是轴子,即关节,全是只许转不许摇。膝盖与足根前后等限,但须略向内合,不可上下成垂直状,又在弓蹬时后膝略向下松垂。


腿腕:要挺立不可软,而能随身转。


足根:要有劲,前进则足根贴地前进,后退则足根提起,落时踏地发劲。


足掌:经常是内侧用劲,但在弓蹬步中后脚掌外侧不离地,前膝不过足根,则后掌不偏。


足指:经常是大指为中心,进步时大指支地发劲,退步时足指贴地后滑,虚步大指如钉钉在地中。

以上是下盘。


肩:要松,如挂背上,不可耸起。


肘:要下沉,沉则气松,而动作灵活。任何旋转动作只是小臂变化缠劲,肘尖永远是下垂的。亮肘不但气浮,而且易受人制,牵动全身。在开手时,肘亦保持弯度,不可伸直,大抵平目,臂开五六分,至多开到九分为限。


手腕:要挺劲,不可软,但旋转要灵,不可上仰下折。


手掌:外缠则外侧发劲,里缠则里侧发劲。


手指:自然伸开,不曲不挺,自然合住,似挨非挨,外缠则小指领劲,手心向上转侧往;里缠则大指领劲,手心向下转侧住。全不可正面向上或向下,里缠外缠全以中指为中心。


掌法:分阴阳,阳则外缠,阴则内缠,指如鱼鳞,依次发劲。


拳法:也分阴阳,如掌一样,全是侧势。握拳时食指到小指如鱼鳞依次贴合掌心,不用拙力,也不松懈,大指斜贴在食指中指的中间,指尖斜向中指中节。外缠发劲以中指根节为中心,里缠以中指中节为中心。


钩法:手变钩时,食指到小指斜合拢住,大指合在四个指头中间如撮物状,但从腕到手背是个弧形,腕部不可弯折。


以上是讲臂到手的,以部位论应属中盘,但手最灵活,上中下全可照顾,左中右和各斜角也可照顾,只要身步相随,手总是顺的。一般是左手管左半边,右手管右半边,全以心口为限,不可过限。


9、内三合


一是,就是理想,包括原理和方法,方法即运动规律。二是,人体内中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消化排泄,吸收长养,全仗气来运行,在生理方面讲是自然循环规律,不经用意支配,但讲到导引养生方面,也可以用合理的思想,支配气的运行。人身外形的动作,也是受气的鼓动,才能灵活,气走的顺遂就是中气,中气是益人的,气走逆了,就是横气,横气在内部脏腑就成为病症,在肌肉中就成为疱疽,或者感到内部不舒,筋骨疼痛。气集中运行就是,所以内三合是意与气合,气与劲合。


10、外三合


从上下来讲,头、腰、足相合。


从手足来讲,是肩戌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


从左右来讲,也是互相配合。


从内外来讲,意气与劲,劲与形体合,所以可以说是三合,也可以说是六合。


11、呼吸如何配合动作


讲到气功原理,应当注意呼吸,讲到劳动习惯,也应当注意呼吸,但在初学时,要求合理配合,极不容易,而且过分强调了这一点,反弄的顾此不能顾彼。动作不调协,连呼吸也不自然了,所以在初期,只以自然动作,自然呼吸就行了。


有关生理的呼吸,要求匀细深长,吸则肺活,呼则腹鼓,此理已为一般具有常识者所知。在劳动用力量,则呼口号或唱歌(如南方挑货行船,及北方打地脚时),全是发劲时呼气,可使气调协,而劲整匀。练拳是内外兼修的。凡是发劲,凡是由动到静,亦即每式完成时,总是呼气,动作慢则一式两呼两吸,快则一呼一吸,只要在初期纯任自然,练拳熟了,自会找到规律。


呼吸调匀,并且每式全作到由动及静,等于随时有休息,所以练到终了,不会疲乏,反觉舒畅。


12、如何发劲


从王宗岳的拳论看,讲到发劲的地方很多,但一般练太极拳的由于动作过于慢了,没有发劲的机会和经验。甚至看到陈家拳的发劲而惊异怀疑,以为不合理,甚至以为有碍卫生,好象练太极是拉着一车瓷器,一震动就要碎了似的。当然发劲而震动,就是发的不合理,劲发对了绝无回力。


又有人引拳论“运动如抽丝”的话,认为抽丝必得慢慢的,急了丝就会断,其实如真看到缫丝的情况,就可知缫丝的飞快,并不是慢的,因为轴子是圆转的,茧是圆滚的,丝也是环练的,在转的时候,并不因快而断,只是一生障碍,丝成直状,这才会断。


讲到如何发劲,拳论上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里说的曲不是直折,而是螺旋。这儿曲中求直就是螺旋推进,如同钻头和枪弹经来福线旋转发出,方向是“专注一方”,无法抵制。


也有人认为,太极拳的劲是弹力,好象弹簧一样,看到外形“似松非松”似乎相同,实则弹力还是直的,压住它不松,它的弹力就发不出来,和螺旋推进还不一样。


又有人看到发劲总认为是断劲,可是拳论也说“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可见发劲对了,虽然形似断的实则不断,可以作为两个解释:


一是劲发出时,因为转着发的,劲出后还存在虚线的旋转惯性,所以虽形似断,而虚线余劲不断。


一是轮子转时,虽然把外来的物件旋飞了,可是轮子还是照常循着它的规律而转,并没受到影响。


讲到发劲是和引化的劲分不开的。用两手业说,右手接到对方的右手,不拘是捋、、裂,总是向右后斜角走里缠,这是向右后斜角的发劲,缠到最紧的时候,如同绳子拧紧了,自己就向相反的方向转回去,这时候手变外缠又可以向前方发劲。以左手来说,当捋、、裂时,应当搭在对方右手肘外关节上,走外缠下塌外碾劲,对方被我右手捋时,向前随上想用挤、肘、靠劲,经这一拨,劲会向我右前斜角转回,这又是左手的发劲。以两手的配合说,右手是引化,左手是发劲。从一手来说,右手里缠时是引化,变外缠时又是发劲;即单用左手接对方右手的肘上,用外缠劲沉肘的地方是引化,而手指上扬向左又是发劲。角度变化难以尽述。总之,凡向右引身必右转,右足必外缠,是一定的。


发劲时,前进步足尖点地,后退时则足根踏地,配合手劲;同时还要前边发劲,后边塌劲,以调节平衡。进退时膝提起贴裆进步走Z线,落时系从下往上的弧形才能沉稳。线平则无劲,如成为⌒往下的弧形,必系人字裆,重心前倾。


劲的作用有以下四种:


轮子边上的劲,轮子飞转,物体碰到轮边,就被辐射出去,单手发的劲是这样的。


轮子里面的劲,如用棍子伸到飞转的轮中会被撞断,双手发的劲如二趟的攒手。


钻头的劲,和钻物一样,双手一引一击,如掩手肱拳,并且钻身上还有辐射的劲。


崩炸的劲,如炮弹的爆炸,这个劲最难发,是对方搂住腰时,发的内劲,须工夫极深,才有此劲。


总而言之,太极拳既然是圆形,用螺旋推进法发劲,是全身的配合发劲,虽然说是“专注一方”,实际上是从头到足,从左手指到右手指,无一处不旋转,即无一处不发劲。练拳时有几处发劲,还不是绝对的只有这几处,这也是陈家拳的特点之一。(注:陈鑫谓之“周身上下都是拳,遭着何处何处击”)


13、虚实的配合


太极的妙用,全在形体动作、内劲发动的虚实配合。王宗岳拳论说“虚实亦分清,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是纯讲虚实的问题。又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是讲的阴阳配合。阴阳包括的面广,不单纯是虚实,所以并非重复。


一般学者注意到“虚实亦分清楚”而忽略了下面的话。须知“虚实亦分清楚”和“须知阴阳”是初步的认识,认识了什么是虚实(即阳是实,阴是虚)。第二句是说虚实的分节配合,任何一处全有虚实。以脚来说,实脚的里侧是实,外侧是虚;虚脚点地则足根是虚,足大指是实。以手来说,外缠则小指实大指虚,里缠则大指实而小指虚。即一指而论,只要是转的相反的方向是实,一致的方向是虚。我们用手试验循一个轮子转就可以感到顺着是虚,逆着是实。处处全有虚实,虚实随时可变,所以不说“一处是虚,一处是实”而把虚实结合起来说“一处有一处虚实”,也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第三句“处处总此一虚实”又是全部配合起来讲的。如同一部机器,开动起来,大小轮子一齐转动,有顺转的,有逆转的,成为矛盾的统一,发出无限力量,也就是“阴阳相济”。


因此在动作时,手实则足虚,实退则虚进,左手实则右手虚,同时则左足虚而右足实,并且虚处只是劲小些,并非空洞,实处只是劲大些,并非死滞。以全身论,点总是虚的,腹部的重心总是实的,两足以进退转换调节平衡。拳论说“虚领顶劲”,既说“顶劲”又用“领”字,可见亦非全虚,是虚中实。从“腰如车轴”结合“气沉丹田”来讲,重心是不能上下移动的,而可以左右旋转,还是实中有虚的。“步随身换”的意义是“阴阳不离”而相济的。


14、怎样分析劲力和运用


一般解释劲和力的区别,总说力是直的,劲是柔的。拙笨而直的可以叫做力,灵活而圆的可以叫做劲。实则也可以分为生来的和练出来的。生来的有大小,力与劲的本质是难以区别的。练成习惯则因运用的圆直而分巧拙,所以太极拳是要巧劲,而不尚拙的。所以拳论讲“如何发劲”而说“用意不用力”。合乎理想(意)的就是劲,并不是一点力量没有,一点力不用。


天生的力量可以练成圆活。因为方向的变化,时间的迅速,小劲也可以变成大劲,所以在基本上说,太极拳不需要大劲,可是力量大小,是不是对作用上有影响呢?我们认为只要运用的合理,力量大的还是作用更大,五个马力的机器马达总比一个马力的带动力大些。


15、太极拳的运动路线


太极拳的道理包括阴阳。阴阳可以代表动静开合,前进后退,左右旋转,高低大小的变化合虚实刚柔的配合。我们看太极图的形状,也可以悟出这个拳的外形运动,也全是合乎图的形式。图的外圈是圆的,里边则分为半阴半阳,而阴阳的分界是一头大一头小的俗名叫做阴阳鱼,这是表示旋转运动的。阳方的大头配合上阴阳的小头,而阴方大头又配合阳方的小头,表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在阳方大头之中有个黑点,阴方大头之中有个白点,是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把这个平面的变成立体,就成了螺旋形。中间的一条Z线,好象外文的“S”,这是缠劲的路线,从头到足,从臀胯到指,全是这个路线。步法的进退,手法的变化,也是这样的路线,所以有人叫做S线,其实就是太极拳中的阴阳分界线。


通过实验任何着式,对方怎么攻,我就用反的着式化劲反攻,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的圆圈,恰合太极图的形式一般,真是非常有趣。


太极拳的原理和运动形式,无一不符合太极,所以叫做“太极拳”是完全正确而有意义的。


16、斜中寓正的运动形式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是肯定的。但因为是动的,所以形的配合,总是正中有斜。手法、步法全是三角的。因为圆周一分开就是三角,还可以分成无数的三角(三百六十度,就可证明许多三角)。三角是正中寓斜的。所以手法步法全是前窄后宽,前正后斜。特别因为是旋转而动的,所以不能成为正三角,而成为斜三角,这个三角正是太极图里表示的一脚的转动。从左右方说,足根是角,足尖是从一角到另一角;两足的配合,前足是一角,后足稍斜等于两个角。


头顶的劲,变转时虽然不能见形,百会穴是固定的一角,是正的。往右旋转则向右领劲,另一角向左转,向左领劲,则另一角向左转,等于是斜的。


身上则重心所在是不变位置的一角。身右转则右上从重心腹部向左上等于两角,从腹部往下右裆膝向上转占一角,左裆膝向下转占一角,所以上下的配合是一窄一角,下宽两角。


但遇到特别着式有斜中寓正的(即形斜劲正)如七寸靠,右步向右进,腿肚贴地,腰向右弯,右肩向右膝内侧下转,斜的是形,而重心仍保持在腹部,由于左腿的塌屈和左手的后上展,右手的向胸前合,前后上下的劲还是平衡的。这是斜中寓正。闪通背的末一动作和第一第二老式转身蹬脚的练法全是斜中寓正的。


但手足的配合恰是前窄后宽,前手必在前足内侧,是两个角,后手合后足是一个角,如青龙出水,也有虚实的角,上下配合的,如掩手肱拳,左脚右手,左肘和腰是三角,而左脚右手,右脚和腰是三角。(注:此一段是在上眉部加写,不知当放何处)


17、推手肘的禁忌


太极拳是忌双重的,忌丢顶的。凡是顶劲,彼此的劲是双重,丢劲也是双空了,前手双空就等于后手双重。陈家拳出来几个字是忌“闪、展、腾、挪、挂、倚、推、托”,头四个字犯了丢劲,后四个字犯了顶劲。但是不可看的拘泥了,此拳的运用是圆活的,引劲中就有闪展腾挪,攻劲中就有挂倚推托,不过太极拳是用旋转动作来作。这几个字是“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而不离开对方应直着进退的。(此意似与前文不符)闪是向后,展是向前,腾是向上,挪是向左右,而挂是手足挂人手足向左右走,倚是身体向前倚靠,推是前按,托是上架,走的直了,就全是毛病。闪展腾挪给人的空隙太大就丢了劲,挂倚推托走直劲,就发生顶劲,对方用“闪展腾挪”则我方很容易被引进落空,而重心倾侧。


太极拳则闪挪时左右转,是引进法,展腾时是转着前进或上扬,是反引进法,挂人能转是拨法,倚能转是靠法,推能转是按法,托能转是捋法。


总之,每一动作必须旋转,必须争取化被动为主动,处处时时争取前进,即后退也是为了前进,才合乎太极拳的要求。


18、解释“彼微动己先动”


拳论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是正确的,但后两句在文法上有缺点,会使人糊涂。既然“己不动”又说“己先动”岂不矛盾,叫人无法遵循。


兵法有一句“后人发,先人至”,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彼微动,己先到”,这样就可以明白了。

比如一个轮子,在不动时,我把手按上,我如不动,轮子也不动,我只一动,轮子在我按的地方虽然化了劲,可是另一方也同时打到我的手上。


又如用拦擦衣的右臂和足来讲,对方按我右臂,我右臂松肩沉肘向左转,而手指向右上扬,是彼微动,我手已先到,同时右步前进,也就是彼微动而我足已先到。太极拳的妙处,又快又省劲就在此点。


19、推手和散手


推手是实际练习拳法的运用,必须两人共同来做,既可以相互研究用法的变化,又可以考验平日用功的进度,也可以互相检查并体验本身的优缺点而互相提高,从此中可以增加兴趣,增加感情,并且运动量也较大可以加强健身作用,一举而多方获益。


初步推手应根据平日所学原理结合动作一式一式的认真来作。全部的动作是包括十三个字的,即捋挤按採挒肘靠和进退顾盼定。


对于初学可以作几个单纯的练习:


1、缠手法,单手相搭(左搭左,右搭右)


A一个用里缠引,则一个用外缠随,只前后左右的走弧线运动,引时手腕缠手腕,先顺步后用拗步。


B为右手搭右手,左手搭左手,则搭在对方肘关节外上侧,步要随着进退,即用右手外侧外缠,向左转身退右步,而里缠向右转身进右步,退是捋,进是挤,对方则在被捋时外缠,身向右转进左步用靠,被挤时退左步,手里缠,身向左转用引法。


2、缠腿法,单腿相搭,甲方用右腿,乙方用左腿(乙右则甲左),腿的一截贴在一处,甲在外的为套,脚尖里钩,腿肚内侧贴住对方腿肚外侧,在内的为衬。在外的进时,身向左转,内缠腿转压对方的腿,乙方则亦内缠,身向右转引劲,然后身向左转膝先向右内收回,再随身外缠转挤甲方小腿内侧。不拘进退,转时不许膝盖摆。熟了后可以活步进退。


3、合步推手,双方全是右腿或左腿在前,搭手时,右手接右腕,左手搭对方右肘关节外边,这是


必须用捋,即用右手走里缠,身向右转,引进同时左手外缠管肘,身右转右腿外缠,左腿里缠,前腿展而后腿坐。


化捋用挤,挤时右手先随身右转走里缠,左手合在右臂弯的内侧外缠前挤,以助右手,左手心斜向外,手指则斜向对方胸部,身右转则右腿外缠,左腿里缠,前腿弓而后腿蹬。


化挤为按,按时身左转,左手里缠向左拨其腕,右手外缠向左前发按劲,前腿弓后腿蹬,左腿外缠,右腿内缠。


化按仍变捋,循环不已。


这样的步法,如全用右步在前,右手被捋时是顺劲,易随,而被按时难化,对方则被挤时难化。

如左手被捋是逆式,难随,而被按时易化,凡难受的式子,只须腰劲松圆,手不丢劲,上下相随的向前转进,自然可以转成顺势,越后退越不得势。


这种步子熟了,也可以一进一退的练习,即是捋人时后退,挤人或按人时前进。


4、顺步推手,即二人搭手后,一人先退步捋,被捋的进步挤,被挤的就按,按过之后,被按的先随按的方向化劲,然后再捋对方而退步,被捋的就进步,进步是进到对方前腿内侧,这样循环进退。


散手是不按这样一定的规律作,或先按或拳打,方向或大或小,随时随劲变换,原理仍须符合,可以渐把全部拳式运用到实验之中,可以增加感觉的灵敏和变化的灵活,但不可违反了拳的原理,用了拙劲。


这样经常实验,不但可以学会拳的运用,也可以悟出许多变化新着。陈家拳有些式子(如背折靠、高探马等)全是通过实验发明的。我们只要努力钻研,当然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古人说“温故知新”,俗话也常说“一着变八着,八八六十四着”,亦即“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理”。全在平日“练拳无人若有人”用意和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不用力,从心所欲,不逾规矩)的两层工夫中得来。


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可以证明理论,而又可以得出新的东西来,也是循环不已的,互相配合的,理论不明则实践的动作不正确,心中明白,工夫不到,等于是空虚的教条,光下苦功,不明理论,虽然会用,而不懂变化,全是缺点。


学推手,固然可以帮助拳的提高,但根据前人的经验,何时学推手,如何学法,有两种见解。

吴鉴泉师是把拳教完,略事熟练,就教推手,他说一来可以提高兴趣和运动量,二来可以领会用法。


陈福生师是主张拳先练到极熟,然后再学推手。理由是推手原为实验运用,拳理不明,拳式不正确,谈不到运用,并且初学的(特别是青年人)多有好胜的思想,总想赢一着才高兴,这样就会在拳理拳法之外争取胜利,不效则怀疑到拳上,有效却不一定合乎拳法。失败的人也想争取胜利,作错了自己不知,反认为对了,倒影响正当的发展而惯成毛病。所以必须拳练的正确熟练,推手是一学就会的。


二则是不可合外人乱试,不能完全掌握拳法的动作尺度,走不对则疑拳为无用,对了而不明尺度,易生误伤事故,所以必须和教师推,或逐渐和同学推,又必须经常由教者在旁指点,才能正确进步。


我认为两者全有理由,也不必过于拘泥,初学推必经教师指点练习,然后和同学共同练习。

如同外人研究,必须放松尺度,发着以牵动重心为度,不可发劲,和同学推熟了,可以练习发劲,但须注意儿点:


1发劲只发轮边的劲,一边松开些。


2劲发出去,对方如将倾跌,必须一手领住。


3进步膝不可提高,以免碰了下部。


4发劲时,肘尖下垂(小臂斜竖)不可正对人的胸肋。


5和外人推手必须尊重人家的身份。


6最好是选择性格和平投机的人共同研究。


20、三节的循环变化


前面讲过三节的分析和配合,至于变化是循环的。以手为例来说,手是梢节,接手先用手,引进则用捋、,这是进退中的三节,也是上中下的三节。被引用挤,挤被化则用肘,肘被化则用靠,以后再向相反方向转回,而从靠变为肘挤。


但也有一顺的转法,如对方退步向斜角急引,挤、肘、靠全落了空,对方引劲还有余,则跃进前步向后转身(右步在前则向左转身)右手仍向右发劲,背可贴对方胸部,用背发靠劲,背靠被化则左肩靠和左肘随之,再被顺则仍向左转,左脚外缠,足尖向左大转,右足里缠,向左转进到左足之前,左手外缠贴腰转,右手也外缠向左转过来,与原来之式正成一圆圈,这种三节是以前手臂为梢,肩背为中,后手臂为根的。


功夫深的人,善于用梢节制对方梢节,从而制全身,自己的角度变化小而密,用力少而成功多。但其中也有三节循环,是里缠则大指为根,小指为梢;外缠则小指为根,大指为梢,全是中指为中节,这个三节极小极密。


由此看来,三节不但大处有,小处也有,不但竖的上中下,直的前中后,横的左中右有三节,斜的也有,横的也有,如指头的横面处,连系着循环不断,小处的作用还是更大。我们应当平日多练指的循环配合,以结合全身。


21、怎么认识陈家拳和怎样进行练习


一般练太极拳的习惯于缓慢和不发劲,乍见陈家沟的拳,往往惊异怀疑,认为这是外家拳,也有认为这种拳动作快而发劲感到兴趣(多数是青年人),一入手就从快和发劲方面注意,练的不圆,也真成了外家拳(外家拳我虽没学过,但我相信也是不用拙力直劲),就走错了路。


我们先分析慢字,慢是用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才学时一定要慢,不慢则紧张而不能松,必须先慢练,周身松开,处处动作找圆圈,怎样公转,怎样自转,公转自转怎样配合,不慢则找不细致。所以,慢是为了找运动规律,不圆则慢则处处是滞劲,不圆而松则处处懈怠。比如才学写字,也是要求慢,用意在不可潦草,须了解用笔的方法,怎么顿,怎么提,怎么转折,并不是以慢为好。假使说练拳工夫越深越能慢练,等于写字越写越慢,怎么运用呢?


并且才学时,气易上浮,精神紧张,还能拔气,动作快了,气更不沉,这与身体也有影响的,所以陈家拳也要求慢,不过慢的有限度,平均一趟拳约以十几分钟为度,最快也不少于八分钟。


才学时,不可贪多,要一式一动的大轮廓记清了、走对了,再学新的。以后还得特别注意小的动作和两式衔接处的小圆圈,拳经说“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这是紧要关头,也是拳的妙处。


在初学时,虚实变化配合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变换,慢了可以体会清楚,并且加强了腿的支持力量,是有好处的。


头趟拳如金刚捣碓的右脚,金鸡独立的右脚,摆莲腿等全是脚上发劲,掩手肱拳、青龙出水的几个拳全是发劲。发劲是松开转圆的发,对内脏无丝毫影响,即对手脚发劲之点也毫无感觉才对。但初学时,可以先不发劲。二趟拳发劲处较多,尤其转身跳跃处较多,身转不圆则气用不调,所以必须头趟拳练有相当基础再学二趟。


原理规律全掌握了,就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总是圆为主。能做到慢而轻灵不滞,快而沉着不浮就对了。慢而不滞须转换的恰当,快而沉着须转换的圆满。练架须全趟的练,又可以拆开单式的练,特别是较难练的式子更得拆开多练,以求深入体会达到精熟。


(《拳品》云:速非飘迫,迟不留停)


我对练拳的方法拟定几个字:

1多听。必须听教的人,讲明原理和方法,即运动规律。

2多看。多看教师正确示范动作,教别人时,改正姿式时更要多看,使一切动作全印入脑中。

3多想。把听到看到的结合起来细想,哪是正确的哪是错误的,如何纠正。

4多练。以上几点做到了,而不能多练,心身不能一致。

5多改。随时会发生差误,应随时请人指点纠正。

6多试验。练熟架子,须多推手或用散手功夫,可以证明动作是否与理论符合,以巩固会的,发展新的。


22、易犯的毛病怎么纠正


不论生来有力无力,在初学时,总免不了精神紧张,精神紧张气亦上浮,而动作用力,所以初学必须自然“行 ”所以拳经说“练拳如走路”,人从小习惯会走路,就没有不是很自然的走,所以初学要“松”,自然就能松。


人生来灵便的,脑子也必灵活,常常松,松过了等于轮子轴旷了,而发生摇摆。必须从“圆”字中来。找圆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松是圆活而不是乱摆,但天分高的人,又往往把事看得太易,初学时确是会得快,但会转了,不是会用,还得多下功夫。


生来身体不灵的人,好用拙力,学时动作也不易会,不可畏难后退,仍须“从松找圆”,全在听教师的话(理论),不断用功,能松而圆,就化去了拙力。


初学应多练架子,并且每天不能间断。头两个月不可贪多,每天练一个小时就行。练得多了会腿(大腿)疼,才学的头几天,不多练也会疼,这是不习惯的缘故,多散步就会恢复自然正常。累了也会气浮,所以不拘多少,一累就停止,散步,也可以再练。三个月以后,动作习惯之后,可以增加遍数(逐渐加),如能照规律,三年就可以得到初步成就,至少每天练十趟至二十趟。


乍一增加遍数,放足步法的练,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效率,但没劲的,也会不知不觉中出了僵劲,这是圆圈转的不调协,误用了直劲,所以必须经常请人指点纠正,把毛病的根源找出来改正。


23、练拳前的准备和禁忌


太极是不须多大地方就可以练习的,室内室外全可,当然是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地面平坦的地方,更为适宜。


时间早晚全可,最好是早晨多练,睡前可练一趟,特别是冬令,睡时周身温暖舒畅,春夏应在日未出来时,秋则日出后,冬则日升后更好。


大风严冬或盛夏日光下不可练。


空腹练虽不忌,但略进粥点后十五分钟为宜,过饥或刚饭之后不可练。


劳动多汗后不可练,应少休息,气调,再少练可以解乏,特别是脑力劳动后,练拳等于休息。


凡劳动疲劳是因为局部发展,气血不能平衡才感疲劳,练拳后气血平衡,自然恢复正常。


身体过虚弱不可多练,即在平时也是觉累即停,不必勉强练完。


应当节饮食、节欲、不动气、不争强,常见有人仗恃有工夫而不知养生,反致暴病,或竞促寿。“祸莫大于有所恃”,应知深戒。


不可放大汗。练时先宽衣摘帽,不可汗后脱衣摘帽,应当避当风处。


练前先活动关节,练后缓步十余分钟,不可骤坐,以免气血瘀滞。


24、怎样学习器械


每一种拳全有根据拳的特点和运动规律的一套器械。因为拳的创造是从劳动中得到习惯,把各种动作组织起来成为一套拳法,并且在古时,为了保护劳动果实,自然发展兵器的运用方面,并且也包括增高劳动效能和能长久愉快的享受劳动果实的作用。


在陈家拳老谱上说“练拳是为了舒畅筋骨,消食健身的”。原是不错,保身卫乡,在当年也发生不小的作用,所以也有各种器械,杆子、枪是长家伙,据说枪是杨家的梨花枪(宋代),单刀、双刀和单剑、双剑等。


陈福生师傅用杆子,据说有茶杯粗,分量很重,刀剑也极精妙。福生师不主张早练器械。他说天然的手足还不能运用自如,拿起器械来岂不更加累赘?所以必须在拳法练出成绩后再学。因为器械是补手足之不及的,必须会用,如同器械是手足一般,动作时原理还是和拳相同,但因器械之长短,而身法步法不得不变。


所以练器械还是以缠劲为主。我们可以根据拳的工夫浅深,选择爱好的器械,随宜练习。


25、练太极拳是否同时兼用其他功夫


太极拳原是保健为主的,是气功之一,不叫行功,是动中求静的,坐功是静中求动的功夫(气血流通),年老体弱的人,于练拳之外,愿作其它气功疗法(洗髓易筋经所讲,坐卧立式全有,气功疗法更简要切实可法)并无任何矛盾。


如青年为研究祖国宝贵遗产,而欲兼学其他拳法,全面发展,也是好的。有些练太极拳的见的偏了,认为只有太极拳柔缓的运动,才是符合卫生的。实则练什么拳的,也得到健康的效果,爱劳动的总比不劳动的幸福,不过体质条件不同,所以有宜学,有不宜学的。


就用功来说,则应当把一种拳练的有些成就再用以研究别的拳法为妥,因所走路线不同,如才向南走,又向北走,结果或至两下里耽误工夫。


古人的名手和近代名手,虽有纯以一种拳成功的,而同时会多种拳的也更不少,只要掌握生理学和力学原理,会的多了,更可全面发展。练的精了,也等于全面发展。俗语“天下武术是一家”就是原理是一致的,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以太极拳而论是有刚有柔的,不过太极拳的变化太复杂,练到刚柔相济,颇为不易,所以青年学者多欲取别拳之刚劲,以补太极拳之不足。实则直的刚劲不能用到太极拳中,硬用就失了本来意义,而许多原有别拳基础的,练了太极拳之后,连原来的拳也长进了,这就是因为运用的灵活了,就同时进步。所以要用太极拳的哲理来研究其他拳法。太极拳原是吸取多种拳法的精华而组成的,倘能深入,自感趣味无穷,刚柔具备而且变化无穷,使人有“欲罢不能”之势。自然觉得只这一种拳还研索不尽,无暇旁求,且亦无须旁求。


但如有余力,全面发展还是更好的事情。

[本文摘自刘秀文老师的《太极宗师洪均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